本書根據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定位,從對商務人員的實際需要出發,以商業禮儀為主線,以塑造良好的職業形象為宗旨,系統地介紹了當代商務禮儀的基本知識和行為規范,有利于幫助即將步入職場的青年學生以及在職人員提升品質素養和塑造個人形象,在求職就業、商業活動以及日常人際交往中取得成功。
本書可作為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院校經濟管理及相關專業的教材,也可供社會在職人員作為參考書。
第1章 商務禮儀認知
1.1 禮儀認知
一、禮儀的含義
二、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三、西方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四、中西方禮儀的差異
1.2 商務禮儀概述
一、商務禮儀的含義與內容
二、商務禮儀的特點
三、商務禮儀的作用
四、商務禮儀的原則
1.3 商務禮儀教育
一、商務人員禮儀修養
二、商務禮儀教育的意義
三、商務禮儀教育的功效
四、商務禮儀教育的途徑
第2章 商務人員個人禮儀
2.1 商務人員個人儀容禮儀
一、儀容禮儀的基本要求
二、發部修飾
三、面部修飾
四、其他部位修飾
2.2 商務人員個人儀表禮儀
一、儀表修飾的原則
二、服裝修飾禮儀
三、飾物修飾禮儀
2.3 商務人員個人儀態禮儀
一、儀態禮儀概述
二、表情禮儀
三、手勢禮儀
四、姿態禮儀
第3章 會面禮儀
3.1 稱呼禮儀
一、稱呼概述
二、稱呼的種類
三、稱呼的注意事項
3.2 問候禮儀
一、問候概述
二、問候的次序
三、問候的態度
四、問候的方式
五、問候的內容
3.3 握手禮儀
一、握手概述
二、握手的次序
三、握手的方法
四、握手的注意事項
3.4 商務名片使用禮儀
一、名片概述
二、名片的制作
三、名片的用途
四、名片使用禮儀
3.5 介紹禮儀
一、介紹概述
二、介紹他人
三、自我介紹
第4章 接待拜訪禮儀
4.1 商務接待禮儀
一、接待工作的內容
二、接待前的準備
三、接待室布置禮儀
四、迎接來賓禮儀
五、商務待客禮儀
六、商務送別禮儀
七、接待中的饋贈禮儀
八、商務接待的原則
九、如何提高商務接待水平
4.2 商務拜訪禮儀
一、商務拜訪的特點
二、商務拜訪的作用
三、商務拜訪的種類
四、商務拜訪的基本原則
五、商務拜訪的時機
六、拜訪前的準備
七、商務拜訪的基本流程
八、商務拜訪基本禮儀
九、商務拜訪的注意事項
第5章 商務辦公禮儀
5.1 辦公室禮儀
一、辦公環境禮儀
二、辦公室語言禮儀
三、行為舉止禮儀
四、辦公室人際交往禮儀
5.2 求職面試禮儀
一、求職面試的準備
二、面試過程中的禮儀
三、面試禁忌
5.3 商務文書禮儀
一、請柬
二、聘書
三、歡迎詞
四、歡送詞
五、開幕詞
六、慰問信
第6章 商務通信禮儀
6.1 電話禮儀
一、電話的一般禮儀
二、撥打電話的禮儀
三、接聽電話的禮儀
四、使用手機注意事項
6.2 收發傳真禮儀
一、必須合法使用
二、必須規范使用
三、必須依禮使用
6.3 收發電子郵件禮儀
一、認真撰寫
二、避免濫用
三、正確、及時回復郵件
四、注意編碼
五、慎選功能
六、注意使用中的安全性
第7章 商務宴請禮儀
7.1 商務宴請簡介
一、商務宴請的概念
二、商務宴請的分類及主要形式
7.2 商務宴請的組織禮儀
一、宴請時間、地點的確定
二、賓客邀請禮儀
三、定制菜單禮儀
四、宴請桌次和位次的排布禮儀
五、宴請的赴宴和離席禮儀
7.3 中餐商務禮儀
一、中餐餐前禮儀
二、中餐上菜及菜肴選擇禮儀
三、中餐餐具使用禮儀
四、中餐用餐禮儀
五、中餐飲酒禮儀
7.4 西餐商務禮儀
一、西餐的主要特色
二、西餐入座禮儀
三、西餐上菜禮儀
四、西餐餐具禮儀
五、西餐用餐禮儀
六、西餐中用酒禮儀
七、餐后禮儀
7.5 自助餐商務禮儀
一、組織自助餐
二、自助餐用餐禮儀
第8章 商務活動禮儀
8.1 商務談判禮儀
一、商務談判的原則
二、商務談判的準備
三、商務談判的過程及禮儀
四、商務談判的后續工作及禮儀
8.2 商務儀式禮儀
一、簽字儀式禮儀
二、開幕儀式禮儀
三、剪彩儀式禮儀
四、新聞會禮儀
五、展覽會禮儀
參考文獻
二、中國禮儀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禮儀文明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禮儀的發展史大致可以分為禮儀的萌芽與形成時期、禮儀的發展和變革時期、禮儀的強化時期、禮儀的衰落時期、現代禮儀時期和當代禮儀時期六個時期。禮儀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低級到高級,從零散到完整的漸進過程。
1.萌芽與形成時期
在長達100多萬年的原始社會歷史中,人類逐漸走向開化。生活在距今約1·8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就已經知道打扮自己。他們用穿孑L的獸齒、石珠作為裝飾品,掛在脖子上。他們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鐵礦粉,舉行原始宗教儀式。禮儀的萌芽產生了。
人類進入新石器時期后,開始制作精細的磨光石器,并且從事農耕和畜牧,原始禮儀漸具雛形。在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中,發現了生活距今約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區別,有帶殉葬品的仰身葬,還有無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仰韶文化時期的其他遺址及有關資料表明,當時人們已經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別。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男子坐左邊,女子坐右邊等禮儀日趨明確。可以說這個時期,產生了禮儀的雛形。
進入青銅時代之后,金屬器具的使用,使農牧業、手工業生產躍上一個新臺階,開始向早期奴隸社會過渡。在此期間,尊神活動升溫,"禮儀"的起源與古人的敬神活動有關。"禮"的中文繁體字寫作"禮"。它左邊指神明;右邊上半部分的"曲"是指釀酒中的酒曲,下邊的"豆"是祭祀的器具。所以,"禮",的整個意思是表示祭祀神靈和祝福。遠古人類祭祀、崇拜、贊頌神靈和祖先,期望多為人類賜福,少降災難,并形成了宗教儀式,這就是原始的禮。
隨著時代的發展,知識的豐富,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高,禮儀也被作為典章制度和道德化教育使用。西周時期的《周禮》是我國歷史上及時部記載"禮"的書籍。人們通常認為,《周禮》和《儀禮》是周公的遺典,它們與其釋文《禮記》,被后世稱為"三禮",是我國古代一部重要的禮儀學專著。在西周,青銅禮器是個人身份的表征,而相見禮和婚禮成為定式,流行與民間。此外,尊老愛幼等禮儀,也已明顯確立。2.發展與變革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的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時期。在此期間,學術界百家爭鳴,相繼涌現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他們發展和革新了禮儀理論。
孔子是中國古代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首開私人講學之風,打破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他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為歷史文化的整理和保存作出了重要貢獻。孔子把"禮"看成是治國、安邦、平定天下的基礎,及時次在理論上而深刻地論述了禮儀規范。他編訂的《儀禮》,詳細記錄了戰國以前貴族生活的各種禮節儀式,是中國古代最早、最重要的禮儀著作。在個人的行為規范上,孔子認為,"不學禮,無以立"、"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他要求人們用道德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要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他倡導的"仁者愛人",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同情心,要互相關心,彼此尊重。總之,孔子較系統地闡述了禮及禮儀的本質與功能,把禮儀理論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政治思想上,孟子把孔子的"仁學"思想加以發展,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學說和"民貴君輕"說,主張"以德服人";在道德修養方面,他主張"舍生而取義",講究"修身"和培養"浩然之氣"等。
荀子是戰國末期的大思想家。他主張"隆禮"、"重法",提倡禮法并重。他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指出:"禮之于正國家也,如權衡之于輕重也,如繩墨之于曲直也。故人無禮不生,事無禮不成,國家無禮不寧。"他認為"禮"既是目標、理想。又是行為過程。
案例分析1-1
孔子尊師
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請教"禮制"學識的好機會,于是征得魯昭公的同意后,與宮敬叔同行。到達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書寫《道德經》的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刀筆,整頓衣冠出迎。孔子見大門里出來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疾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禮。進入大廳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來。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制`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抒發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后,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分析:尊師是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尊師是一種美德,尊師是一種優良傳統,我們要發揚這種優良傳統,要尊敬師長。
3.強化時期
禮儀在封建社會時期得到了的發展與強化。公元前221年,秦王贏政吞并六國,統一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及時個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制定的集權制度,成為后來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體制的基礎。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制定了朝禮之儀,突出發展了禮的儀式和禮節。西漢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系統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應"之說。他把儒家禮儀具體概括為"三綱五常",被人們視為日常行為的禮儀準則。
漢代時,孔門后學編撰的《禮記》問世。《禮記》共計49篇。其中,有講述古代風俗的《曲禮》;有談論古代飲食居住進化概況的《禮運》;有記錄家庭禮儀的《內則》;有記載服飾制度的《玉澡》;有論述師生關系的《學記》;還有教導人們道德修養的途徑和方法,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學》等。總之,《禮記》堪稱集上古禮儀之大成,是封建時代禮儀的主要源泉。
盛唐時期,《禮記》由"記"上升為"經",成為"禮經"三書之一。
宋代時,出現了以儒家思想為基礎,兼容道學、佛學思想的理學,程頤兄弟和朱熹為其主要代表。二程認為,"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無所逃于天地間"、"禮即是理也";朱熹進一步指出,"仁莫大于父子,義莫大于君臣,是謂三綱之要,五常之本。人倫天理之至,無所逃于天地問"。朱熹的論述使二程"天理"說更加嚴密、精致。
北宋司馬光所編的《涑水家儀》和南宋朱熹的《朱子家禮》,是對后世影響較大的兩部居家禮儀規范著作,強調父母的言傳身教,注重禮儀教育與啟蒙知識和日常生活行為的結合。
明代時,交友之禮更加完善,而忠、孝、節、義等禮儀日趨繁多。
案例分析1-2
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于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后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分析:天之大,孝為先。皇帝劉恒隨從何其眾多,批閱奏章千百萬,還要親侍母親,不愧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漢文帝之孝道不愧為中華民族學習之楷模,流芳百世。
4.衰落時期
滿族入關后,逐漸接受了漢族的禮制,并且使其復雜化,導致一些禮儀顯得虛浮、繁瑣。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見禮,當品級低者向品級高者行拜禮時,動輒一跪三叩,重則三跪九叩。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權腐敗,民不聊生,古代禮儀盛極而衰。而伴隨著西學東漸,中國禮儀逐漸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北洋新軍時期的陸軍便采用西方軍隊的舉手禮等,以代替不合時宜的打千禮等。
5.現代禮儀時期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當時遠在美國的孫中山先生火速趕回祖國,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和戰友們破舊立新,用民權代替君權。
……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這個商品不錯~
還不錯啦
好,不錯。態度很好。
開學季買的教科書,很便宜,還有滿減活動,好評
好
贊爆!
是正版,挺好的書!
精美
好
很好
1萬個贊
還差5個字才可以發表哦
看完了,還不錯,實際操作的很多
呵呵。商品這么快就到了,還不錯哦,下次來你可要優惠哦^_^
挺好的教材內容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很好用,真的
很棒哦,就是包裝有點兒簡陋。
書內容還行,就是包裝太差,邊角都折起來了
我國是禮儀之邦,當下的職場和生活中,到處充斥著失禮的人,失禮的事件,看看本書,會給我們啟發,如果能抱著自省的心態,那么能讓我們的人格魅力煥發光彩
教材就是教材啊,前面概念太多了,有用的東西都在后面,整體感覺還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