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新聞精品是這樣采寫成的(近期修訂版)圖書
人氣:67

新聞精品是這樣采寫成的(近期修訂版)

新聞精品的采訪、寫作過程精選! 此書10年暢銷不衰,應廣大讀者要求再版!
  • 所屬分類:圖書 >社會科學>新聞傳播出版>傳播理論  
  • 作者:[劉保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16633663
  •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9
  • 印刷時間:2017-09-30
  • 版次:2
  • 開本:16開
  • 頁數:410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新聞精品是這樣采成的》向讀者介紹什么是新聞精品,新聞精品是如何抓問題的,是怎樣進行訪問、觀察和調查研究的,是怎樣求新的;新聞精品的標題、導語、背景、結尾是怎樣寫就的;新聞精品的語言、美感和角度是如何選擇和運用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采寫典型報道、人物通訊、會議新聞、批評報道的;新聞精品是怎樣進行長期積累和精心修改出來的,等等。

編輯推薦

此次再版,充實了版中的內容,使得本書的內容更豐富、更完善,以滿足讀者在寫作新聞精品方面的要求與需要。

作者簡介

劉保全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曾任新聞學院資料室主任、“全國新聞核心期刊”評審專家;人大校工會常委兼宣傳部長;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新聞閱評員;《中國石油報》《新聞愛好者》《新聞與寫作》《傳媒觀察》等雜志社顧問。

1939年生, 1960年入伍到空軍部隊,從事新聞、宣傳、秘書等工作。1979年從部隊轉業到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工作后,先后在全國“新聞核心期刊”上發表文章、論文300余篇,約計210萬字。撰寫《新聞采寫技巧》《的青年觀》《中國新聞獎精品賞析》等專著12本。有7篇學術論文先后獲全國和省部級獎,1篇獲“中國新聞獎”論文三等獎。由于在新聞教學中的貢獻,曾獲韜奮園丁二等獎。

目錄

再版的話…………………………………………………………………1

一版前言…………………………………………………………………3

及時篇 關于采訪

怎樣發現新聞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3

沉下去得“蛟龍” 腳板底下出精品

—新聞精品是用腳這樣采寫的…………………………………………10

做好調查研究 源頭活水滾滾來

—新聞精品在調查研究中誕生…………………………………………15

抓準問題就成功一半

—新聞精品是這樣抓問題的……………………………………………19

不同常人的觀察 不同凡響的作品

—新聞精品中的觀察技巧………………………………………………27

問得新奇 問得得法

—新聞采訪中“問”的藝術……………………………………………31

弘揚時代正氣 抨擊社會弊端

—新聞精品是這樣選擇批評報道問題的………………………………34

第二篇 關于寫作

一、寫作綜述……………………………………………………………39

掌握精品特性 按特性進行采寫 ………………………………………39

關于對“新聞精品”的再認識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42

求新——新聞精品寫作之魂……………………………………………47

新聞精品這樣滿足受眾心理需求………………………………………54

創新思維方式 成就新聞精品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60

談新聞寫作中的“概括”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64

抓特點成就新聞精品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70

團隊合作是產生新聞精品的有力推手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74

新聞精品是這樣選材的…………………………………………………76

遵循新聞規律

—新聞精品這樣運用事實說話…………………………………………82

善用新聞語言 寫出新聞精品 …………………………………………88

美感催生新聞精品………………………………………………………100

引而不發 趣味無窮

—新聞精品中這樣運用懸念……………………………………………112

老主題是怎樣寫成新聞精品的…………………………………………118

經濟新聞如何才能出精品………………………………………………123

調查性報道的特點及采寫要求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31

倡導人文性

—科技新聞精品這樣拉近與受眾的距離………………………………138

刪繁就簡三秋樹 字斟句酌出佳篇……………………………………142

抓住特色采寫,避免同質化新聞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47

找準報紙的“賣點”寫新聞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51

數字在新聞中的作用與運用技巧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58

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從何而來?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65

要樹立問題意識,要善于發現解決問題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74

提升新聞作品影響力的四種途徑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182

二、消息寫作……………………………………………………………189

一語中的 巧妙點睛

—新聞精品的標題是這樣制作的………………………………………189

巧扮鳳頭抓人眼

—新聞精品的導語是這樣寫就的………………………………………198

談尋找新聞根據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211

橫看成嶺側成峰

—新聞精品是這樣選取角度的…………………………………………217

精修綠葉扶紅花

—新聞精品是這樣運用背景材料的……………………………………224

剎長風 寫短文

—新聞精品寫短的十點經驗……………………………………………238

新聞要新 時效不可缺

—新聞精品中的時效瑕疵析……………………………………………243

選活的事實 用活的材料

—會議新聞精品是這樣寫就的…………………………………………245

瞻言見貌有畫面

—消息精品中的“蒙太奇”手法………………………………………250

寫好消息的“沖刺”

—消息精品是這樣寫結尾的……………………………………………253

三、通訊寫作……………………………………………………………258

精心選材 巧妙構思

—短通訊精品是這樣寫就的……………………………………………258

靈活多樣 勇于創新

—人物通訊精品的寫作特色……………………………………………262

剝繭“抽絲” 鳳凰“落樹”

—新聞精品是這樣進行提煉的…………………………………………279

筆下帶情實可貴

—新聞精品中的情感運用………………………………………………283

怎樣采寫深度報道?

—新聞精品展示的七點“訣竅”………………………………………287

如何寫好非事件性新聞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292

災害新聞的特點、作用及其報道原則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299

時政新聞如何創新出佳作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306

成就報道如何才能出精品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313

社會新聞的價值取向和采寫技巧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

在線預覽

怎樣發現新聞

——以“中國新聞獎”作品為例

在一次新聞培訓班上,我向聽課的記者、通訊員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新聞采寫中,處于及時位的是什么?有人回答是寫作。其理由是:同樣的新聞源,同樣的新聞素材,有人能寫作新聞佳作來,有人則不能,可見寫作是及時位的。我的回答是:積我從事新聞工作30多年的經歷體驗,結合我對“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的研究分析,我個人認為,在新聞采寫中,發現一則新聞比寫作這一新聞更重要。我很贊同長江日報報業集團潘堂林社長在《怎樣發現新聞》一書中的觀點:“生活中不是缺少新聞而是缺少發現,新聞記者的及時技能不是寫作而是發現。”這正如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的:“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大藝術家羅丹也曾說過:“生活中并非沒有美,而是缺少發現。”美國《塔爾薩論壇報》編輯鮑勃 福爾斯曼曾撰文說得更直接:“筆下功夫不強仍能當一名出色的記者。”這是經驗之談。

在報社的編輯部里,常常看到這樣的情況,除了跑會議、領導活動的時政記者外,多數記者特別是年輕記者每天都在為缺乏新聞線索而犯愁。有的整天坐在辦公室等電話,有的眼巴巴地等著主任分派任務,有的等著“撿漏”—時政記者跑不過來的動態活動,有的在外報里找觀點,在本地找例子,有的在網上扒新聞,有的一籌莫展……新聞線索在哪里?怎樣去發現新聞呢?從筆者對“中國新聞獎”作品的研究發現,可以從下述12個方面去尋找新聞。

從反常現象中去發現新聞。

國外新聞界有個說法:“狗咬人不是新聞,人咬狗才是新聞。”過去我們一直批判這種觀點。如果換個角度,從新聞的特性來說這句話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一切違背常規的、反常的、與眾不同的事件,本身就是新聞,有時還可能是好新聞,對此千萬不能麻木不仁,否則將與新聞失之交臂。

以第2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三等獎的作品《全國藥交會開幕式變成了“閉幕式”》一稿為例,在全國藥交會開幕當天,記者前往現場采訪。在采訪過程中,發現開幕式會場來賓稀稀拉拉,一些主要業務交易場所和前幾天爆滿的賓館、飯店也冷清下來的反常現象。是什么原因呢?職業的敏感驅使記者順藤摸瓜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了解到:由于市場競爭的加劇,人們不再按部就班地等待大會的安排,而是紛紛提前到會做起了生意。到大會開幕時,成交額已達10億元,大部分代表已“打道回府”,從而挖掘出“藥交會開幕式成了閉幕式”這一新聞中的新聞。文中向人們揭示了這樣一個重大主題:發展商品經濟不能按部就班搞花架子,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在改革開放中充分發揮主動性和積極性。這篇消息見報后,一些到會的客戶爭相傳閱當天的報紙;湖北一家藥廠的業務員打電話告訴記者:他按時間表到會,卻沒有接到大業務,開頭很納悶,看了當天的報道后,“茅塞頓開”。他說報紙給上了“一堂課”。可見,這篇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據一些業務部門的同志介紹,自“南京藥交會”后,人們的競爭意識普遍增強,以至后來的各類交易會競爭越來越激烈。

依靠兩條腿去發現新聞。

記者是社會活動家。社會活動家的活動場所不應在報社的辦公室、資料室,而應該在社會上,應把功夫下在兩條腿上,放在“跑”上。記者對自己所負責的戰線“橫要跑到邊,縱要跑到底”。所謂“橫到邊”,是指記者采訪的面要寬,到機關要深入到機關的各職能科室;所謂“縱到底”是指到工廠的要深入到車間、班組,到商業的要到門店柜臺,到農業的要深入到鄉鎮村組、田間地頭,到軍營的要深入到連、排、班。記者深入一步,新聞就冒出一批,“腳板底下出新聞”。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這方面的新聞佳作很多,可以說,絕大多數新聞佳作都是記者依靠兩條腿去發現而采寫成的。這里僅以第18屆“中國新聞獎”通訊一等獎作品《走進盧氏土坯房》系列報道一稿為例,據“申報資料”介紹,河南日報總編輯親自帶隊,組成精干的采訪隊伍,在盧氏縣進行了多天的深入采訪,從縣委大院到深山農戶,從干部到農民,從街道到鄉村,記者終于發現了盧氏縣土坯房的大量鮮活和生動的素材,最終寫出了這篇既受到讀者歡迎又受到評審專家青睞的新聞佳作。參與采寫這篇通訊的記者講:“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是記者用兩條腿跑出來的新聞。”這是經驗之談。

到開會的現場去發現新聞。

對會議新聞很多人不愿看,其實對于一個記者來說,會議可以稱得上是“新聞資源的寶藏”。讀者反感會議新聞有幾種情況,一種是會議報道充斥版面,會議報道程式化、標題口號化、內容原則化、領導排名多;二是會議新聞大話、空話、套話多,可讀性差。真正事關領導變動、國計民生、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大計、老百姓利益相關等內容的會議新聞,讀者關注度是非常高的。

利用“會議資源”進行的新聞報道有很多種:①對會議本身進行報道;②抓住會議中涉及群眾或為群眾所關心的內容進行報道;③對會場內外發生的“衍生新聞”進行報道;④從會議文件或領導講話中獲取的新聞線索進行報道;⑤對會上出臺的政策進行解讀式報道等等。“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的《人大校長紀寶成提出MBA教育不能言必稱哈佛,東西方管理思想交匯與融合是方向》(第18屆消息二等獎作品)、《地學科研愁的是“沒人花錢”》(第17屆消息二等獎作品)。《“院士崇拜”不可過度》(第16屆消息二等獎作品)、《安全會上睡著了》(第14屆消息二等獎作品)、《百萬獎勵贈給下崗工友》(第13屆消息二等獎作品)等等。都是記者到開會的現場發現的新聞佳作。

到各種節氣節日中去發現新聞。

中國的節氣節日很多,如傳統的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清明節等節日,三八婦女節、五一勞動節、八一建軍節、十一國慶節等節日,環保日、節水日、糧食日、預防艾滋病日等,立春、夏至、白露、冬至等節氣,這類報道雖屬“應景報道”,從發現新聞的角度來講也是不可忽視的。這類新聞由于日期固定,如果在節日來臨之前搞好策劃,創新思維,選好題材,是可以挖出很多與之相關聯的新聞來的,對此不容小覷。

以第14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二等獎作品《中國人過中國節》一稿為例,據“申報資料”介紹,2003年2月14日是西方情人節,長沙街頭玫瑰價格猛漲,很多人徹夜狂歡;2月15日是元宵節,街頭平靜地亮起紅燈籠。中西節日的對壘讓人深思,聯想到近些年來洋節的泛濫,傳統節日的觀念在人們心目中正在淡化,作者通過分析判斷,認為洋節充其量不過是商家的節日,是炒出來的,無法在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落地生根;而中國的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捍衛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媒體的職責。于是,在2月15日夜,作者一氣呵成寫出《中國人過中國節》一文。文章以民族傳統節日為切入點,針對當前洋節泛濫、人們盲目跟風的現狀,發出了“中國人過中國節”的強音,立意新穎、高遠。聯系到當年5月發生的“端午節”被別國搶注的風波,文章的警示意義更是不言而喻。

文章發表后,立即引起巨大的反響,國內多家網站予以轉載。湖南省委宣傳部《新聞閱評簡報》給予高度評價,認為“這是合乎國情的倡導,有眼光,也有膽量,導向正確及時,是在‘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之類洋節之風不斷撲面而來的時候,向國人提了個醒,難得!”

從廣交朋友與別人聊天中去發現新聞。

記者應是善于交友、與人聊天的能手。有經驗的記者,總是善于廣交朋友并從與別人聊天中去發現新聞。以第16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3000小考生“妖魔化”媽媽》一稿為例,記者在飯桌閑聊時獲悉,湖北地區最有影響的“楚才杯”作文比賽中,很多孩子把逼他們培優的媽媽塑造成“母老虎”“河東獅吼”形象。后經調查統計,發現有3000名小考生在6作文中“妖魔化”媽媽。記者據此成文,并圍繞“構造和諧母子關系”這個主題,展開報道。

由于報道主題涉及一個困擾眾多家庭教育的難題,關系到家庭的和諧,關系到國家、民族和家庭的未來,故報道見報后立即引起全社會的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等媒體先后進行了轉載和跟蹤報道。報道還引起教育部門的關注,并推出一系列落實素質教育的措施。

還有第17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九寨溝抑制無限擴張》、《2200萬元罰單開出9個月一文未到》等,都是記者從與別人聊天之中發現的新聞而寫成的新聞佳作。

從社會熱點中去發現新聞。

社會的熱點、難點本身就離群眾近,群眾的關注度高。作為一名記者,如果時時關注一個時期的社會熱點問題、難點問題,找那些群眾關心、領導關注、政府準備解決或通過努力能夠解決的問題,把握好度,把握好時機,選準突破口進行報道,本身就是很好的新聞。

以第7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大屋陳鄉“鴨官司”發人深思》一稿為例,這篇消息針對某些政府部門在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義這個群眾關注的“熱門話題”,通過一個鄉政府為了開現場會,違反生產規律,要農民推遲售鴨,造成經濟損失,進而引發農民向政府索賠這樣一件具體事件,揭露了形式主義的危害。這一典型的“市場原則與形式主義交火”的事件,對行政部門搞“花架子”、瞎指揮,具有強烈的警醒作用。這就是從社會熱點中去發現新聞的典型一例。

到政策信息資源中去發現新聞。

我們黨委機關報的首要任務毫無疑問就是要宣傳中央和各級黨委、政府的政策、主張、意圖和中心工作。各級政府頒布的新政策、新法規,無疑是新聞報道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記者發現新聞的又一個重要途徑。記者只要認真研究中央文件、有關部門出臺的新政,就知道采訪報道向哪兒使勁,就會明確到什么地方去抓新聞、去抓什么樣的新聞。

開掘中央文件和中心工作這座“新聞富礦”的方式很多:從文件中找“題眼”、找典型進行報道;對文件中提過的線索進行尋蹤報道;對文件中涉及群眾關心的內容進行摘要報道;對事關百姓切身利益的政策進行分析解讀報道;配合中心工作策劃報道,等等。據此所發現的新聞多是重要新聞乃至高質量新聞。

以第16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中國民航擬允許招募外籍飛行員》一稿為例,據“申報資料”介紹,記者在向民航總局官員了解有關飛行標準的一個政策文件時得到民航總局擬開禁招募外籍飛行員的消息,于是便進行深入采訪。飛行員緊缺是制約我國民航發展的瓶頸,這一政策的出臺反映了我國民航業在錄用飛行員標準上的一個重大變革,尤其適合向海外讀者傳達這一信息。后經多方聯系,采訪到民航總局官員以及奧凱航空老總及為其工作的外國飛行員,寫成了這篇報道。由于報道反映的主題是:迅速發展的中國經濟不僅使中國人民受益,也給世界帶來很多機會,包括就業。因此,本文發表后被西方主要媒體轉載,反響強烈。這就是到政策信息資源中去發現的一篇新聞佳作。

從比較中去發現新聞。

常言道:“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有比較才有鑒別”。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優與劣,新與舊,先進與落后,成績與缺點,主流與支流,經驗與教訓等,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同志生前一再指出:記者要養成分析的習慣,“記者要善于比較”。比較,是分析研究客觀事物的一種常用方法。新聞就是和舊聞比較而言的。報道中經常涉及的主流和支流,成績和缺點,先進和后進,經驗和教訓等,也都是通過分析比較才能發現。增強新聞敏感,發現新聞,闡明主題思想,往往采用比較的辦法。大量的新聞實踐表明,有的事情,單獨地去看并不能構成有價值的新聞,而如果記者運用“縱向”或“橫向”進行比較,有價值的新聞便由此而產生。

以第18屆“中國新聞獎”廣播評論二等獎作品《“拒絕”與“重獎”引發的思考》一稿為例,記者到唐山曹妃甸采訪,“意外”得知曹妃甸拒絕巨額污染投資項目,記者馬上聯想到不久前張家口赤城縣大張旗鼓地表彰10家污染大戶的事,并將這兩件事進行“橫向”對比,拒絕與重獎形成強力反差,激發了記者深入采訪、及時報道的熱情,于是這篇獲獎作品由此而誕生。由于報道抓住曹妃甸拒絕污染投資、赤城縣授予污染企業為“明星企業”稱號正反兩個典型,在鮮明的對比中層層剖析,報道播出后,受到了社會廣泛好評,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運用逆向思維去發現新聞。

所謂逆向思維也叫反向思維,就是與眾人不同、打破常規的思維方式,通俗地說就是“換位思考”“反過來想”“反過來看”。運用逆向思維去發現新聞的方法是:當別人頭腦都發熱時,自己的頭腦要冷靜;當大家都冷眼旁觀時,自己要熱情激蕩;當大家都知道那是新聞時,你不要去湊熱鬧;當別人認為司空見慣沒有新聞時,你好琢磨著寫一條新聞。只有這樣,抓來的新聞才可能是“人人心中有,個個筆下無”,才可能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才能高人一籌。

以第11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生態失衡給人們帶來麻煩—蜂蝶無處覓,忙煞眾果農》一稿為例,給果樹進行人工授粉,這是一件極為普通的事情,也是人們司空見慣的事,以往在一些新聞傳媒上,還介紹過人工授粉致富的經驗,可唯獨沒有人從生態失衡給果農帶來麻煩的角度去思考,沒有想到從這個側面去說明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本文作者的過人之處,就在于他運用逆向思維,既看到了別人看到的,更想到了別人沒有想到的。

據介紹,作者在漫步梨園時,只聞到滿園梨花的幽香,卻聽不到鳥兒的鳴唱,更看不到蜂蝶的倩影。于是遙想兒時,每當春季果樹開花時節,不知名的鳥兒在樹上歡快地鳴叫,無數蜂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那是一幅多么迷人的水彩畫啊!可眼前只有美麗芳香的花兒在開放,沒有鳥類昆蟲與之相伴。本應由蜂蝶昆蟲傳授花粉的任務,如今卻要由人來完成。再看看傳授花粉的果農,男女老少搬著梯子、凳子,手拿器具,在樹叢花海中爬上爬下,多么辛苦。這時作者想道:這種反常現象不正是人們忽視生態環境,生物鏈遭到破壞造成的嗎?于是,一篇以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重要性為主題的報道在腦子里形成。之后,作者又迅速采訪了果農及農科所有關專家,使報道主題更加鮮明深刻,在新聞內容得到充實后,迅即奮筆疾書,一篇獨家新聞由此誕生。報道刊出后,受到果農和當地農業部門的重視,他們決心吸取教訓,今后要減少一般農藥用量,大量推廣生物農藥,努力實現生態平衡。

從這篇獲獎作品的采寫過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采寫新聞,光有正向思維還不夠,還需用逆向思維才能發現獨家新聞。

從讀者來信、來電、來訪中去發現新聞。

讀者來信、來電、來訪是讀者向新聞單位反映情況與問題,提出批評、建議與要求的渠道之一。它體現了讀者對報紙工作的關心和監督社會生活的參與意識,是新聞單位與群眾聯系的標志之一。報社編輯部對讀者的來信、來電、來訪要認真對待,既可以將他們反映的情況和線索作為組織報道的依據,也可以選擇有代表性的意見加以刊登,還可以將有些意見轉交有關部門處理。有經驗的記者,常常通過這個渠道去發現新聞。

以第13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5萬公斤鮮牛奶倒進農田》一稿為例,據“申報資料”介紹,4月25日,記者從一份熱線電話記錄中得知沙市農場奶農倒奶的事件后,便迅速趕往農場。在現場,空氣中彌漫著一股刺鼻的酸腐味,奶農們正把一桶桶豆腐腦似的變質牛奶倒進農田。記者與奶農促膝談心,掌握他們在事件過程中的思想脈絡。在基本了解事實后,并未滿足于就事論事的報道,又先后對收購牛奶的力能達公司、宜昌喜旺公司,以及湖北農學院的專家和政府官員進行采訪,同時對荊州市的奶制品市場進行了調查,力求查找倒奶的深層次社會經濟原因,提出了幫助農民走有效供給之路的建議。報道于4月26日見報后,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反響。武漢、河南、黑龍江的客商聞訊紛至沓來,不僅幫助沙市奶農解決了賣奶難題,而且在經濟界和社會上引起了“過剩經濟與市場經濟相互關系”“如何做好有效供給”的大討論,給眾多農民和政府官員上了一堂生動的市場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時任湖北省委書記的俞正聲對稿件作出批示,眾多新聞媒體進行了轉載,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還有第13屆“中國新聞獎”消息二等獎作品《潞城花三千萬建了個“廢廠”》、《2.3億元國資6410萬元就賣了》(第15屆消息二等獎作品)也都是記者從讀者來信中發現線索后采寫而成的新聞佳作。

從與通訊員聯系中去發現新聞。

在我國,有著在戰爭年代形成、新中國成立以后一直沿襲下來的“全黨辦報、群眾辦報”的傳統,因此,各地、各單位都有黨委宣傳部或專門從事新聞宣傳報道的通訊員隊伍。這些部門和人員,他們既給新聞媒體投稿,又給新聞媒體隨時反映新聞信息,或提供新聞線索。“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不少稿件,就是由通訊員來稿或向記者提供線索而采寫成的。像第16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中的《南沙聳起“數字礁堡”》(消息二等獎作品)、《溆浦16位選民聯名要求審查代表議案》(消息二等獎作品)、《大一男生,背起母親上大學》(通訊二等獎作品)等,都是這方面的成功之作。

從新聞媒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中去發現新聞。在信息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是很多的,除了傳統媒介報紙、雜志、廣播、電視外,還有互聯網的渠道。這些渠道都是社會信息傳播的主體,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體育等各種信息,都會通過媒體這座立交橋向四處傳播。因此,媒體不僅是公眾不可離開須臾的信息中心,也是記者發現新聞的重要情報庫。

具體說來,新聞報道中傳播的各種信息,有利于記者耳聰目明:了解國內外大事,明白哪些是社會熱點,哪些是問題焦點。而有時候,新聞報道本身也是一條新聞線索。比如:短消息中是否含有深度報道的價值?事實報道是否有評論的必要?一篇從A角度出發的報道,如果從B角度報道是否另有意義?異地的新聞現象或問題在本地是否也存在?個別現象是否普遍存在?……這些都是記者發現新聞的寶貴途徑。

以第15屆“中國新聞獎”評論二等獎作品《指責熊德明是社會的恥辱》一稿為例,據“申報資料”介紹,因為向總理反映農民工被拖欠工資而一舉成名的熊德明,2004年踏上維權之路。一些媒介對她維權多有批評。本文作者在了解了事情前因后果之后,認為這是一條值得報道的新聞。于是,作品站在“三農”發展、維護社會公正的高度,以流暢、充滿對農民關愛的文筆,批評了一些輿論對農民自我維權的苛責。作者以論辯筆法,逐條批駁了針對熊德明的種種不當批評,從一個新的角度為農民說話。文章刊發后,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不少讀者致電報社和作者,高度贊賞農民日報為農民說話的勇氣,在一些輿論指責、挑剔熊德明時,農民日報和作者仗義執言,體現了主流媒體的社會公正性。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