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廟堂碑》是魏初著名碑刻之一,“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 《孔子廟堂碑》又名“魯孔子廟碑”、“修孔子廟碑”、“封孔子廟碑”,因文中記載了封孔羨之事,故又稱“封孔羨碑”,或簡稱“孔羨碑”。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刻立,今存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碑高一百八十八厘米,寬八十四厘米。碑文隸書,凡二十二行,行四十字;額篆書題“魯孔子廟之碑”,二行,行三字。尾刻北宋嘉祐七年張稚圭題記,曰:“魏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 此本為秦文錦舊藏明拓本,“體”字稍損,一冊,墨本十六開,其中額一 五開,碑文十四 五開;題跋半開。墨心高二十六 五厘米,寬十六厘米。帖中鈐印累累,有朱士林題簽,后附民國六年朱士林題跋,民國七年吳昌碩觀款。 此碑結體嚴整而不板滯,書風淳古而高遠,氣勢凌厲而磅礴,與漢末以方筆取勝的《鮮于璜碑》《張遷碑》等一脈相承。
《孔子廟堂碑》是魏初著名碑刻之一,“魏隸可珍者四碑,此為之冠。”
《孔子廟堂碑》又名“魯孔子廟碑”、“修孔子廟碑”、“封孔子廟碑”,因文中記載了封孔羨之事,故又稱“封孔羨碑”,或簡稱“孔羨碑”。
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刻立,今存山東省曲阜市孔廟。碑高一百八十八厘米,寬八十四厘米。碑文隸書,凡二十二行,行四十字;額篆書題“魯孔子廟之碑”,二行,行三字。尾刻北宋嘉祐七年張稚圭題記,曰:“魏陳思王曹植詞,梁鵠書。”
此本為秦文錦舊藏明拓本,“體”字稍損,一冊,墨本十六開,其中額一 五開,碑文十四 五開;題跋半開。墨心高二十六 五厘米,寬十六厘米。帖中鈐印累累,有朱士林題簽,后附民國六年朱士林題跋,民國七年吳昌碩觀款。
此碑結體嚴整而不板滯,書風淳古而高遠,氣勢凌厲而磅礴,與漢末以方筆取勝的《鮮于璜碑》《張遷碑》等一脈相承。
梁鵠,字孟皇,生卒年不詳,安定烏氏(今甘肅平涼)人,東漢末年至曹魏時期著名的書法家。受法于師宜官,以善八分書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