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驥編著的《同胞請淡定(我們香港的蝸居蟻族富二代)》講述了:曾經,我們見面,親切地問:吃了嗎? 現在,我們見面,急迫地問:買房了嗎? 又跳槽了嗎?找到合適結婚的了嗎? 是什么讓現在成為現在?我們認識到了焦慮和浮躁,又該用什么心態去面對? 高房價、就業難、節奏過快、剩男剩女等現實問題充斥著當前中國人的生活,人們漸漸發現經濟的高速發展除了付出資源和環境的代價之外,也犧牲了原本相對平和的心態。
而這些情況在經濟方面先行一步的香港地區也都曾出現過,在很多方面可以說今日之內地就是昨日之香港。《同胞請淡定(我們香港的蝸居蟻族富二代)》邀請香港中青代文化名人講述他們作為過來人的經歷和感受,讓內地讀者在了解那些有趣卻不熟悉的香港歷史片段的同時,從另一個角度看待當前的生活,在接受現實的同時擺正心態,或許平和的心態才能讓我們更快樂。如果你正在經歷這些焦慮,需要的只是"淡定"而巳,坦然面對,生活依舊是生活。
許驥編著的《同胞請淡定(我們香港的蝸居蟻族富二代)》試圖從"訪問"中把香港曾經經歷的歷史教訓——拆遷、蝸居、蟻族、剩男剩女、富二代等——奉獻給內地同胞的努力。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認識香港文化人與香港文化的重要支點。
許驥,一手福建人,二手浙江人,三手香港人,"80后"作家、書評人,先后供職書店、出版社、媒體,現任《明報》記者。從大學時代起發表文章,在《書屋》、《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書城》等刊物發表作品數十萬字。
序 怎樣做個城市 自序 歐陽應霽:"蝸居"是一種很好的訓練 馬家輝:"蟻族"根本不是問題 鄧小樺:所有拆遷都要跟幸福有關 林奕華:時代不鼓勵思考造就"剩男剩女" 鄧小宇:"富二代",走著瞧 湯禎兆:要創業,要理想,不要想賺錢 許子東:考研不如去留學 李照興:微博會把人變蠢嗎? 廖偉棠:找尋失落的"理想主義" 梁文道:我寧愿沒有粉絲
歐陽今年也四十好幾了吧?可是看上去好年輕。他曾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人真的老了的話,心態會更偏向懷舊,也許會更想念住在城里面一家人的感覺。老實說我卻不怎么懷舊,也不戀家,可能我會越活越像小孩。"他說他自己是"積極進取型閑散退休人士".他在香港《明報》開設的專欄名字叫"中年無休"。
歐陽強調,一切都應該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如果你不滿足于"蝸居",那就應該去工作,既不要"傍大款",也不要"啃老"。
他和家人的關系很好,尤其不贊成"啃老"。在他看來,"啃老"會造成家庭矛盾,"本來可能是很和諧融洽的關系,可能因為`啃老`而發生很多沖突",而這樣的家庭沖突,到一定會演變成社會沖突。
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應該強迫家人來替你承擔。
歐陽在大學時代,租的及時套房子只有10平方米。入社會后買的及時套房子,也不過30平方米;現在,用了二三十年時間,才慢慢爭取到一套將近14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稱得上"豪宅"!他不是暴發戶,或許也并不算太有錢。他說,他"特意要住在郊外,才可以有比較大的房子,在城里根本不可能。而且因為是老房子,買的時候也碰上了地產的低潮期,總價才沒有那么可怕"。
起初,我想請一個社會學家或者時事評論員來講"蝸居"的問題。
但是怕講得太沉悶,而且也容易流于陳詞濫調。某日不知何處來的靈感,突然想到不妨邀請搞家居設計的歐陽來談。一方面,他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切入,談出一些新的對"蝸居"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另一方面,歐陽本身也是個媒體人,過去做過主持人,常年開設專欄,真要他評論起來。應該也能勝任。本來也就抱著這兩點初衷。誰知采訪結束后。收獲比原來想象的多得多。
采訪歐陽的過程,充滿了各種"錯過"。
起初,當我試著給歐陽印在《回家真好》上的電郵寫信時,還擔心手中這本2003年出版的"舊書"所提供的信息.或許已經"逾期作廢"了。然而,發出電子郵件當天的晚上,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看到我的邀請函時,歐陽人在日本,但立刻就答應接受采訪。不過他在回信中說:"我目前人在日本關西,回港后要再到法蘭克福,再回港后還要去澳門、北京。這陣子在港的時間不多,先把我的時間表給你參考,看看是否能來得及。"歐陽很細心,幾號回港,幾號赴德,幾號去京,都列得詳詳細細、一清二楚。
足足半個多月,我都在盤算,和歐陽不斷來往郵件,心想:到底最終是在香港、澳門還是北京采訪他呢?只要他確定一個時間,我便立刻飛過去。誰知,最終卻在杭州見到了歐陽!——他當時正在中國美術學院教書。 歐陽今年也四十好幾了吧?可是看上去好年輕。他曾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人真的老了的話,心態會更偏向懷舊,也許會更想念住在城里面一家人的感覺。老實說我卻不怎么懷舊,也不戀家,可能我會越活越像小孩。"他說他自己是"積極進取型閑散退休人士".他在香港《明報》開設的專欄名字叫"中年無休"。
歐陽強調,一切都應該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如果你不滿足于 "蝸居",那就應該去工作,既不要"傍大款",也不要"啃老"。
他和家人的關系很好,尤其不贊成"啃老"。在他看來,"啃老"會造成家庭矛盾,"本來可能是很和諧融洽的關系,可能因為`啃老`而發生很多沖突",而這樣的家庭沖突,到一定會演變成社會沖突。
是你自己的事情,不應該強迫家人來替你承擔。
歐陽在大學時代,租的及時套房子只有10平方米。入社會后買的及時套房子,也不過30平方米;現在,用了二三十年時間,才慢慢爭取到一套將近140平方米的房子——在香港稱得上"豪宅"! 他不是暴發戶,或許也并不算太有錢。他說,他"特意要住在郊外,才可以有比較大的房子,在城里根本不可能。而且因為是老房子,買的時候也碰上了地產的低潮期,總價才沒有那么可怕"。
起初,我想請一個社會學家或者時事評論員來講"蝸居"的問題。
但是怕講得太沉悶,而且也容易流于陳詞濫調。某日不知何處來的靈感,突然想到不妨邀請搞家居設計的歐陽來談。一方面,他可以從設計的角度切入,談出一些新的對"蝸居"問題的觀點和看法:另一方面,歐陽本身也是個媒體人,過去做過主持人,常年開設專欄,真要他評論起來。應該也能勝任。本來也就抱著這兩點初衷。誰知采訪結束后。收獲比原來想象的多得多。
采訪歐陽的過程,充滿了各種"錯過"。
起初,當我試著給歐陽印在《回家真好》上的電郵寫信時,還擔心手中這本2003年出版的"舊書"所提供的信息.或許已經"逾期作廢" 了。然而,發出電子郵件當天的晚上,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看到我的邀請函時,歐陽人在日本,但立刻就答應接受采訪。不過他在回信中說:"我目前人在日本關西,回港后要再到法蘭克福,再回港后還要去澳門、北京。這陣子在港的時間不多,先把我的時間表給你參考,看看是否能來得及。"歐陽很細心,幾號回港,幾號赴德,幾號去京,都列得詳詳細細、一清二楚。
足足半個多月,我都在盤算,和歐陽不斷來往郵件,心想:到底最終是在香港、澳門還是北京采訪他呢?只要他確定一個時間,我便立刻飛過去。誰知,最終卻在杭州見到了歐陽!——他當時正在中國美術學院教書。
P8-9
這兩年,大陸出現港臺熱,但在熱潮之外,對香港和臺灣的認識真的有更深刻一些嗎?或者說,這幾個地區之間現在如此緊密,但到底我們對彼此的歷史身世、當前的憂慮與困惑了解多少?許驥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認識香港文化人與香港文化的重要支點。
——張鐵志(臺灣地區作家)
我贊同許驥試圖從"訪問"中把香港曾經經歷的歷史教訓——拆遷、蝸居、蟻族、剩男剩女、富二代等——奉獻給內地同胞的努力。就像他說的,香港作為"文化要塞"的戰略位置,尤其對中國內地未來可持續發展來說,絕不能輕視。許驥是一名行動中的思考者,我很欣賞,咱們共勉。
——加藤嘉一(主持人、媒體評論員、專欄作者)
內容有深度,包裝很不錯,印刷正,快遞給力,類似的活動多多益善!
先來個初評賺積分~待閱讀完后再來細作書評~求當當系統開放追評功能~不勝感激~!
內容空洞,蘿莉啰嗦,字幕排版也真無語,字都看不到
還可以總體,但內容還不夠深刻,我指的想要表達的意思···
訪談形式的記錄文。香港的一些作家受訪寫的書。內容較深沉,需細下心來慢慢讀,不易被吸收。
文章采訪的人都比較有意思,里面的觀點也比較獨特,給人以啟示,確實值得一讀
香港文化名人的采訪記錄,每篇一半文字介紹被采訪人的背景,這樣也可以出書的話,作者太投機取巧了!
的確,不明白為什么中國人一定要買房子。既然現在很多人都是在不同的地方長大、讀書、工作、退休的,那么租房子也不失為減輕經濟負擔的方法。
還行,同齡人寫的且是浙江大學的,不錯。值得學習
迫不及待的看完了,覺得說得很對,也看到了幾個很與眾不同的觀點,推薦
介紹了香港文化名人的一些觀點,對大陸青年有有指導意義
香港人看大陸當今熱門話題,估計會讓你換個角度看到自己
買回來就看了,書的內容不錯,很適合80后和90后看,現在的人都很浮躁,難得的一本好書,看后會寧靜很多。
看了其中幾篇,還行吧,對這個時代某些問題評價。
和【婚前房后】大致相同,都是講窮人沒錢又沒房的痛苦,尷尬,這事在哪里全一樣,平平自己的心而已。
對于一個長于內地的人,香港臺灣是一面鏡子,大家都應該去理解了解。
比較關注梁文道、馬家輝等,他們推薦,所以想了解了解
從另一個角度了解香港社會,猶如一面鏡子,或許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現在相似的問題。
本書較真實地反映香港也一樣和我們面對同樣的生活,工作問題。值得我們去讀一下,以表明并不是我們才生活困難,其實,墻外的花也有不香的哦。
一般客戶只買一本書,當購數本時,客戶可能是搞了。此次購二十本,物流太慢
其實我是從電子書試讀章節第一次了解這本書,就莫名的喜歡上了。然后買了全本細讀。我對蝸居,蟻族都很難理解,也概念模糊。但是看了一本書后就都明白了,因為香港就是這樣過來的。
十位香港的文人談十個國內時下的熱點。我覺得,對于他們來說,就像一個局外人在談我們的問題,所以會淡得更透切;對于我們來說,由于大家處在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環境,他們的觀點顯得更獨特,更新鮮,有些經驗可以借鑒,所以我認為值得一讀。
香港回歸的二十年我們確實需要反思了解香港及香港人。
關于中醫、綠色食品、養生、儒釋道的書我都很感興趣,買了囤書,還沒有時間看。南師講法很通熟易懂,一點都不會有文縐縐感覺。看到打折,上網買本書看看。現在當當幾乎每本書都有塑膜保護,雖然感覺不錯保護的很好書很新,但是也很擔心環境污染。希望以后直接用環保紙包就行了。
本書通過香港人如何面對我們目前所面對的社會問題:拆遷、蝸居、富二代等,來告誡我們如何去淡定面對,但兩個區域不同的體制,以及與其他發達國家區域的差別,讀者也只能說是獲取些許心理安慰
本書是針對香港的一些文化名人,進行采訪,話題是當下在中國炙手可熱的話題,如蝸居、婚姻、創業、微博、強拆、粉絲文化等,從中可以窺見香港文化名人看問題的深度。有很多直接思考的地方,同時讓我們對問題有進一步認識,從而更加淡定的面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