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日記的形式反映同學們在青春期這個關鍵時期所面臨的各種心理困惑。這些困惑主要涉及親子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自我成長、學習與考試、青春期性心理與理性思維七大課題。
為了突出本書的心理學科普的特點,作者特意將"心理常識"作為一個章節進行編寫,以突出心理學常識普及之目的。
中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一直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比較欠缺的一個方面。"理性思維"這個章節旨在喚起人們對中學生理性思維的重視。書中所反映的一些非理性思維則是在中學生群體里所常見的。
本書的心理日記全部來自于學生,可謂是原生態寫作,且具有比較強的代表性。本書的心理點評,講究人文性和科學性的結合,并追求在一般事例的基礎上給青少年朋友以普遍的啟示意義,從而提升青少年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
看中學生心理日記,你會發現一個全新的中學生心靈世界;看心理點評,你可以學到許多生動活潑的心理學知識。
自19世紀末心理治療學說誕生以來,對心理健康的干預通常是從問題入手,如治療精神病人和神經癥病人,矯正行為問題等。直到20世紀70年代中晚期,人們才開始逐漸重視廣義的心理健康問題,也就是心理疾病的預防和心理健康的促進問題。國外教育界從70年代以后才在繼續關注青少年學生問題(如行為問題、學習問題)的同時開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與教育。芬蘭中學20世紀80年代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以增強學生的情緒敏感并發展學生的共情能力。同時期,波蘭開始嘗試將芬蘭的經驗運用于波蘭的中學生教育中。也是在這個時期,國外有專家提出:可以通過在大中學生中普及心理健康術語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而在我國,這些年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雖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常給人一種好看而不中用的感覺,原因之一,我想,就是專門面向學生的心理學科普工作極為滯后。
近些年,心理學方面的科普著作雖然層出不窮,但是以生動活潑的形式面向學生進行心理學知識普及的書籍卻并不是很多,這是與我國青少年日益增長的心理知識需求相矛盾的。該書作者在中學任班主任的近十年里,一直嘗試著用心理學知識去幫助學生走出心靈的誤區,并積累了許多經驗。而長期堅持對學生的日記進行心理點評,在點評中疏導學生心理,在點評中向學生普及心理學常識則是作者重要的經驗之一。
原生態地記錄中學生的生活,是本書的特點。心理日記的寫作并不同于一般的日記寫作,它講究豐厚的敘述,不一定要直指主題——直指求助主題的是心理求助。當然,在日記中也常常會包含一些心理求助的內容,但它不是心理日記的本質。
因此,心理日記的點評也不同于一般的排憂解難和心理問題的解答、心理疾病的診斷,雖然里面也涉及到一些排憂解難式的答復與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診斷原則;心理日記點評也不是學生心理咨詢,雖然在點評中不可避免地運用了一些心理咨詢的原理,也會在合適的情況下給出了一些建議。這些點評,主要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從人文關懷的角度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挫折痛苦和困惑,其目的不過是提供一種角度、一種思路,卻并不提供真理。而只有從多種角度出發,在不斷轉換思路的過程中,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關照現實,才能發現真理的蛛絲馬跡,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解決之道。
科學性加人文性,原生態寫作加心理學科普就是本書價值所在,很值得廣大的中學生朋友、家長及老師一讀!
肖軍:中學高級心理教師、二級心理咨詢師,新浪網女性頻道特約咨詢師,北京大學心理咨詢在職碩士研究生。湖北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多家刊物特約撰稿人。2007年被衛生部《中國學生健康報》評為"影響本報的重要人物"。華夏心理網咨詢論壇婚戀性心理博學版主。長期致力
及時章 親子關系篇
1.本篇寄語:孩子的"謊言"
2.15歲的我為什么控制不了離家出走的腳步
3.避免讓孩子接收父母婚姻中的負面信息
4.真正的安慰是不安慰
5.爸爸,我不是不愛喝鴿子湯
6.孩子不是父母的裁判員
7.父母離婚了,我把自己變成一塊鐵
8.暑假給孩子補上"玩"這一課
9.在校是三點,回家能否多一點
10.父母離婚了,請不要限制孩子的愛
11.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12.叛逆是為了及時地分離
13.有了溝通,就不會有代溝
14.我是爸爸一生的債
15.用感恩的心面對這份獨特的父愛
16.如何面對父母的"無敵碎碎念"神功
17.青春期的孩子要主動獲得同性父母認同
18.是愛,還是恨?這是個問題
19.崇拜孩子就是崇拜希望
20.把暑假的主動權還給孩子
第二章 同學關系篇
1.一個中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深度分析
2.留點心理邊界,友誼才能長久
3.別讓競爭淹沒了友情
4.成長的痛苦是寶貴的
5.給自我注入能量
6.渴望被人欺負的男生
7.圈里圈外都是情
8.學會用海德的平衡理論認識人際沖突
9.嬉笑中,消除對嬉笑的厭惡
10.面對綽號要掌握"喂美食"的主動權
11.低自尊是被同學欺負的根源
12.認清心中的"假想敵"
13.他為什么不會拒絕
14.我怕自己那"非真誠的笑"
15.總怕別人超過自己
16.我能和他們一樣"混"日子嗎?
第三章 師生關系篇
1."恨"不過是"愛"的反向作用
2.良好的師生關系大于考分
3."早戀過敏癥"重創學生自我價值
4.在規則之美中感受和諧之美
5.學生上課有沒有隱私權
6.為什么會有表揚饑渴癥
7.左手與右手
……
第四章 自我成長篇
第五章 學習考試篇
第六章 青春性心理篇
第七章 理性思維篇
第八章 心理常識篇
附錄:后記《自己與別人》
及時章 親子關系篇
1.本篇寄語:孩子的"謊言"
一位學生家長給我打來電話,話語中充滿了惶恐和急切:"肖老師,我的女兒說她不想活了。我不知道她說的是真話還是假話。幾次和她談心,可她就是不理睬。真是急死我了。肖老師,我該怎么和孩子溝通啊?""您是不是在和孩子溝通時總覺得孩子不說真話?""是的是的!""那您今后在和孩子溝通時,別再指望孩子說真話不就行了嗎?""啊!那豈不是縱容孩子說假話?"家長有些生氣了。"那我們還是安排時間面談吧!"
通過與這位家長面談發現,孩子說"不想活",其實是她在對父母某些做法表示不滿。而家長意識不到這一點,不斷地去糾纏這句話的真假,掩蓋了問題的實質。
大多數家長都認識到了和孩子溝通的重要性,并且經常和孩子交流談心,渴望著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然而很不幸的是,許多孩子并不理解家長的苦心。他們將最知心的話告訴自己的同學、朋友乃至網友,就是不告訴自己的父母。
那一定是我們對溝通存在一定的認知誤區:我們太相信我們所聽到的了。
其實,聽到的往往沒有看到的有價值,而看到的又沒有用心靈體會到的有價值。
如果只是用耳朵去聽孩子的話,而不能同時用眼睛去看孩子的表現,或者不能用心去體會孩子的情感,那聽到的就失去了價值。在這中間,實際上貫穿了一個相當重要的能力,就是"共情"。很多孩子不愿意將心里話告訴家長,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家長嚴重缺乏共情能力所致。
其實,孩子的每句話中都會隱藏著沒說出來的話。不要指望孩子告訴你他的全部的真實想法,因為有一些真實的東西、真實的想法,孩子自己都不清楚。
……
建議中學教師看看
很好,很喜歡,下次還來
里面還有插圖的,感覺不錯~!
書的內容不錯,適合中學生看
這個商品不錯~
很實用!很有現實指導意義!贊一個!
很不錯的圖書!大人孩子都喜歡!
對家長了解孩子們的心理有很大的幫助
這個商品不錯~
非常好。
本來以為挺好看的,結果不怎么喜歡這本書
包裝和書的質量都非常很喜歡。想要的可以下手了。
買來自己看看,挺好的。
感覺不錯,不過還沒時間看
貼近學生實際,了解學生內心世界
非常好的一本書,對中學生和中小學生家長都是很有益的,看了中學生后決定再買《小學生心理日記點評》相信也一定是同樣的好書。
比想象的簡單了些,只是簡單的點評,專業性不強
這本書不錯,很適合這個階段的孩子和家長來閱讀,很有益處
家長要了解叛逆期的孩子,老師要了解青春期的學生,學生要了解充滿困惑的自己,此書必看!
很適合中學生閱讀!有實際指導意義!希望出版社多出這種書!
中學是一個人很關鍵的時期!希望這本書能幫我了解現在中學生的心理。
很不錯!感覺自己也還是一個混沌的中學生一樣,讀了書以后很多事情都明白了,內心踏實自信了許多,也快樂了很多。決定再買一本送給侄女,好東西一定要想著親人哦。
這是我看到的中學生心理方面最好的科普書籍!內容很豐富!語言很生動!心理點評很有深度,很專業,也很通俗!
療精神病人和神經4D癥病人,矯正行為問題等。直到N世紀年代中晚期,人們才6開始逐漸重視廣義的心理B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