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通俗易懂的金融和理財知識書,由《財經周刊》副總編輯崔鵬所寫。
本書共分為八個板塊,從投資、理財、消費、儲蓄、生活理念、自我監管、房產股票、商業規律等方面,對人們在投資理財中的代表動作進行分析,展開了深入淺出、生動自然的論述,給急需改善財務狀況的非專業人士進行了善意、體貼的專業指導。
具體。對非財經和金融專業、急需改善財務狀況的知識青年來說,那些籠統的表述未免令人讀后生出“所以我到底該怎么做”的疑惑,本書則耐心地從具體情況出發,告訴你具體的操作方法。
易懂。崔鵬長期在《財經周刊》等財經媒體為公司人、知識中青年寫作,早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知識普及思路,那就是,把原理解剖、稀釋、映射到生活里的小例子上,使人在津津有味地閱讀的過程中,獲取知識。
板塊細分。在實現財務自由的道路上,要顧及那些情況?作者把這個問題梳理、歸納、總結,再分類、擺好。使讀者看起來井井有條、一目了然。
崔鵬,男,投資人,《財經天下》主編,《及時財經周刊》副總編輯,《好運Money 》主編。對外經濟貿易大學MBA,美國注冊財務策劃師(RFP),參與批國際理財策劃師認證工作,并主持編譯理財師認證教材。
及時章:你的投資理財觀念有多少是錯的
勤快給世界帶來的麻煩
追求財務自由很可能是種幻覺
加班還是補襪子,這是個問題
經濟學家的投資建議為什么往往是錯的
不喝咖啡的人為什么沒有法拉利
兩年攢12萬的蠢主意
別相信那些資產配置比率
聰明人的笨問題
大家都不理性怎么辦
你的總比別人的好
小心那些踩著馬桶方便的人
投資要找你熟悉的東西么?
低閥值動物的投資
為什么“不該花的一個子也不花”是不對的?
第二章:理財最重要的當然不是錢
你的花錢不敏感區有多大
你需要什么樣的反饋系統
有200萬,該投資買房,還是留學
該買黃金還是白銀
老司機的賺錢經
小就是大?
越貴的東西越好嗎?
為什么未來總比預期的要好一點
理財來自金星、投資來自火星
為什么金融產品都差不多
怎么找到安全的高收益理財
年終獎如何“不”理財
為什么大家又喜歡國債投資了
給外匯投資者的6個建議
第三章:你也許可以這樣投資股票
放松,投資沒必要那么
為了兩塊小熊軟糖
怎樣才算是價值投資者
個人投資者能贏嗎
投資股票,也該注意精神衛生
AlphaGo會成為股神嗎
如果市場好到頭了,你該怎么賣出股票
基金冠軍有用嗎
為什么我的基金經理總是熊市表現更好
鬼曉得下一個蘋果在哪
打新股的新策略
要買那些送股的公司么
尋找真的壟斷公司
在迷茫的市場怎么買股票
為什么經濟那么差,股市還上漲
巴菲特是怎么投資的
第四章:房地產原來是這樣的
人類經濟發展史就是人類扎堆史
等“崩盤”大概是件低性價比的事
為什么北京房價是重慶的8倍
宜居城市悖論
為什么以房養老是件不靠譜的事
第五章:結婚是理財中最重要的事
為什么我把太太拖累死了?
沒房子就別結婚?
男女到底誰該管錢
為什么人們結婚越來越晚
應該說,金錢造就了愛情
你應該和已經出軌的情人分手嗎
為什么大齡女性挑選配偶的標準在提高,而男人卻相反
第六章:消費中,你別只想著買買買
米其林為什么不如大眾點評有效
買什么更快樂
為何沒人買,星巴克還在賣依云
為什么銷售給我的價格比別人高
為什么人們不在乎為婚禮花錢
為什么超市返現金比打折更受歡迎
為什么超市的入口總在最右邊
為什么說道禮物大家都先想到紅酒
為什么高鐵的一等座不招人喜歡
第七章:那些破產的途徑
為什么賭徒會在大概率的游戲中破產
不靠譜投資公司是什么樣
別投資比特幣
為什么公司人好不要投機期貨
為什么援助是低效的事
票據理財的風險在哪
稍微靠譜點的投機市場什么樣
以一種正確的姿勢來交易
別買航空延誤險
你為什么成不了網紅
第八章:怎么找份更賺錢的工作
怎么獲得一份更賺錢的工作
也許你需要點風險才夠好
你應該具有多高杠桿
標題:人類經濟發展史就是人類扎堆史
引題:想要知道一個地區房地產的價格還會上漲嗎?只要知道它在現有的經濟水平下是不是完成了人們的聚集過程就可以了。
很多人都熱衷于判斷接下來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北京、上海的房地產價格還會漲嗎?一般情況下,這是個非常難的問題,因為你很難找到一個比較確定的坐標來判斷,那我們不妨換個角度看。
從大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的生活方式是怎樣的。
在很久以前,人們從本能出發,從事狩獵和采集生產。那時候要養活一家四五口人(當然那時“家庭”規模并不只四五口人),需要二十多平方公里土地。為什么要那么多呢?因為要打野獸啊—人們追一只受傷的鹿相當于在3600個足球場上奔跑。這還是在人類已經發明了投擲武器和長矛之后,而一只孟加拉虎的領地范圍多達一百平方公里。
按這個需求量衡量,中國大概只能住下180萬人,上海只能住下900人,這個數字都趕不上你住的小區吧。
人類生活方式的一次大飛躍是從采獵社會到農耕社會,一家人生活所需的土地面積從二十多平方公里縮小到0.3平方公里左右。大概縮小到了1/100。這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好事。因為如果你沒能在3600個足球場之內追到那頭鹿也不至于餓死了,另外,也不用為了多生一個小孩就要想辦法干掉你的鄰居。
0.3平方公里,你很可能把這個面積想得過小了,它是30萬平方米。而一個傳統的工人,大概只需要200平方米的工作空間,再加上他一家人居住的房子,也就300平方米。到了工業時代,養活一家人所需要的平均面積縮小到原來的1/1000。從人類必須擁有面積的變化來說,工業革命也許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
再到后來,人們養活一家人所需要的土地面積持續縮小,這時人們學會蓋樓,土地使用效率增加了。總體來說,從人圍著足球場追野獸,到他們在辦公室的格子間里寫PPT,一個工作的人養活自己所需要的面積縮小到了約百萬分之一。其實不止是這樣,人類現在的平均生活水平遠遠好于農耕時代的一個國王。比如,到東漢蔡倫才發明了紙,這種新玩意推廣開又花了很長時間,因此在相當漫長的時間里,人們用一種非常“殘忍”的方式擦屁股。
人養活自己以及家庭所必需的土地面積越來越小,這為人們逐漸扎堆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條件。總的來看,人類的生活方式是越來越扎堆的。人口總數越來越多,那些大城市容納的人口也越來越多。
其實,幾千年來增加的社會人口,在農村的很有限,增量基本都來自那些超級大城市。一千年前,人口超過10萬的城市沒有幾個,而現在,某個城市人口超過千萬也并不令人吃驚。
只要經濟體系支撐得住,人們傾向于一個適于生活的地方能住多少人就住多少人。這從一個側面也表明了一件事,計劃經濟不那么高效的一個原因是它阻止了人們的扎堆行為,或者說這種生產組織方式不知道應該怎么組織人們扎堆到什么地方。僵化的管理者總是傾向于讓人口均勻地分散到廣大土地的各個角落,這真是愚不可及。
想要判斷一個地方的房地產價格是否還會上漲,只要知道它在現有的經濟水平下是不是已經完成人的聚集過程就行了。中國的這一過程顯然還沒有完成,人們還在不斷向超級和一線城市集中。戶口的管制作用只是讓這個過程變慢。
原先人們以為互聯網的普遍使用會讓大城市衰落,從理論上看這似乎有道理,但預言家們忽略了一個要素,那就是競爭。城市根本沒有變小,中國的大城市在互聯網廣泛應用前后,居民規模大概增長了50%,房屋價格增長了10倍左右。
只要人類的扎堆史沒有結束,那么那些超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從長期來看就會上漲。沒辦法,人類就是個喜歡扎堆的物種。
標題:等“崩盤”大概是件低性價比的事
引題:即使崩盤來了,等待者還是買不起房,另外,他也沒有愛情。
自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的一線和很多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價格暴漲。這導致很多小情侶的爭論焦點都跑到要不要馬上買房這個問題上來。因為房屋的購買涉及到巨大的財務問題、雙方的財務投入,以及雙方家庭的財務較量,他們中甚至有不少因此分手了。
造成這種分手的原因可能是,根據中國習俗,一對情侶,男方要負責買房子(也有例外,據說溫州就不是這樣,真是個好地方)。女方,不論是情侶中的女孩還是女孩的家庭,都會催促男方趕快把這部分責任變現到男女雙方的共同財產中,男方的家庭對此則表示謹慎。
另外一個原因是,很多男性普遍表現地更加理性。他們大多數認為中國房地產的價格,特別是一些房地產的價格太高了。“很有可能崩盤”,他們很認同這種看法。在中國幾個超級城市中并不擁有房產的人對中國經濟的前景看法更加悲觀,甚至還有點盼著這種“崩盤”早點到來。
一些關注房地產領域的研究者很早就給過人們警告了,房地產要崩盤了這種言論從2000年代初就有。這種說法從那以后年年都有,但是幾乎沒有靈驗過。但是我敢肯定,他們說的是對的。世上從來不存在價格只上漲而不下跌的東西,更何況是在中國,這個尤其情緒化的經濟體里。說房地產崩盤的言論總會說準一回,只是不知道在什么時間。
這有點像我一個小學同學家一臺壞了的老式小鳥報時鐘,不論幾點整,那個小鳥都會“咕咕咕”叫三聲,24小時里總有兩次它叫的是對的。
讓一個利益格局中人預測房地產的變化周期是非常困難的,在中國比美國更加困難。這是因為美國爆發性的增長在1900年后就過去了,而中國最近二十年才剛剛開始。從理論上說,絕大多數人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因為大多數人做到了,房地產崩盤也就不存在了。那么,假如一個可憐的人,他在崩盤爆發前正好買了一套住房,他將面臨多大的損失?這要看他身處哪類經濟體。
一類是他剛好在日本。日本的房地產在1990年代達到頂峰之后就沒有上漲過。在它的最繁榮地區,瀨戶內海地區,房地產價格最多下跌了70%。這的確很令人傷心,因為經過二十多年的變化演變出來的這個數字基本和現在中國一線城市房地產貸款的一些數字吻合。你以30%的首付,貸款20年買了一套房,當20年后你把大部分收入都還了貸款后發現,房價和你當初付的首付價格一樣。那么這20年來你都做了什么——多么沒意義的人生啊。
如果這個買房人在美國,即使他足夠倒霉,在危機發生前置辦了一處房子,在危機最嚴酷的時候,他的賬面損失也就是30%。而且從長遠來看,房地產的增值水平基本與通貨膨脹的增長一致,也就是說房地產是抵御通貨膨脹的一個好武器。
為什么日本和美國的房地產有這么大的差異?這和兩個經濟體的體量以及移民觀念有關。對移民持保守態度、經濟體量也更小的日本經濟很容易就達到了飽和狀態(當然,日本這種經濟體也有好的一面,它有良好的社會秩序)。
中國當然更像美國(說實話,我們是個崇美國家)。結構化的經濟發展讓那些超級城市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所謂的房地產價格“崩盤”發生在三線和三線以下城市的概率要遠大于在一線城市的概率。
如果一個人生活工作在中國的一線城市,他等待“崩盤”其實很可能是一件性價比偏低的事。因為他在結束了3段由于房地產走勢判斷差異的糟糕戀情后,終于等到了房地產價格大幅度下降。很可能由于這種下降遠遠趕不上他想象中的劇烈,他還是買不起房子,而且依然沒有愛情。
標題:為什么北京房價是重慶的8倍
引題:從數據上看怎么都覺得不合理,但這個事實就是這么存在著。
我在中秋期間回了趟第二故鄉重慶。親戚朋友們見面,說話口音變了,菜的辣度增加了,但內容還是回歸到房子上來。這是個令人焦慮的話題。
說實話,重慶的居民小區,房屋質量普遍比北京要好,物業水平也強很多。但是從平均價格看,北京大概是重慶的8倍。這個價格比相對還是不夸張的,北京8月的平均成交房價近50000/平方米針對的是全北京范圍,而重慶的成交房價則只是控制了重慶幾個相對“發達”的區(當然,重慶說是一個市,但面積、人口都能趕上一個省,控制主要城區的房價更加合理)。
造成這種巨大差距的時間在2011年到2012年,從那時候到現在,北京的房價幾乎翻了一倍,而重慶的房價幾乎沒變,很多地區甚至下跌了不少。這種下跌很大的原因是,重慶這個城市正在迅速把重心從原來的長江碼頭轉移到更北部去,而部分老城區的房屋價格下跌了。
為什么北京的房價比重慶的高那么多?
北京的人均GDP大概是重慶的兩倍,而GDP的增長速度還不如重慶(特別是近兩年,重慶的GDP增長率都是全國大城市的首位)。如果說GDP不能反映居民的財富水平,那么從兩地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看,這種8倍的差距也很“神奇”。北京2015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大概是重慶的1.7倍,兩地這項指標的增長率基本一致。
有人分析認為是重慶的房地產庫存過多造成其價格遠遠低于北京等地區。如果這些人真的看到統計數據,會嚇一大跳,因為真實情況并不是他們想的那樣。從庫存面積比年銷售面積來看,北京的房地產庫存要高于重慶,北京大概要賣9至10年,而重慶大概賣6年多就差不多了。
從房地產的廣義庫存來看也是這樣(房地產的廣義庫存就是把在建和待售項目的面積都算進去),北京在全國大城市里排在及時位,重慶則處在中游水平。還有很多人認為重慶這種城市庫存巨大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看到重慶的房價并沒有上漲,但房地產建設和銷售還在繼續。但實際上這個邏輯反了:是因為大家的購買欲望不那么強烈,才顯得房子多。幾乎所有的數據都不支持北京的房價是重慶的8倍,但這個事實就擺在那里,而且它并不是由于少部分人的意見所形成的——這可能正是人類主觀邏輯中有趣的部分。
從居民收入來看,北京只是重慶的1.7倍,但在人口沒有流動門檻的情況下,這種收入差距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雖然北京的房屋租賃和購買成本要遠高于重慶,但是更多的人會更關注收益而忽視成本。收入差距1.7倍造成的居住成本差距要大于1.7倍,在中國這樣的人口基數下,這種杠桿效應會更明顯。
那么北京的勞動力更加集中為什么沒有引起斯密說的“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從而導致北京勞動力收入下降呢?這是因為勞動力集中的地區也引發了公司集中。這些公司在北京可以找到更高性價比的員工,它們為“北京人”提供了更多的崗位。所以聚集在北京的勞動力價格并沒有因為聚集而下降,反而他們獲得跳升性收入的機會相對重慶會更多(跳升性收入就是收入忽然大幅度提升)。
人們并沒有靠統計計算出跳升性收入產生的概率,而是通過口耳相傳。口耳相傳比統計數據更容易描述傳奇故事,這增加了北京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在經濟不那么好的時候更加巨大。
當然,北京的房地產價格遠高于重慶還有一部分來自于索羅斯所說的“反身性”,也就是很多投資者正是因為北京的房價高才買北京的房產的。這種市場的“反身性”和北京這種城市比較的高收入互為印證,這大概就是北京房價巨高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