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李宗仁回憶錄(精裝·上下冊)圖書
人氣:62

李宗仁回憶錄(精裝·上下冊)

現(xiàn)代中國的傳奇人物,民國政治的不二之作,當之無愧的口述史巨著

內(nèi)容簡介

李宗仁(1891—1969),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shù)的政治領(lǐng)袖和風云人物,曾為桂系軍事首領(lǐng),國民黨中央領(lǐng)導階層的重要成員。1948年4月任國民政府及時任副總統(tǒng),1949年1月在下野后任代總統(tǒng),同年12月赴美。1965年葉落歸根,并于北京發(fā)表聲明,決心為祖國統(tǒng)一作出貢獻。

李宗仁一生戎馬,歷經(jīng)護國、護法、北伐、蔣桂、抗日、國共內(nèi)戰(zhàn)等戰(zhàn)爭無數(shù),直接影響了中國現(xiàn)代政治與歷史的走勢。讀歷史的人,縱使以成敗論英雄,對這樣一位不平凡的歷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閑視之。

李宗仁寓居美國期間,應哥倫比亞大學之邀,在“東亞研究所 中國口述歷史學部”襄贊下,于1958年開始親自口述了他三十余年的戎馬生涯及所參與的軍國大事,由歷史學者唐德剛整理撰寫,遂成《李宗仁回憶錄》。

本書也是唐德剛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深、費力大、遭遇困難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面世歷時逾二十年。《李宗仁回憶錄》是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yè)的全記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忠實的寫照。它完整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并間接披露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政治內(nèi)幕或軍事秘聞。對于了解和研究中國近現(xiàn)代史,具有至為重要參考價值。

編輯推薦

1.現(xiàn)代中國的傳奇人物,民國政治的不二之作,當之無愧的口述史巨著——國民黨旗幟下一位佼佼不群的領(lǐng)袖李宗仁,不平凡的一生事業(yè)的完備記錄,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忠實寫照,60余幅歷史圖片再現(xiàn)戎馬生涯。史家楊天石贊曰:“可以說,沒有唐德剛,就沒有哥倫比亞大學的口述史項目,也就沒有《胡適口述自傳》、《李宗仁回憶錄》、《顧維鈞回憶錄》等煌煌巨著。唐德剛先生是當之無愧的口述史開創(chuàng)者,是這一領(lǐng)域的大家、巨匠。”“開卷八分鐘”梁文道推薦。

2. 唐德剛“民國通史計劃”精裝出版,幾乎封塵的遺稿,暢銷數(shù)十年的經(jīng)典——從“晚清導論篇”開始,緊接著“北京政府篇”《袁氏當國》,晚年唐德剛潛心撰寫“民國通史計劃”,因病中斷。幸有中國近代口述史學會整理遺稿、書信等資料,終使“民國史軍閥篇”《段祺瑞政權(quán)》等劫后重生。今中文簡體精裝版“唐德剛作品集”,收入早期著作、晚期作品,囊括《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等經(jīng)典史著,每冊均以胡適手跡集字書名,以歷史照片還原現(xiàn)場。

作者簡介

唐德剛(1920—2009),安徽合肥人。國立中央大學(重慶)歷史系學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紐約)碩士、博士。曾先后任職于安徽省立安徽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市立大學,長期從事歷史研究與教學工作,并對口述歷史的發(fā)展貢獻良多。著有《袁氏當國》、《段祺瑞政權(quán)》、《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史學與紅學》、《書緣與人緣》、《五十年代的塵埃》、《戰(zhàn)爭與愛情》等,包括歷史、政論、文藝小說多種,及詩歌、雜文數(shù)百篇。

唐德剛教授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超越辛酸,在七十歲退休之后,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做一個倔強的單干戶,單打獨斗地寫晚清、民國史,在八十歲中風生病之前,完成了《袁氏當國》、《李宗仁回憶錄》、《胡適口述自傳》等著作。這些書出版后大受歡迎,居然還有盜版!唐教授當年辛辛苦苦搭了架子要建立的“第三勢力”雖然未能拔地而起,無疾而終,但他所寫的史書在普通讀者“民國史閱讀書單”上,卻恐怕是排在“及時”。

歷史學家必須公正,必須敢言,否則歷史學家就不能得人敬重了。唐德剛教授是一位讓人敬重的歷史學家,即以公正和敢言見稱。

目錄

推薦《李宗仁回憶錄》(李敖)

序言(唐德剛)

及時編] 少年時期

及時章 時代、故鄉(xiāng)、家世

第二章 父母之教與童年生活

第二編] 陸軍教育時期

第三章 陸軍小學的教育

第四章 廣西青年與辛亥革命

第五章 從陸軍速成學堂到將校講習

第三編] 初期軍中生活

第六章 護國軍中的青年軍官

第七章 討龍之役與初次負傷

第八章 護法戰(zhàn)爭

第九章 護法歸來 推薦《李宗仁回憶錄》(李敖)

序言(唐德剛)

及時編] 少年時期

及時章 時代、故鄉(xiāng)、家世

第二章 父母之教與童年生活

第二編] 陸軍教育時期

第三章 陸軍小學的教育

第四章 廣西青年與辛亥革命

第五章 從陸軍速成學堂到將校講習

第三編] 初期軍中生活

第六章 護國軍中的青年軍官

第七章 討龍之役與初次負傷

第八章 護法戰(zhàn)爭

第九章 護法歸來

第十章 及時次粵桂戰(zhàn)爭

第十一章 中山援桂之戰(zhàn)

第十二章 六萬大山去來

第四編] 統(tǒng)一廣西

第十三章 孫、陳失和與自治軍成立的經(jīng)過

第十四章 兩廣革命武力之初步合作

第十五章 定桂討賊軍之成立與陸榮廷政權(quán)之覆滅

第十六章 拒唐和討沈

第十七章 討唐兩大戰(zhàn)役——昆侖關(guān)和沙埔之戰(zhàn)

第十八章 統(tǒng)一后之廣西

第五編] 北伐回憶:從鎮(zhèn)南關(guān)到山海關(guān)

第十九章 兩廣統(tǒng)一與湖南之內(nèi)訌

第二十章 親赴廣州,促成北伐

第二十一章 北伐前夕的革命陣容

第二十二章 向長沙前進——北伐的序幕戰(zhàn)

第二十三章 長沙會議

第二十四章 汨羅江、汀泗橋、賀勝橋的攻擊戰(zhàn)

第二十五章 武昌之圍

第二十六章 進軍江西

第二十七章 箬溪、德安、王家鋪之血戰(zhàn)

第二十八章 肅清江西

第二十九章 勝利聲中的政治暗礁

第三十章 中央北遷問題與反蔣運動

第三十一章 順流而下,底定東南

第三十二章 與寧漢分裂

第三十三章 兩路北伐會師隴海路

第三十四章 徐州班師始末

第三十五章 總司令下野,寧漢息兵

第三十六章 龍?zhí)吨畱?zhàn)

第三十七章 寧漢復合的困難與特委會的風波

第三十八章 唐生智、張發(fā)奎之異動

第三十九章 重建中樞,綏靖兩湖

第四十章 完成北伐

第四十一章 善后會議與東北易幟

第四十二章 編遣會議的糾紛

第六編] 十年國難與內(nèi)戰(zhàn)

第四十三章 所謂“武漢事變”之因果

第四十四章 護黨救國軍之緣起

第四十五章 擴大會議與北上護黨

第四十六章 苦撐桂局與西南開府

第四十七章 沈陽事變后廣西之新面貌

第四十八章 福州人民政府與廣州“六一運動”

第七編] 八年抗戰(zhàn)

第四十九章 暴風雨的前夕

第五十章 “七七事變”與上海、南京保衛(wèi)戰(zhàn)

第五十一章 第五戰(zhàn)區(qū)初期防御戰(zhàn)

第五十二章 臺兒莊之戰(zhàn)

第五十三章 徐州會戰(zhàn)

第五十四章 武漢保衛(wèi)戰(zhàn)

第五十五章 武漢棄守后之新形勢與隨棗會戰(zhàn)

第五十六章 歐戰(zhàn)爆發(fā)后之宜、棗及豫南、鄂北諸戰(zhàn)役

第五十七章 珍珠港事變后之五戰(zhàn)區(qū)

第五十八章 漢中行營期中對戰(zhàn)后局勢的預測

第五十九章 八年抗戰(zhàn)敵我優(yōu)劣之檢討

第八編] 從全盤勝利到徹底潰敗

第六十章 勝利接收鑄成大錯

第六十一章 上不沾天、下不著地的北平行轅

第六十二章 競選副總統(tǒng)的動機與籌備經(jīng)過

第六十三章 民主的高潮與逆流——當選副總統(tǒng)始末

第六十四章 急轉(zhuǎn)直下的內(nèi)戰(zhàn)

第六十五章 從副總統(tǒng)到代總統(tǒng)

第六十六章 收拾不了的爛攤子

第六十七章 不堪回首的江南戰(zhàn)役

第六十八章 江南“開門揖盜”,廣州望梅止渴

第六十九章 自我毀滅的西南保衛(wèi)戰(zhàn)

第七十章 在粵之努力,對蔣之沉痛教訓

第七十一章 國府播遷,大陸全部失守

第七十二章 紐約就醫(yī)和華府做客

結(jié)論]

附錄]

附錄一 李宗仁聲明

附錄二 李宗仁先生答中外記者問

附錄三 邵力子、章士釗1948年在香港致李宗仁的勸降書

附錄四 撰寫《李宗仁回憶錄》的滄桑(唐德剛)

在線預覽

唐德剛序言]

這本書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業(yè)的最完備的記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

這本書也是我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較大、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

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歲月,始制造出本書中許多驚人的故事。我則用了將近六年的光陰——平生治學生產(chǎn)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陰——才把它用中、英雙語記錄下來。

本書原只是一部中文“草稿”,借助翻譯之用。按照李氏與原資助單位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中國口述歷史學部所訂的合約和撰述計劃,是在本書英文版發(fā)行之后,始能加以整理、潤色,然后以中文版面世的。不意本書英文版尚有待殺青之時,李氏忽于1965年夏,秘密離美,以致本書中文版的整理工作,便無法著手——蓋格于學術(shù)界的規(guī)律,李氏這位“口述者”一去,我這位“執(zhí)筆者”,縱在詞句上亦不應易其一字,所以本書只能以原“草稿”付梓了。“草稿”畢竟是“草稿”,其不完備之處,就毋待多贅了,只祈讀者知而諒之。

這本書的作者,雖只限于李公和我二人,但它畢竟是一部長達五十萬言的“巨著”。“口述者”和“執(zhí)筆者”之外,其他有關(guān)各項雜務(wù),牽涉的范圍之大,實是一言難盡;正因其如此,則“執(zhí)筆人”之協(xié)調(diào)多方,嘔心瀝血之情,也是說不盡的。其中一部分辛酸歷程,我會另有文字記錄,聊備鴻爪;至于撰寫期間所遭遇的學術(shù)性的困難,我在本書英文版序言中,也略有交代。總之,本書自動議磋商到付梓發(fā)行歷時逾二十年的一系列過程中,它嵌在我個人生命史上的痕跡,是苦是甜,也是終生不滅的。它今日之終能以現(xiàn)在形式出版,也可說是“執(zhí)筆人”的一部“發(fā)憤之作”吧。

可是,“衣帶漸寬終不悔”,不管它曾給予我多少困擾,今日回思,我仍覺得我當年不顧一切,堅持把這份中文稿——這份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學部所完成的一份漢、英雙語稿——寫下去、留下來的決定,是正確的;其正確性則反映在當代史籍上所發(fā)生的效果——它保存了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的真面目。

李宗仁先生畢竟是在中國歷史上做過“一朝天子”的人物,他也是“近代中國”這座高樓大廈中的一根主要支柱。沒有這根柱子,則今日這座大廈,可能又是另外一棟不同的建筑了。

李宗仁是怎樣在“近代中國”發(fā)生其支柱作用的呢?我們試翻史冊,就不難一目了然了。

中國之所以形成當今這個局面——不管是好是壞——國民黨當年的“北伐”(1926—1928年),實是當代中國一切發(fā)展的根源,而北伐的基礎(chǔ)則又建立在“兩廣統(tǒng)一”這個歷史事實之上。但是撐起“兩廣統(tǒng)一”(1924—1925年)這半邊天的,則是廣西的統(tǒng)一(廣西統(tǒng)一較廣東為早)。

廣西于1925年秋季統(tǒng)一之后,在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這三位青年將領(lǐng)的領(lǐng)導之下,竟一反當時各省割據(jù)自雄的時勢,而投入蝸居廣東的國民黨之懷抱來“共同革命”。在那個個人行為足以影響一個國家政治發(fā)展方向的時代,他們這三位青年將領(lǐng)——所謂“廣西三杰”——的胸襟和氣度,是十分不平凡的。他們這一決定,才能使“北伐”從構(gòu)想成為事實。而在他們這三人之中,李宗仁實是決定性的人物。他們可以無“黃”,也可以無“白”,卻不可無“李”。

廣西的統(tǒng)一和兩廣的合作,實系于李宗仁的一念之間。李氏如一念及邪,則那個風雨飄搖的廣東地方勢力,所謂“大元帥府”,是經(jīng)不起吳佩孚、唐繼堯、陳炯明三面夾攻的。

再談?wù)?ldquo;北伐”的本身吧。

北伐中較大的暗潮是國共之爭。共乎?國乎?汪乎?蔣乎?在那千鈞一發(fā)之際,李宗仁那支“第七軍”,實是勢足扭轉(zhuǎn)乾坤的中間力量。他袒汪則無蔣;袒蔣則無汪。容共則共存;反共則共滅。

這支中間力量的如何使用,實憑其指揮者的個人意志之用藏取舍,而李宗仁所做的擁蔣的個人決定,也支配了當時中國歷史所走的方向。

國民黨政權(quán)在大陸時代如日中天之時,實是1928年底,張學良“東北易幟”之日。不論治績?nèi)绾危S持東亞大陸之統(tǒng)一,畢竟是任何形式的中國中央政府推行各項設(shè)施的先決條件。

孰知舍此路而不由,國民黨于1928年統(tǒng)一大陸之后,竟于同一幅“青天白日”旗幟之下,來個“同黨操戈”,打了三整年前所未有的血腥內(nèi)戰(zhàn),終于在東北邊陲打出個“偽滿洲國”;在長江沃壤的核心,打出個“蘇維埃”政權(quán)。從此國民黨的統(tǒng)一大業(yè),便成為泡影,永不再來。

這樁歷時三載(1929—1931年)的蔣、李、馮、閻“同黨操戈”的孰是孰非,歷史學家言人人殊。這個“言人人殊”的爭辯,今后恐將延續(xù)一千年,而終無結(jié)論。

但是歷史學家如姑置是非于不論,只談事實,則這樁國民黨黨軍自相砍殺的內(nèi)戰(zhàn),實導源于1929年初之“武漢事變”。其后接踵而來的“中原大戰(zhàn)”和“擴大會議”(1930年),實是“武漢事變”所觸發(fā)的連鎖作用,而李宗仁正是這“事變”的兩造之一——也可說他是始作俑者,甚至可說是罪魁禍首。1929年,如果沒有這一役“討桂”之戰(zhàn),則后半世紀的中國,該又是另外一個局面了。

李宗仁個人的態(tài)度,對1933年的“閩變”、1934年的紅軍長征、1936年夏季的“六一事變”和是年冬的“雙十二事變”,都有其決定性的影響。

其原因便是抗戰(zhàn)前與南京中央抗衡的地方勢力,如盤踞閩、粵的舊“四軍”諸將領(lǐng),以及云南的龍云,四川的劉湘,湖南的何鍵,山東的韓復榘,山西的閻錫山,綏遠的傅作義,西北的諸馬,他們對南京的態(tài)度,多半是以廣西的李、白馬首是瞻的,而他們二人畢竟是這家掛著“青天白日”商標的老店中,最早、最有功勛、最有聲望,也最有實力的股東。

桂系在當年的地方勢力之中,是有其“帶頭作用”的。它與南京“中央”,不但淵源最深,它在地方建設(shè)上的成績,也足為各省模范。李、白二人如擁護中央、服從政令,則舉國大小諸侯,多會聞風景從。他二人如背叛中央、帶頭造反,則各地地方勢力,也會作或明或暗的響應。“西安事變”之所以能和平解決,李、白二人態(tài)度之審慎,不能說對張學良之“懺悔”,沒有其一定的影響。

“抗戰(zhàn)”開始之后,桂系之盡釋前嫌,無條件地“共赴國難”,實是抗戰(zhàn)初期舉國軍民較大的興奮劑和定心丸。當時名學者傅斯年便曾說,廣西的全省動員,該打“一百分”。老實說,沒有這個一百分,則抗戰(zhàn)開始之后,可能就難以為繼。

但是我們亦不能否認,所謂“桂系”,在抗戰(zhàn)后期與重慶中央貌合神離,在地方政權(quán)中,貪污腐化、擁兵自重,也是國民黨政權(quán)軍令、政令始終不能如臂使指、統(tǒng)一的較大障礙。相反,當時“桂系”與“中央”,如能精誠團結(jié),整飭貪污,提高效能,則國民政府治下的一切內(nèi)部問題——如政治經(jīng)濟的改革,半獨立性的地方政治和軍事體制(所謂“雜牌”問題)的整頓等,均可迎刃而解。

“”不是當時中國政治問題的核心;專政而無能才是政治問題的癥結(jié)所在。左丘明記臧哀伯之言曰:“國家之敗,由官邪也。”(《左傳 桓公二年》)國民黨當年的問題,便是“官邪”的問題。“官邪”之所以不能解決,實是派系傾軋的結(jié)果。

國民黨當年的“派系傾軋”,原不限于“桂系”與“中央”。“中央”系統(tǒng)之內(nèi)的派系,亦傾軋無已時。是非雖不易談,而事實則至明顯。李宗仁所領(lǐng)導的這個“桂系”,實是當年國民黨“派系斗爭”中,僅次于“中央”的實力派。在整個國民黨崩潰的體系之中,相與爭權(quán)攘利、貪污腐化,結(jié)果覆巢之下,終無完卵,也是他罪有應得的。

國民黨在抗戰(zhàn)之后,把辛辛苦苦自倭寇手中奪回的大好河山,拱手讓賢,乃派系自殘之結(jié)果。

國民黨軍隊在東北“反共抗俄”不成,本可(如馬歇爾之建議)退保華北;華北不守,亦可割江而治。1949年以前,全國精華所在的“長江以南”,原無共軍的一兵一卒,而當時對世界共產(chǎn)革命有“一言九鼎”之力的斯大林,亦嘗有力阻中共渡江之令。據(jù)當年美軍名將魏德邁之觀察,國民黨如尚余“一把掃帚”,便足以阻止中共打過長江,而況當時國民黨尚有百萬哀兵、艨艟巨艦、鐵翼連云!有本錢若此,竟至天塹棄守,任共產(chǎn)黨的軍隊席卷華南,如秋風之掃落葉,讀史者今日回頭,固知國民黨當年之潰敗,經(jīng)濟、軍事皆非主因,癥結(jié)所在,仍系于派系自殘之間也。

李宗仁事后向筆者力辯,渠當年絕無“逼宮”之事。白崇禧斯時密勸黃埔將領(lǐng)促蔣公下野,亦可能出諸“善意”。無奈“中央”與“桂系”積隙已深,神離而貌亦不合。蔣氏引退,則李氏豈能無“彼可取而代也”之心。蔣公擅權(quán)謀,懷德報怨,自有其“寧贈朋友,不予家奴”之憤。由于他二人不顧大局的私斗,終使國民黨在反共內(nèi)戰(zhàn)中,太阿倒持,蹈“南明”覆轍,幾至使孫中山先生所創(chuàng)建的國民黨,全黨為之殉葬。

讀史者如暫時撇開歷史制造者的事功不談,而從其個人之品德出發(fā),作誅心之論,則李宗仁亦頗有足述者。

司馬光曰:“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資治

通鑒 周紀一》)

專就李宗仁個人治國用兵的能力來說,他應該說是位不世之“才”。他于青壯年時期,便能雄踞八桂,軍而不閥。全省勵精圖治,舉國有口皆碑。其才足以牧民,其德亦足以服眾。所以他才能穩(wěn)坐“桂系”及時把交椅數(shù)十年而不傾。還要做一任“假皇帝”始收場,凡此皆足以表示李氏有不羈之“才”,有可歌之“德”,他的成就,不是一位普通人可以幸致的。

李宗仁當然基本上是個軍人。其將兵之才,自應超過他搞行政的本領(lǐng)。早在青年期中,他已是位披堅執(zhí)銳的猛將。成熟之后,更是一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主帥。論謀略,論險詐——走偏鋒,則李不如白;然御百萬之眾、進退有度、師克在和、將士歸心,則白不如李。

寫歷史的人,如把國民黨政權(quán)中數(shù)十員翎頂輝煌的“上將”,以傳統(tǒng)所謂“將才”標準來排排隊,則桂系這兩位首領(lǐng),實應分居及時、二位。“小諸葛”白崇禧,在海內(nèi)外享有盛名已數(shù)十年。不過縱是真諸葛當年亦不過是羽扇綸巾的戎幕之才。若論威鎮(zhèn)三軍之“主帥”的風范,則李宗仁還應居首位,非白參謀長所能企望也。

抑有進者。論將兵、將將,則李氏的本領(lǐng)亦非他的上級蔣中正所能及。蔣公熟讀《孫子》,細玩《國策》。馭人每重權(quán)謀;將兵時輕喜怒。在疆場之上率數(shù)萬之眾,親冒矢石,沖鋒陷陣,于攻惠州、打棉湖等小戰(zhàn)役中,亦不失為一員猛將;然統(tǒng)大軍百十萬,轉(zhuǎn)戰(zhàn)千里,進攻退守,如在棋局之上,則蔣氏便不逮李、白遠矣。

但是,盡管李宗仁在軍政兩行,皆有其超人之處,可惜的是他生非其時。他如生于農(nóng)業(yè)社會的傳統(tǒng)帝王時代,則做主帥,做賢相,甚至做明君,他均可勉為其難。

不幸的是,他卻生在這個傳統(tǒng)東方社會逐漸向西式——著重“西式”二字——工商業(yè)社會發(fā)展的轉(zhuǎn)移時代。東方的舊傳統(tǒng)與“西式”的新社會是鑿枘不投的。如何調(diào)和鼎鼐,兼取中西之長,使古老的中國文明和傳統(tǒng)的政治、社會制度,通過此“二千年未有之變局”(梁啟超語),逐漸走向“超西方”(Post-Western)的新時代和新文明,則李宗仁(亦如)在其泯然不自覺的傳統(tǒng)文化和習俗的熏染之中,他所受的有限的“現(xiàn)代知識”的訓練,就不足以承擔這項雷霆萬鈞的“天降大任”了。身“在其位”,而識見不能“謀其政”,那就注定李宗仁(乃至蔣氏)一生事業(yè)的悲劇收場了。

當然,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不論為善或作惡,都是不能和蔣氏并駕齊驅(qū)的。

李宗仁是赤足牧童出身,為人渾厚,有著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中村夫老農(nóng)淳樸的美德。為人處世,他不是個反反復復、縱橫捭闔、見利忘義的黨棍官僚或市儈小人。等到他時來運轉(zhuǎn)、風云際會,享榮華、受富貴之時,得意而未忘形,當官而未流于無賴。遇僚屬不易其寬厚平易之本色;主國政亦不忘相與為善之大體。以此與一般出將入相的官僚相比較,都是難能可貴的。誅心以論之,則李宗仁在中國歷史上,也該算個德勝于才的君子。

可是話說回頭,吃他那行飯的人,是不能做太多的“正人君子”和“好好先生”的。他在“君子”和“好人”之外,也還有其“政客”的一面,否則他在國民黨那種風云詭譎的政海之中,也早已滅頂了。

昔司馬遷評與他同時的漢朝及時位“布衣宰相”公孫弘,說他“為人意忌,外寬內(nèi)深”(《史記 平津侯主父列傳》)。公孫弘以“牧豕”之童出身,終至拜相封侯。一生經(jīng)歷除才遇雙全之外,他那“外寬內(nèi)深”的習性,也是他功成名就的主要條件之一。

民國初年,胡漢民隨孫中山游武漢,見當時武漢的當權(quán)派首領(lǐng)黎元洪“渾渾而有機心”(見《胡漢民自傳》)。黎元洪以一個小小的清軍協(xié)統(tǒng)(旅長),為革命黨人所挾持而赴義,不期年便備位“儲貳”(饒漢祥語),未幾竟兩任民國“大總統(tǒng)”(1916—1917年,1922—1923年)。對他這項功業(yè)上的成就,他外表的“渾渾”和內(nèi)蘊的“機心”,二者都是缺一不可的。

筆者為李宗仁先生耗時六年,著書五十五萬言,全篇立說主旨,一切均以李氏意志為依歸,未摻雜我個人半句褒貶之辭。如果一位治史者,在推敲五十萬言之后,必須對他筆下的英雄略申月旦之評的話,那我也可說:李德公于“名將”之外,也是一位容貌寬厚而心志精明的政壇高手。論人品,論事功,他和“外寬內(nèi)深”的公孫弘,與“渾渾而有機心”的黎元洪,大致是同的歷史人物吧。

國族不幸,于新舊交遞時代,歷史進化失調(diào)。一部中國近代史,直是一部民國“相斫書”。時賢中名將太多,名相太少。民國史上的英雄,因亦以相斫人為及時。德鄰李宗仁先生當然是相斫英雄中之佼佼者。

筆者有幸,竟能參與執(zhí)筆,鉤沉探隱,略敘近百年來國人自我相斫與聯(lián)合御寇之實情,合李公傳記與自傳于一書。本篇雖為民國信史中不可分割之一章,勢必永傳后世,然回顧我國近百年來,天災人禍,更迭相尋,尸填溝壑、生民涂炭之慘痛歷史,吾人著書海外,擲筆沉思,嘆息流涕之外,他何足言?

但愿我華族自此以后,重睹太平盛世,國人不再以相斫為榮,則幸甚矣。

賢明讀者,細閱我書,想或有同感焉。

是為序。

李敖推薦《李宗仁回憶錄》]

李宗仁是現(xiàn)代中國的傳奇人物,他生在清朝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廣西桂林人。他小時候在家鄉(xiāng)半耕半讀,后來進入陸軍小學堂,加入同盟會。再入陸軍速成學堂。畢業(yè)后從下級軍官干起,從護國戰(zhàn)爭到護法戰(zhàn)爭,無役不與,驍勇善戰(zhàn)。1923年加入國民黨,統(tǒng)一廣西后,參加北伐,任第七軍軍長,有大功于北伐。此后與分分合合,到抗戰(zhàn)時,出任第五戰(zhàn)區(qū)司令長官,臺兒莊一役,名揚中外。在他指揮下,中國抗戰(zhàn)的能打肯打,給世人以深刻的印象,而其中的犧牲精神,如張自忠死事之勇,尤屬英烈千秋。但這些雜牌軍的戰(zhàn)績,卻因此更遭黃埔系之忌。抗戰(zhàn)勝利后,李宗仁出任北平行轅主任,后來競選副總統(tǒng),打敗支持的孫科,自此與的關(guān)系更為尖銳。1949年1月21日,

媒體評論

我本人癡生七十年,為中國革命運動重要的一員亦垂三十年。北伐之役,我們以數(shù)萬之眾,不旋踵便自鎮(zhèn)南關(guān)打到山海關(guān);抗日之役,我們以最落后的裝備陷數(shù)百萬現(xiàn)代化的日軍于泥淖之中,終至其無條件投降。此非我輩革命黨人生有三頭六臂,只因革命浪潮為不可阻遏的歷史力量而已。嗣后中共的席卷大陸,其趨勢亦復如此。我本人親歷此如火如荼的革命運動凡數(shù)十年,深知其勢不可遏。任何反動力量,試攖其鋒,必遭摧毀,深愿今后國家的秉政者能三復斯言。

——李宗仁

李宗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數(shù)的政治領(lǐng)袖和英雄人物。……他在二十來歲初主“方面”之時,居然能擺脫舊軍人的傳統(tǒng),跳出當時腐化的環(huán)境而以新姿態(tài)出現(xiàn)。這就是一件那時軍人不容易做到的事。其后他加入國民黨,廁身國民革命,論戰(zhàn)功、論政略,他都是國民黨旗幟下一位佼佼不群的領(lǐng)袖。在國民黨執(zhí)政時期諸多決定性的大事件之中——如“統(tǒng)一兩廣”、“北伐”、“”、“寧漢分裂”、“武漢事變”、“中原大戰(zhàn)”、“國共及時次內(nèi)戰(zhàn)”(“五次圍剿”與“反圍剿”)、“閩變”、“六一事變”、“抗戰(zhàn)”、“國共二次內(nèi)戰(zhàn)”、“行憲”、“蔣氏二次下野”、“國民黨退守臺灣”等——李宗仁都是關(guān)鍵性人物之一;少了他,歷史可能就不一樣了。……

這本書是李宗仁先生不平凡的一生事業(yè)的最完備的記錄,又是李氏一生各階段心路歷程的最忠實的寫照。

這本書也是我個人已出版的著作中,用功最深、費力、遭遇困難最多的一部有原始性的史書。

李宗仁先生用了七十多年的歲月,始制造出本書中許多驚人的故事。我則用了將近六年的光陰——平生治學生產(chǎn)力最旺盛的六年光陰——才把它用中英雙語記錄下來。

——唐德剛

李宗仁一生的特色,就是他以雜牌軍的軍頭地位,與黃埔系一路分分合合二十多年,而始終沒被“吃”掉。他與一路糾纏,但在翻云覆雨之中,始終未能斗垮他,他們在“國破山河在”時勞燕分飛。他在生命晚年,還以兩件“武器”發(fā)揮了“恨別鳥驚心”的作用:一件是回歸大陸,把他的“剩余價值”別有所贈;一件是藏諸名山,把他的《李宗仁回憶錄》完成出版。這兩件“武器”,是他一生好的收尾,真令人拍案叫絕。……

李宗仁回憶錄》的得以完成,除

李宗仁本人外,有一位關(guān)鍵性人物,就是唐德剛先生。唐德剛先生是現(xiàn)代中國最活潑秀的歷史學家,他說動李宗仁,應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口述歷史學部之請,開始口述回憶錄。但是李宗仁記憶有限、見解未周,回憶的內(nèi)容與結(jié)構(gòu),必有待于高明之士的指引與協(xié)助,才能問世;而高明之士,天生一位唐德剛先生正在身旁。就在這樣的絕配下,由唐德剛先生撰寫完成這一名著。

——李敖

如今這些著作在海峽兩岸均已出版,且重印多次,在史學圈內(nèi)和廣大讀者中產(chǎn)生極大反響,佳評如潮,被視為口述史學的典范。唐德剛因此得享“中國現(xiàn)代口述歷史的開拓人”、“口述歷史大師”的盛名。

——歐陽哲生

唐德剛做任何歷史的時候,不管是做口述史,或者是在寫其他的東西的時候,他都很放肆自己的文筆。他甚至要比他的老師巴贊更放肆,就是說不只隨時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而且文筆特別好,那種文筆,是半白半文,然后有時候又夾雜一些俗話。那么他的性格又很詼諧,所以寫出來就很好玩兒。常常看得讓人覺得非常吸引,因此他才會有那么多的讀者。

——梁文道“開卷八分鐘”

網(wǎng)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國民黨的領(lǐng)袖,一個民族的領(lǐng)導,一個黨派的領(lǐng)導,一個爭議多的領(lǐng)導者。

2015-04-20 17:02:50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小貴 最后一套就齊全了 唐德剛先生著作 值得收藏

2015-03-26 13:52: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發(fā)貨快,快遞師傅熱情,有耐心。書籍包裝精美,裝訂牢固,印刷質(zhì)量很好,很滿意。

2015-07-31 11:27:2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唐教授寫歷史,讀著不累,評價客觀,風趣,如拉家常。可信度非常高。值得再三細讀,慢慢回味。

2015-04-20 16:37:2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今天剛到的書,書不錯。就是我下訂單時價格是94.8元,結(jié)果今天網(wǎng)上的價是76.8,直接降了18元。一天時間

2015-03-25 13:47:19
來自守正出**的評論:

我買新書對版次不注意,但對印次要求高,不是第一次印刷的不買。這套書第二版第一次印刷,是1印,值得收藏,慢慢細讀。

2015-04-28 06:02:1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在別處看過片段,非常值得一讀。剛收到書,包裝、印刷均不錯。按捺不住,期待一讀為快。

2015-12-01 18:20:28
來自云墨蒼**的評論:

還沒有細看,不過作為桂系之首,他的人生會比小說精彩百倍。

2015-12-12 12:12:53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包裝一般,李宗仁自我飄揚錄吧,至少上冊前半部分是這樣的

2015-08-18 11:30:0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口述歷史系列,廣西師范大學為我們奉獻歷史精品,獨樹一幟,選題與編輯印刷非常好,很喜歡廣西師大出版書籍。

2015-05-04 19:36:1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唐德剛先生的代表作,口述史的代表作,是我們學習近代歷史的必讀書目

2015-06-21 10:54:21
來自duomifl**的評論:

還沒讀 看到那么多的好評再加上唐德剛的撰寫加注釋 想來一定大有收獲

2016-04-22 15:13:03
來自冷***6(**的評論:

李宗仁回憶錄(精裝·上下冊) 編織袋裝的,硬皮封面破損了幾處,書的內(nèi)容倒不錯。

2017-05-12 12:47:36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的質(zhì)量很好,印刷質(zhì)量也很好。點贊!非常喜歡這本書,網(wǎng)上有電子書,但還是沒有印刷的版本看起來更好。

2016-11-12 10:54:16
來自菲***生**的評論:

買到之后才感覺有點小貴,不過超值啊,很好的一本書

2017-07-16 17:41:54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物流太差!每次要我自己下樓拿,我今天沒在,居然直接沒送了!而且還顯示已簽收!

2017-05-31 21:26:0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品相好,內(nèi)容精彩,真實、客觀介紹了李宗仁將軍的一生。

2015-04-19 15:01:45
來自千浪**的評論:

我想,李宗仁從大陸離開去美國后,又不能去臺灣,只能做孤獨的寓公,那時,他是否后悔當初國共和談時沒有聽從勸告與中共合作呢?

2015-04-21 21:32: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很詳實的反映了李宗仁老先生的奮斗的一生,堪為我們晚輩的楷模。

2015-05-04 09:24:47
來自匿名用**的評論:

李宗仁回憶錄(精裝·上下冊) 以前一直是看的電子書,特別傷眼睛,還是看紙書好。這書質(zhì)量很好,很喜歡書殼的設(shè)計,摸起來很舒服,而且比淘寶便宜,一看就知道是正版。

2017-05-25 12:35:40
來自zhuwei1**的評論:

把一位歷史人物的人生比較完整地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值得一讀。

2017-08-29 19:49:37
來自simonma**的評論:

唐德剛先生的大作是不可錯過的,用功深、費力大,讓人對那段歷史那些人物能有較詳實的認識。

2016-11-01 09:38:47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李宗仁先生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將領(lǐng),臺兒莊一戰(zhàn),對中國的抗戰(zhàn)影響重大。本書是他的回憶錄,是好書。

2015-06-05 09:18:4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買了《袁氏當國》,讀完感覺不錯,通俗易懂,道理深刻。喜歡唐德剛的風格,又買了這套。擔心包裝簡單快遞粗暴折損外觀,好在雖然收貨時箱子破損但這套書完好,希望當當改進包裝,保護好書。

2015-11-05 11:52:12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全書上下兩冊,裝幀精致,文字考究,細細品讀。關(guān)于重要歷史人物的評價,很好。清末、民國歷史,李宗仁參與、見證不少,管中窺豹,為讀者打開了一窗別樣的窗戶。書中引用不少俗語、諺語,啟迪人生。行文典雅、流暢、干凈,兼具古典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之美麗,是學習、理解和掌握漢語書面語言難得的教材。經(jīng)典讀物,點個贊!

2015-11-10 23:03:38
來自小佘探**的評論:

這套書在廣西師大出版社當年一版一印的時候就很想買回來,囊中羞澀而未成。這次花費巨款買了這套精裝,是為了襯托那套我本不喜歡的唐德剛的《戰(zhàn)爭與愛情》——免得好像我真不會選書一樣。

2016-04-23 17:35:4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特別喜歡唐德剛的作品,尤其是巜李宗仁回憶錄》堪稱經(jīng)典,超級棒

2017-02-20 19:26:0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