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當代建筑學家。早年清華學校畢業后留學美國。曾任東北大學建筑系主任,中國營造學社法式部主任,清華大學硬件西主任,北京市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名中國建筑學會副理事會長,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上編 學術成就
下編 萬年遭遇
初踏求學之路
楊廷寶6歲那年,24小時,父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廷寶,你該讀書啦!"小廷寶一聽,心里就有些怕,因為那時書讀不好是要挨手心板的。但父命難違,小廷寶只好怯生生地尾隨著父親向家塾走去。
家塾設在楊宅二進院的大廳里,四間寬大的堂屋,紅漆的木格窗上糊著雪白的紙,屋內六七張八仙桌圍坐著二十多個孩子,大的十多歲,小的五六歲,全是楊廷寶的堂兄弟和表兄弟。而家塾的老師是遠近聞名的張先生,他清高而嚴厲,私塾里的孩子沒有不怕他的。每天,老先生按初、中、高幾個班次串講,無非《百家姓》、《三字經》、《千家詩》,或者《詩經》、《論語》、《孟子》等等,說文解字,甚是乏味。而且老先生講完,便要孩子們溫習后輪流背書。楊廷寶恨死記硬背那一套,再加上體弱記性不好,背書就越發吃力了。楊廷寶幾乎每天都背不下來,于是挨手心板、面壁罰站,很是傷心,因此師生間的一道鴻溝便越來越深了。后來,那位私塾先生對楊廷寶父親表示:這廷寶斷然成不了什么寶!并,說:"我不能再收這孩子!"①而他父親,一則豁達大度,并不計較這種小事,二則也想給孩子換換環境,便對張先生歉意地笑了笑:"好吧,以后我帶他到洋學堂試試!"
小廷寶從私塾回到了他自己的小院,面對同窗小伙伴的羞辱和先生的冷眼心情十分惆悵,但是父親卻耐心開導他、鼓勵他,叮嚀說:"來日方長,不要灰心。先養好身體,空下來多臨臨帖,練練字,一有機會,就帶你進城讀小學。"①從此,小廷寶出于對母親的懷念,對父親的感激,取出母親留下的文房四寶和畫卷遺墨,開始一筆一劃地臨摹起來,心中油然升起替父母爭氣,替自己爭氣,替親朋好友爭氣,干出點成績給瞧不起自己的人看看的強烈愿望。他起早貪黑,廢寢忘食地寫啊、畫啊,再加上祖母的撫愛和后母的疼愛,更激發了小廷寶的上進心,練字習畫更加用功了。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再加上小廷寶生來就有母親米氏擅長書畫的遺傳基因,此時的書畫水平日見長進,不但獲得父親的稱贊,也讓全家人,特別是私塾老師張先生刮目相看,更為小廷寶日后成為建筑大師奠定了扎實的繪畫根基。
楊廷寶9歲那年,父親把他送進了南陽城里一所小學就讀,但只讀了兩年便因戰亂逃難輟學。等戰亂平定后,楊家逐漸恢復元氣,小廷寶就一面在家自學,練字習畫;一面就跟父親的好友王可亭先生習文練武,聽他談古論今,吟詩作對。不但學識日增,身子骨也硬朗起來。父親見兒子大有進步,加之自己又被選為省議員,擔任了開封省立中學的校長,就讓小廷寶去投考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并請王可亭先生在家中輔導。
1912年6月,不滿12歲的小廷寶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次出遠門赴省城開封應考。在這年夏秋之交發榜的那天,小廷寶急切地在榜上搜索自己的名字,名列備取生(20名)倒數第二!小廷寶垂頭喪氣,以為"這沒什么指望了"①。
幸運的是,在備取生中有個省城有權勢的孩子,校長懾于他家的權勢,就把備取生全部收錄進來,編入了差的"丙"班,小廷寶才有幸進入這所學校。后來,"因為丙班的那幾位紈绔子弟,轉為正式生也將我一起轉入甲班。丙班是淘汰班,不然的話,我今天不知又在何方。"②
1912年,楊廷寶離別了家鄉,來到地處開封的河南留學歐美預備學校,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這里是截然不同的境地,嚴格的校規漸漸改變了楊廷寶的生活。他開始喜歡運動,打打拳,玩玩球,身體也慢慢健壯起來。假期回家,還常去池塘游泳,膽量也大了起來。新的征途
朱啟鈐因發現宋《營造法式》的抄本,兩次刊行后,產生了研究中國建筑的興趣,因而1925年自籌資金成立營造學社。學社就設在北平寶珠子胡同七號朱啟鈐宅內,成立中國營造學社后于1932年遷到中山公園東朝房。初邀入社的社員大部分是朱啟鈐過去的幕僚,一些國學家。1930年朱啟鈐向支配美國退還庚款的"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中基會)"申請補助,"中基會"董事之一周貽春(梁思成初入清華時的校長,與朱共同創建營造學社)認為,營造學社缺少現代建筑學科的專門人才,擔心庚款補助取不到成果,又由于他曾從梁啟超處得知梁思成有研究中國建筑的志向,因而到沈陽來動員梁思成到營造學社來。初,梁思成頗為躊躇,因為他一方面舍不得東大剛剛辦起來的事業,另一方面對朱啟鈐曾為袁世凱稱帝籌備大典一事感到十分不快,不愿輕率與他合作(后來證明他們合作得很好),但周貽春的多次說服終于使他動搖了。后迫使他下決心離開東大,還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東北局勢的不穩定,日本侵略軍已劍拔弩張,東大的前途岌岌可危。另一個近因是校長張學良認為學生鬧學運是一些教授們在后邊鼓動的,所以揚言要槍斃他們。這事雖與梁思成無直接關系,但他對此事極為氣憤,遂堅決辭職。于1931年9月到營造學社工作。
1932年8月梁思成的第二個孩子(兒子梁從誡)出生了。
在北平北總布胡同3號,他安置了自己的第二個家,這里有恬靜的四合院,古香古色的起居窒,舒適的書房,但他沒有留戀這安樂的物質生活,又開始了新的征途。
我國歷代,自實行科舉制以來,封建土大夫階級對文化的傳統觀念局限于文人學士的詩、文、書、畫,而對銅鐵冶鑄、建筑、告――《薊縣獨樂寺山門考》中說得十分清楚:"近代學者治學之道,首重證據,以實物為理論之后盾,俗諺所謂`百聞不如一見`,適合科學方法。藝術之鑒賞,就造型美術言,尤須重`見`。讀跋千篇,不如得原畫一瞥,義固至顯。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幾得其門經。"
"我國古代建筑,征之文獻,所見頗多,《周禮考工》、《阿房宮賦》、《兩都兩京》,以至《洛陽伽藍記》等等,固記載詳盡,然吾儕所得,則隱約之印象,及美麗之辭藻,調諧之音節耳。明清學者,雖有較專門之著述,如蕭氏《元故宮遺錄》,及類書中宮室建置之輯錄,然亦不過無數殿宇名稱,修廣尺寸,及`東西南北`等字,以標示其位置,蓋皆`聞`之屬也。讀者雖讀破萬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絕不能有所得,猶熟誦《史記》`隆準而龍顏,美須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劉邦于途,而不識之也。"
"造型美術之研究,尤重斯
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遺物之實地調查測繪不可。"(摘自《梁思成文集》(
從此他為收集中國建筑資料的工作開辟了新的途徑。爭取實地調查,測量古代建筑物的全部及細部,用照相及寫生方法記錄下來,這是中國人用科學的方法,從實物中研究中國建筑的開始。
梁思成還認為了解古代應由近及遠,要研究宋《法式》應從清工部《工程做法》開始,要讀懂這些巨著應求教于本行業的老匠師,要以北京故宮和其他古建筑為教材。于是他首先拜老木匠相文起,老彩畫匠祖鶴州兩位老師傅為師。到1932年他基本把清工部《工程做法》弄懂了,并把學習心得寫了一本《清式營造則例》(于1934年出版)。它不是清《工程做法》的注釋,僅僅是他學習《工程做法》的心得。1945年梁思成回顧這一工作時說:"我曾將《工程做法則例》的原則編成教科書性質的《清式營造則例》一部……十余年來發現當時錯誤之處頗多,將來再版時,當予以改正。"可惜梁思成沒有得到"再版時改正"的機會。
梁思成認為我國自"項羽引兵西屠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楚人一炬,非但秦宮無遺,后世每當易朝之際,故意破壞前代宮室之惡習亦以此為嚆矢。"所以在大城市中是絕找不到古建筑的,可能的是在偏僻的地區保留有古代的宗教建筑。至1932年他已根據地方志的記載,為他的野外調查作了初步計劃和準備。自1932年起他組織調查隊每年兩次出發到各省市縣去探尋中國建筑的實例,林徽因雖然體弱,但仍盡可能參加調查工作。
他次的野外調查即有重要的發現――河北薊縣獨樂寺,是當時所發現的古的木構建筑實物。爾后發現的正定隆興寺,寶坻廣濟寺,趙州大石橋,大同善化寺、華嚴寺,應縣木塔,五臺山佛光寺等等都在中國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P23-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