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問題研究》通過對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內涵、特征和要求的提出,對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化缺乏表征的現狀進行分析入手、以對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溯源、理論的追問、現實的剖析、西方司法審查制度的比較與透析為基礎,再從訴訟法理出發論證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后提出自己關于通過構建審前司法聽證制度達到使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目標的初步設想,并具體設計了羈押性強制措施公開聽證程序、不起訴公開聽證程序和程序性違法的制裁與救濟機制設計。
葉青,1963年出生,江蘇無錫人。法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第十四屆人大常委會委員。現任華東政法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法學研究所所長。現兼任中國法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刑事訴訟法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行為法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法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法官、檢察官遴選(懲戒)委員會委員。
2006年榮獲上海市第三屆中青年法學家稱號,2009年獲第五屆上海市高校教學名師獎,2013年獲評上海市領軍人才,2015年獲上海市政府決策咨詢成果二等獎。
著有《刑事訴訟證據問題研究》《我國審判公開中法院管理創新的思考》《加強和改進黨對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等。主編《我國審判公開問題實證考察與對策研究》《證據法學:問題與闡釋》《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案例與圖表》《案例刑事訴訟法學》等。先后在法學專業核心刊物上120多篇。
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項、一般項目2項、委托項目1項;主持上海市社科規劃項目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8項。
序言1
導論1
及時章 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內涵、特征和要求4
一、審前程序訴訟化:內涵與基本特征4
二、審前程序訴訟化的要求6
第二章 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化缺乏表征12
一、由案例引語12
二、由理論展開我國審前程序存在的主要問題17
(一)訴訟構造的單一性17
(二)行為的自我授權性18
(三)強制措施的異化與救濟手段的匾乏21
(四)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分工負責,缺乏必要的制衡24
(五)犯罪嫌疑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未得到真正確立25
第三章 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歷史發展31
一、司法聽證制度與法律正當程序31
二、兩大法系司法審查制度透析35
(一)英國的司法審查制度35
(二)美國的司法審查制度36
(三)法國的兩級預審制度38
(四)日本的司法審查制度40
第四章 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理論基礎44
一、司法控制44
二、有效辯護49
三、無罪推定55
四、控辯平等57
第五章 我國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63
一、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必要性分析64
(一)實現司法活動徹底訴訟化的需要64
(二)增加訴訟活動透明度的需要65
(三)消解當事人不滿情緒的需要67
二、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可行性分析69
(一)刑事訴訟原理為訴訟化提供了理論依據69
(二)司法實踐中聽證制度的嘗試為訴訟化提供了可能70
第六章 我國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改造的宏觀思考74
一、審前程序訴訟化的障礙74
(一)審前活動缺乏可訴性74
(二)現行訴訟構造的羈絆75
(三)思想觀念上的錯位76
(四)中立裁判者的缺失76
二、構建審前司法聽證制度的思考77
(一)貫徹徹底訴訟化的理念77
(二)完善現行立法78
(三)尊重犯罪嫌疑人在審前程序中的主體地位79
第七章 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律師介入問題81
一、律師介入審前程序的必要性81
(一)對司法權的制約需要81
(二)對司法程序進程正當化的需要82
(三)對司法公正的保障需要83
二、律師介入需要注意的幾個訴訟問題84
(一)與2007年《律師法》的銜接關系84
(二)辯護律師與偵控機關的關系89
三、審查逮捕程序中律師介入權的保障93
(一)審查逮捕程序中律師介入權的確立與缺憾94
(二)審查逮捕程序中律師介入的實際情況97
(三)審査逮捕程序中律師介入制度的完善路徑100
第八章 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具體適用程序設計109
一、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公開聽證程序設計109
(一)羈押性強制措施適用程序的現狀109
(二)現行司法問題的原因分析111
(三)羈押性強制措施公開聽證程序的適用問題114
二、不起訴公開聽證程序設計122
(一)不起訴決定程序適用現狀122
(二)建立不起訴聽證程序的訴訟價值124
(三)不起訴聽證程序的適用問題125
(四)不起訴聽證程序的具體設計129
三、程序性違法的制裁與救濟機制設計130
(一)程序性違法的概念和特征131
(二)程序性違法的分類132
(三)程序性違法的確認與制裁134
(四)程序性違法中當事人的權利救濟問題138
結語:促進刑事審前程序的徹底訴訟化的實現140
參考文獻143
后記155
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全球化掀起了法律全球化的浪潮,無論是英美法系還是大陸法系國家的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刑事司法領域中人權保障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視作為社會活動主體的人的尊嚴和價值。"二戰"之后一些國家刑事訴訟程序的正當化革命以及刑事訴訟程序改革,更多地體現在審前程序的訴訟化與民主化。而且,隨著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推進,審前程序在整個刑事訴訟中的重要性越發顯著。如果在審前程序中,偵訴機關濫用職權,違法操作,那么即使隨后的審判在定罪和量刑上是正確的,我們也不認為這種訴訟程序是正義的,這不是我們所追求的司法公正。
近年來,刑事訴訟中引人注目的冤假錯案問題幾乎都是發生在審前程序,"刑訊逼供""超期羈押""非法取證""以捕代偵"等現象屢禁不止。這些現象的共同本質便是對犯罪嫌疑人合法權益的侵犯和對國家公權力的濫用。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使司法的形象大大受損,更關鍵的問題在于司法公正也無法保障。因此,審前程序的改革與完善勢在必行。我們對司法實踐存在的問題和立法對審前程序所作的行政化規定問題進行理論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動中國特色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化進程,這無疑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書通過對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內涵、特征和要求的提出,從對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化缺乏表征的現狀進行分析入手,以對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溯源、理論的追問、現實的剖析、西方司法審查制度的比較與透析為基礎,再從訴訟法理出發論證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筆者關于通過構建的審前司法聽證制度,達到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目標的初步設想,并具體設計了羈押性強制措施公開聽證程序、不起訴公開聽證程序和程序性違法的制裁與救濟機制設計。全書由導論和八章組成。
導論部分對研究目的、背景與意義作了說明,對審前程序研究現狀進行了簡要評述,并提出運用綜合法學研究方法對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進行研究。
及時章: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內涵、特征和要求。對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內涵與基本特征作了明確的界定,指出訴訟化就是指程序的運作和事后的救濟是以訴訟的方式展開。所謂審前程序訴訟化,是指將公安機關、檢察機關的偵查、起訴活動納入司法裁判的軌道上來,對可能導致公民權益受到限制或剝奪的偵查行為、偵查措施實施司法授權,以司法裁判的方式審查、決定追訴行為的合法性與正當性,并賦予當事人申請司法聽證的權利以獲得司法救濟而不是行政式的救濟,并對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基本特征和要求作了比較詳細的闡述。
第二章:我國刑事審前程序的訴訟化缺乏表征。以云南省杜某武案件和河南省郝某安案件為例展開了刑事審前程序存在的行政化弊端的研究,提出了刑事審前羈押正當性如何保障的問題。由訴訟理論支撐展開了對刑事審前程序存在的缺陷分析,概括為訴訟構造的單一性,行為的自我授權性,強制措施的異化與救濟手段的匾乏,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分工負責缺乏必要的制衡及犯罪嫌疑人的訴訟主體地位未得到真正確立。在發現問題的同時,根據訴訟化的要求,提出了可以通過構建一個較為完整的審前司法聽證制度來解決問題,即由權利受到制約的主體,主要是犯罪嫌疑人,在認為其所受到的處置不正確、不恰當時,可以要求舉行由中立裁判者主持的聽證。
第三章: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歷史發展。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最初形式是行政聽證程序的建立,它體現了自然正義原則和正當法律程序。聽證程序起源于英國,發展于美國,因其包含了參與性、公開性、中立性三大程序價值,而為世界上許多國家紛紛仿效,逐漸演進為現代法治國家普遍實行的刑事審前司法審查制度。通過對兩大法系司法審查制度的透析,既梳理了它們的共同特征與差異性,也明確地指出了筆者所主張的聽證與西方司法審查制度的不同。強調了審前司法聽證程序所體現的是中立裁判維護低限度公正的理念。
第四章: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理論基礎。以司法控制、有效辯護、無罪推定和控辯平等為構建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理論基礎。首要分析了這四個理論基礎的概念、內涵、意義和貫徹要求。
第五章:我國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根據現代訴訟法理和我國的實際國情,就審前程序而言,建立一套完整的司法聽證制度,將涉及當事人基本人權的各項追訴活動納入訴訟化的軌道,不僅有現實的必要性,而且有現實的可行性,也有利于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實現。
第六章:我國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改造的宏觀思考。從審前活動缺乏可訴性、現行訴訟構造的羈絆、思想觀念上的錯位和中立裁判者的缺乏四個方面分析了構建審前司法聽證制度的障礙,從貫徹徹底訴訟化的理念、完善現行立法等兩個方面分析了構建審前司法聽證制度的基本路徑。
第七章: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的律師介入問題。從對司法權的制約需要、對司法進程的正當化需要、對司法公正的保障需要入手展開論述,特別強調了刑事訴訟法與新律師法的銜接關系、辯護律師與偵訴機關的關系等律師介入需要注意的訴訟問題。
第八章:刑事審前程序訴訟化具體適用程序設計。從對羈押性強制措施和不起訴程序適用現狀的分析入手,具體對羈押性強制措施的公開聽證程序、不起訴公開聽證程序和程序性違法的制裁與救濟機制作了制度設計。分別從參加主體、地位、職能、提起條件、提起期限、律師輔助及聽證程序展開的階段等方面提出了較為詳細的制度設計。
本書在結語中明確指出,解決我國目前刑事審前程序存在問題的途徑是實行 司法審查制度,即由中立的審判機關的法官來主持,控辯雙方就涉及公民基本人權受到強制剝奪或限制的決定以及是否需要將涉嫌犯罪的人提交審判的決定是否正當與合法,通過公開聽證的方式審查后作出。基于目前國情,上述途徑無法得以充分實施,然司法審查的精神值得我們加以研究和借鑒。故筆者試圖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審前司法聽證程序作為將來中國建構司法審查制度的一個過渡形態,以促進刑事訴訟徹底訴訟化的最終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