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分四部分:及時部分講述水滸戲研究綜述及本文研究旨趣及構想;第二部分講述水滸戲考略;第三部分講述了水滸戲俠義形象解讀;第四部分講述了水滸戲傳承變異之文化意蘊。
陳建平,女,1977年生,湖北襄樊人。2006年獲國藝術研究院文學博士學位,現任教于中國戲曲學院戲文系。主要從事戲曲史、戲曲理論研究。已在《戲曲研究》、《中華戲曲》、《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學術期刊上若干篇。
序
緒論
及時節 水滸戲研究綜述
一、在文獻研究方面
二、在文本研究方面
三、在文化研究方面
第二節 本文研究旨趣及構想
及時章/水滸戲考略
及時節 《水滸傳》廣泛流傳前的水滸戲
一、從宋江起義到元代水滸戲
二、士人意識與俠意識的交融匯——該期水滸戲的文化透視
第二節 《水滸傳》廣泛流傳后的水滸戲
一、從《水滸傳》到明清以來的水滸戲——該期水滸戲題材來源及流變
二、士人意識與平民意識的重新編碼——該期水滸戲的文化透視
第二章/水滸戲俠義形象解讀
及時節 足將行而趔趄——宋江形象的文化內蘊
一、宋紅形象的演變
二、秉直正替天行道
三、答君恩一劍時懸
四、文化內蘊
第二節 被逼無奈——林沖們的悲
一、林沖形象的演變
二、浮云蔽日與壓抑人生
三、官逼官反與生命覺醒
四、宣泄共鳴
第三節 "義"的化身——李逵形象的象征意義
第四節 力與勇的贊歌——話說武松及其他
第五節 漠視與異化——男權強勢話語支配下的水滸戲女俠
第三章/水滸戲傳承變異之文化意蘊
及時節 水滸戲備受歡迎之共同文化心理探析
第二節 溝通精英文化文大眾文化的津梁
第三節 俠義精神的歷久彌新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及時章/水滸戲考略
在水滸故事縱向演化過程中,有兩個時期值得注意:及時個時期是宋代,宋江起義除正史有載外,還有野史筆記傳說流傳。民間遂吸收散見于正史和野史中宋江起義的資料,把這段歷史通俗化、故事化、大眾化。此一時期,民間這條線由隱而顯。宋江在北宋末期,率同三十六人,往來穿梭于山東、河北、河南一帶,作"流寇"式的斗爭有一年多,曾使官兵們大傷腦筋。無奈,侯蒙就出來向朝廷建議招安他們,讓其去打當時鬧得更厲害的方臘起義軍;宋江也就真的接受了招安,并幫助朝廷去鎮壓方臘起義。這是從現存文獻(如《東都事略》、《宋史》、《三朝北盟會編》、《續宋編年資治通鑒》、《通鑒長編記事本末》、《皇宋十朝綱要》等)中隱約可推測出的宋江起義的大概過程。加之當時金人入侵所造成的政治形勢的突變,使得這一故事在進入勾欄瓦肆,流傳于民間不久,便成為盛傳各處、備受民眾景仰和歡迎的英雄傳奇。宋末元初人龔開在《宋江三十六人贊》中記載了三十六人的姓名和綽號,并在序中說:"宋江事見于街談巷語,不足采著。雖有高人如李嵩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由此可知,當時關于宋江起義的民間傳聞已很盛行;甚至連李嵩這樣的名畫家也要為他們畫像,而"士大夫亦不見黜"。又據宋末元初人羅燁《醉翁談錄》記載,當時已有"石頭孫立"、"青面獸"、"花和尚"、"武行者"等說話名目,這幾種"話本"是一般的"公案"、"樸刀"、"桿棒"故事,同宋江起義可能沒有什么聯系;但是在水滸故事的流傳過程中,藝人將這些故事也逐漸吸納了進去,自然而然也把民間的英雄崇拜、俠義情結等內容融合了進去。水滸故事在民間之愈傳愈盛,顯然是投合了老百姓的心理與愛好。這亦暗示了從水滸故事誕生伊始,就因其與民間俠義文化的糾纏不清而顯示出頑強的生命力。
……
內容很豐富,值得一讀。。。。。
水滸跟俠義其實是個很矛盾的共生體
這個商品還可以
很不錯的傳統文化書籍。。。。
很棒的書!幾乎一口氣讀完!對我寫論文幫助很大!
不錯的一本書,孩子還沒看,我先看一遍.
可以,文學參考價值大
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一直關注這本書,看到有貨趕緊下單了
作者的博士論文,探究水滸題材的額戲曲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學術性強
秉直正替天行道 三、答君恩一劍時懸 四、文化內A蘊 M第二節被逼8無奈——林沖們的悲哀 一、林沖水滸戲與中國俠義文化水10滸戲與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