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玲說》從張愛玲的小說、散文與中英互譯、晚年的"落難"等方面一一論說"祖師奶奶"的性情與文學,文字清新可讀。劉紹銘教授以后學身份與晚年的張愛玲多有接觸,不僅對"祖師奶奶"的文學有獨到見解,對其晚年際遇和個人心境的體察也是不可多得。
愛玲說》為"世界華文大家經典"叢書中的一種。"世界華文大家經典"叢書匯集了全世界華文學術、文學、藝術大家的經典著作,既有大家的作品精選集,也有新完成的專著。以中國情懷、國際視野展現當今華文世界的歷史、文學、藝術的全新氣象。所選的作者都是文化界及時流的人物,在各個領域都有深遠的影響,具有廣泛的讀者群。
祖師奶奶張愛玲,天眼看紅塵。
那兀自燃燒的文字,冷眼觀人世的孤傲,
她自己也是眼中人,讀者讀來感同身受。
且看博學"張迷"劉紹銘,抽絲剝繭說愛玲。
劉紹銘,著名學者、翻譯家、作家,嶺南大學榮休教授,著作等身,學貫中西。著作有《吃馬鈴薯的日子》《二殘游記》《九七香港浪游記》《偷窺天國》《傳香火》《小說與戲劇》《情到濃時》《文字豈是東西》等。譯作則有《中國現代小說史》及《一九八四》等。
序 課室內的張愛玲....................................................(1)
甲 輯
張愛玲現象......................................................................(3)
落難才女張愛玲...............................................................(13)
緣起.................................................................................(21)
兀自燃燒的句子...............................................................(26)
細細的喜悅......................................................................(32)
張愛玲的散文...................................................................(36)
褪色的玫瑰......................................................................(58)
張愛玲的知音...................................................................(63)
張愛玲教英文...................................................................(67)
郁金香》讀后...............................................................(69)
到底是中國人...................................................................(72)
張愛玲的中英互譯...........................................................(78)
輪回轉生:試論作者自譯之得失.....................................(98)
英譯《傾城之戀》.........................................................(117)
張愛玲的英文家書.........................................................(125)
依然故妳........................................................................(127)
身世悠悠........................................................................(129)
另類張愛玲....................................................................(131)
傳奇的誘惑....................................................................(135)
文字還能感人的時代.....................................................(137)
民國女子........................................................................(139)
私語親疏有別.................................................................(141)
愛玲"原罪"說.............................................................(144)
該拿張愛玲怎么辦?.....................................................(149)
張愛玲的甜言蜜語.........................................................(153)
愛玲五恨........................................................................(155)
愛玲小館........................................................................(161)
乙 輯
一介布衣........................................................................(167)
荒野的吶喊....................................................................(173)
古風猶存........................................................................(180)
國粹軟刀子雜說.....................................................(184)
分享何時了....................................................................(191)
The Knight of Sorrowful Countenance ............................(197)
Howard 原來是浩文.......................................................(203)
葛浩文的極短篇.............................................................(208)
流在香港地下的血.........................................................(215)
無端來作嶺南人.............................................................(224)
閑話閑適........................................................................(231)
舊事重提。2000年秋,嶺南大學主辦了一個張愛玲研討會。及時天晚飯開席前,公關部同事傳話,說有"好事者"問為什么會議不請張愛玲參加。
當時忙著招呼客人,沒有打聽"好事者"是誰。事后也沒有"跟進"。何必讓人家難堪呢,到時自己總會發現的。憑常識看,"好事者"對"祖師奶奶"的興趣,不過是閑來無事茶余酒后的一個"八卦"話題,不可能是奉張愛玲為"教母"的粉絲。說不定他僅從《色戒》或《傾城之戀》認識張愛玲這個名字。
張愛玲成大名后,大大小小的作品陸續成為高等學府中碩士生博士生爭相研究的題目。但讓張愛玲小姐在普羅大眾日常生活中成為閑聊對象的,不因她是《金鎖記》或《秧歌》的作者,而是因她極不尋常的家族背景與個人經歷。在敵偽時期的上海,她一度是胡"逆"蘭成的夫人。在戰后上海小報文人的眼中,她更是勾搭美國大兵的"吉普女郎"。
后來祖師奶奶到了美國,下嫁一位年紀比她大一截家無恒產的舊時老美"左翼"作家。懷過孕但流了產。老美丈夫身故后,張小姐離群索居,在加州過著"拒人千里"的生活。至親好友(如夏志清先生)給她寫信,有時也要等一年半載才得到她一張明信片作回音。但張小姐畢竟曾經一度是"臨水照花人",她的私生活愈神秘,愈引起好事者尋根究底的興趣。臺灣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吹起了"張愛玲熱",大小報章都搶著刊登奶奶的起居注。戴文采女士受報館之托到美國訪問奶奶,始終不得其門而入,心生一計,租住奶奶公寓隔壁房間,方便窺其私隱。每次看到奶奶出來倒垃圾,等她離開后就倒出盛在黑膠袋子的東西細細端詳一番。經戴文采的報道,現在我們知道奶奶愛用什么牌子的肥皂:Ivory和Coast。張小虹對這個因張愛玲生前死后引起的"文化現象"用了兩個既殘忍又brutal的"學院派"名詞作界定:一是"嗜糞"(coprophilia),一是"戀尸"(necrophilia)。這兩個名詞聽來恐怖,所幸張小姐歸道山已二十年,當年有關她種種的流風余韻,隨著白頭宮女一一老去,再也"熱"不起來了。張愛玲留給現代中國文學最珍貴的遺產是她"瘦金體"敘事的書法。新文學時期的作家,巴金、茅盾、老舍,你說好了,內容不說,單以文字看,都像亨利詹姆斯說的"臃腫怪獸"(baggymonster),一身贅肉,有時非得先拿起筆來削其肥脂才能看得下去。
我在舊文《兀自燃燒的句子》介紹過張愛玲的文字特色。
開頭這么說:"在中國近代作家中,錢鐘書和張愛玲均以意象慧盈、文字冷峭知名。"兩人相比,我還是覺得張愛玲的經營比較深入民心。錢鐘書博學,有資格目中無人,所用的譬喻和意象也因此刻薄成性。張愛玲眼中的眾生,包括自己在內。她在《我看蘇青》一文說:"我想到許多人的命運,連我在內的,有一種郁郁蒼蒼的身世之感。"
我說的"兀自燃燒",說的是張愛玲有些句子,不必放在上下文的語境中也可見其"潛質之幽光"。且取《金鎖記》一段:"季澤把那交叉著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兩只拇指按在嘴唇上,兩只食指緩緩撫摸著鼻梁,露出一雙水汪汪的眼睛來。那眼珠卻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著水,下面冷冷的沒有表情。"看過《封鎖》的人,不會忘記那位二十五歲猶是"云英未嫁"的大學講師吳翠遠,因為她手臂白得"像擠出來的牙膏"。因為她的頭發梳成千篇一律的式樣,羞怯怯的,"唯恐喚起公眾的注意"。她不難看,可是她那種美是一種"模棱兩可的,仿佛怕得罪了誰的美"。
看《色戒》電影,我們的注意力當然都落在男女主角身上。可惜湯唯的"內心世界",只能在文本窺探。且看佳芝等易先生出現時那種患得患失心情:"她又看了看表。一種失敗的預感,像絲襪上的一道裂痕,陰涼的在腿肚子上悄悄往上爬。"不久前《印刻文學生活志》出了特輯,以此作標題:《為自己預約一堂美好的文學課:初、高中國文課的文學注目》。我聽到前臺灣師大附中同學李椒庭說,他在國文課遇上了張愛玲,深為《天才夢》中的彩句所震撼:"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虱子。……在沒有人與人交接的場合,我充滿了生活的歡悅。"李椒庭同學是在課堂內認識張愛玲的。靠文本聆聽祖師奶奶的聲音、揣摩她"臨水照花"的風貌。《天才夢》是張愛玲初試啼聲的作品,竟令這位當年尚未識愁滋味的小朋友"兩只手臂的疙瘩全彈出來,被瞬間加快的心跳震得跳起波浪舞"。沈雙在《零度看張:重構張愛玲》的編者序言這么說﹕"我在香港教書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對我說張愛玲就是中國現代文學的經典了。既是經典,就是美文的代表。但是我們這個集子里有不少文章都特別提出了張愛玲不美及不雅的一面,她的污穢、她的俗氣、她的悲觀、她的`小`,以及她的艱難。"這些有關祖師奶奶的評語,坦率得很,但也實情如此。也許因為我跟張小姐有過一面之緣,多次通過信,幫過她忙找差事,在這里可以補充說一句,張小姐一旦離開了自己的文字空間跟別人交往,一點也不可愛。上述那位李椒庭同學初識《天才夢》感受到"加快的心跳"。這可說明張小姐文字本身有教人過目難忘的魅力。
張愛玲離開大陸經香港赴美定居,可真是兩袖清風,生活靠的是美國基金會和大學的研究經費。張小姐流落香港時,對她照顧得不遺余力的是宋淇先生和夫人。在美國定居后,夏志清先生因知她除寫作外別無其他謀生能力,到處給她寫推薦信申請研究經費。除一封接一封的介紹信外,夏公還替她的英文著作找出版社,可惜EileenChang(張愛玲的英文名)沒有張愛玲的名氣,她的英文作品,一直在歐美找不到市場。祖師奶奶晚年住公寓,常常搬家,幸得一班晚輩幫忙。其中有我的同學莊信正和詩人張錯。他們先替她跑腿找房子,然后動手動腳替她"搬家"。1995年9月8日下午四時許,夏志清在紐約家居接到張信生教授從加州打來的電話告訴他張愛玲的死訊,當晚就寫了數千字長文《超人才華,絕世凄涼》悼念她。曾以各種形式對愛玲"凄涼"身世伸出援手的"粉絲"如莊信正、張錯、張信生等不會想到從她身上可以拿到什么回報。這倒是個文人相惜的好例子。
張愛玲天眼看紅塵,經營出來的意象,冷是夠冷的了,難得的是她認識到自己也是"眼中人"。天涯同悲,讀者看來,也因此產生一種怪異的感同身受的親和力。
一個作家的文字和技巧,帶領著我們曲徑通幽,回旋處驟見柳暗花明,原來日月已換了新天。這就是張愛玲魅力歷久不衰的原因。
——劉紹銘
一如既往的好!!
香港作家劉紹銘關于張愛玲研究文章合集。
裝禎不錯,書還沒看
很好
好書,非常喜歡
很好啊!首先是物流上很準時很快的。其次是當當的包裝上每次包裝都是很愛護書籍的。再者快遞員配送態度給力和氣。最后,書籍內容由于很多是朋友或者其他推薦買的,有待進一步閱讀然后給書友一些參考!
劉紹銘教授以后學身份與晚年的張愛玲多有接觸,不僅對“祖師奶奶”的文學有獨到見解,對其晚年際遇和個人心境的體察也是不可多得
5
好
整體感覺不錯
書質量不錯。
非常喜歡,很好的書
作為當當的忠實客戶,多年來一直信任當當,對當當的服務非常滿意。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經典之作,好書
內容裝幀都還好還好
值得購買 ,贊!
物流快遞及時,值得一看
還不錯吧,主要是用隨筆的形式寫成的,不能那種學術八股,不過這種形式,是可以接受的。
魚龍混雜的張愛玲研究作品中,為數不多的好書之一!
這本書和作者以前出的“愛玲小館”內容大部分重復。
劉確實是張謎。但可能自己在美國學術圈子也混開了,可以亂講話了,感覺其立論就沒有當初的小心。其實搞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的人,海外學者往往沒有國內學者扎實,卻勝在外語優勢,可以挾洋自重。有點不喜歡這個腔,其他都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