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圖書
人氣:55

對話劍橋:文化的跬步

前言(節選): ······ 四 在國內時,我看過許多劍橋的美麗圖片,聽過許多劍橋的動人故事,尤其被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弄得神魂顛倒。到了劍橋之后,我每天都可以看到徐志摩筆下的國王學院后面的美麗大草坪,每天都...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交流  
  • 作者:[黎志敏]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閑步集現代文化系列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66816511
  • 出版社:暨南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1
  • 印刷時間:2016-01-08
  • 版次:1
  • 開本:3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針對有關現代文化、現代詩學、知識論、現代學術等四個方面的問題展開了討論。在現代文化方面,首先討論的是有關文化哲學的相關理論,然后提出了個人、家庭以及社會等方面的問題進行了討論,主要是在現代文化理念的觀照之下,討論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轉型期的各方面問題。其次討論的是現代詩學領域的相關問題,主要從情感、語言、賞析視角,討論了現代詩學與傳統詩學的差異,以及現代詩學的一些基本特征。然后討論的是只是論方面的問題,之所以突出知識論,乃是因為中國學界并無知識論的傳統。在知識論領域,討論的是一些基本哲學問題、思維問題以及語言問題,質疑了學界的有關論點,并對中國知識論的構建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本書就學術本身的一些規律提出了一些看法,一方面探討了學術的一些基本規律,另一方面討論了這些學術的基本規律對學者提出的基本修養。

編輯推薦

·收入此書的文字,都是作者與自己、與讓人、與天地、與生靈萬物、與東方、與西方、與過去、與未來······對話的內容,感萬象之形,悟文化之神。作者在分享思考之時,讓我們反觀自身與世界,思考現實,修養自己,成為平和之人。

·和自己"對話",不是自言自語,而是一種思考,是精進心性,拓展思維和情感精度、廣度和深度的過程。

·"對話"無處不在,人生原本就是一場對話,這個過程,也是一個修心的過程,樂于"對話",才能修養自己。唯有在一次次自由、獨立、充分的對話之中,個人的生命才會逐漸豐滿。于個人如此,于社會也是如此。

作者簡介

黎志敏,英語語言文學博士,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后,教授,主要從事現代文化與現代詩學研究。迄今出版英文專著一部,中文專著四部,編譯著六部,在國內外公開五十余篇,主持、省部級、廳局級項目共九項,同時從事詩歌、散文創作。曾赴英國劍橋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塔芭芭拉分校)、賓夕法尼亞大學、圣母大學等校訪學或講學。

微信公眾號"現代文化學堂(xiandaiwhxt)"已開通,歡迎關注。

目錄

"對話"劍橋:有關"對話"的故事與理論(代序)/1

及時篇 生存的根本意義在于"生"/1

A生與死/1

B我與人/3

C文化修養/6

D文化情感/8

E誠信/10

第二篇 強者不怒/12

A"完人"情結/12

B兩種榮譽/14

C求善/15

D感情上的事情/17

E親情與公義/19

第三篇 獨立是一種能力/22

A獨立/22

B平等/24

C理性/26

D三個"我"/29

E學術自由/31

第四篇 "烏合之眾"不是社會/34

A社會/34

B精神/36

C圣人/38

D人文/40

E死亡/42

第五篇 婚姻本質上是一種社會行為/45

A婚姻/45

B家庭/47

C小孩/49

D婚姻與性/51

E婚外戀/53

第六篇 社會必須為婚姻提供支撐體系/56

A婚姻支撐體系/56

B傳統婚姻與現代婚姻/58

C離婚/59

D性開放/62

E生育/64

第七篇 建立現代家庭"糾紛解決機制"/66

A家庭保障體系/66

B婚外愛情/69

C隱私權/71

D家族/73

E社會為本/75

第八篇 文化求"善"在于追求規范/78

A求"善"/78

B傳統文化/80

C文化精神/82

D多元文化/84

E效率/86

第九篇 "禮"是成熟的文化行為準則/88

A禮/88

B宗教/90

C天的信仰/92

D包容/95

E腐敗/98

第十篇 社會需要決定性的力量/101

A社會結構/101

B民主/103

C規則/107

D財富/109

E經濟/112

第十一篇 現代社團就是現代社會/115

A君主/115

B生產力/117

C"家"和"國"/119

D法律/121

E現代社團/124

第十二篇 國家的實體存在就是公民的實體存在/126

A君主制/126

B五倫/128

C血緣邏輯/130

D命運共同體/132

E生而自由/135

第十三篇 財富歸根到底是社會性的/137

A經濟文化/137

B經濟權利/138

C財富英雄/141

D市場/143

E經濟的德性/145

第十四篇 休閑本身就是幸福/148

A休閑/148

B幸福/150

C勞動與好斗/153

D文化德性/155

E覺醒/156

第十五篇 道德標準太高必然鼓勵謊言泛濫/161

A道德/161

B信仰/162

C文化組織/165

D儒家/167

E孝道/169

第十六篇 文化人應有一套明確的生活理念/172

A理解/172

B文化人/174

C詩歌與藝術/176

D反思/178

E自我/180

第十七篇 哲學的本質在于思辨/184

A思辨/184

B我思/186

C主體/188

D生命力/190

E節奏與規律/191

第十八篇 "生命力"是思維和理性的主體/194

A知識論/194

B"認識"問題/196

C有效域/198

D判斷/200

E思維研究/202

第十九篇 西方哲學對于中國的長期性貢獻在于邏輯/205

A自然思維/205

B想象和理性/206

C信息鏈接/208

D語言研究/210

E無效信息/212

第二十篇 應該建立一種"學術學"/214

A學術方法/214

B學術與生活/216

C學術繼承/218

D學術的道德義務/220

E證明/223

后 記 文化的細節/227

在線預覽

及時篇 生存的根本意義在于"生"

A生與死

1 生存的根本意義在于"生"。

2 個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在所有的生存需求中, "食" 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人將國家稱作"社稷",所謂"稷" 是一種糧食作物,指粟或黍屬,被認為是百谷之長,被歷代皇帝奉為谷神并祭祀。中國古代名著《尚書》認為國家大事"八政"之首就是"食"。

中國歷代政府將"食" 放在施政的首要地位,不能不說是抓住了問題的核心。

3 有些科學家夢想無限延長個人壽命,這其實并不符合自然規律。自然世界已經賦予了人類延續生命的手段——"遺傳",遺傳主張人類血脈的傳承以及人類生命的進化,而不主張個人生命的無限延長。中國文化中有"白喜事" 之說,西方文化中有所謂"老不死"的人的負面形象(如提托諾斯,即Tithonus),表明人們已經意識到個人生命的自然終結并非壞事。

與延續個人生命相比,人類的遺傳事業更具有根本性意義。

個人的文化價值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于"遺傳" 層面,包括生理遺傳層面和文化遺傳層面。

4 設計自己的人生,當然也包括設計自己的死亡,就是如何面對死亡的問題。

死亡是無處不在的,我們如何才能淡定地面對死亡呢?關鍵是要對死亡有一種理性的理解、接受以及具體準備的過程。有了這一理性準備過程的死亡,就不會給自己或者他人造成太大痛苦——至少從社會層面來看是這樣的。

從死亡角度來看,人的一生就是不斷準備死亡、迎接死亡的過程。

5 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都在不斷地"死亡"——我們每時每刻都處于不斷死亡的過程之中。

抗拒死亡的好辦法,不是延年益壽,而是將個體生命的力量積聚到社會群體生命之中去——社會群體生命不會像個體生命一樣死亡。中國的父母通過養育子女對社會群體生命做出的奉獻是無與倫比的,中國的父母對子女的奉獻和犧牲,簡直達到了一種唯美的境界。

6 從個人角度來看,人生必然是悲劇,因為每個個體最終都必然死亡。從社會群體角度來看,人生就值得期待了。從社會群體的角度才能將人生理解為創造、奉獻,理解為在家庭、團體等各種社會群體中永生。

以上兩個視角,是個人主義文化中的悲觀主義與集體主義文化中的樂觀主義的源頭所在。

7 從宏觀上看,人類整體構成了"我"之"大我",從微觀來看,我的軀體構成了"我"之"小我";從宏觀上看,世界上每一個人的消失,都是"我"之"大我"的減損,值得惋惜;從微觀來看,身體機能的每一點損毀,都是"我"之"小我"的減損,值得惋惜。

8 自己和他人是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的關系,例如我們的父母去世之后,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也隨之消失(尤其在精神、社會層面)。假如有24小時世界上其他人都消失了, "我" 的生存也就沒有了意義。可以說,沒有他者,也就沒有自我。

個人層面如此,國家層面也是如此。有些人十分憎惡日本、美國,不過,如果它們哪天真的消失了,我們會發現自己某一部分的生存意義也隨之消失了。

各種鼓吹消滅對方的斗爭學說,都是愚昧、拙劣的,即便在與人斗爭時,我們的較高目標乃是獲得他人的理解、尊重乃至認可,而不是消滅對方。從這一角度推展,不難發現,原來溝通交流、文化教育幫助等才是最為有效的"斗爭" 手段,尤其對于那些由于智力、知識面或者理解能力等局限而造成的"對手",文化理念上的幫助才是最為有效的。

9 所有人均具有相同的生理結構,和物質世界具有相同的關系,具有相同的生存需求等,正因為如此,人類才能推己及人,產生相互理解,不同的群體之間才能通婚、融合;人類的這些根本的相同性決定了人類的親緣關系。

對任何人類群體的消滅,其實都是對自己的傷害,必然導致人類整體生存能力的減弱。

核武器是人類最為愚蠢的發明(沒有"之一")。

B我與人

1 "為我"與"為他"的行為有時互相矛盾,有時互不相干,有時互相促進。

2 現代社會主張"個體權利",事實上就承認了"為我" 的文化合法性,一味地排斥"為我"、倡導"無私",就會邏輯地否定"個體權利",這并不符合現代文化。在現代社會,個體可以秉持這樣一條基本原則:可以不受任何指責地主張社會所賦予的任何個體權利。

3 每一種權利都意味著一種義務,反之亦然。

4 沒有權利就沒有義務,反之亦然。西方社會通過賦予人們較多的權利,培養出了人們較強的義務感。中國社會賦予人們的權利較少,導致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相對較弱。培養人們社會責任感的辦法不是怨天尤人、批評教育,而是賦予人們更多的社會權利,并且有力地保護這些權利。

按照中國家庭文化標準來評價西方人,許多西方人的素質就很低。原因在于中國人在家庭中被賦予了更多的權利,因此也具有更強的責任感。

5 世界上并無好人、壞人之分,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個上帝,也有一個魔鬼。"魔鬼" 的基本特點是不尊重他人的獨立自由、尊嚴和價值。"上帝" 的特點是不勉為其難,即便在提供幫助時也給別人留下自由拒絕的余地; "上帝" 充分尊重那些比自己差的人,想方設法幫助他人確立自己的生命價值,促進他者人生尊嚴與價值的成長。

6 認識世界,才能認識自己。個人所能知道的總是有限的,因此個人永遠無法完整地認識世界,也不可能完整地認識自己。

要充分地尊重自己,保持對自己的適度敬意。

7 人的成長過程至少包含三個階段:①弱肉強食階段:強者能夠以強力獲取較大利益,會根據自己的需要不斷地侵占弱者的利益。這種情況在嬰幼兒時期比較常見。②政治規則階段:強者發現自己的強力在群體中常常受到制約,影響十分有限,因此開始了解群體規則,較大限度地影響規則,乃至挑戰規則,爭取制定對自己最為有利的規則。這種情況在青少年時期比較常見。③倫理道德階段:強者和弱者的個體差異在社會體之中被忽視,每個人都被視為具有同等價值的平等個體;社會體以務虛的共同精神追求淡化個體之間的現實利益沖突,鼓勵個體為群體利益做貢獻,并在群體利益中實現個體利益;社會主要以設定工作崗位的方式為個體提供服務群體并享受群體服務的渠道。這種情況在成人時期比較常見。

個人只有經歷所有這三個階段,才能完整地理解人生和社會,才能健康成長,否則就可能出現結構性的理解缺陷以及精神弱點,例如若不經歷弱肉強食階段,人們就很難理解政治規則階段與倫理道德階段為什么更為高級了。

過早地、過多地以倫理道德約束孩子,會剝奪孩子體驗弱肉強食階段的機會,從長遠來看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

8 美國強盛的奧秘之一在于美國人的敬業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是最為切實的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的體現,比空喊愛國更為實在。

美國社會所強調的個人主義反而有利于這種切實的集體主義的成長——為了做好自己的工作,往往需要強調個人主義與個人權利,需要捍衛自己的利益。

9 所謂"自傲",就是在肯定自己的時候貶低別人。如何自信,又不至于自傲呢?相信自己很好,同時承認別人也不錯。

10 有些人擅長以"幫忙" 的名義損人利己,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應該倡導這樣的行為原則:提供幫助時應該征求別人的同意,別人不同意便不能強行幫助,而且,幫助者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任,不能因為別人是暫時的"弱者"而不負責任。

11 表達愛意,還要看別人是否需要,能否承受。在別人不需要的時候,表達愛意其實只是一種自我表達的需要,對大自然表達愛意就是如此。而且,"愛"往往是和保障與責任聯系在一起的,敢愛就要敢于踐行保障、敢于承擔責任。

在"愛"面前,也要學會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12 要學會節制愛,善用愛———不節制愛,可能在別人需要愛的時候卻已經沒有了愛;只在別人需要的時候給予愛,就是善用愛。

節制愛、善用愛,才能讓自己的愛多一份自尊。

愛要像春天的陽光,若像夏天的陽光,愛的對象只好躲到樹下乘涼去了。

C文化修養

1 個人文化修養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他/她是否具有某種"可預測性",越具有"可預測性"的人一般越受人歡迎。"可預測性" 也是衡量某個社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一個社會越具有"可預測性",人們就越容易根據各種的預測,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方式,從而導致社會更加穩定和諧,發展更加通暢順利。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個人智慧的重要標志之一就是其對于他者行為的"預測"能力,即所謂是否"明目"。

2 獨立、自由精神的具體體現,在于依據法治原則來打理自己的生活行為。

3 個人生活的較大智慧,不是智商,也不是情商,而是根據自己的能力合理高效地分配自己時間的能力。

4 所謂"成人",就是被賦予社會責任和義務的人。成人必須對自己負責,對別人負責,對社會負責。

5 不能期望人人都具備一套完整的"現代文化價值體系",也沒有必要——大部分人習慣并且善于模仿,有很好的"比較思維",因此,一個人就可以為一大批人提供價值導向。

中國傳統社會倡導"以吏為師",而傳統所謂的"吏" 都是修養深厚的儒家文化學者,采取"以吏為師" 的辦法在傳統社會普及文化價值所取得的效果非常顯著。當前的官員多為技術官員,不一定具有深厚文化修養,"以吏為師" 的方法不再可行。當前不少人崇尚"明星",而"明星" 更不堪"為師",很多明星自己還需要文化精神指導呢。

6 生命價值落實于"實現",而這種"實現" 常常是純粹的、無功利的,有時甚至是舍己利人式的,如性快感是一種生理快樂的實現;寫一首詩歌或者讀詩給朋友聽,是一種情感快樂的實現;叫一聲爸媽是文化快樂的實現;母親給小孩喂奶,是一種舍己利人式的快樂實現……善于以不同的快樂方法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可以生活得十分愜意。

中國文化為人們提供了很多快樂的實現生命價值的機會,可惜人們往往并不理解。

7 每個人都擁有一定的"公共環境權利" 以及相應的"心理空間權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容忍他人隨地大小便,不容忍他人隨地做愛等,就是在自發地主張這種"公共環境權利" 以及相應的"心理空間權利"。

環境空間和心理空間息息相關,如果我們不注意互相尊重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