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動態評價及發展趨勢》以區域創新體系和綜合評價相關理論為指導,將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分解為實力、效率和潛力,建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動態評價指標體系,提出動態評價方法和動態組合評價方法,同時開發了動態組合評價計算機支持系統,對中國省域自主創新能力(實力、效率、潛力的綜合能力和分項能力)進行動態組合評價和比較分析,并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為相關決策部門制定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扶持政策提供理論支撐和參考。
從事區域創新能力和綜合評價理論方法及應用研究的專家、學者及有興趣從事該領域研究的廣大學生;各級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門的管理決策者;各類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科技中介組織管理者。
目錄
總序(張來武)
前
及時章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動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1
及時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相關理論研究綜述1
第二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內涵6
第三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構成要素8
第四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動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10
第五節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動態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過程13
第六節本章小結29
第二章動態組合評價及其計算機支持系統研究31
及時節動態評價方法研究31
第二節組合評價方法研究45
第三節動態組合評價方法研究55
第四節預測方法研究64
第五節動態組合評價計算機支持系統研究72
第六節本章小結80
第三章中國區域自主創新實力動態評價及比較分析82
及時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實力動態組合評價82
第二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實力分項動態組合評價及比較分析115
第三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實力比較分析123
第四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實力關鍵影響因素和差異原因分析131
第五節本章小結140
第四章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效率動態評價及比較分析142
及時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效率動態組合評價142
第二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效率分項動態組合評價及比較分析167
第三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效率比較分析175
第四節本章小結181
第五章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潛力動態評價及比較分析182
及時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潛力動態組合評價182
第二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潛力分項動態組合評價206
第三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潛力比較分析214
第四節本章小結220
第六章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發展趨勢分析221
及時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預測思路221
第二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值預測方法選擇221
第三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值預測222
第四節中國區域自主創新能力預測分析241
第五節本章小結242
參考文獻244
附錄247
及時章 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動態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及時節 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相關理論研究綜述
創新理論之父、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約瑟夫 阿羅斯 熊彼特(JASchumpeter)于1912年在其著作《經濟發展理論》中首次提出創新概念,勇敢地批判了當時主流經濟學認為經濟系統是靜態的、均衡的觀念,打破了當時傳統的靜態分析的方法,首次向人們昭示了創新對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熊彼特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為創新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技術創新理論發展史上,甚至在整個經濟學說史上都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盡管熊彼特在世時其理論并不為主流經濟學家們所接受,但其創新理論的主要觀點卻為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所證實。熊彼特去世之后,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區域技術創新對人類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影響日益加深,許多學者在熊彼特創新理論的基礎上,將研究不斷深化。研究過程大體可分為兩個階段:及時階段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以美國為中心,在"新熊彼特學派"旗幟下,一批學者從不同角度針對熊彼特所提出的許多假說進行實證分析和解說,研究的主要問題是新技術推廣、技術創新與市場結構的關系、企業規模與技術創新能力的關系等;第二階段為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技術創新理論的研究向綜合方向發展,并在綜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將技術創新理論和區域經濟理論相結合,學術界從多個角度、多個層面對技術創新的主體、區域技術創新的動力和來源、區域技術創新的阻力機制和環境因素、技術創新的擴散等問題,以及提升區域技術創新能力的政策、措施展開了深入研究,同時更注重研究成果對區域社會經濟技術活動的指導作用,注重通過提高區域技術創新能力而促使區域經濟發展,對區域技術創新的理論研究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盡管目前該理論尚不成熟,但是由于區域技術創新能力是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它對于推動一個地區經濟發展和提升區域競爭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受到國內外學術界和政界的普遍關注(曲永義,2010)。
由于區域技術創新涉及區域發展中的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所以很多經濟理論和流派都涉及技術創新問題。較有代表性的觀點和理論流派主要有經濟成長階段論、技術創新系統理論、梯度轉移理論、創新環境理論、區域技術集群創新理論、三螺旋理論等。經濟成長階段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技術創新在區域產業成長各個階段中的作用的描述,經濟成長階段論的代表人物是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技術創新系統理論主要是對區域技術、經濟、政治等因素相互關聯、相互作用的研究,其代表人物是英國學者弗里曼和美國學者納爾遜,以及英國威爾士卡迪夫大學的庫克,它包括產業創新系統理論、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國家創新系統理論和國際創新系統理論,庫克教授對區域創新體系進行了較早和較的理論及實證研究。梯度轉移理論是在技術差距理論和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理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技術創新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轉移擴散問題。1955年,法國經濟學家弗朗索瓦 佩魯首次提出增長極概念,提出了非均衡增長觀點的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研究的內容主要是創新能力較強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創新環境理論是由歐洲創新環境研究小組的學者們在研究歐洲高新產業區的過程中,基于對當地和區域經濟發展中高科技產業的迅猛發展的洞察和理論思考提出的概念。創新環境理論認為,產業的本地化包括提升整個區域的技術和專業化水平,提供豐富的高素質勞動力,增加輔助的貿易和專業化服務,滿足眾多公司的需求,為采用更加專業化的機構創造條件。相對于馬歇爾強調企業家個人主義的自由發展而反對政府干預的傾向,創新環境理論則更強調產業區內創新主體企業的集體效率,強調企業創新行為的協同作用。企業聚集使大家可以共享單個企業無法實現的大規模生產和技術及組織創新的好處。20世紀70~80年代以來,一些新的經濟聚集現象特別是同類產業的空間聚集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在美國、法國、英國、德國及意大利等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一批飛速發展的產業集聚區,在這些地區,生產同樣類型產品的企業聚集在一起,網絡式合作中不斷產生的創新動力,促進這些地區經濟的飛速發展。波特、克魯格曼、哈里森、斯卓坡、朗赤、梅季布姆等對區域技術創新集群出現的原因和地域特征進行了理論探討(曲永義,2010)。
技術創新系統理論研究備受學術界關注,自"國家創新體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這一概念提出以后(Freeman,1987;Nelson,1993),區域創新體系(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作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后被提出來(Cooke,1996),區域創新體系更具實踐性和操作性,受到學術界更多的關注。陳國宏等(2008)認為創新體系的研究遵循這樣一條歷史主線:熊彼特創新思想—國家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區域創新體系研究的發展受到國家創新體系理論、演化經濟學、新經濟地理學等眾多理論的影響。學術界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區域創新體系開展研究:區域創新體系的內涵、區域創新體系的結構、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區域創新體系的過程及區域創新體系的評價。
劉友金(2001)、阿希姆(Asheim和Isaksen,2002)、黃魯成(2002)和柳卸林(2003)等學者對區域創新體系的內涵進行定義,綜合上述學者的定義,可以認為區域創新體系的內涵至少應包括以下幾點:及時,以生產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主要創新單元;第二,強調地方根植性和地方特色;第三,創新不僅來自各要素內部,更取決于不同要素之間通過頻繁互動、密切聯系形成一個社會創新系統,實現協同創新,區域創新系統是一個開放的自組織系統;第四,強調制度因素及政府在建設區域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區域創新體系結構研究是區域創新體系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
Autio(1998)從功能性角度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了分析,認為功能性區域創新系統內都存在兩個關鍵的子系統:一是知識運用和開發子系統,客戶和供應商圍繞生產企業組成縱向網絡,合作者和競爭者則構成生產企業的橫向網絡,知識在這個以生產企業為中心的縱橫交錯的網絡系統中得到運用和融合;二是知識產生和擴散子系統,知識主要在公共組織,如研究機構和教育機構中產生,通過技術轉移機構、勞動中介機構及支持創新的其他區域機構得到擴散和傳播。這兩個子系統之間通過知識、資源和人力資本等要素流動來相互作用。當然,區域創新系統并不是封閉的,它與國家創新系統政策和機構,以及國際政策和機構等外部環境也會相互聯系和相互作用。
潘德均(2001)認為區域創新體系主要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創新技術擴散系統三個主體系統,以及創新人才培育系統、政策與管理系統、社會支撐服務系統三個支撐體系。
劉斌(2003)則認為,區域創新體系主要由行為主體、行為主體之間的運行機制、創新環境組成。企業、大學、研究院所、政府是創新體系的四個執行主體;四者之間有雙向聯系,知識庫、創新政策是外部環境。
Stefan Kuhimann(2004)在對歐洲部分地區和德國的區域創新政策進行評價時,根據制度學和演化論等理論也提出了一個區域創新系統的模型。在模型中,區域創新系統由區域政治系統、區域教育和研究系統、區域產業系統及區域創新環境(包括區域制度環境、區域基礎設施和需求)構成,這四個部分彼此聯系、相互作用,并在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學習和發展,從而推動整個創新系統的不斷演進和發展。
區域創新系統是區域創新能力形成的基礎條件,區域創新體系結構研究是區域創新能力構成要素的基礎。"創新能力""區域自主創新能力"在學術界、政界和企業界備受關注。
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創新能力則是科學技術競爭的核心。2004年年初,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召開成員國科技部長會議,討論21世紀科技創新政策所面臨的重要挑戰。2004年3月,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科技部長會議在新西蘭召開,會議主題為"加強科技創新能力,促進APEC地區可持續發展"。許多國家或地區也針對增強創新能力的需求,或召開會議,或發表報告和文件,或出臺政策措施與法規。美國、日本、歐洲、韓國各國(地區)應對挑戰,先后提出面向21世紀強化自主創新的科技發展理念,并制定了科技發展戰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必須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學技術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大力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立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促使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這意味著中央高層近年來一再強調的"自主創新"將由理念層面上升至運籌層面,并作為"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進行部署實施。同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也都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列入"十一五"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吨腥A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也都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建設創新型省份列入"十二五"規劃。
原國務委員陳至立在 2005 年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學術年會講話中指出自主創新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加強原始創新,在科學技術領域努力獲得更多的科學發現和重大的技術發明;二是加強集成創新,使各相關技術成果融合匯聚,形成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和產業;三是要在廣泛吸收全球科學成果,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的基礎上,充分進行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其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引進先進技術,在較高起點上實現科技與經濟的跨越式發展的有效途徑。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自主創新不能封閉起來進行,而應開展廣泛的對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完善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機制,充分利用人類共同的科技成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既縮短了創新時間,又相對降低了創新風險。從區域層面來講,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是指在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或國內其他省(自治區、直轄市)(含香港、澳門、臺灣地區)先進技術(購買國內技術)的基礎上,通過學習借鑒進行再創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陳至立,2005)。
自主創新能力包括哪些內容、如何對自主創新能力進行衡量,一直是學術界、政界和企業界所關注的問題。技術創新過程的性質特點,決定著我們無法直接衡量自主創新能力。但是,可以采用一些替代性指標來反映技術創新活動。目前存在許多不同的測度指標,在技術創新研究中,許多經濟學家喜歡使用 R&D、專利等指標。R&D 指標側重于從投入方面測度技術創新,通常包括 R&D 經費總量、R&D 經費強度、R&D 人員數量;專利指標關注的是技術創新的產出。
世界經濟論壇(WEF)和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IMD)是目前國際上具影響力的競爭力研究機構。世界經濟論壇每年出版的《世界競爭力年鑒》,通過三個層次的評價指標(及時層次8個指標,第二層次47個指標,第三層次290個指標),對定量指標通過排名來處理,對定性指標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來處理;瑞士洛桑國際管理發展學院每年出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對世界主要國家的競爭力進行排序,其中科技國際競爭力評價涉及26個指標。世界經濟論壇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很龐大,采集數據工作量很大、較難。
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2003a)在中國區域創新能力報告中認為區域技術創新能力主要由以下五個要素構成:知識創造能力、知識流動能力、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創新環境和創新的經濟績效。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2009)對評價指標體系做了小調整。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小組所建立的評價指標體系比較,同時考慮了實力、效率和潛
這是我想要的書。
很不錯的書,孩子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