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證類大觀本草》三十一卷、目錄一卷,宋唐慎微纂。
該書初成于宋元豐五年(一○八二)前后,后經陸續增補,約于元符元年至大觀二年(一○九八—一一○八)間定稿,由艾晟校補刊行,更名《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后世簡稱作《大觀本草》。刊刻之后,該書以內容廣泛、資料豐富、體例得當等特點受到了世人的重視,元、明兩代多有翻刻流傳。
在歷代不同的版本中,元大德壬寅年(一三○二)宗文書院刊本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在宋刊本《大觀本草》失傳的情況下,元大德宗文書院刊本是公認最接近宋代原本的刊本。由于元大德宗文書院刊本傳世頗罕,后世多誤以為明代翻刻本(明刊以《衍義》散入各條下,與元本存有異同)為元大德原本,故清乾隆時期修《四庫全書》時,當時人已經不辨元大德本和明刊諸版《大觀本草》之間的區別,"《四庫提要》所云元代重刻,又從金本錄入者,蓋以不見大德原刊之故耳"。流傳至今天,元大德宗文書院刊本更是世間罕見,據著錄公藏僅存三部。
2010年中國書店在海外發現此元大德宗文書院刊《經史證類大觀本草》后,通過多方努力,終使珍本回歸故土。該書共十九冊,元刊元印,序后有"大德壬寅孟春宗文書院刊行"牌記。每頁十二行,行二十字,細黑口,四邊雙欄,紙墨精良。并經古代日本天皇御醫所藏,保存在標有"崇蘭館"的書箱里,保存良好。
今鑒于其中珍貴的學術價值,此次中國書店據元大德宗文書院刊本影印出版,不僅有利于中醫理論研究、中醫古籍文獻整理,也為保存、傳播我國中醫藥文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唐慎微,字審元,原為蜀州晉原(今四川崇慶)人,宋元祐間(一○八六—一○九四)遷居成都。世代為醫,精于醫術經方,而且醫德高尚。其"不以貴賤,有所召必往,寒暑雨雪不避也。為士人療病,不取一錢,但以名方秘錄為請,以此士人尤喜之,每于經史諸書得一藥名、一方論,必錄以告"。這些藥物資料,經唐慎微多年收集整理,編成《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三十一卷、目錄一卷。該書舉凡經史百家、佛書道藏中有關醫藥記載,均加擇錄,以證其類,故以"經史證類"名書,全書收藥達一千五百余條,總結了宋及宋以前藥物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