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樹的故鄉之國,茶之于中國人從來并非矜貴矯情物事,饒是"文人茶"流行的斯文有宋,茶同時也是普濟民情"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的"開門七件事"之常品。一種素索淡淡、樸樸實實、與天地接引而外在于物欲人情的常態生命。
茶并非只是人用以修身養性的道具——即使某些時刻可以充任這樣的道具。
茶自在那里。
如今之世,茶的"品牌"很多,有名無名,難倒難在難以找到自自然然的、中上資質的、一張棉紙便可素面朝天的茶了。那些影響茶之生長的種種因素,那些環境的惡化與人力的造作,如此傷害到茶本。
且讓我們的眼眸、鼻翼、口吻與心情一起聯袂上路,循著茶香,走問天涯,地頭海角處,青青華蓋那滿枝頭的春深,便是不老無憂,遠離造化污染、沉沉穩穩一株茶了。
秦燕春,畢業于北京大學,始修西醫,后治文史,獲博士學位。目前為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中國文化》雜志編輯。有《清末民初的晚明想象》、《袁氏左右》、《青瓷紅釉》等數種小書面世。
導言 茶行人間世,天地清沉沉
一輯 江南茶色,羅裳一溪碧透——江蘇、浙江
二輯 黃梅調里好嬋娟,中原小有天——安徽,從信陽到湖北,瘦硬的江西
三輯 瀟湘地,湖南人,霸蠻茶
四輯 "烏龍茶是男人茶"——嶺南閩外宗
五輯 不醉不大——云、貴、川、桂
六輯 神秘"野生茶"——北回歸線上的照亮
七輯 "鏡花水月"——茶的伴侶,與水之愛
余韻 茶道日本與禪之精神
尾聲 萬物嫵媚,問道小有春
一輯 江南茶色,羅裳一溪碧透——江蘇、浙江
三
蘇州的茶樓,大多紙簾垂地,幽光寂寂,配合著江南雨聲的乍有乍無、時大時小,開窗往往便是一墻綠得實實在在的爬山虎,樓下拐角處,自在生出幾桿青竹,"天然一段風韻、總在眉梢",不是北京紫竹院里,一小片面黃肌瘦的竹竿,那樣子活脫脫是捉襟見肘的表演。時常有情致悠閑的壯年茶客聚攏來,似乎一個下午都在圍棋戲耍,只要一杯淡茶。
生命的節奏可以如此迂徐安適?
聽,隔壁三弦叮咚,清脆欲滴如流水走過三生石畔,舊日精魂折腰相見,薛筱卿大段琵琶烘托之下,是以"啞糯"著名的沈(儉安)調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蘇州評彈《珍珠塔》中,一段"七十二`他`"。
因此,蘇州的茶館的韻味,很多時候不止于口吻,其實更是聲音的。
例如以"老、舊"著名的"和平里書場"。
穿過幾道逼仄、狹窄、僅容一人通過的小巷子,繞過吳語滴瀝的老嫗好奇而溫順的眼光,呈現在你面前的,就是位于馬大籙巷的這家老書場了。不少老年人會匯聚在這里喝茶、聊天、乃至牌戲——假如沒有先生說書。書場對面是上書"安靜致遠"的高品牌樓,其建筑物的破舊、周遭環境的雜亂,而那破敗下又有一份骨意中的清潔與雍容,似乎是從地氣與水氣得來,婉轉天成。
如果有彈詞演出呢?則書場中一個個輕言輕動、無煙無話的白發老人,一杯清茶淡水在手,就在書場消磨上一個下午。蘇州書場的"老耳朵"(內行、博學聽客)之文靜、內斂、不動聲色,確實修養到家,無論自己的真實感受、褒貶若何,卻基本無嘩聲、無噓聲、亦無叫好聲、議論聲,其笑語低徊、輕顰細捻,都是溫吞吞的,甚至似是而非一般。
和蘇州相比,杭州聽客的風格,也有如蘇州茶和杭州茶的區別,亦大有改變。例如在"湖畔居"那樣甚為品質的書場,也不斷會有人抽香煙、吃零食,聽書一段后,杭州人更喜歡鼓掌致意。整個書場氣氛顯得熱鬧,活潑,隨意,親切,但的確也有點嘈雜,空氣也自污淖不少。
……
文字靈動,很有文采的女子
可讀性強,裝幀精美。
原來看過第一版的,現在這個新版的封皮顏色很有味道!
問茶物事,J饒是文人茶流行的斯文有宋,茶同時也是普D濟民情等于
用女性溫柔之眼,靈秀之鼻,生動之氣韻,豐富之中國文化學養泡出的一壺壺好茶,貼心貼肺,快人耳目心眼。嘆為觀止!作者對綠茶,普洱,武夷巖茶的工夫和文化很通透,很靈秀,但相較綠茶,普洱等等,對武夷巖茶口感略欠體驗,遠在京城,無地利之便,畢竟好巖茶難尋。
在茶樹的故鄉之國,茶之于中國人從來并非矜貴矯情物事,饒是“文人茶”流行的斯文有宋,茶同時也是普濟民情“等于米鹽不可一日以無”的“開門七件事”之常品。一種素索淡淡、樸樸實實、與天地接引而外在于物欲人情的常態生命。
剛剛收到,紙張質量可以,但里外都有不同程度的壓折,可惜了。。。
略翻一二,作者好心態,文字如茶,清淡韻長,值得一讀。。
淡雅、細膩,是我對這本書的最大感受,無論是內容還是封面印刷,處處都透著清新。值得慢慢品鑒。
很美的一本書,我很喜歡,在別人那里看到的,隨手翻了翻,就不可抑制的愛上了它,回來立即就買了
這本書相對來說要專業一些,須得認真閱讀,方能體會和學習很多與茶相關的知識。
我看了非常多的茶書,其中最有看頭,最有素質和文化。最沒有東拼西湊的的一本書!!尤其是愛湖南黑茶的人必讀!!
很喜歡一個詞“茶禪一味”。我覺得他不僅僅是一個詞,而是一種生活狀態,一種無欲無求的生活狀態。一味禪宗精神。
看了一小部分,了解一些茶的知識很不錯。喜歡的東西會一直喜歡下去。
這本書在書店看見就很喜歡,文筆優美圖文并茂,幾乎每一種茶都提到,都是個人的品茶心得
這真是一本非常好的書,茶,風俗,文化交融在一起,文筆清新,觀點獨特,令人愛不釋手。書的裝幀也很雅致,值得收藏。
讓我們的眼眸、鼻翼、口吻與心情一起聯袂上路,循著茶香,走問天涯,地頭海角處,青青華蓋那滿枝頭的春深,便是不老無憂,遠離造化污染、沉沉穩穩一株茶了。
秦燕春的書陸陸續續買了很多了。她的書之所以好看,因為她真的讀了很多書。這是她對自己品茶的一些感悟,閑來當個小品文過一遍,很有意思。不過書的印刷不如《青瓷紅釉》好,反正也便宜,買回來讀一讀挺好的。
秦春燕是才女,這書是我見過寫茶最棒的書,文學性太高
這本書很不錯,非常值得你擁有。作者的文章如同該書的封面一樣清新淡雅,讓人閱讀起來倍感愉悅而無絲毫負擔。作者的茶學問很有見地,其古典文學功底也可見一斑,詩詞典故信手拈來,卻不覺突兀;書中的書法、印刻、書畫的插圖,與文字相得益彰,也給文章增色不少。
文筆細膩,以地域為切入點,從街頭巷尾的尋常生活當中將厚重的茶文化娓娓道來,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的地域醞釀了不同的人文,也醞釀了不同人文性格特征的茶,所謂茶道,其實就是簡簡單單普普通通且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一種生活方式。
茶人茶事茶文化,秦燕春這本談茶的著作,以女性特有的細膩的感受,談了自己對茶的一些感受和體悟,文字率意通脫,豪爽處不讓須眉,令人驚嘆作者曾品過那么的茶,并且能形之于文字說出些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