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所敬畏、崇敬的妖怪神仙,初的原型為何?究竟是如何通過人們的謠傳、誤解,變成如今我們所描述的形態的呢?雖然人們嘗試了借鑒鄰國的古老文化來解讀各種傳說的淵源,但僅僅靠此途徑,還是很難解釋清楚日本的天狗、河童的本質,妖怪與幽靈到底有何不同。
在《柳田國男選集:妖怪談義》中,柳田國男融合了各個妖怪的故事,站在民俗學的角度,從其由來、傳說等入手,逐步分析其中脈絡,力圖找出關于妖怪的奧妙。無論讀者是僅僅對妖怪傳說感興趣,還是想深入研究日本妖怪文化,都能從中受益匪淺。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日本文化勛章獲得者,日本從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人——柳田國男作品精選。
為何在日新月異的今天,人們還要去相信并害怕那些老掉牙的妖物?有時就算知道那只是謠言或誤傳,也要散布出去,有時自己還深信不疑,有人甚至會改編成一個新故事傳出去。我們心中原始的畏懼究竟是什么?它究竟經過了怎么樣的發展,才終與人類復雜的錯覺和戲謔結合起來了呢?——柳田國男
[日]柳田國男(やなぎた くにお,1875—1962)
日本民俗學奠基人,日本文化勛章獲得者,日本從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及時人。
柳田國男將民俗學視為發現日本國民性的重要途徑,認為民俗學的出發點是對細微事實的考證,重視并進行了大量的民俗學計劃調查,立志于確立日本民俗學的獨立地位;認為傳說、昔話、神話的傳承跟民眾的心理、信仰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并將其研究視為理解日本歷史和民族性格的方法之一。1935年,創立民間傳承會(即之后的日本民俗學會),發行《民間傳承》雜志。1951年,受勛日本文化勛章。柳田國男將民俗學從“在野的”學問,變成大學正式的研究科目,被尊為日本民俗學之父。后人將其專著整理成全集出版,計三十卷有余,其中《巫女考》《遠野物語》《海上之路》《妖怪談義》等論著至今仍不斷再版。
序
妖怪談義
彼誰時
妖怪古意——語言與民俗的關系
妖物之聲
幻覺的實驗
川童的故事
川童的遷徙
川童祭懷古
越盆河童談
小豆洗
呼名之怪
團三郎的秘密
狐貍難產與產婆
關于饑神
座敷童子(一)
座敷童子(二)
自家性命早相送
山姥奇聞
不入山
山人趕集
山男的家庭
狒狒
山神的狷子
大人彌五郎
屁蹲兒沼記事
大太法師傳說四則
一目小僧
一眼一足怪
單足神
話天狗
妖怪名匯
柳田國男選集:妖怪談義》:
人不應該僅憑一兩個事實就妄下定論。因此我們也致力于尋找世間是否存在經過同樣演化過程的妖怪。其中一個較為類似的例子便是被稱為“本所七大不可思議事件”①之一的置行堀怪談。江戶時期有人釣魚滿載而歸時聽到路邊有個聲音對他喊“放回去,放回去”,回家一看魚箱里竟是空空如也。不過這個故事在江戶之外卻極少出現。經常聽說狐貍或山貓會奪走行人手上的食物,卻不曾聽過它們會在陰惻惻的角落里招呼行人。與其說跟人打招呼的妖怪會搶東西,倒不如說它們經常贈人東西。很多故事里都有這樣一件事:很久以前有個老實巴交的老頭子夜里走在山路上,聽到路邊總是有聲音問“撲過去還是黏上去”,老頭煩得不行,忍不住回答“要撲就撲過來吧”,緊接著他肩膀上猛地多了一個重物。老頭把那東西扛回家拿到燈下一看,原來是一大口袋金銀財寶,于是他瞬間就成了大富翁。鄰居貪心老頭聽說了這件事又羨又妒,也學著他在同樣的時刻路過同樣的地方,果然聽到了那個聲音,但是他回答“要黏就黏過來吧”,瞬間就被澆了一背的松脂。這個故事漸漸分化為多種版本,至今仍留存在許多婦孺的記憶中。
每個人自打出生就定下了一生的運程,無法改變。賜予善心之人的福分無論怎么模仿也無法被不誠實之人奪走。硬要模仿反倒會招致災禍。昔話故事中通常都會灌輸這樣的思想。故事誠然不可思議,但這與妖怪事件卻沒有半點關系。因此即便有24小時走在極有可能發生這類事件的夜路上也不必驚恐。漸漸地這種事情當然很快便不再有人相信,可是有的人又不認為這是徹頭徹尾的編造,總會設法保留其中的重點。薩摩的阿久根附近深山中有個叫半助落的懸崖。據說地名來源于明治十年前后發生的一件事。四助和三助是好朋友,24小時四助進山遭遇大雨,就跑到一座士壩下面躲雨,突然聽到不知何處傳來“要塌了要塌了”的聲音,可是放眼望去周圍卻一個人都沒有。于是四助便回答:“要塌便塌吧。”結果土壩立刻崩塌,他毫不費力地撿到了一大堆山藥。三助聽說這件事很是羨慕,也學他的樣子跑到同一座山上,路過一棵松樹下時果然聽到不知從何處傳來的“要漏了要漏了”。他馬上回答“要漏便漏吧”,怎知樹上卻落下一大片松脂,把三助裹在其中動彈不得。三助的父親半助打著火把到山上來找兒子,他大叫一聲“喂——”,不知從哪也應了一聲“喂——”。他走過去點起火把照明,火星卻引燃了松脂把三助燒死了,父親半助震驚之下腳下一滑跌落懸崖,便有了“半助落”的地名。這個詞看似來自于歷史事件,但無疑是經過改造的民間故事。濃尾一帶流傳著與這個故事后半部分十分相似的傳說。由于同屬木曾川沿岸地帶,其源頭想必都是一致的。尾張的犬山和美濃的太田都流傳著一個“動手吧大水”的故事,雖說兩地發生大洪水的年代不同,其名稱來源卻是一致的。故事發生在一個大雨下個不停的深夜,對岸某個山谷里不斷傳來“動手吧動手吧”的說話聲。
……
媒體評價
高速的成長使得社會不斷變化,失去了很多東西。因此人類容易對神、妖怪等產生一種真實的“共存感”。
——日本民俗學者谷川健
我覺得這才是當之無愧的小說,雖然都是短短的篇幅,但比起那些幾百頁的冗長小說,要來得更為震撼,有一種能一直留在人們內心的力量。
——著名作家三島由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