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人常居于“安全”但“錯誤”的歷史常識中無暇自省,直線“進化論”的無處不在,“五四”啟蒙的陰影,絕然二分之對立以及政治化帽子的動輒一扣,種種褊狹已成窠臼。作者將此復原至歷史空間中,重審檢視,提請文質之辯,再議流品度人,探訪那些已成歷史塵埃之計,以傳統之術助世人洞察現下。于此,不妨視作歷史學人的又一關懷,不妨移作歷史研究的另一鏡鑒。
這本小書,大體講的都是一些“反常識的歷史觀”。“反”是對應的意思,不是造反有理的反。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都會造成程序紊亂,因為后者更強勢霸道,矯枉過度易給人遺老遺少之感。其實新舊常識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也無法簡單置換或評判出優劣,治史者重經驗的記錄和詮釋,供知我者鑒之,如此足矣。
歷史學者楊念群全新隨筆結集。近三十篇文章論題有廣狹之異,所涉時空亦有長短遠近之別,然其要旨則在通過對若干歷史命題的另一種解讀,對那些已經構成我們生活常識的歷史觀提出商榷和修正,以助世人克服刻板僵化的認識。
歷史學亦可動情,讀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種審美。作者有志于改變史學研究埋首鉤沉脫離俗世的現狀,提倡一種動情的歷史學,希望歷史成為散發著溫度的活生生的人的歷史,由此,讀史治史也可以是一種審美,一種品味,一種無用之用之學,潛移默化滋養我們的生命。
楊念群,歷史學者,1964年生于北京,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致力于中國思想文化史和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之比較研究》《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再造“病人”——中西醫沖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等。
自序
上 輯]
階級、流品與品度
關于“死節”的閑話
清流與濁流
南人與北人
野蠻人的生態觀
“士紳”的潰滅
“葉”的隱喻
東林余孽與讀書人的抱團政治
“創傷記憶”喚醒辛亥浪潮
“偉業論”還是“陰謀論”?
上海亭子間文人之病
“革命”與“反革命”
人性光譜的灰色地帶
“呆子治國論”錯在哪兒?
科舉考試果真一無是處嗎?
“桃色”怎樣入史?
動情的歷史學
下 輯]
皇帝的影子有多長?
“殺千刀”的故事
細節決定歷史成敗?
中西藝術的差異何在?
讀史憑什么看洋人臉色?
國民性是如何煉成的?
中國人為什么總是好為人師?
知識分子大不同
當年日本何以不能征服中國?
誰的東亞
中國人怕出海嗎?
“中華民族”是個啥?
附 錄
反常識的歷史敘事
皇帝的影子有多長?
一直有一個說法,日本人二戰后打死都不承認對鄰國搞了殖民侵略,還腆著臉說自己是從西方魔爪下拯救東亞的英雄,所以閣僚們故意年年到神社拜鬼作秀,屢屢勾引刺激中韓兩國外交部定期派人出來義正詞嚴大罵一番,緣何如此?原來以為,這都是當年美國人給慣出來的,老美因為執意不給天皇戴上戰犯的帽子,最終放虎歸山,這才惹得日本高層毫無悔改之心,肆無忌憚地如此胡鬧下去,普通日本人自然也心安理得,聽之任之。前幾天看了一部美國拍攝的新片《天皇》,講的正好是在東京審判前如何給天皇定罪的故事。片子聲稱據史實改編,主角菲勒斯將軍和麥克阿瑟上將用的都是真名實姓,自然會吸引觀影者的好奇,看看美國人到底怎樣解讀這段世人皆知的囧事。
菲勒斯將軍的任務看似簡單,就是搜找天皇發動戰爭的罪證,把他押上戰犯的審判臺。他開始自信滿滿,辦公室里貼滿了與天皇聯系密切的臣子照片,宛若一張四面伸出的蛛網。他打算按圖索驥一一尋訪,卻一次次鎩羽而歸,逼得自己獨闖戰后仍屬禁區的皇宮,與首相當面對質。菲勒斯想方設法要挖出天皇發動戰爭的證言,結果仍是徒勞無功,這讓他倍感焦慮。審判的時間24小時天臨近,在毫無定罪線索的情況下,菲勒斯將軍卻意外找到了可以赦免天皇戰爭罪責的證據,那就是原子彈在廣島爆炸后,天皇頂住各方壓力,堅持投降詔書,提前結束了戰爭,甚至為此付出了皇宮被激進士兵洗劫,他本人險遭不測的代價。
當時,宣布投降的談話已經錄制完畢,藏于宮中,激進士兵為阻止錄音播出,拼死突襲,殺進宮內,天皇倉皇躲進地下室才幸免于難。當然,僅據此作為赦免天皇戰爭罪責的理由顯然還不充分。菲勒斯在走訪過程中才真正了解到,“天皇”不僅僅是個簡單的位子,而是凝聚日本文化的精神象征,與日本上千年歷史的演變密不可分。日本人對天皇的“忠誠”幾近瘋狂,如果給天皇定罪,搗毀神廟,就如殺父弒母,雖然表面摧毀了祭拜的偶像,卻必然引起民心大亂,甚至遭到全國性的抵抗,如此下去,滿目瘡痍的日本不但不會杜絕戰爭根源,相反會重新陷入災難,要想重建將無可能。這種基于文化考量而不是單純囿于政治思維的做法,最終說服了占領軍較高統帥麥克阿瑟將軍,天皇得以在東京審判中免受追責。
天皇被赦到底對日本戰后重建作用幾何,是否應為日后的軍國主義復活買單頂罪,肯定不會有統一的答案。東亞政體變革,皇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到底要不要保留一直是道難解的謎題。中國當年搞新政,革命黨和立憲黨吵得沒完沒了,也是因為在皇帝去留問題上觀點相左。其實在晚清,這個問題是可以開放討論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單項選擇。立憲黨人如梁啟超和楊度,想法有點和菲勒斯將軍相似,他們都認為,皇帝的位子可以虛置,甚至皇帝的肉身是誰也無關緊要,它只是個符號而已,但這個符號非常重要,不可或缺,如果沒有這個符號,大清就會分崩離析。這話不幸被言中,辛亥革命后的多年戰亂實際上就與中國缺乏一個政治文化的核心象征有關。
(節選)
很好的書。
不錯
買的書太多太多了,導致積累了很多未評價的訂單,也因此失去很多積分的機會,很不公平。所以我統一用這段話作為評價內容,說明這款產品沒問題,至少優秀;精彩的書我會不吝贊揚,而比較垃.圾的產品,我也會用心的差評,以提醒其他讀者留意。
好
好
好評!!!!
不錯 可以一讀
收到了,喜歡.
可以可以可以
有深度的隨筆
書紙質好,包裝精美,朋友推薦的,總體滿意!
很滿意。不錯!
歷史學者楊念群全新隨筆結集。近三十篇文章論題有廣狹之異,所涉時空亦有長短遠近之別,然其要旨則在通過對若干歷史命題的另一種解讀,對那些已經構成我們生活常識的歷史觀提出商榷和修正,以助世人克服刻板僵化的認識。
楊念群的書,挺不錯的。
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書不錯,喜歡文史的朋友可以看看!!!
好書。好書。好書。好書。好書。
大師之作,內容充實,非常好,贊一個。
確實是好書,值得一讀
還沒排上號,過段時間再讀
203715
《皇帝的影子有多長》,觀點新穎,自成一家,給人啟迪。
買到了,當當送貨快,昨晚下的單,中午就收到了,楊念群先生的書喜歡,必買。
楊念群先生的最新史學隨筆,作為近代史領域的大家之一,他的作品當然值得我們一讀。
楊先生近代史探究大家,書觀點新穎,讀后受啟發。是對一些歷史命題的別樣解讀。讓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覺。
楊先生學養深厚,以輕松的文筆講述沉重的歷史事件.
作為歷史隨筆隨筆趣味性不高,切入點、用詞都專業了一些,底蘊不用多說,但是又都淺嘗即止。所以,不夠有趣,也不深入,挺尷尬的
這本小書,大體講的都是一些“反常識的歷史觀”。“反”是對應的意思,不是造反有理的反。食古不化和食洋不化,都會造成程序紊亂,因為后者更強勢霸道,矯枉過度易給人遺老遺少之感。其實新舊常識本不是非此即彼的對立,也無法簡單置換或評判出優劣,治史者重經驗的記錄和詮釋,供知我者鑒之,如此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