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南省西南部城步苗族自治縣的一個村落里,有一座建于明隆慶年間的青磚混凝土結構的宗祠,在以木質結構建筑為主的山地民族地區非常突出。這個村莊的藍姓宣稱自己是明朝開國勛臣藍玉的后代,并在宗祠的后墻上寫著"藍玉故里"四個大字。據《太祖實錄》記載,藍玉是安徽定遠人,為什么遠在湖南的苗族要聲稱自己是藍玉的后代?他們在聲稱自己是藍玉后代的同時又有著怎樣的苗族群認同?本書的研究,就是通過對這樣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苗族村落與宗族的深入觀察,來揭示社會結構及其機制的變化與延續,并以此為基礎來討論族群認同問題。
于鵬杰,法學博士,東莞市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與軟實力研究所研究人員。
導 言 社會結構視角下的族群認同
及時節 人類學者自身的困惑
第二節 巫水上游的城步苗族
第三節 核心概念:族群認同與宗族延續
第四節 研究主題、意義與方法
及時章 扶城河灣的苗族居民
及時節 扶城河邊的苗族村落
第二節 以"團"為單位的扶村人
第三節 扶村村民的苗文化特征
第四節 扶村村民的生活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藍氏宗族的流源、分布與發展
及時節 江西瓦廠坪的傳說
第二節 扶城藍氏宗族世系:"老三房"與"小三房"導 言 社會結構視角下的族群認同
及時節 人類學者自身的困惑
第二節 巫水上游的城步苗族
第三節 核心概念:族群認同與宗族延續
第四節 研究主題、意義與方法
及時章 扶城河灣的苗族居民
及時節 扶城河邊的苗族村落
第二節 以"團"為單位的扶村人
第三節 扶村村民的苗文化特征
第四節 扶村村民的生活
本章小結
第二章 藍氏宗族的流源、分布與發展
及時節 江西瓦廠坪的傳說
第二節 扶城藍氏宗族世系:"老三房"與"小三房"
第三節 藍氏宗族的標志分析
第四節 藍氏宗族典型標志的重構
第五節 宗族活動的規范化
本章小結
第三章 社會延續的基本單位"家"
及時節 家及其運行機制
第二節 延續的縱式社會基礎:祖先祭
第三節 宗族社會中的女性
本章小結
第四章 扶村的社會變遷與延續
及時節 新中國成立前的扶村
第二節 時的扶村
第三節 社會主義集體化中的扶村
第四節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的扶村
本章小結
第五章 宗族與族群:基于社會延續的認同
及時節 藍氏宗族與中國宗族類型
第二節 社會延續的推動者
第三節 尋宗溯源的族群認同
第四節 宗族認同與族群認同的融合
本章小結
第六章 結論
及時節 社會與文化延續中的認同觀
第二節 促進認同建構的力量:情境因素、情感因素與地方精英
第三節 中心與周邊:族群研究的另一種視角
結 語
參考文獻
附 錄
附錄一 訪談提綱
附錄二 座談紀要
附錄三 祭文例
后 記
表目錄
表1-1 扶村基本情況統計
表1-2 扶村房屋數量統計
表2-1 湖南外來移民原籍地
表2-2 城步主要姓氏移民原籍地
表2-3 城步主要姓氏遷徙時間
表2-4 扶村戶籍上登記為"藍"姓的人
表3-1 1961年綠竹沖的家庭類型與家庭規模
表3-2 2008年綠竹沖的家庭類型與家庭規模
表3-3 綠竹沖撫子情況一覽表
表3-4 綠竹沖招子情況一覽表
表4-1 鳳凰鄉公所員丁姓名表(民國37年4月)
表4-2 民國時期城步的稅種及征收金額
表4-3 陳氏地主家庭經濟狀況統計
表4-4 民國租田制度
表4-5 扶城區1955年互助組情況統計
表4-6 1961年3月底扶村大隊食堂情況
表4-7 綠竹沖歷屆領導者名單
表4-8 1970年3月赤嘴區批斗情況
表4-9 綠竹沖耕田轉種和荒廢情況統計
表5-1 藍氏宗祠管理小組大事記
圖目錄
圖1-1 藍氏宗祠
圖1-2 扶村鳥瞰
圖1-3 扶村示意圖
圖1-4 扶村主要姓氏分布情況
圖1-5 扶村村民年齡層次分布
圖1-6 扶村村民受教育情況
圖1-7 城步語言分布
圖1-8 四代同堂的家庭
圖1-9 盛油茶
圖1-10 油茶主料
圖1-11 扶村房屋
圖1-12 古陸路
圖1-13 古水道
圖1-14 干涸的水道
圖1-15 現陸路:城丹公路
圖2-1 藍氏宗族譜系(依據1923年族譜)
圖2-2 藍氏宗族譜系(依據1989年族譜)
圖2-3 藍氏宗祠平面結構
圖2-4 "黔國先塋"碑文
圖3-1 倒凹形建筑一樓的平面結構
圖3-2 倒凹形建筑二樓的平面結構
圖3-3 綠竹沖昌聘房房支
圖3-4 表婚1
圖3-5 表婚2
圖3-6 藍遠果(ego)家庭譜系
圖3-7 寄名符
圖3-8 沒有龕盒的家先
圖3-9 有龕盒的家先
圖3-10 男女祖先牌位寫法
圖3-11 家先擺放格式
圖3-12 藍遠德(ego)的家庭譜系
圖3-13 擺有祭祀茶水的長凳
圖3-14 紙包的格式
圖5-1 廣西永福藍姓家先格式
圖6-1 研究框架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