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圖書
人氣:47

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

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主要收錄了研究清代宮廷中歐洲耶穌會天文學家劉松齡的數篇論文和他當時與歐洲的一些通信,還介紹了中國與今斯洛文尼亞共和國一劉松齡出生地一對他在中...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交流  
  • 作者:([斯洛文])[米加]主編,[朱曉珂],[褚龍飛編]譯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
  • 國際刊號:9787534773693
  •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02
  • 印刷時間:2015-02-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主要收錄了研究清代宮廷中歐洲耶穌會天文學家劉松齡的數篇論文和他當時與歐洲的一些通信,還介紹了中國與今斯洛文尼亞共和國一劉松齡出生地一對他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歷史地位和文化價值的重視和推廣。

編輯推薦

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收錄的劉松齡與歐洲親人和同事的若干封通信包含豐富的信息,既在一定程度上還原了一位傳教士天文學家的真實形象和他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可以補中文研究文獻之不足。

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可供中西文化交流史、基督教史、科學史、國際漢學等相關研究領域學者及感興趣者參考閱讀。

紐帶》集 誕生,當西方遇見東方

CCTV-9 八集文化紀錄片《紐帶》,作為部系統梳理海外漢學(中國學)生命歷程的紀錄片,該片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直面這門"高冷"學問的前世今生。攝制組輾轉 10余個國家和地區、70多個城市,拜訪國內外專家學者180余人,從海量的傳奇故事中擇取、提煉,在力求保持學術底色的同時,兼顧紀錄片的故事性規律, 使《紐帶》集學術性與故事性于一體。借"紐帶"這個意象,重在講述中外文明交流過程中的跌宕歷程。全片近50個故事,通過對一個個漢學家與中國的交往以及 他們的命運的生動刻畫,描摹出漢學(中國學)產生、發展和變異的宏大歷史圖景。

讀者可把書與節目相結合著看,相信這樣可以加深大家對漢學的理解,對漢學也能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推薦書籍:

大象版國際漢學系列圖書

一、主體系列書"國際漢學研究書系"包括 "西方早期漢學經典譯叢 "、"當代海外漢學名著譯叢 "、"海外漢學研究叢書 "三大叢書,自 2000年至2014年已出版了 27種:

西方早期漢學經典譯叢

1.《耶穌會士中國書簡集——中國回憶錄》

[法]杜赫德 編,鄭德弟等 譯,大象出版社 2001年出版

2.《中國來信(1716—1735)》

[捷克 ]嚴嘉樂 著,叢林、李梅 譯,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3.《十六和十七世紀伊比利亞文學視野里的中國景觀》

[澳門 ]《文化雜志》編,大象出版社 2003年7月出版

4.《中國的猶太人》

[法]榮振華、 [澳]李渡南等 編著 耿昇 譯,大象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5.《中國近事——為了照亮我們這個時代的歷史》

[德]萊布尼茨 著, [德]李文潮、張西平 編, [法]梅謙立、楊保筠 譯,大象出版社 2005年出版

6.《拉班.掃馬和馬克西行記》

伊兒汗國(佚名)著 朱炳旭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7.《上帝許給的土地——閔明我行記和禮儀之爭》

[西班牙]閔明我 著,何高濟 吳翊楣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

8《中國圖說》

[德]基歇爾 著,張西平等 譯,大象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9、《19世紀俄國人筆下的廣州》

伍宇星 編譯,大象出版社2011年3月

當代海外漢學名著譯叢

10.《孔子與中國之道》

[美]顧立雅 著,高專誠 譯,大象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

11.《中國的兩位哲學家:二程兄弟的新儒學》

[英]葛瑞漢 著,程德祥等 譯,大象出版社2000年 7月出版

12.《中國的使臣卜彌格》

[波]愛德華.卡伊丹斯基 著,張振輝 譯,大象出版社 2001年5月出版

13.《馬禮遜——在華傳教士的先驅》

[英]湯森 著,吳相 譯,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14.《德國漢學:歷史、發展、人物與視角》

[德]馬漢茂、漢雅娜, [中]張西平、李雪濤 主編,大象出版社2005年11月出版

15.《(經由中國)從外部反思歐洲——遠西對話》

[法]弗朗索瓦 .于連等 著,張放 譯,大象出版社2005年12月出版

16.《軸心時期的儒家倫理》

[德]羅哲海 著,陳詠明、瞿德瑜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17.《奇異的國度:耶穌會適應政策及漢學的起源》

[美]孟德衛 著,陳怡 譯,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18.《利瑪竇——鳳凰閣》非利浦 米尼尼著 王蘇娜譯,2012年1月出版。

海外漢學研究叢書

19.《西方中國古代史研究導論》

胡志宏 著,大象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

20.《神體儒用的辨析:儒學在日本歷史上的文化命運》

王健 著,大象出版社 2002年9月出版

21.《傳教士與法國早期漢學》

閻守誠 編,閻宗臨 著,大象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

22.《傳教士漢學研究》

張西平 著,大象出版社 2005年出版

23.《歐美紅學》

姜其煌 著,大象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24.《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

張西平 編,大象出版社 2006年出版

25.《漢學發達史》

莫東寅 著,大象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

26.《俄羅斯漢學史》

李明濱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27.《萊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國元素》

張西平、哈特姆特·魯道夫、李文潮 主編,大象出版社2010年4月出版

二、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編譯叢刊

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向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 "編譯叢刊"推薦并組織翻譯,并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了與清代歷史密切相關的書籍,至 2009年共出版 8種:

1.《中國近事報道》

[法]李明 著, 郭強、龍云等 譯,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2.《中國新史》

[葡]安文思 著,何高濟 譯,大象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

3.《耶穌會士傅圣澤神甫傳:索隱派思想在中國及歐洲》

[美]魏若望 著,吳莉葦 譯,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4.《清初耶穌會士魯日滿(常熟賬本及靈修筆記研究)》

[比利時 ]高華士 著,趙殿紅 譯,大象出版社2007年出版

5.《靈與肉:山東的天主教》

[美]孟德衛 著,潘琳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6.《清代來華傳教士馬若瑟研究》

[丹麥]龍伯格 著,李真、駱潔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7.《耶穌會士白晉的生平和著作》

[德]柯蘭霓 著,李巖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8.《耶穌會士張誠——路易十四派往中國的五位數學家之一》

[法]博西耶爾夫人 著,辛巖 譯,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

三、主體系列書"國際漢學研究書系"自2014年起,調整為"國際漢學經典譯叢"、"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書"、"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三大系列:

國際漢學經典譯叢

1.《中國文獻史》

(俄)瓦西里 帕夫洛維奇 瓦西里耶夫 著 趙春梅譯 ,大象出版社 2014年3月出版。

2.《孔子與中國之道》(修訂版),(美)顧立雅 著,高專誠 譯 ,大象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

3. 《南懷仁的歐洲天文學》,南懷仁 著 (比利時)高華士 英譯,余三樂 中譯,即將出版。

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書

1.《清初西洋傳教士滿文檔案譯本》

中國歷史檔案館 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 合編 安雙成 編譯,大象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

1.《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

(斯洛文)米加 主編 朱曉珂 褚龍飛 譯,呂凌峰 審校,大象出版社2015年2月出版。

2.《美國批留學生在北京》

顧鈞 著,大象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

四、澳門基金會資助的兩個項目

馬禮遜全集》(7種)

1.《新教在華傳教前十年回顧》(影印版)

米憐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2.《華英字典》(6卷)

馬利遜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3.《通用漢語之法和英吉利文話之凡例》

馬利遜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4.《馬利遜回憶錄》(上、下,影印版)

艾莉莎·馬利遜 編,大象出版社2008年3月出版。

5.《新教在華傳教前十年回顧》(中文版)

米憐 著,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6.《馬利遜研究文獻索引》

張西華著 編,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7.《馬利遜回憶錄》(上、下,中文版)

艾莉莎·馬利遜 編,大象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

衛三畏文集》(6種)

1.《中國總論》(全四冊)

衛三畏 著,大象出版社2013年3月出版。

2.《衛三畏生平與書信》

衛菲列 編,大象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

3.《北上天津北京遠征隨行記》

衛三畏 編,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4.《佩里日本遠征隨行記》

衛三畏 編,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5.《漢英韻府》,正在編校中

6.《衛三畏在東亞——耶魯大學所藏檔案選編》,正在編校中

五、中央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

梵蒂岡圖書館藏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文獻叢刊》(輯),44冊

張西平等 主編,大象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

六、《國際漢學》(集刊)連續出版至26輯

目錄

關于劉松齡的研究

劉松齡:90年代中期以來連接斯洛文尼亞共和國檔案館和中國國家檔案局的紐帶

雅奈茲·斯格萊伯

專著《劉松齡:清代宮廷里的克拉斯卡人》英文譯本介紹

雅奈茲·斯格萊伯

劉松齡及其在京工作的再研究

米加

中國宮廷一位偉大的天文學家:劉松齡

茲馬戈·斯密特克

獻給中國皇帝的真空和電

斯坦尼斯拉夫·葉茲尼奇

清欽天監監正劉松齡——紀念斯洛文尼亞天文學家劉松齡人華二百七十周年

鞠德源

關于劉松齡的信件

劉松齡信件簡介

阿列克斯·馬沃爾

劉松齡的信件

譯后記

在線預覽

著名漢學家研究叢書·斯洛文尼亞在中國的文化使者:劉松齡》:

四、劉松齡、傅作霖、高慎思等的地理學事跡劉松齡不但是一位天文學者,而且還擅長地理輿圖之學。乾隆十四年(1749)六月十三日,總管太監王常貴交出《新木蘭圖》一幅、舊畫絹本《木蘭圖》一幅。因新舊兩圖地名多寡不一,故乾隆帝特命郎世寧、劉松齡、傅作霖三人共同"斟酌"修正,并且要求"準照舊圖上山式另畫木蘭圖一幅。"所謂木蘭圖,即康熙、乾隆二帝狩獵場所的地理圖,其地域范圍包括今長城古北口以北、內蒙古東南部及遼寧西南部,這恰與斯洛文尼亞官員所說劉松齡在1749年曾繪制蒙古韃靼地圖的事實相符。關于劉松齡等人繪制《木蘭圖》一事,在蔣友仁(法國人)的第二封書信中也曾談及:有24小時,乾隆帝為派遣西洋人傅作霖赴西北地區繪制地圖事詢問蔣友仁,蔣氏在答話中說,傅作霖為皇帝陛下繪制狩獵地方的地圖,曾和劉松齡一起到過韃靼地方。在乾隆帝的問話中,也曾談到劉松齡繪制過木蘭狩獵地地圖。

乾隆二十年(乙亥)至二十四年(己卯)(1755-1759),乾隆帝派兵兩定準噶爾部,一舉討平回部,從此結束了我國西北地方自明朝以來400年之久的混亂局面,完成了康熙、雍正二帝未竟的事業,使沙俄的東進及南下政策遇到了強有力的遏制。在武功赫赫的有利形勢下,乾隆帝躊躇滿志,急欲更詳盡地了解西北邊疆的山川地理和政治形勢。在他的倡導和指揮下,開始了西北地區的地圖測繪工作和地球儀、天球儀的制作,而這些緊迫的任務都得依靠欽天監的西洋人和熟諳地圖學和天文學的中國官員去完成。其間,劉松齡及其教友和助手傅作霖、高慎思發揮了重要作用。

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六月,乾隆帝命測量西疆北極高度、東西偏度。上諭中說:"西師奏凱,大兵直抵伊犁,準噶爾部盡人版圖。其星辰分野,日出入晝夜,節氣時刻,宜載入《時憲書》,頒賜正朔。其山川道里,應詳細相度,載入《皇輿全圖》,以昭中外統一之盛。左都御史何國宗素諸測量,同五官正明安圖、副都統富德,帶西洋人二名(筆者按:即傅作霖、高慎思)前往各該處,測其北極高度、東西偏度及一切形勝,悉心考訂,繪圖呈覽。所有《坤輿全圖》及應需儀器,俱酌量帶往。"這次測繪地圖是在伊犁地區,于翌年十月繪完伊犁、吐魯番地圖,由侍衛努三、哈清阿馳驛赴京,進呈給乾隆帝。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五月初一,乾隆帝諭令軍機大臣等,回部將次竣事,應照平定伊犁之例,繪畫輿圖。受命前往回部地區測繪地圖的,有欽天監五官正明安圖、三等侍衛德保及西洋人傅作霖、高慎思同往。這次繪畫地圖主要依據兆惠、富德等繪畫的葉爾羌、喀什噶爾等處地圖,進行核對和修訂。回部地圖繪成后,乾隆帝又命中國官員和西洋人監正等官研究和修訂官內的原有舊圖,同時制作地球儀和天球儀。

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月,"制地球儀,規木為球,圍四尺五寸,兩端中心為南北極,貫以鋼軸,腰帶赤道,斜帶黃道。平分三十六分,每分占十度,布列地名,外正立為子午圈。面刻三百六十度,坐面為地平圈,列地平度,外列十二時九十六刻。皆鑄銅為之,承以圓座,高二尺四寸七分。北極上加時盤,以京師為準,旋之,知各處時刻及日出入地平度"。此項地球儀,實象地體,與天體儀相匹配,表現的形制與結構,"亦仍西法",球面上布列中國各省地名,諸凡蒙古、新疆準噶爾部和回部地方,以及海外諸國,均包括在清朝地輿之內。這樣規模的地球儀是前所未有的,因系采用西法制作,劉松齡、傅作霖等人必當參與其事。在文獻上雖無明確記錄,但可以從下列記載中得到證實。

乾隆二十五年(1760)五月十二日,莊親王允祿奏請添畫準噶爾等處輿圖,指出康熙年間制作的地圖,缺少準噶爾部及回部地方,請旨進行修改。根據莊親王的請求,中國官員何國宗、明安圖,西洋人監正劉松齡,監副鮑友管、傅作霖、高慎思等,均參與了地圖的研究和修訂工作,并且依據新繪地圖制作了新的地球儀和天球儀。這項補添繪制準噶爾等處輿圖的工作,意義十分重大,這是為編輯出版《大清一統輿圖》(俗稱《清內府輿圖》,或稱乾隆十三排圖)做的修訂工作。

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初二日發下蔣友仁進呈的《坤輿全圖》并《圖說》二卷。奉旨:著莊親王允祿同何國宗認看,如有不對之處即傳問蔣友仁,并提出修正意見。允祿向乾隆報告說:"臣等看得蔣友仁《坤輿全圖》一卷,與內庭地球、天主堂內《坤輿全圖》形勢大概相同,其繪畫亦甚詳細。惟俄羅斯往東較舊圖展開四十余度,北亞美里加往西亦展開五十余度,皆系舊圖所無。詢據蔣友仁云:舊圖系康熙年間西洋人南懷仁(F.V.)所作,彼時無人測量,未入輿圖。乾隆六年(1741)有西洋人李勒等測量至其地,是以新圖添人等語。詢據劉松齡等,皆與蔣友仁所說同。惟伊犁、回部等處山水形勢,較之明安圖、傅作霖等所畫新圖微有不合。詢據蔣友仁云:此圖系按伊犁舊山水形勢繪畫,今應改正等語。臣等將伊犁、回部等處另繪小圖簽入,其應改之處,用紅色繪畫,恭呈御覽,伏候命下,臣等遵即改正。其《圖說》一卷,皆系西洋舊說,西洋人戴進賢等重修《(歷象)考成后編》亦用其法,但文意間有未能明順雅訓之處,請一并交發臣等率同武英殿修書翰林等,量加修飾妥協,再行恭呈御覽。"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奉乾隆帝:"旨:是。著另畫一張,派好中書繕寫,欽此。"應該順便指出,蔣友仁繪《坤輿全圖》,其中有關中國東海與臺灣島和琉球國諸島的繪圖,采用了耶穌會士宋君榮依照冊使徐葆光《中山傳信錄》一書附圖《琉球國圖》和《琉球三十六島圖》的成圖而繪制的《琉球諸島圖》,故將臺灣島附屬的東北諸島與釣魚嶼、黃尾嶼、赤尾嶼(即釣魚島列嶼)全部繪入《坤輿全圖》之內。蔣氏《坤輿全圖》寄到西洋法國以后,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被英、法等國所繪的各種中國地圖所沿襲。此項莊親王允祿的奏報,有力地證明,欽天監監正劉松齡和監副傅作霖、高慎思等西洋人官員參加了評審蔣友仁繪制的《坤輿全圖》的會議。

至乾隆二十五年(1760)十二月二十四日,莊親王允祿和軍機大臣傅恒等向乾隆帝奏告地球儀、輿圖添畫新疆地圖的具體情形,對今天了解清乾隆朝時期,維護西北邊疆地區的領土主權完整,所繪畫的"新辟土宇",昭示中國的管轄地域范圍,遠達"巴爾哈什淖爾"(淖爾,系蒙古語,即指今名巴爾喀什湖)以東,西至"西林河"流域地方。同時也有力地證明欽天監監正劉松齡與監副傅作霖、高慎思等西洋人參與了地球儀和《大清一統輿圖》的修訂工作。

……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leonhan**的評論:

非常滿意!

2015-08-10 14:10:48
來自liliang**的評論:

關于劉松齡的整體介紹和天文貢獻,還有不少當時書信資料,總體翻譯的很不錯。

2015-09-09 14:26:38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