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宋人軼事匯編》四十卷,南京大學周勛初先生主編,率葛渭君、周子來、王華寶、嚴杰等諸位學者積十余年之功編撰而成。本書堪稱宋代人物軼事的翰海,是對宋代感興趣的讀者不可錯過的好書。其姐妹篇《唐人軼事匯編》曾獲第二屆全國古籍整理圖書一等獎,學術價值受到普遍認可。此次編撰《宋人軼事匯編》,主編人員耗費更多心血,廣搜資料,全書收錄人物二千多人,上起五代十國入宋而主要事跡在入宋以后者,下至入元而主要事跡在入元以前者。較近人丁傳靖所編舊著,篇幅倍增,且網羅更為齊備。全書人物編排仿正史例,首列宋代諸帝及后妃、宗室、王子、公主,次列宋代各朝人物,大致以人物身份及其活動時代先后為序;末列不易確定具體時代者,則以所出資料之年代為序。全書以人為目,主要事跡依時間先后為序排列,年代不詳者則大體按類編排。對所收資料,一事而涉及數人者,悉列于主要人物名下,其它人物處則酌情以參見法提示。
本書內文印刷選用70克全木漿紙,厚薄適中而不透,紙色舒適悅目。布脊紙面精裝,既美觀大方,又堅固耐用。封面題簽集蘇軾字,貼合"宋代"主題;封面圖案亦取自宋畫。總而言之,這是一套從內容到形式均精心打造的經典之作,既可供學者研究,又饒有文化趣味,適宜讀者品味賞讀。
所謂"軼事",是指在"正史"以外,得之于當時親自聞見和后世記載的材料與故事。這些軼事對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言談舉止常有具體描述,比起正史來更生動活潑,有助于對歷史人物的多方面的了解。因此,如能將正史上的記載,與民間的私人撰述參互考察,那么研究者對歷史人物的理解,當會更,更具體。宋記的作者已經有將之視作純粹史料之意識,一般只錄親自聞見之事,因此這些"軼事"顯得平實可信;詩話也已成了衡文之作和記載故實的材料;其他宋代文獻材料如"雜史"、"類書"等內容的著作,情況類同;加之宋代文獻多有刻印甚佳的本子傳世:這些都為重新編纂《宋人軼事匯編》提供了有益的條件。隨著現代學術理念的變化,搜集材料方法的更新,學術研究水平的提升,特別是宋代文史研究的繁榮,等等,出版一本豐富詳實的《宋人軼事匯編》已成為學術界一種迫切的要求。繼《唐人軼事匯編》大受好評且為學界廣泛使用之后,《宋人軼事匯編》的出版,必將為進一步推動宋代文學、史學的研究作出巨大貢獻。
民國丁傳靖雖也曾編過《宋人軼事匯編》,但由于當時資料及研究方法等的局限,材料的豐富性和性都有不足。新編纂的《宋人軼事匯編》,在新的學術理念的指導和當代研究平臺的支撐等有利條件之上,已從各個方面完成了對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的超越。在文獻方面,丁書"約五百余種",本書所涉近千種,在其兩倍以上,搜羅更加系統和廣泛;在所收人物方面,丁書"六百余人",本書在2000人以上,為其4倍左右,反映宋代社會風貌更加和完整;在篇幅方面,丁書僅不到70萬字,本書約223萬字,在其3倍以上,提供的資料更加豐富和翔實。同時,本書在材料編排和處理等方面,更加謹慎而有序,體現出科學性;在研究方法上注意理論創新與文獻考辨相結合,很好地運用比較法等,體現出學術性。加之本書前有二萬字以上的學術性《前言》和謹嚴周詳的《凡例》,后有詳細的《引用書目》和方便的《人名索引》,真正實現了理論創新與實用價值相結合,客觀評述與翔實考證相結合,為宋代文史研究提供全新的學術平臺。
周勛初,男,1929年4月11日生。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江蘇省文史研究館館長,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成員,中國唐代文學學會顧問,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學會顧問,中國《文選》學會顧問。有《高適年譜》、《韓非子札記》、《中國文學批評小史》、《唐語林校證》、《文史探微》、《唐人軼事匯編》(主編)、《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副主編)、《冊府元龜》校訂本(主編)、《全唐五代詩》(及時主編)、《宋人軼事匯編》(主編)等數十種著作。
前言
凡例
卷
宋太祖
宋太宗三五
宋真宗四九
劉后六二
楊淑妃六五
李宸妃六五
卷二
宋仁宗六九
郭后九四
曹后九五
張貴妃一〇〇
宋英宗一〇二
高后一〇五
宋神宗一〇八
向后一一六
宋哲宗一一七
孟后一一九
劉后一二三
張夫人一二三
宋徽宗一二四
鄭后一四〇
明達劉貴妃一四
明節劉貴妃一四
崔貴妃一四三
韋賢妃一四四
劉娘子一四七
宋欽宗一四七
朱后一五
王婉容一五
卷三
宋高宗一五三
吳后一七三
劉貴妃一七五
張貴妃一七六
劉夫人一七六
宋孝宗一七七
謝后一九四
宋光宗一九四
李后一九七
宋寧宗二〇〇
楊后二〇二
宋理宗二〇六
謝后二〇九
閻貴妃二一二
。。。。。
畢竟是宋人
日期:2014.11.22 作者:李欣 來源:文匯報
畢竟是宋人 ——讀新編《宋人軼事匯編》有感
李欣
對宋人宋事一向大有興趣,早先是傾慕,后來,又有所思。
宋人最卓絕的,是品位與識見。
中國傳統審美,有一點特殊,絕異于西洋,也絕異于時見。詩文書畫乃至琴藝,或言志,或求韻,旨趣都在知性層之上。相當于知性層的審美即是才華與技巧,貶抑才氣、技巧,就成了傳統老觀念。因此,知性層,而不是感性層,是漢文明傳統審美起平線,停滯于此,就判成低。至于感性層的聲色媚好、綺語、激情,更無論了。宋人深得其中三昧,他們的判斷是古典審美標準器。
米芾號稱"米癲",其實藝術眼光敏銳,一點也不"癲"。他的《論書帖》,對張旭評價頗低:"張顛俗子,變亂古法,驚諸凡夫,自有識者。"張旭實在沒有真跡傳世,倒是西安碑林《斷千文》更近真些。看《斷千文》拓本,章法、結字、線條節奏不斷變幻,見得出才華見得到激情,卻少了一點遠韻。一陰一陽之謂道,才華激情與境界是藝術中的陰與陽,獨陽不長,孤陰可也不生。刻意低調,追求境界,必以犧牲才華與感情為代價,如李叔同。相反,放縱才華與感情,也會損害韻味,如張旭。尤其激情一味,最是個迷惑人的。今人受西洋影響,溺于言情。其實,人在情中,心性為外物所轉、為外境所移,物于物也,算不得理想狀態。譚鑫培《桑園寄子》,一段二黃唱的本是思兄悲情,卻處理得紋絲不動,不帶半點哭腔,角兒與尋常藝人的差距就在這一點點。書法同理,米芾不是外行。他又批評過顏真卿與柳公權。顏柳楷書雖然赫赫有名,可是起筆、收筆處提按明顯,裝飾味兒濃,稍嫌雕琢,尤其是柳書,技術的痕跡無乃太過乎?米芾一語中的:"顏柳挑踢,為天下丑怪惡札之祖。"(《書史》)控制過分溢出的感情,控制技術,是傳統老觀念、好觀念,"越名教而任自然"如米芾,也懂,在他,可謂難得。只能說是時代的力量,畢竟是宋人。
張戒《歲寒堂詩話》(卷上)列過一份黑名單,上榜者有顏延之、鮑照、徐陵、庾信、李商隱、黃庭堅。榜單上沒有李賀——雖說與李商隱詩風略近,或是覺他不夠格?原來上黑名單,也須有些資本。張戒主"詩言志",對華藻、艷情、才華與技巧,統統斥之為"邪思"。尤其是后兩者,不大瞧得上。特別拈出黃庭堅,讓人對他的主張看得更清。他指斥黃詩"雖不多說婦人,然其韻度矜持,冶容太甚",那正是江西詩派"點鐵成金"之術,思力安排舊典造就的慧光眩惑也。就美感的而言,張戒的觀點似乎狹隘。就較高標準而言,自有道理。有一點需要指出,乍看,張戒的評判驚人,但同樣的事物,仰視與俯視得出的結論不會相同。宋人眼界之高,從中可見一斑。
宋人品味琴藝,對炫技與煽情也很警覺。韓愈有一首《聽穎師彈琴》:"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濕衣淚滂滂。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據說歐陽修曾問蘇軾,琴詩孰優,東坡答以韓詩,歐公冷冷說道:"此只是琵琶耳。"(《西清詩話》)醉翁之意豈在琵琶?在貶斥技巧與煽情罷了。琵琶是技巧性較強的樂器,"千日琵琶百日箏",說的是箏琶之別,也不妨看成琴琶之別。何況琴音古淡,不比琵琶感情跌宕。朱長文修《琴史》,獨載歐陽修,無穎師,也無韓愈,孰是孰非,評判已在其中。
甚至,宋代皇室也能超脫于感官的愉悅,乃至知性的眩惑。《山谷題跋》里說,哲宗時,郭熙的畫不被寶重,在宮中竟然充作了抹布,恐怕不是偶然。郭熙石皴作卷云,多圓無方,蟹爪樹法,屈曲圓轉。畫面上曲線太多,失之纖巧,一定是這些媚惑感官的成分刺人眼目,才這般受冷落。更何況,郭氏筆下線條精致,不夠松弛,不夠質澀,更近于"畫",而不是"寫",技術的痕跡依然不輕,識者不會看不出。而徽宗,品位與乃兄神似。據說,他認為"定器有芒,不堪用"(葉寘《坦齋筆衡》),嫌定窯的瓷器色澤亮白,鋒芒耀目,棄置不用。天家青睞的是汝瓷,有較為含蓄的天青色,或是更為沉著高貴的粉青。僅此一點,讓迷戀五彩斗彩粉彩琺瑯彩的清廷何以堪。
宋人的這些表達真好,毋需動用更多字、更多詞,甚至毋需表達,已經懂得。懂得,彌漫在空氣中,那是一個時代的文化氤氳,就像魚相忘于江湖。
宋人卓識不源于身份,源于文化。深厚的文化教養讓他們意識到感官甚至知性的魅力與心靈中的超越傾向相沖突;而韻味、德行之所以總是讓他們魂夢以之,因為后者所根柢的超越稟賦,是人性中較高貴的品性。宋人識見,與其說是一種稟好,毋寧說是一種尊嚴。
宋人如果活在當下,或許會孤獨。活在典冊之中則不然,德不孤,必有鄰。周勛初先生主持、葛渭君先生等編纂的《宋人軼事匯編》,提供了這種可能:宋人之言、宋人之行濟濟一堂。全書收入兩千兩百余人,征引書目七百多種,編纂工作持續十五年,成書五巨冊,篇幅遠遠超過近人丁傳靖《宋人軼事匯編》。宋代,在文化識見上最中國,溫宋代之故,或可知當下之新。
相當不錯的圖書。只是沒有必要做成精裝本。普裝本的也太厚了。
非常好的一套書,如果不是促銷,買這套書還是有點小貴。書是繁體豎排,一版一印1500冊,當時入手時沒貨,恰好老家有貨,托朋友收的快遞。
很好很好,包裝不錯,運輸也快,還有《唐人軼事匯編》想入手
采用的是上古經典裝幀,紙面、布脊,字跡略淡,還可以接受,據說二印噶有所改進,不知是不是真的。
這本書是經典著作,不多說了。清風一枕,軼事半編,人間樂事。
很好的一套書,精裝五冊,活動期間購得,值得一讀和收藏
很不錯,送貨也比較快,價格比較實惠,就是比較搶,雖然這套并不,買下來238供以后的小伙伴參考價位
為了了解那個時代的人物。此一部書,我要慢慢讀。
相當的好,排版非常好。值得擁有。特別是活動購買,值得。
《宋人軼事匯編(精裝全五冊)》,可惜不是一版一印的,遺憾!由于有點潔癖,必須另外買一套一版一印的才放心。
超棒的一套書!書脊是緞面,豎版繁體,各種宋人的小段子,可愛到不行
書很精美,大方而又美觀。內容相當于一個個的人物傳記被匯編在一起,可讀性強,有別于正史,別有一番風味,總體來說還是挺好的。
宋人軼事匯編內容非常豐富,比中華書局出版的丁傳靖本增加了許多內容,非常好。雜志之家的運送速度也快,就是包裝忒簡單,書角有折角。希望雜志之家今后多下些功夫。
很不錯,值得一看!首先周勛初先生的前言寫得很好,看人物軼事比看正史更有味,不會那么枯燥,要有趣的多。有宋一代的奇聞趣事,雜取百家,熔鑄一爐,閑來翻閱,別開生面,茶余飯后,亦小事耳。卷首置周老先生洋洋灑灑一篇前言,可當學術論文看。該部書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品的書里面算是考究的,裝幀和印刷都不錯。該書相較丁傳靖原書,人物和資料增加很多,征引材料更規范,兩宋人文鼎盛,320年名人軼聞掌故薈萃一編,宋史學者愛好者之幸事!
買了《唐人軼事匯編》,一直期待這本“宋人”,無奈價格高還時常斷貨,正好趕上又有活動又有貨,趕快入手,除了價格太高,其它的都還好,所以給個4星。
老師推薦的,值得一看,收藏價值也還可以!對宋代的一些邊角可以了解得更清楚!
上古宋人軼事匯編印得很精美,只是還差唐人軼事匯編。
一次買了兩套,一套自己看,一套準備送人。很不錯的一套書,裝幀精美,印刷清晰,字體大小適中,資料詳實。可讀來消遣時間,可增長知識,可備查做學問。
宋人匯編,的這本書我早就很喜歡,他還有一些列的書,哈哈,編者,功力深厚,這次購入,也是緣分,讀這本書非常開心,這次當當力度確實也很大,贊一個。期待以后讀書節活動更好。
上古的這套《宋人軼事匯編》,我懷疑出廠的時候沒有進行過檢測。套裝五冊,有兩冊的書都存在問題,不是印刷出現空白,就是紙張破裂。苦了當當了!
唐人軼事匯編內容翔實,收羅齊備,但是和宋人軼事匯編一樣,印刷的字體著墨太淡,太費目力,可能是為經濟利益驅使,盡量惜墨吧,美中不足。
這套書非常精美,紙質光滑。選取大量書籍有關人物和事件分門別類。可見其用心。但我覺得印刷字體很細,看起來顏色較淺。總之,是一套精品書。
書的內容就不用說了,上到皇帝大臣,下到市井細民,各種人的故事和段子,好看。書中無校記,無箋注,看著很清爽。塑封包裝。這套書的書脊是布面的,不錯,看著很精美。書的紙質很好。
所謂“軼事”,是指在“正史”以外,得之于當時親自聞見和后世記載的材料與故事。這些軼事對于人物的性格特征和言談舉止常有具體描述,比起正史來更生動活潑,有助于對歷史人物的多方面的了解。因此,如能將正史上的記載,與民間的私人撰述參互考察,那么研究者對歷史人物的理解,當會更全面,更具體。宋記的作者已經有將之視作純粹史料之意識,一般只錄親自聞見之事,因此這些“軼事”顯得平實可信;詩話也已成了衡文之作和記載故實的材料;其他宋代文獻材料如“雜史”、“類書”等內容的著作,情況類同;加之宋代文獻多有刻印甚佳的本子傳世:這些都為重新編纂《宋人軼事…
這本宋人軼事匯編,和唐人軼事匯編一樣,詳細、有趣。
八卦故事 不多解釋 很有意思的書 編者功德無量
周勛初先生主編的宋人軼事匯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精裝繁體豎排,史料翔實,值得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