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鼓早期是佤族先民用來驅趕猛獸、召集部落成員、宗教祭祀、節日娛樂必不可少的重要器具。拉木鼓則是佤族制作、祭拜木鼓的整個儀式過程,是每個佤族村寨乃至部落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最神圣也是最隆重的一個全民性祭祀活動。由于目前佤族已不再舉行具有傳統祭祀意義的拉木鼓活動,本書主要依據歷史文獻及訪談資料,概述佤族拉木鼓情況,包括起源、儀式過程、功能與象征、演變與現狀等;介紹與此相關的時間、場所、組織、表演藝術、節日用品等;以調查報告的形式呈現三個佤族聚居點的拉木鼓活動過程與演變。
走近中國,從走近中國節日開始。
趙富榮(1951),男,佤族,云南省西盟人。中央民族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南亞語系(中國)孟高棉語族語言文化教學和研究工作。主要著有《中國佤族文化》、《佤族風俗志》、《佤族布朗族德昂族文化志》、《佤語基礎教程》、《佤語話語材料集》等,發表《論推廣使用佤文與促進經濟文化發展關系》、《阿佤山佤族中的漢族姓氏探源》、《佤語"洗""砍"小議》、《阿佤山木鼓起源探析》、《漢語對孟高棉語的影響》、《佤語中的傣語和漢語借詞》、《"司崗里"神話在佤族民間文學中的重要位置》、《最早馴化栽培茶的中國孟高棉諸民族》等三十多篇學術論文。其傳略被載入《中國當代教育家辭典》、《科學中國人-中國專家人才庫》等。
目 錄
綜述 001
一、佤族概述 003
二、木鼓與木鼓起源 009
三、拉木鼓 015
四、木鼓的功能與象征 018
五、演變與現狀——中國佤族木鼓節 023
志略 031
一、節日時空 033
佤族星月歷 033
木鼓房 034
鬼林 036
大青樹 037
人頭樁 038
牛角樁 039
牛尾巴樁 040
大房子鬼門 041
二、組織 041
家族 041
窩朗 042
巴猜 043
達永 045
珠米 045
頭人會議 046
寨民大會 047
三、節日緣起 047
木鼓的由來 047
木依吉 050
阿依爾 050
司歐布 051
牙董 051
四、儀式活動 052
祭水鬼 052
看雞卦選日子 053
選木鼓樹 055
砍木鼓樹 056
拉木鼓料 057
轉鼓料儀式 060
鑿木鼓 060
剽牛祭祀 061
獵頭祭祀 062
砍牛尾巴 063
祭谷魂 063
豬卜 064
牛卜 064
手卜 064
祭祀木雕 065
規約禁忌 065
五、表演藝術與口頭傳統 067
獨弦胡 067
仙簫 067
小獨笛 068
拜 068
葦笛 068
竹鼓 068
竹琴 069
葫蘆笙 069
葫蘆絲 069
小三弦 070
象腳鼓 070
071
兩孔簫 071
牛角琴 071
口簧 072
镲 072
蓋板簫 072
瓦列 073
銅簧角 073
佤族大鼓 073
歌唱司崗里 075
拉木鼓歌 075
剽牛歌 075
送客歌 076
拉木鼓舞 076
跳木鼓房 077
敲木鼓 079
砍頭刀舞 080
迎頭舞、送頭舞 082
剽牛舞 083
蘆笙舞 084
白鷴舞 085
蟋蟀舞 085
雞盤食 085
布谷鳥舞 086
湊火舞 086
打歌 086
舂碓舞 088
甩發舞 089
青年舞 090
拉木鼓口頭傳說 090
打歌傳說 094
蘆笙舞傳說 096
甩發舞傳說 097
六、游藝娛樂 097
七、節日用品 098
雞肉爛飯 098
水酒 099
甜酒 101
酸牛肉 102
??嗄c稀飯 102
野山鼠稀飯 103
剁生 103
草煙 103
檳榔 104
茶葉 105
男子服飾 106
女子服飾 107
巴猜服飾 108
阿芒服飾 108
包頭 109
彩虹頭飾 109
菱形圖紋 110
大耳環 111
銀發箍 112
項圈、彩鏈 112
腰箍 113
牛角圖紋 113
土布 114
銅鼓 115
么 115
葫蘆碗 116
木碓 116
木拉 117
酒壇 118
八、節日文獻 118
佤族社會歷史調查 118
佤族簡史 119
西盟佤族自治縣概況 119
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 120
佤族木鼓的文化鏈接 120
佤族風俗志 121
中國佤族文化 122
佤族社會歷史與文化 122
佤族民間故事選 123
阿佤人阿佤理:西盟佤族傳統文化調查行記 123
佤族 124
走近佤山 124
佤族村寨與佤族傳統文化 125
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5
文化?宗教?民俗:首屆中國佤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126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辭典 126
云南佤族民間舞蹈 127
調查報告 129
云南省普洱市西盟縣佤族拉木鼓調查報告 131
云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寨拉木鼓調查報告 141
云南省孟連縣芒信鎮海東大寨佤族拉木鼓調查報告 155
附錄 165
參考文獻 174
后記 176
綜述
木鼓,顧名思義,是由木料制成、能夠敲擊出聲的器具。木鼓早期是佤族先民用來驅趕猛獸、召集部落成員、宗教祭祀、節日娛樂必不可少的通神器具,具有集結號令、宗教祭器、樂器等多重性質和功能。拉木鼓則是佤族制作、祭拜木鼓的整個儀式過程,是每個佤族村寨乃至部落參與人數最多、持續時間最長、最神圣也是最隆重的一個全民性祭祀活動。
在佤族早期的社會生活中,節日文化形式還沒有獨立成型,人們沒有很明確的節日觀念。祭祀活動多是依據農事生產節氣、歷法等形成的相對固定的集體活動日,而拉木鼓既是神圣的祭祀活動,又因其全民性和集體性,給阿佤人帶來了無盡的歡樂,因此,被視為佤族傳統的節慶活動。
拉木鼓要經過選樹、砍樹、拉鼓料、制鼓、祭鼓等幾個程序,其中伴隨著一系列重大的祭祀儀式,如剽牛、獵頭血祭、砍牛尾巴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隨著阿佤山的解放,佤族革除了獵頭祭祀習俗,民間不再拉木鼓。然而,木鼓文化早已植根于阿佤人的內心深處,在佤族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占有神圣、的核心地位。近幾年來,他們把木鼓搬回了現代舞臺。2003年,西盟佤族自治縣設立并順利召開了"云南西盟佤族木鼓節",2004年變更為"中國佤族木鼓節",并定于每年4月10日至12日舉辦?,F代木鼓節已成為西盟佤山最盛大、最熱鬧的節慶活動,是集中展示阿佤文化的重大慶典。
一、佤族概述
一)族源與人口分布
佤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成員,是一個跨國境而居的民族。佤族先民源于先秦時期云南境內的"濮人",也稱"滇濮",是云南的古老民族之一。唐代以后的史籍稱佤族為望蠻、望苴子、蒲蠻、生蒲、哈杜、哈剌、古剌、哈佤等。佤族的自稱各地不同,大體來說,居鎮康、永德一帶的自稱"佤";居耿馬、雙江、滄源和瀾滄一帶的自稱"布饒克";居西盟、孟連一帶的自稱"阿佤""勒佤"等。其他民族對佤族的稱謂也不統一,有"阿佤""本人""臘""龔臘""拉佤""卡佤"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1962年政府根據佤族人民的意愿統稱為佤族。
佤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早期居住區域很廣,但由于頻繁的戰爭等原因,其居住區不斷被占領,并且處于狩獵、采集和遷徙農業的佤族不可能長久定居在某個地方,必須經常遷徙。云南的佤族都是由北向南不斷遷徙的,現主要分布在臨滄市、普洱市、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保山市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
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佤族人口有42.97萬,大部分聚居在阿佤山區。阿佤山因佤族居住而得名,位于中緬兩國邊界,約處于東經90°—100°,北緯22°—24°,地處瀾滄江與薩爾溫江之間,怒江山脈南段舒展的地帶。這里山河縱橫交錯,山高谷深,自北而南主要有照房山、回汗山、四排山、窩坎山、芒告山、西盟山、龍坎山和大黑山。較高山峰海拔達2500米左右,峽谷地區海拔1000米左右。因山谷縱橫形成了大小河流,其中較大的有勐董河、拉勐河、黑河、南覽河、南疊河和小黑江,流入瀾滄江;南汀河、芒庫河、南滾河、南馬河、庫杏河、南康河、南錫河和南卡江,流入薩爾溫江。其中心地區是由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緬甸撣邦第二特區(佤邦)共同組成的地帶。
本書根據佤族的傳統文化及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圍繞深居在阿佤山中心腹地的西盟佤族過去的拉木鼓活動至新世紀舉辦的木鼓節來撰述。西盟于1965年成立自治縣,是全國兩個佤族自治縣之一,地處云南省西南部,普洱市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