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毓剛是享譽世界的量子化學家,美國波士頓學院化學系終身教授,梅縣客家人。1978年獲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別獎,1994年獲全美華人協會頒發的全美華人杰出成就獎,改革開放初由鄧小平作出指示、中國科學院聘請的首批10名科學家之一。潘毓剛為中美文化交流、中國留學生政策和中國教育改革都作出了重要貢獻,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量子化學人才。他在全球35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兼任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足跡遍布美洲、歐洲和亞洲。《走出圍龍屋的量子化學家——潘毓剛》簡要敘述了潘毓剛一生的事功行宜和思想,收集整理了他的重要文章和演說,以及媒體的主要報道,幫助讀者學習了解他作為科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的主要成就和豐富思想,啟迪智慧。
目錄
序
上篇 潘毓剛小傳
引子:嘉應客家 / 5
出生與少年時期 / 8
臺灣求學 / 17
留學美國 / 31
波士頓學院任教 / 35
臺灣省親 / 39
歐洲講學和游歷 / 44
擔任全美華人協會負責人 / 48
受邀回國培養人才 / 55
對"臺獨"的批評 / 62
潘毓剛與溫元凱的爭論 / 64
潘毓剛與李敖的交往 / 69
退休生活 / 76
梅州情 / 81
中篇 潘毓剛文章與重要演說選
閑話美國大學教授的晉升制度 / 87
介紹外國教學方法二則 / 89
怎樣招收研究生 / 90
美加等地華裔學者對中國人才培養儲備建議書 / 92
對于高校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的一些想法 / 99
中國留學生政策討論會 / 104
中國教育束縛特殊才能學生 / 123
潘毓剛先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課程的點評 / 124
紀念陳念貽教授 / 125
李敖之 / 127
化學系的量子力學課程 / 129
怎樣教物理化學 / 133
下篇 各方撰文
波士頓"中國留學生之家"——記美籍理論化學家潘毓剛夫婦 / 139
依依故國情,拳拳赤子心——訪美國波士頓學院潘毓剛教授 / 142
熱心助人,有求必應,理論化學家潘毓剛 / 145
科學巨子潘毓剛 / 150
知識屬于全人類——美國教授潘毓剛訪談錄 / 154
量子化學泰斗潘毓剛 / 158
潘毓剛:大隱隱于學 / 162
勿迷信諾貝爾獎,臺陷"綠色恐怖" / 166
科學研究不應過于追求現時的有用性 / 1 72
潘毓剛:不必太在意諾獎 / 174
敢于挑戰,才會有所成就 / 176
與科學巨人談婚戀、談教育 / 183
70歲"科學巨人"7個人生忠告 / 187
零距離接近大師——量子化學泰斗潘毓剛故鄉情結 / 192
孜孜以求真善美,做人做事做學問 / 197
大家風范,令人心折 / 200
與國際大師潘毓剛的親密接觸 / 203
特立獨行潘毓剛 / 207
振興中華,赤子有責 / 210
"越是成熟的稻穗越懂得彎腰"——記潘毓剛教授 / 212
The Road,My Way路,自己的路 / 215
參考文獻 / 217
后記 / 218
上篇 潘毓剛小傳
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鄉,有許多文化標識,院士廣場就是其中一個。院士廣場位于梅州市區東山教育基地,占地面積約42000平方米,其中園林建筑面積約13 000平方米,園林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還有休閑面積10000多平方米。廣場內分別刻印了古德生、李國豪、王佛松等23位梅州籍院士的主要簡歷和事跡,從中可以看到客家人在科學技術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但是,這些只是取得院士頭銜的客家科學家,客家人中還有許多世界著名的科學家。如量子化學家潘毓剛、數學家丘成桐等,他們在各自不同的領域叱咤風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成為客家科學家的杰出代表。
潘毓剛是享譽世界的量子化學家,美國著名大學波士頓學院化學系終身教授,1978年獲聯邦德國高級科學家特別獎,1994年獲全美華人協會頒發的全美華人杰出成就獎(NACA,Outstanding Chinese Achievement Award)。改革開放初鄧小平作出指示、中國科學院聘請的首批10名科學家之一,他在全球35所大學或研究機構兼任客座教授或名譽教授,足跡遍布美洲、歐洲和亞洲。
1970年,潘毓剛創立了先進的計算夫蘭克-康登因子漸近法和微觀化學動力學的理論,并把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應用于化學反應研究,使人類首次掌握了高空化學、空氣污染化學等原理,從而奠定了他在化學領域的地位。他先后發表過200多篇學術論文、60多篇專業書評,出版了4本科學著作,其中兩本是譯作,包括《你的身體如何工作》(臺灣兒童周刊出版社1953年版,譯作)、《普通化學》(臺灣"中華書局"1955年版,譯作,與陳哲銘合譯)、《酸和堿》(臺灣堿氣通訊出版社1959年版)、《Xα方法的理論和應用》(科學出版社1987年版,與李俊清等合著)。
潘毓剛不僅是科學巨子,還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他曾先后游歷、考察世界50多個國家。所到之處,有感而發,在旅途中隨時寫下來,其中有不少觀點鮮明、思想深邃的評論或針砭時弊的雜文發表于世界各地的報刊上。他批評美國社會的浪費、評論臺灣地區政治、諷刺民運人士、描繪歐洲風土人情,妙筆生花,他的文章匯集成冊,先后出版了《教皇信上帝嗎?》(美國紐約柯捷出版社2004年版)、《我也李敖一下》(汕頭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兩本人文著作,其好友著名作家、評論家李敖曾說:"他(指潘毓剛——引者)是我認識所有理工科的人中,少數對人文科也有深厚學養的科學家。"①
1977~1988年,潘毓剛擔任全美華人協會,歷任分會副會長、總會總干事、副會長和會長(后稱為主席),為爭取華人在美權益、促進中美建交、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做了大量的工作。潘毓剛的努力得到中國國家人的肯定,多次受到鄧小平、等國家人的接見。
潘毓剛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非常關心,從1977年開始,他每年都回中國多次,舉辦化學培訓班,幫助中國建立了一支量子化學的研究隊伍,引進研究設備,大大提高了中國化學領域的科研水平。他為中國留學生政策的制定和教育改革提供了大量的建設性意見,特別是2002年退休后,他長期在暨南大學、汕頭大學義務任教,到許多學校、研究機構演講,傳播了許多新的教育理念,大大推進了中國教育改革的進程。
引子:嘉應客家
丁文江在《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中說過:"一個人的性格,是左右他一生事業的主因,而一個人的善惡優劣 的稟賦,多半是因襲他的先人,和幼年的家庭環境所造成。"①潘毓剛是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南口寺前村(今梅縣南口鎮僑鄉村)人,客家人,為了更好地理解他的思想和事業,先對其家鄉作一簡略的介紹。
梅州舊稱嘉應州,位于粵東北山區,東北鄰福建,西北接江西尋烏,西面連惠州河源,東南接揭陽、潮州,約東經116度6分,北緯24度33分。清《一統志》:"嘉應直隸州,在廣東省治東七百里。"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嘉應一帶就有人類活動。秦始皇時,嘉應隸屬于南海郡。嘉應首次獨立建縣是在南齊(479~502年),南齊設程鄉縣,是紀念本地鄉賢程曼而命名。南漢乾和三年(945年)程鄉升為敬州。宋開寶四年(971年),因敬州犯宋太祖趙匡胤的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是為梅州一名使用之始。《光緒嘉應州志》載,梅州之得名,以其地有梅口鎮(松口鎮)、因梅溪水(即梅江)而得名。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廣東潮州府。清雍正十年(1732年)廣東總督鄂彌達向朝廷奏報,將惠州府興寧、長樂二縣,潮州府程鄉、平遠、鎮平三縣,建置嘉應州,直隸廣東布政司,稱之為"嘉應五屬"。嘉應州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設置,包括今天梅州市的大部分地區。1911年辛亥革命后,由革命黨人復改為梅州。
嘉應州是客家人聚居的地方,是歷史上客家民系的終形成地、聚居地和繁衍地。客家人是由北方中原漢族南遷形成,羅香林的《客家源流考》認為,客家先祖自東晉以后從中原開始南遷,遠者到達今江西的中部和南部,近者到達潁、淮、汝、漢諸水間。在唐末黃巢起義以后及五代時期再遷入閩、贛二省邊的汀、贛二州,于五代宋初形成民系,宋元之際開始自汀、贛遷入廣東。而嘉應的客家人,多從福建而來。黃遵憲《己亥雜詩》有詩云:"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自注:"今之州人,皆由寧化縣之石壁鄉遷來,頗有唐、魏儉嗇之風,禮俗多存古意,世守鄉音不改,故土人別之曰客人。"①
客家地處山區,崇山峻嶺居其半。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富,糧食長年不能自給,經濟落后,稍有天災,就會發生饑荒。 《程鄉縣志》記載,嘉應"地瘠民貧,安土食力,惟是山茁溪毛、川鱗、澤羽與。夫竭婦子終歲之勤而得之者,不過谷粟、布縷、雞犬、果蔬,僅足日用之需而已。時偶不若力一不勤,未免凍餒。土物是愛,在程民,為尤急志物產"②。南口地處梅縣與興寧交界,崇山峻嶺、地勢險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1859年3月6日,太平天國將領石鎮吉、石鎮常率五六萬人,由大埔進抵松口、白渡,圍攻嘉應州城,經12天激戰,占領州城。時任嘉應知州的文晟戰死,嘉應州城死亡人數達4000余人。由于清軍沒有守住南口,太平軍離開嘉應,轉攻興寧,順利與大部隊在江西匯合。1864年9月30日,太平天國侍王李世賢再次率軍進攻嘉應。1865年11月30日,汪海洋也率部從連平翻山越嶺,襲擊興寧與和平,突破南口,于12月8日突然攻占嘉應。左宗棠率領清軍尾隨攻擊,他吸取教訓,重軍扼守南口,太平軍困守嘉應州城。1866年1月28日,太平軍與清軍左宗棠部會戰于嘉應州城東塔子凹,康王汪海洋受重傷,是晚死于城內,太平軍后全軍覆沒。
客家地區在18世紀以后才開始逐漸發展。明末清初,甘薯、花生傳入嘉應,農產品產量大幅增加。黃遵憲《己亥雜詩》云:"絮棉吹入化春衣,渡海山薯足療饑。一任轉輸無內外,物情先見大同時。"清政府海禁開放后,許多青年人紛紛下南洋。18世紀以后,嘉應開始逐漸發展起來。黃遵憲有詩云:"海國能醫山國貧,萬夫荷轉金輪。憐一二虬髯客,手舉扶馀贈別人。"自注:"州為山國,土瘠民貧。海道既通,趨南洋謀生者,凡歲以萬計,多業采錫,遇窖藏則暴富。近則荷蘭之日里,英吉利之北蠟、檳榔嶼,法蘭西之西貢,皆有積貲至百數十萬者。總計南洋華商,客人居十之三。"③就南口寺前村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