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學精選二(套裝6冊)分別以"納粹屠猶:歷史與記憶"、"觀念的歷史"、"古代科學與現代文明"、"職業歷史學家與大眾歷史學家"、"歷史與歷史學家"、"藝術史與歷史學"主要思想依輯論述。所刊文章均為當今世界史學界研究成果,這些文章對國內史學研究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西史學思想的比較研究是必要的,也是困難的,是一個謎人又讓人困惑的領域.古往今來的史家大多喜好以自身文化進行歷史解釋,不了解也不愿了解其他民族的歷史經驗,把自己的結論當做是超人類的,從而窒息了歷史經驗的多元化。由此有必要進行比較研究。比較研究無外乎從哲學的與經驗的兩個層面展開。就前者而言.是"能否把`西方`和`中國`加以`同質化`(essentialize)和對立化。因為我們所面對的,不但是一個源遠流長.而且也是多重層面的文化傳統。譬如在中國,單以儒家的傳統為例,就可明顯地看出古典的儒學與產生于宋代以后的理學之間的差別。在西方的史學傳統里,將著重其歷史哲學的方面,以求找出一個模式來與其他史學思想傳統做比較"。這是一項崇高且難以企及的目標.
陳恒,教授、博士生導師,現為上海師范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耿相新,男,1964年6月生,198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7月參加工作,現任全國出版社大象出版社總編輯、中共大象出版社支部書記。自1988年以來,耿相新同志策劃、責編、主編的圖書9次獲得大獎,11次獲得省級獎。獲大獎的9種分別為:2004年責編的《鄧小平手跡選》獲第十四屆中國圖書獎特別獎;2004年主編的《尋根》雜志獲第三屆國家期刊獎提名獎;2003年責編的《朱仙鎮木板年畫》獲第二屆全國藝術圖書獎二等獎;2003年策劃的《中國邊疆通史叢書》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2002年策劃的《中國邊疆經略史》獲"五個一工程"一本好書獎;2002年主編的《尋根》雜志獲第二屆國家期刊獎社科重點期刊獎;1994年責編的《安陽殷墟青銅器》獲1992-1993年全國古籍圖書獎;1992年責編的《中國史書目提要》獲1988-1991年全國古籍圖書獎;1992年責編的《中國儒學史》獲1988-1991年全國古籍圖書獎。此外,2005年責編的《天邊的彩虹》獲"中國最美圖書獎"。耿相新總編是河南省同時獲得三大獎的出版工作者。
新史學.第八輯》
卷首語PREFACE
宋立宏(Song Lihong
回顧與展望RETROSPECT AND PROSPECT
納粹屠猶歷史綜述
1945年以來關于納粹屠猶的著述和研究
救援與抵抗
"最終解決"
納粹屠猶36條答問
納粹屠猶研究在中國
文化視野中的大屠
安妮·弗蘭克及納粹屠猶記憶之前景
納粹屠猶之后猶太人社會心理的變化
重建民族歷史與民族記憶過程中的希伯來語大屠殺文學
宗教和納粹屠猶
基督教神學與納粹屠猶
納粹屠猶中的語言和民族文化
大屠殺與現代性
論壇
文獻與史料
新史學.第九輯》
新史學.第十輯》
新史學.第十一輯》
新史學.第十二輯》
新史學.第十三輯》
觀念的力量
1939年的嚴秋,奧登(W.H.Auden)離開英國來到美國,他坐在曼哈頓的四十二街上苦思冥想:"那些聰明的希望吐出這個卑下虛偽的十年。"①那時他看到共產主義者和法西斯主義者在西班牙內戰中表現得同樣不,雙方獨裁者談論著"陳詞濫調",而這些對幾千年前的古希臘歷史學家"流亡的修昔底德"來說實在最熟悉不過了。奧登告誡自己的讀者"世上沒有國家這東西,也無一人孤獨地存在",并叮囑他們"我們必須相愛或者死去"。政治觀念似乎只是一個可以容納數百萬人的墳墓。
盡管奧登的消極政治觀代表著他那一代大部分人的想法,不過他也承認觀念能控制和改變個人的所思所想。雖然共產主義有所削弱,但它將權力和一致性作為政治綱領的思想仍源于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納粹的罪行則更多直接來源于早幾代德國人的思想觀念,歷史學家可以追溯出那些曾陷害他們的事實:"精湛的學問能夠揭示出全部的傷害,從路德直到如今,把文化逼得瘋狂。"奧登還辨析出"巨大的心象"造就了"精神變態的神"。作為詩人,奧登是敏銳的,他關于納粹的獨特觀點可看作是德國知識傳統的頂峰———他們偏離了16世紀早期馬丁路德的思想,缺乏理性,更多地投身于盟軍宣傳而不是歷史研究。奧登對思想程式的看法,比如強迫建立一個血統純正并附帶建于東方的人力儲備庫的德國,這些所謂納粹建國的基本原則,在過去的二十年已被歷史研究證實。
西方知識分子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臻于成熟,他們反對野蠻地對待一系列問題。其中一部分人就像奧登早年以為的那樣,面對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得出了資本主義將會滅亡的結論,并宣稱自己堅持馬克思主義或另一種版本的馬克思主義;另外一部分人則恐慌于斯大林對老布爾什維克競爭對手的大清洗以及烏克蘭饑荒的消息,或多或少地都投身于排斥對自由民主做出保障的馬克思主義。一些人認為法西斯主義式新能源和新社會秩序可以拯救西方世界。另有一些人對觀念的特定程式辯護,聲稱他們能提供過去和未來社會以及歷史的關鍵。還有一部分人,如喬治奧威爾則提出另一種想法:自由思想是最關鍵的。普通人要從"散發著臭味的所謂的正統觀念"(smellylittleorthodoxies)中獲取保護并對其認同。對這些所有人而言,觀念關乎存在。
不過,當時大部分歷史學家排斥觀念在歷史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觀點。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歷史學家,比如羅納徳賽姆(RonaldSyme)當年徹底改革了羅馬歷史的研究狀況;又如里維斯納米爾(LewisNamier)對18世紀英國政治的研究也做了同樣的革新,他堅持認為在日復一日促進政局形成的斗爭中,觀念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當時觀念史學家數量很少,甚至是其中一部分人,如劍橋學者希伯特巴特菲爾德(Herbertbutterfield)也認為政治史塑造了他所研究學科的核心;而年輕學者像克里斯多夫希爾(ChristopherHill)則從馬克思主義傳統中形成自己的方法論,他認為不是觀念創造,而是作為基礎的生產關系對社會和歷史的形態起著決定作用。正如我們將會看到在這一章,在法國、美國和德國,學者們已經在研究工作中制定出寫作觀念史(historyofideas)的新途徑,他們這些新的研究模式后來逐漸成為專業歷史實踐的一部分。
……
贊美
新史學的研究文章值得一讀
這本書的內容我很喜歡,屬于經典精美精彩的三精圖書啊。我買下是收藏的,閑的時候再看看。
非常棒!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