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納德特一生都孜孜不倦地致力于經典作品的解讀,古希臘的詩歌與哲學貫穿了他整個學術生涯。在撰寫完解析《伊利亞特》的博士論文四十年之后,他再次轉向荷馬,寫出《弓與琴》,以柏拉圖為路徑進入《奧德賽》,試圖以柏拉圖對話中展開的觀點審視荷馬史詩的情節發展,以此考察詩與哲的關系。
伯納德特在《弓與琴》里處理了很多主題,比如智慧在思想中扮演著什么樣的角色;聰慧的佩涅洛佩這位弱女子是怎樣利用智慧并忍受兒子的誤會拖住了旁人對王位的覬覦,并成功地保住了王位;“地獄”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和意義;生與死的關系如何;神人關系產生了怎樣的變化,以智慧著稱的雅典娜要建立起什么樣新型的神人關系;此外,伯納德特還討論了社會生活、秩序與正義的關系,人際關系的變化,人的有限性與人的命運之間的關系等。奧德修斯表面看來終于回歸家園,仿佛是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實際上他受命運的擺布,這位堅強的漢子最終只好認命,這是為什么?奧德修斯的使命究竟是什么?他開初選擇了智慧和知識,卻揚棄了知識,轉而去建立信仰,這種康德式的問題之轉化是如何實現的?
弓與琴》基本按照《奧德賽》的敘述結構來謀篇布局,通過奧德修斯這位英雄的歷險,逐漸將讀者帶向對各主題的深入思考。
盡管讀很多遍《奧德賽》,我們也很難自信地說自己確切地知道這部史詩的全部含義,難以將史詩中駁雜的線索和主題放入一個便于把握的框架之中。而伯納德特的《弓與琴》似乎以其并不大的篇幅容納了史詩的復雜,并給了讀者一條把握整部史詩的清晰脈絡,讀之仿佛跟著經歷了一遍奧德修斯艱難的旅程。要進入《奧德賽》的世界,一部《弓與琴》是好的向導。
瑟特 伯納德特(Seth Benardete,1932-2002),美國著名的古典學家和哲學家,施特勞斯執教芝加哥大學那年(1949)進芝加哥大學,受業于著名古典語文學家格瑞納(David Grene),同時也是施特勞斯最早的入門弟子之一,與布魯姆(Allan Bloom)、羅森(Stanley Rosen)等同師從施特勞斯。博士畢業后,伯納德特先在Annapolis 的圣約翰博雅學院(St. John’s College)任教,1965年獲紐約大學古典系教職后,一直在大學教書和研究40年,一生全部精力用于研究和翻譯古希臘經典作品,對當今主流學界的流行論說置若罔聞。
伯納德特不僅翻譯和疏解了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歐里庇德斯的若干戲劇作品,發表了關于赫西俄德、希羅多德的研究論文和專著,還為幾乎所有重要的柏拉圖對話寫了非常耐人尋味的義疏。他解析柏拉圖筆下的“生活的悲劇與喜劇”的“情節論證”的高超功力,他在體察柏拉圖筆下的“道德與哲學的修辭”時所表現出的見微知著的驚人智慧,他與古代圣賢相遇和對話的奇特方式,無不出于對美好生活的永恒追問的熱情,足以促使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我們反省自己的學問旨趣。與許多偉大學術天才一樣,他的思想學術分量在他身后才凸現出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在西方思想史和古典學史上的獨特意義也日益彰顯。他無疑是我們時代最有學問的人,也是最深刻的思想家。
其代表作有《蘇格拉底的再次起航》、《情節中的論辯》、《生活的悲劇與喜劇》、《道德與哲學的修辭術》、《美的存在》《神圣的罪業》《古典詩學子路》等。
譯者簡介
程志敏,哲學博士,洪堡學者,西南政法大學政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政法大學古典學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典政治哲學、法哲學和古希臘政治思想等。迄今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著作20余部(包括專著、譯著和編著),主要有《宮墻之門——柏拉圖政治哲學發凡》、《荷馬史詩導讀》、《歷史中的修辭》等。主編“古希臘禮法研究”、“阿爾法拉比集”等叢書數種。
目 錄
中譯本前言(黃薇薇)
關于文獻的說明
前
一 開端
神義論
政治學
特勒馬科斯
二 范式與意志
涅斯托爾
海倫與墨涅拉奧斯
三 奧德修斯的抉擇
四 費埃克斯人
羞澀
天堂
榮
五 奧德修斯自己的故事
記憶與心靈
自然
地獄
命運
六 奧德修斯的謊
七 非命者
特奧克呂墨諾斯與歐邁奧斯
女仆
名字與傷痕
八 求婚人與城邦
求婚人
城邦
九 相認
佩涅洛佩
哈得斯
拉埃爾特斯
附錄
伯納德特小傳(伯格)
紀念伯納德特(曼斯斐爾德)
譯后記
重訂本后記
伯納德特給自己的書命名為“弓與琴”,這個題目與奧德修斯的名字一樣,令人費解。伯納德特只在一處提到過“弓與琴”的關系。當時,他正在分析奧德修斯殺死求婚人與女仆的正當性。荷馬對奧德修斯的描述似乎傳達出兩層含義:一方面竭力把奧德修斯塑造成一個冷血的殺手,另一方面卻又在為奧德修斯的殘酷報復尋找正當理由。伯納德特稱這種矛盾的寫法就是“荷馬區分弓與琴的表現”(參《弓與琴》,頁184)。什么意思?伯納德特給了一個注釋,讓我們回到《奧德賽》的原文。
其實,荷馬也只有一次同時提到“弓與琴”。當時,求婚人正在比賽“安弓射箭”,牧豬奴把弓交給了偽裝成乞丐的奧德修斯。奧德修斯不顧求婚人的嘲諷,
立即舉起大弓,把各個部分查看,
有如一位擅長弦琴和歌唱的行家,
輕易地給一個新制的琴柱按上琴弦,
從兩頭把精心搓揉的羊腸弦拉拉緊,
奧德修斯也這樣輕松地給大弓安弦。
他這時伸開右手,試了試彎弓弦繩,
弓弦發出美好的聲音,有如燕鳴。[1]
(《奧德賽》卷二十一,405-411)
在這段話中,荷馬把弓比作琴。奧德修斯嫻熟地安弓弦,有如樂師嫻熟地安琴弦,在這里,奧德修斯就是樂師,弓就是琴。弓與琴合為一體,意味著奧德修斯與樂師合為一體。而樂師,更廣泛地說,就是荷馬。換言之,奧德修斯在這里與荷馬合為一體。因此,在伯納德特看來,既然奧德修斯可以和荷馬合為一體,也就可以分離,一如弓與琴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器具,如此便意味著,荷馬是荷馬,奧德修斯是奧德修斯。也就是說,伯納德特認為,《奧德賽》的敘述者不只是荷馬一人,還有奧德修斯。荷馬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是《奧德賽》全知全能的作者,因而把荷馬等同于奧德修斯(甚至詩中的每一個人物),以為奧德修斯只是荷馬的傳聲筒,他說的話等于荷馬說的。其實,荷馬理解的奧德修斯,與奧德修斯自己對自己的理解并不相同,而奧德修斯的全貌就出現在這兩種理解當中。
如果說,荷馬編造了奧德修斯的故事,但奧德修斯自己又何嘗沒有編造自己的故事?如果說,荷馬的編造是虛構的假話,那么奧德修斯的編造又何嘗不是如此?但是,正是在這兩種假話當中,奧德修斯的真相才得以顯現。那么,我們對奧德修斯的理解,就既需要考慮荷馬的敘述,又需要考慮奧德修斯的敘述,把兩種敘述結合起來,才能對奧德修斯做出完整的理解。這就是伯納德特所謂的“詩人的辯證法”,也就是荷馬把對奧德修斯的塑造一分為二,我們要對奧德修斯得出正確的結論,就必須把這種二分的東西合一。同理,荷馬對奧德修斯的矛盾創作就是希望能用這種二分的方式呈現真實的奧德修斯,這就是所謂的“荷馬區分弓與琴的表現”。因此,弓與琴就是這種二分關系的具體意象。弓,由弓臂和弓弦組成,二者合一才能射箭;琴,由琴柱和琴弦組成,二者合一才能奏樂。因此,弓和琴盡管是兩種不同的器具,但都是“一中隱藏著二,二能寓于一”的東西,而其功能則須合二為一才能實現。一言以蔽之,弓與琴,指的就是詩人的辯證法。伯納德特認為,這種方法可能先于哲人,使得詩歌與哲學有了共同的基石。因此,從這個意義上,弓與琴也可以理解為詩與哲的關系。這就是伯納德特為自己的書命名為“弓與琴”的緣故。
[1] 參王煥生譯,《奧德賽》,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頁402。本文引文皆出自王煥生譯本,以下僅注行號。
好書
好
好!正版新書,很劃算!!
很好,很滿意!很好,很滿意!
朋友收到書很開心,還4.9折~
看看人家是怎么讀書的。
促銷活動買的,快遞非常給力
不必說,等了很久才買到
內容很好,包裝不錯!
不錯,值得購買
好,,,,,,
對奧德賽的經典解讀,作者是導師最愛的古典學家。導師推薦給我們,我推薦給大家~
雖然知道現下的更為貼切,但還是更喜歡從前的譯名,當時可以說就是被這個書名吸引,投入了伯納德特所遨遊的大洋中,可惜那時候窮學生,讀完也沒能買下初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