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亞傳》向讀者展示了一位深思熟慮、統籌全局的戰略科學家——朱光亞。與生俱來的超強自控力、求知欲;長江邊長大,養成他柔和而堅毅的性格;國難中成長,《公開信》明志;筆為刀槍,人上前線;育人恩師,歸隊領航核科技;《兩年規劃》軍令狀,提綱要、做計劃、巧安排,有章有法,循序漸進造“兩彈” ;艱難歲月,潔身自傲,不辱使命:點燃地下核火,潛海蛟龍問世。朱光亞高瞻遠矚,謀劃全局,八旬老將,志在千里,鞠躬盡瘁,一生報國。他是遙遠蒼穹“亮的星”。
人生為一大事來。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卻是新中國血脈中,激烈奔涌的雄壯力量。細推物理即是樂,不用浮名絆此生。遙遠蒼穹,他是亮的那顆星。
奚啟新,部隊新聞工作者,大校軍銜。曾任國防科委宣傳部干事,國防科工委政治部秘書處長、宣傳處長、新華社記者站站長,總裝備部新華社分社社長。長期從事國防科技戰線新聞宣傳工作,并多次親歷試驗現場,參加洲際導彈發射試驗、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試驗、核試驗以及各類衛星發射、載人航天工程等重大國防科研試驗任務,撰寫發表了大量新聞作品。主要著作有《錢學森傳》《朱光亞傳》等。
目? 錄卷首語? /1 及時章? 青春年華? /1長江邊的故事? /1 少兒也有熱血? /8 苦難磨礪人生? /10 不一樣的南開? /15確立人生理想? /19第二章? 大學風云? /24就讀西南聯大? /24清貧中的富有? /29 了不得的滿分? /34 投身民主運動? /39第三章? 特殊使命? /43與原子彈結緣? /43攻讀核物理學? /51 愛情悄悄降臨? /56 走出迷茫之后? /63 新中國在召喚? /65第四章? 回國報效? /72回到母親懷抱? /72 執教北京大學? /77 有情人成眷屬? /81 拿起筆做刀槍? /86 參加農村? /91第五章? 戰地情懷? /93奔赴朝鮮戰場? /93 冒著炮火前進? /98 不平靜的山谷? /103 高水平的翻譯? /109 博弈在文武場? /116第六章? 師道楷模? /124穿軍裝的帥哥? /124深受學生喜愛? /129百花開才是春? /139 忠誠黨的事業? /143第七章? 肩負重任? /151大戲拉開序幕? /151 加速人才培養? /156歸隊中子研究室? /160 攻克核反應堆? /165不尋常的推薦? /170第八章? 科技點將? /176蘇聯政府變卦? /176出任科技領頭人?/183 各路諸侯會集? /188 向匯報? /194 取得關鍵突破? /199第九章? 驚天動地? /206聚合爆轟試驗? /206美蘇圖謀遏制? /213 核試驗開創者? /218 決戰時刻到了? /225 巨響震驚世界? /231第十章? 震撼世界? /241空爆一舉成功? /241 兩彈神奇結合? /248 攻克氫彈技術? /253 點燃地下核火? /263 潛海蛟龍問世? /269第十一章? 大師風范? /273臨危處置險情? /273 故友自遠方來? /281 深入核爆中心? /284 君當潔身自傲? /289 春天總會來臨? /294第十二章? 春暖花開? /299飛彈橫空出世? /299 利器秘而不宣? /304 科學界的旗幟? /310尾聲? /322附錄? 朱光亞年表? /335
決戰時刻到了1964年9月29日,原子彈從青海金銀灘起運。 朱光亞通過專線向北京報告:“邱小姐已上轎。”在這之前,9月23日下午,在中央軍委辦公廳會議室, 召集、、羅瑞卿、張愛萍、劉杰、劉西堯開了一個絕 密會議。首先傳達了的指示,然后非常嚴肅地說:既然決定早試,那就按10月份早試的方案進行。張愛 萍、劉西堯趕赴試驗現場組織指揮;劉杰留在北京主持二 機部、國防科委組成的聯合辦公室,負責北京與試驗場的 聯絡,并負責組織有關核工廠的關鍵技術資料、儀器設備 的安全轉移,防止敵人轟炸把我們的家底都毀了;組 織外交部做好對外宣傳工作的準備。如果敵人襲擊,一定 要保護好我們的專家、核研制基地、重要的核工廠。保密 問題,尤為重要。上梁不正下梁歪,你不注意,下面的人 就亂來。這方面我歷來注意,是在白區搞地下斗爭養成的。 我保密柜的鑰匙都是我親自保管。給的信,信皮都是我親自寫,不要人代,已成習慣了。希望你們對家里人 也不說,不要一高興就說出去。對誰都不能講。率先垂范,據鄧穎超在紀念90誕辰時回憶說: “我國及時顆原子彈爆炸前,他也向我保密,事先我一點也不知情。”會議結束時,指示:為了確保核試驗場與北京之間 的聯絡保密,應規定出一些暗語和密碼來,今晚就制定出來。 在張愛萍親自主持下,有關人員立即著手編制暗語。參加 編制暗語的總參作戰部參謀兼首次核試驗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的 李旭閣回憶說:我與二機部辦公廳主任張漢周,二機部部長劉杰的秘 書李鷹翔,國防科委的高建民處長一起編暗語。因為首次 核試驗的原子彈是圓形,大家同意,將原子彈取名為“邱 小姐”,將裝原子彈的平臺叫“梳妝臺”,連接火工品的電 纜像頭發一樣長,叫“梳辮子”。我寫完后,當天晚上便送 給了張愛萍,密碼對照表上規定:正式爆炸的原子彈密語 為 “ 邱 小 姐 ”, 原 子 彈 裝 配 為 “ 穿 衣 ”, 原 子 彈 裝 配 車 間 , 密 碼 為 “ 住 下 房 ”, 吊 到 塔 架 上 的 工 作 平 臺 為 “ 住 上 房 ”, 原 子 彈 插 火 工 品 , 密 碼 為 “ 梳 辮 子 ”, 氣 象 的 密 碼 為 “ 血 壓”,起爆時間為“零時”。有關領導也有相應的代號。張 副總長看了后連聲說:“旭閣,你們編得好,既形象生動又隱秘難猜。”原子彈分兩部分裝運。大部分部件由專列火車運抵烏魯木 齊,最關鍵的兩個部件—鈾球和點火中子源,則由另一專列運 至西寧后,再由經過保溫改裝的伊爾14運輸機運往核試驗基地。 根據的指示,裝運原子彈的專列被定為一級專列, 享 受 國 家 最 高 元 首 的 警 衛 規 格 。10 月4 日 , 原 子 彈 運 抵 核 試 驗場。核試驗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如何讓各系統協調統一地 運轉,極為重要。核試驗委員會成立后,朱光亞被任命為試驗 部副部長,協助張愛萍、劉西堯統管核試驗全局,創造性地提 出了“五定”崗位責任制,即按照參試人員各自承擔的任務, 定職務、定位置、定動作、定關系、定人員。這就做到了千軍 萬馬各司其職,有條不紊。10 月8 日 , 張 愛 萍 派 出 專 機 , 將 還 在 北 京 的 王 淦 昌 、 彭 桓武、郭永懷、鄧稼先這四位科學家接到核試驗場。10月9日上午,張愛萍主持召開首次核試驗黨委常委會。朱 光亞作為常委,參加了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議。會議確定第 一顆原子彈起爆時間,定在10月15日至20日之間。常委會結束后,張愛萍即派李旭閣第二天乘專機赴京向報告。這是事先與張愛萍約定好的。10 月11 日 , 毛 澤 東 、 劉 少 奇 批 準 了 報 告 。 林 彪 、 鄧 小 平 、 彭真、、聶榮臻也都圈閱同意。親自打電話給張愛萍,轉告了中央的指示。10 月12 日 上 午 , 張 愛 萍 再 次 召 開 首 次 核 試 驗 黨 委 常 委 會 , 向大家傳達了經黨中央批準的首次核試驗時間安排和總 理的有關指示。會議一結束,朱光亞就忙著要離開,卻被張愛萍攔下了,說:“光亞同志,請留一下,還有任務要完成呢?”朱光亞一愣,緊張了起來:“什么任務?” 張愛萍哈哈一笑:“游樓蘭!”樓蘭在歷史上曾是西域一個小國,地處古絲綢之路要沖,是當時新疆羅布泊地區的軍事、貿易重鎮。斗轉星移,滄海桑田。原是草盛水豐的羅布泊,因塔里木 河改道,成為炎熱干旱、風沙肆虐的大漠戈壁。樓蘭也因此成 了短墻殘壁、無人居住的古城。四年前,張愛萍視察核試驗基地時,張蘊鈺曾要安排他去 樓蘭古城遺址看看,張愛萍沒有同意,說不炸響及時顆原子彈決不去樓蘭。向來一言九鼎的他,今天卻破天荒地“食言”了。 原來,張愛萍發現,決戰在即,大家都處于亢奮緊張狀態,特別是科技人員個個神情嚴肅。深諳文武之道、一張一弛的張愛萍,決定給科學家們減壓。 他把朱光亞留下后,又安排參謀將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懷、 鄧稼先、陳能寬等科學家接來。隨同一起游覽的還有張震寰、 李覺兩位領導。到樓蘭古城后,科學家們神態依然緊張嚴肅,還時不時地相互耳語,交談著有關原子彈爆炸的話題。張愛萍望著他們,笑著說:“今天我們不談核爆,只是游覽樓蘭古城,玩它個痛快!”張 震 寰 、 李 覺 也 附 和 著 說 :“ 對 ! 今 天 就 是 要 痛 痛 快 快地玩。”眾科學家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張愛萍大聲地說:“我當向導,走!”1964年10月14日,張愛萍召開首次核試驗委員會會議,進 行“氣象會商”,以確定及時顆原子彈具體爆炸時間。 國家氣象局、總參氣象局和核試驗基地氣象專家經過認真 討論,認為10月15日、16日為“好天氣”,可以試爆。 按照確定的“早響”原則,大多數同志傾向于15日, 但有一位列席會議的核試驗基地氣象預報員朱品德提供了一 個情況:今天—14日晚上有可能起大風,陣風可達每秒14至 16米。眾人大吃一驚。北京來的氣象專家解釋道,朱品德此前提出過這個意見,但大家分析后認為“可能性很小”。張愛萍表情嚴肅了起來,說:“朱品德同志的意見提得好! 及時,在科學技術面前,不適用‘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只服 從真理!第二,提出不同意見,可以打開大家視野,把事情辦 得更好。”朱品德是基層氣象預報員,搜集了近幾年來試驗場區周邊 氣象站(臺)的氣象資料,有著豐富的實際經驗。他詳細匯報 了自己的看法。張愛萍沉思片刻,說: 這樣吧,下午再進行一次氣象會商,現在各氣象部門回去認真研究。”中央專委辦公室副秘書長劉柏羅回憶說:核爆前夕,大家都跟著氣象專家緊張,他們當然更緊 張。張愛萍是總指揮啊,每天都組織會議,每天都聽氣象 匯報。那時候氣象預報沒有現在這么好的條件,又有衛星 啊又有什么的,靠搜集有關的資料,每天都收聽各國 的氣象報告。氣象要看幾個方面,一個是大的范圍,全球 性的;另一個是試驗場區的。場區費了好大勁,白天晚上 不停地收集,包括西安、北京、蘭州、烏魯木齊的氣象。 把這些信息集中起來分析,主要是怕飄到外國,再就是怕 飄到試驗區,假如一爆炸,馬上來個轉向風,就吹到人群 里去了。所以,必須按正常要求的,向上,向東。下午4時,張愛萍再次召開首次核試驗黨委常委會,確定10月16日進行正式核試驗。會議一結束,張愛萍就給留守北京協調指揮的劉杰打電話:“邱小姐16日出嫁。”很快,劉杰回電話說:“同意16日出嫁,具體時間視情況由你們自行決定。”決戰時刻到了!中華民族即將掀開歷史性的光輝一頁。巨響震驚世界沖鋒號吹響,顆原子彈起爆進入。核試驗場各參試系統立即行動了起來。其中,最引人關注的就是裝配原子彈。李覺、朱光亞親臨現場指揮,帶領第九作業隊對原子彈進 行裝配。第九作業隊由核武器研究院參試人員組成,李覺任隊 長,朱光亞任副隊長。原子彈裝配間設在地下,離原子彈爆炸的鐵塔裝置不遠。 張愛萍、張蘊鈺、王淦昌、鄧稼先等也來到現場觀看指導。 負責具體裝配工作的是第九作業隊主控站工作隊,隊長為 蔡抱真、吳文明。蔡抱真是核武器研究院裝配室副主任。他介 紹說:“及時顆原子彈是個兩人合抱那么大的鋁合金球體,里面 主要是由濃縮鈾、烈性炸藥和金屬構件組成,還要插上幾十個 引爆雷管。主控站工作隊一共有12人,我們的任務是在核試驗現場最終裝配好原子彈。”在原子彈所有部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用鈾235做成的兩 個半球。按設計要求和試驗程序,要將這兩個半球從彈體預留 孔裝進彈體中心部位,密語稱之為“投籃”。“投籃”是特別危險的。因為兩塊高濃縮鈾部件合攏成整體 時,已達到次臨界狀態。在合攏時,距離越縮短,計數器的嗒 嗒聲就越密集,大家的心都抽緊了,可謂驚心動魄,因為再往 前走一步,達到超臨界,就會產生核反應,也就意味著毀滅。 李覺、朱光亞坐鎮指揮,鼓勵裝配人員既要細致又要從容。 “投籃”成功后,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氣。接下來,是裝點火中子源。當點火中子源由操作手無誤地放在了兩個鈾235半球之 間時,氣氛一下子輕松了起來。原子彈裝配完畢后,經張愛萍、劉西堯、張震寰、張蘊鈺、 李覺、朱光亞6人分別簽字,由裝配間工房吊出,運往鐵塔。鐵塔高102米,是無縫鋼管結構的自立式塔架,有8467個構 件,包括起吊、空調、電氣3個設備系統。原子彈順利坐落到了 鐵塔上。張愛萍再次向北京報告:“邱小姐已經坐在梳妝臺前。” 站在鐵塔下,注視著那顆凝聚著千萬人心血的原子彈,大 家心潮澎湃。忽然間,刮起了大風,經測量,風速達每秒16米。 朱品德的預報被證實了。大家心頭不禁一緊。李覺、朱光亞忙向張愛萍報告,事先已經有預案,已經對 原子彈采取了緊固措施。張愛萍的目光里透露出了滿意和欣賞。10月15日下午2點,風速減小到了每秒6米以下,符合核爆條件。張愛萍、劉西堯等人商量決定:16日15時為核爆“零時”,并報告了北京,得到了的批準。李覺、吳際霖、朱光亞、陳能寬立即帶領大家,對原子彈的安裝調試進行的復查。夜幕降臨,負責測試工作的唐孝威撥通了設在鐵塔下第九作業隊臨時指揮部的電話。他回憶說:那天深夜,我們的測試工作完成后,我給現場指揮部 打電話報告。原是向值班人員報告,沒想到接電話的是朱 光亞副院長。他聽完報告后,又叮嚀道,再認真核查一下, 塔上的小電源是否接通。朱副院長工作非常細致,既善于 從大處著眼,又非常注意細小環節。我們現在經常說,細 節決定成敗。朱副院長當年就是這樣,對工作中任何一個 環節,他都親力親為。其實,在關鍵的幾天里,朱光亞一直堅守在現場指揮部,夜不安寢。10月16日凌晨4時,李覺代表第九作業隊向首次核試驗委員 會呈上報告,請求批準于6時30分開始給原子彈插接雷管。首次 試驗委員會批復:同意。張愛萍、劉西堯、成鈞、朱光亞、朱 卿云、張震寰、張蘊鈺都鄭重地在報告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插接雷管是原子彈試爆前一道工序。這里所說的插接 雷管,不同于往炸藥里插雷管。它是將多路雷管的導線,平行 地垂向地面插入導管。由于它形似維吾爾族姑娘的辮子,故插接雷管的密語就是“梳辮子”。同時,張愛萍即向北京報告: 16 日6時30分邱小姐開始梳辮子。”給原子彈插接雷管時,張愛萍、劉西堯、張蘊鈺又一起親 臨現場。張愛萍親切地望著李覺、吳際霖、朱光亞三人,說:“開始吧!”接著又問:“三把鑰匙都帶上了沒有?” 張愛萍問的“三把鑰匙”,一把是起爆臺的鑰匙,另外兩把 是變電房和變壓器控制站的鑰匙。分別由陳能寬、李覺、張蘊 鈺掌管。當時,核武器研究院有個規定,就是插雷管時,必須要帶 上起爆臺的鑰匙。因為有鑰匙在身邊,插雷管時就不可能啟動 起爆臺裝置,這也是為了確保安全。張蘊鈺拿著起爆臺鑰匙,和李覺一起,陪同插雷管人員上了鐵塔。上塔插接雷管人員共有6名作業隊人員。其中,3人負責將 雷管安裝在原子彈上;1人負責傳送雷管和檢查編號,并做好記 錄;2人負責導通。雖然平時操練了多時,但真正要給原子彈插雷管,操作人 員不免還是很緊張。李覺就安慰他們說:“不要緊張,我們與你 們在一起。你們看,總指揮張(愛萍)副總長、朱(光亞)副 部長也在塔下陪著你們呢!”李覺回憶說:插雷管時,一方面要自行檢查,另外還要交互檢查,完了以后都得簽字。之后,對整個系統進行導通。插雷管 的過程一共用了差不多4個小時,每插一個都要檢查,看是 否插到底了。如果插不到底,就很可能產生不了一個比較 好的球形內聚波,破壞這個球面波的對稱性。彭恒武在青 海基地時就對負責插雷管的技術人員說過,如果這次要不 響的話,是你們雷管沒插好。因為理論部的計算證明是沒 有問題的。596出廠前夜做過冷試驗,出中子出得很好,證 明整個核裝置的理論設計、裝配、加工等都是不錯的。那 么,從理論到試驗都沒有問題,試驗如果真失敗了,雷管 沒插好是較大的可能。雷管如果出問題,主要會出在兩個 方面,一是雷管本身瞎火,二是沒有插到底。對于雷管本 身會不會瞎火的問題,出廠以前都做了性試驗,一個 批次的幾千個雷管幾乎都打光了,考驗雷管的性。然 后,對所有雷管都用X光照相,看看內部有沒有缺陷,把懷 疑有問題的雷管再挑出來做試驗,證明了不存在質量問題, 才留下來這么幾個,準備596正式試驗用。插雷管用了 好幾個小時,主要是保障要插到底,要檢驗,還要量高度。 事先都計算好了尺寸要求,雷管插進去之后,在外邊可以 量尺寸是多少,都有記錄。雷管插接完后,朱光亞、吳際霖、陳能寬又登上鐵塔進行檢查、驗收,簽字確認。16日10時30分,首次核試驗進入清場程序。張愛萍、劉西堯、張蘊鈺、李覺以及王淦昌、彭桓武、郭 永懷等科學家,都進入了距離鐵塔60公里處的指揮所。張震寰、 鄧稼先、程開甲與有關參試人員撤到主控站,集中在走廊頂頭 有六個瞭望孔的觀察室內。核武器研究院工作人員徐邦安回憶說:清場工作組織得十分嚴密,通過崗哨時都逐一點名, 查對車號,絕不能由于工作疏忽而使人員受到傷害。九隊 絕大部分人員撤到開屏,距爆心大約有60公里的一個參觀 點。那是一片平緩的高坡地,視野開闊,在場區方向豎起 一面紅旗,指示爆心方向。高坡上有幾個高音喇叭,可以 直接轉播主控站的動態和報時信號。九隊主要技術領導都 撤到主控站,集中在走廊頂頭有六個瞭望孔的觀察室內。 我陪同領導在這里等待零時。大家的心情既興奮又緊張。 當時,不少人問鄧稼先有把握沒有,鄧稼先光是笑,不回 答,只是一個勁地吸煙。有時問得實在躲不過去了,就擠 出一句話:反正能想到的問題全想到了。朱光亞和吳際霖是撤離鐵塔的。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核爆“零時”就要到了。忽然,李覺發現朱光亞不在指揮所, 著急地問:“光亞副院長到哪里去了?光亞呢?”李覺雖然是參加過長征的老革命,又比朱光亞年長許多, 但對朱光亞十分關愛和尊重,平時稱呼朱光亞向來不提姓。劉西堯聽見后也著急了起來,吩咐趕緊去找。原來是朱光亞、吳際霖撤離鐵塔后,小車司機情急之下走錯了路。朱光亞后來回憶說:我和吳副院長離開主控站后撤時,司機走錯了方向, 因此整個過程沒有看全。當我們還沒有趕到指揮所觀察山 頭時,原子彈就爆炸了。我們立即停下車,轉過身來,看 著 正 在 升 騰 的 蘑 菇 云 , 不 禁 潸 然 淚 下 。18 年 前 , 曾 想 在 美國尋的夢,今天實現了。中國人終于有了自己研制的 原子彈!張蘊鈺在回憶文章里寫道:當我們來到指揮觀察所的時候,離“零時”已不到20分鐘了。張愛萍對我說:“K1指令已經發出。”這時,炊事員送來了當午飯的包子,老遠就聞到了香 味,但吃到嘴里一點感覺也沒有。大家的表情都異常嚴肅。 “K3”指令發出后,儀器設備進入自動化程序。9、8、7、 6 ……讀秒的聲音讓我感到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感動。我屏住 呼吸,戴著防護眼鏡的頭低著,等待著時刻的降臨。 那種可怕的寂靜,一直延續到讀秒的“零時”過后, 隨即被一道強烈的閃電打破了。緊接著傳來了一陣我從未 聽到過的轟鳴聲。專家們根據閃光、火球和蘑菇煙云的景象,判定是核爆炸。最初的歡呼聲來自西側參觀的人群。他們激動地呼喊 著,跳躍著,灑著淚擁抱在一起,把帽子拋向了天空。 這時,我看見朱光亞走了進來,和劉西堯緊緊擁抱,他們都很激動。我走了過去,向他們表示祝賀。張愛萍立即拿起通向總理的專線電話,聲音有 些顫抖:“報告總理,原子彈已經爆炸成功!”反問 了一句:“怎么證明是核爆炸?”盡管我們和所有專家都認定是核爆炸無疑,但卻無法 回答。正在這時,防化兵開設的有線遙測站最早測得了地面放射性沾染數據。從而,不僅僅從宏觀上,更主要 的從科學依據上確認了首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張愛萍再次 向報告:“根據多方面證實,確實是原子彈爆炸,很 理想,很成功!”不久,一份詳細的文字報告經多方專家之手,由張愛萍和 劉西堯簽發,于17時50分報給了設在北京二機部的試驗辦公室, 然后由劉杰部長報告給。報告特別分析了爆炸的TNT當 量,證明與設計值基本一致。這天晚上,核試驗基地舉行慶祝宴會。張愛萍、劉西堯等首次核試驗黨委常委成員與科學家們開懷暢飲。李旭閣回憶說:到晚上開慶祝酒會時,大家敬酒啊喝酒啊,興奮得很。 我后來還寫了一篇文章講道,連平時不大喝酒的朱光亞也 喝得步履蹣跚,走路都讓人扶著。朱光亞看了后說,他那 不是光喝酒喝的,他24小時沒吃飯,沒睡好,累的,所以他 讓鄧稼先扶著他走。反正當時大家都興奮得了不得,在那 兒玩啊鬧啊,拿碗大口喝酒。大家都很高興啊,久久郁積 在心中的盼望、緊張、辛勞,隨著596核爆炸成功,一下子 釋放出來了,輕松了。朱光亞后來說,那24小時,他平生及時次喝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