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圖書
人氣:27

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

現在的右派是唯美國馬首是瞻,愛美國沒商量,動不動就是"今夜我是美國人",投懷送抱,不管你要不要我,反正槍打不走,彈打不飛,我和你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而左派動不動就是重新當老大的強國夢,"中國模式"獨...
  • 所屬分類:圖書 >文化>文化評述  
  • 作者:[張木生]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802374065
  • 出版社:軍事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04
  • 印刷時間:2011-04-01
  • 版次:1
  • 開本:12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
  • 套裝:

內容簡介

現在的右派是唯美國馬首是瞻,愛美國沒商量,動不動就是"今夜我是美國人",投懷送抱,不管你要不要我,反正槍打不走,彈打不飛,我和你是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而左派動不動就是重新當老大的強國夢,"中國模式"獨步天下呼之欲出,其實都是春秋大夢。

一個健康的民族,總要有勇氣面對歷史,對外國,對中國都一樣。已經過去的歷史,無論是好是壞,是對是錯,都需要敢子直面,因為歷史是無法封鎖更不能篡改,用不著解構更不用重構,大可不必費此無補之精力,無論如何以現代化劃線涂抹,自卑自大來回翻烙餅,終是不如李零來得直白清楚。

現在中國的許多毛病,有遠因,有近因,有內因也有外因。但中國的事搞不好、搞得好與中國的傳統沒什么關系,歸根到底的責任是我們自己,不能總幻聽幻覺。現代化的問題,用現代化的方法解決,用不著找傳統,找什么古玩秘籍。

編輯推薦

"封建",如此重要的政治、歷史概念,竟這般撲朔迷離、無所適從;"民主",如此常用的歷史、政治詞匯,都這樣離題萬里,含混不清!我們不該返回理論原點、澄清定義,重塑、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嗎?

作者簡介

張木生,1965年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初中畢業,1965-1972年在內蒙古插隊。插隊期間,結合農村實際,注重科學文化知識的學習及研究,就中國農業發展史及世界農業發展史發表過一系列文章,并就當時中國農村的現狀提出了改革意見。

1973-1975年在內蒙古大學哲學系學習。

1975-1980年在內蒙古商業學校教書,

1980-1984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人員,

1984-1990年任中央書記處農村政策研究室研究員;

1990-1993年任《中國百業信息報》 (后為《中國稅務報》)社長兼總編輯;

1993-1995年任西藏自治區林芝地區專員,

1996-2009年任《中國稅務》雜志社社長。

著有《超越左右說實話一一財稅體制與政府行為》 (香港大風出版社2007年),《管理如歌》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年)。

目錄

及時章 導讀

一、文化立場和立場文化

二、全球化的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全球化

三、古代的現代化和現代的古代化

四、西方中心論和中華老大論

五、東方、西方,三大異同

六、從罵祖宗到賣祖宗

七、自其常變而觀之與自其不變而觀之

八、東方專制主義與西方民主傳統的偏見

九、五百年的大夢和大夢初醒

十、畜牲人類學和人類畜牲學

十一、戰爭與革命,革命是逼出來的

第二章 現狀史學與史學現狀的反省

一、李零與我

二、大歷史觀:自內以觀彼,自外以觀已

三、中國歷史研究的三大主題:分期、停滯與萌芽

四、是歷史怪圈還是思維怪圈

五、學習馬克思,懷疑馬克思,超越馬克思

六、從西方看中國,從中國看西方

七、資本主義的小國崛起與所謂的"大國崛起"

第三章 西方殺人藝術和普世價值觀

一、李零: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二、李零的時間表和幾點感想

三、李零論"帝國主義的興起"是西方軍事史水叵主題

四、李零看富勒戰爭史的文化歷史觀

五、李零對富勒結論的結論

六、古今中外的恐怖主義

七、李零:中西比較,戰爭與革命中的文化歷史觀

八、李零有兵法,讀史察體用(軍事札記)

九、李零:寫在后面的話

第四章 心路歷程和路徑依賴

一、李零: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

二、智慧老人杜潤生,引領民主二三事

三、中國特色再探討

參考書目及資料

在線預覽

讀張木生

劉 源

每讀木生書文,總要細嚼慢咽、反復品味;放下《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我讀李零》,依然思緒萬千、感慨不盡!

他再三敦請作序,本是善意高抬,卻像蓄意拿我打镲。堅決推辭吧?不恭、不敢、心又不甘;遂其所愿呢?關公門前耍大刀,死定了不說,純屬自殘,還活該!為此,我五內焦慮。

2007年,遵木生囑,為《超越左右說實話》寫了篇千字前言。現將全文掛出湊數,足見我人懶筆拙、才思枯竭。好在,省些筆墨,也方便讀者:

起初,還是杜潤生杜老講的:內地人到西藏工作,好要與軍隊建立的聯系,不僅為了物質文化和社會安全的需要,更由于在那里,軍隊有較高的保障效率。我從河南調入的武警水電部隊,正巧在西藏承建幾座水電站。因此,杜老電令我,護送張木生。

對張木生,我并不陌生。1965年,在大批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之前三年,他就為理想而到農村插隊,是最早用親身苦行的方式去理論聯系實際的人,算最初以獨立苦思的方法來探尋社會主義道路的先行者之一。文化革命初期,張木生遐邇聞名,一篇《中國農民問題——關于社會主義體制的研究》長文,以多種手抄本的形式四處流傳。當時,農村"一大二公",貧窮落后,不少百姓餓飯。他用馬列主義、思想面對實際,提出許多獨到的見解,引發讀者的思索,而這倒霉蛋兒自己則背上"小反革命"罪狀,付出坐"大牢"的代價。文化革命結束,張木生從內蒙基層回來,參與組建農村發展問題研究組,發動滁縣包產到戶大調查,參加前幾個中共中央農村工作"一號文件"的起草討論,以"馬列槍法純熟"著稱圈內。我在河南任鄉、縣長時,受聘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對張木生,本來久仰其名,有機會接觸,更是欽慕其才。

他黃鐘,我瓦甕,杜老不挑不棄,統統劃拉到麾下,認作弟子。

遵師囑,我引張木生入藏。在拉薩,溝通一圈兒,結識一片;出拉薩,及時站送他到海拔4500米的那曲任地委書記,還未到職,又通知改任林芝地區專員。馬不停蹄,我迅即陪張木生趕往八一鎮。密切的交往,就始于1993年的那個夏天,兩個一心想干點事情的北京人,遠在祖國西南邊陲,不懼艱苦環境,談工作,談學習,談理論,談人生,同輦促膝,不舍晝夜,被世上最為壯麗的美景震撼,拼胸中幾近極限的耐力抗爭……

兩年后,因為種種復雜曲折,張木生掛冠而去,回京接手中國稅務雜志社,幾年就把一個欠了一屁股債,連買紙錢都拿不出來的雜志,辦成全國較大的財經期刊。然而,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張木生堅持共產黨員的初衷,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對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思索,一刻也沒有停止。

正可謂,時居廟堂,不愧忠智之士;或處江湖,常懷赤子之情。

這本小冊子,集中了他近年來從財稅制度角度對政府行為的探討。

中華民族的振興,中國的社會主義道路,無論說起來有多么復雜,實踐起來有多么曲折,為人民服務,為多數人服務,是共產黨奪取政權、掌握政權的檢驗。實踐必須腳踏實地!從稅務雜志到財稅體制,到政府執政為民,他見微知著。

在北京,我們有的是機會,常扎堆兒神侃。或許是熟不拘禮、憨癡無恭,最簡約地概括張木生的觀點,我只用兩句玩笑話:站穩"義和團立場",不當亡國奴,不受二茬罪;走定"八國聯軍道路",不忘獄中志,不變強國心。在他那里,仿佛并沒有要么投靠八國聯軍,要么選擇義和團的"兩難";更沒有已是滿眼球的酸文腐語、裝洋耍酷。

他呼喊的,是實打實的制度建設,而不是嘩眾取寵的政治口號。

他高明的,是超出"新左"、"老右",越過"主流"、"非主流"。回到老祖宗那里,察起點、定基點;對照新時代這廂,先搞清、再搞定。

中國士大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放在哪里,都有豐富多彩的大學問。

張木生,從青少年時《中國農民問題》的理論聯系實際到80年代初包產到戶的農村改革調查研究,從喜馬拉雅山麓、雅魯藏布江畔到《中國稅務》雜志社,鼓嚨疾呼,直諫不忌觸諱;憂國著書,雨過不忘驚雷。

有官沒官,官大官小,共產黨員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本職工作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探索,一脈相傳,矢志不移!

從《改造……》,追考《……說實話》。"改造"為"說","改造"深為"話"真,"改造"得好、就為"說"得"實"。

"察起點,定基點",為的是"超越左右"。

"先搞清,再搞定",也是本書的主題:

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

為什么要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

一、戰問

幾年前,一家著名電視臺評論魏巍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大腕主持人和名嘴嘉賓一唱一和,譴責志愿軍殘殺美國少爺兵,意思是說中國人太野蠻!這話符合全球化"普世價值":凡沾上"共黨",都歸為"恐怖"。

此節目引起國內非主流輿論大嘩!主流媒體,倒挺沉住氣,飲恨吞聲,不動如山。

現時,太多自封的"和平主義者"反對戰爭(反共、反恐戰除外)!連帶著,也就貶低武力,詆毀武士。

要說反對人類自相殘殺,恐怕沒有人不贊同。

特別在中國,先進的真超前,落后的夠邪性:某大屠宰場"人道先兵",豬牛羊先"執行電刑""安樂死",再"過刀"放血。如此非暴力,總給人虛頭巴腦的感覺;雖不敢茍同,又能說什么呢?然而,再"人道"、"畜道"的地方,或常會深陷"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潛意識,不能自拔;最"反戰"、"反暴"的人,或也為衣、食、住、行、搶配偶,打得昏天黑地、鼻青臉腫?

戰爭來自人的欲望,人欲不滅,消滅不了戰爭!

誰都怕戰爭、恨戰爭;可是,誰都逃不脫、躲不開戰爭。

由此,結晶出人類最古老、最重要的智慧——戰爭文化。我無意指責那些調侃戰爭、游戲戰爭等藝術形式,既然是大文化嘛,就篤定包羅萬象、豐富多彩。

我只想說,戰爭和戰爭中的人,太輝煌!太偉大!太沉痛!太厚重!不容我們所有人不尊重!作為足夠成熟的人,需懷有虔敬之心,應秉持膜拜之禮。

對此,不諳世故,很無奈;不知善惡,很可怕;知惡行善,很不易、很可敬!

許多人,總不明白:

"養兵即為戰",天經地義!但兵活著,絕非僅為戰。

軍隊,專司暴力;但不意味著戰士都崇尚暴力。恰恰相反,人命就一條,人心肉長的,出于與生俱來的求生恐死本能,面對血腥殘殺,兵的內心,最反暴力。

因此,全世界的軍人不約而同,都自稱"崇尚和平"!而中國,自古更有"善士不武"、"樂殺不祥"的哲理,"全勝無斗,大兵無創"的"非戰"兵法,享譽全球。

孫子曰:"兵以利動";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很簡明,戰爭服務于經濟和政治,是低一個層次的"手段"。這沒錯!但由此想當然地誤認軍隊也是低俗一個檔次的"工具",則大謬!

戰爭這個較大的怪物惡魔,兇殘強暴,殺人盈野,萬事避讓。當人的生命、民族存亡、國家興衰系于旦夕,甚至人類毀滅在即,政治、經濟、文化、倫理等等人造的一切,還有什么意義?

戰爭,亡國旺族,絕非一般的"手段"!一旦開打,吞噬一切,萬端環繞,自身變為中心;

軍隊,興邦滅種,豈可僅視為"工具"?一朝動武,生殺予奪,鐵血統治,永遠是征服者!

征服,亦即馴化。"文明"的核心是人對人的馴化,沒開始馴化動植物,就已馴化人,從"娃娃抓起"。人類社會走父系這條路,和打仗有關,與戰爭有不解之緣,在這點上,什么人種都一樣。北京猿人、山頂洞人,也不是和平鴿。

關于戰爭,似知而又非知的"點"可不少。隨意拈來:

殺人,當然不好;可多數人認為殺壞人尚可。

進一步,"殺生"也不能說好,一些人反對得厲害,但誰離得開殺生?包括"打了左臉伸右臉"的大主教、持戒吃齋的大和尚,全得治病吃藥,殺菌滅毒打蟲子;都需吃穿住行,果蔬蠶裘不算生?不殺生,人活不到現在!

很遺憾,不打仗,就沒有人類的今天。

戰爭,是有組織的大規模謀殺(敵人),是變著法兒的蓄意打(敵)人。不管科技多發達,武器多智能化,戰爭中敵對的還是人,打殺的還是人。

認為"敵"不是"人","殺敵"不算"殺人",西方人最愛矯情:在阿富汗、伊拉克,自己死幾千、不得了,殺掉人家幾十萬、不算數;朝鮮、越南人死了幾百萬,老美眼睛都不眨;而千萬、上億的印第安人與黑人,被驅逐屠戮,被販賣虐殺,"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藁",誰統計?誰心疼?

據說,富蘭克林?羅斯福描述尼加拉瓜獨裁者索摩薩時有句名言:"也許他是狗娘養的,但他是咱們的狗娘養的。"知此,就明白什么叫"同態復仇"了:

用我的對稱、打你的非對稱,用我的全接觸、打你的非接觸,用我不值錢的命換你值錢的命,以命抵命!不再費勁刺王公,就叫婦幼炸平民!飛機撞大樓、路邊人肉彈,同樣不拿殺敵當殺人,玩兒的就是這心跳;打得新鬼煩冤舊鬼哭,此恨洶洶無絕期!

不可理喻,千古勝負如賭博;無論善惡,名帥痞子難掂量。見利忘義、避戰毀國,圖利忘危、求榮得辱;拿破侖也鎩羽奔北,本?拉登卻得意高歌,誰也別笑話誰。

大家都承認,兵兇戰危,侵略如火。

道德極差勁、兵法最厲害:用間、暗殺,兵之正法;劫持、收買,戰時常例。

目的極高尚、手段最卑劣:核彈、化武、生物戰……坑、蒙、拐、騙、謀、詐、搶,軍隊作戰,無所不用其極,是對生命的大摧殘,是對文明的大破壞。

兵最老實,不騙自己,才不厭詐,乃以詐立!

很多人或許沒注意到,人類文明史,往往由最殘酷、最慘烈的戰爭來劃定階段。

國家是強力機器,正由暴力鑄就;歷史寫滿殺戮血祭,新文明、新文化,往往以戰爭為起始。

寓生于死,生死相依。很難解釋,盡人皆知的殘暴"手段"、世人都恨的恐怖"繼續",怎么會屢屢榮膺歷史、文明、文化中劃時代的圣杯?

新中國遠離戰爭幾十年。坦誠說,即使軍人,對戰爭血淚也幾無感悟,對種種荒誕謬論,多聽之任之。倒是百姓,更念之憂之。

令我驚異欽佩的是,張木生、李零、王小強、楊松林,或許還有未曾謀面的丁力,都不是軍人。但他們卻把戰爭蘊涵的真諦,放在人類發展長河中回述,鴻篇卓著,大義凜然。不苛求句句精當、字字珠璣,端賴于大事無誤、大理公正。"文采風流今尚存",實乃真軍人也!

史上真軍人,未必曾是兵!國內外著名的軍隊統帥、戰法兵學大家、軍事戰略大師,沒當過兵、沒統過軍的,比比皆是,何嘗鮮見?最典型的不用追遠,建國前后的"五大領袖",除總司令外,四位都沒當過兵!但哪個不是文武雙全、統兵百萬、叱咤風云的偉大軍人?

我們曾迷信一個經典定義:迄今一切人類文明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時下,"階級斗爭"不愿再提了,說歷史是人類斗爭史,沒錯!古籍連牘,青史滿篇,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我琢磨,稱之為人類對立統一的歷史(或斗爭團結史),好像該完整些?

對立統一也罷,斗爭團結也好,其較高級、最極端的表現形式就是戰爭!

戰爭,"國之大事",與文明史,與文化歷史,密不可分!

兵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稍有淡漠恍惚,都意味著巨大代價──百年屈辱,千古遺恨!"不可不察"!

我們不該認真檢討、仔細審視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嗎?

二、史問

我們常滿懷深情地說、唱:"祖國啊祖國,親愛的母親!"這可能是最常見的贊美詞了,但細究追索,字義詞源上并非沒有毛病:祖國的"祖",來自男性崇拜,專指男性長輩;祖、先,各指我們的男女來源。嚴格講,"祖國啊祖國,我們親愛的父親!"才名副其詞。

此例,絕不礙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卻能以小喻大。

中國史觀,近幾十年較大的問題,或許莫過于按蘇聯的唯物史觀"五種社會形態說"的中間一段:所謂"奴隸社會少奴隸"(奴隸制度占主體證據不足)、"封建社會不封建"(分封建邑制度不為主)……

中國歷史的一大特色,是國家"大一統"。

西周封建和秦并天下,是中國最早的兩次大一統。

西周是典型的"分封建制"大一統,沒有典型的奴隸制,甚至沒有類似美國的普遍黑奴制記載⑦。我們的正統通史卻講,社會形態"跨奴隸社會"。豈不是"奴隸社會少奴隸"?

西周封建是一次人口大重組、大融合,有天下共主;與歐洲封建的小國寡民無共主不同。中國傳統的民族政策是柔遠能邇,四海一家,子夏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孔子叫"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蠻夷戎狄,中原和親,親戚套親戚,可以連成一大片。

春秋禮崩樂壞,僭越濫封,亂世割據,始變貴族傳統,平民可憑戰功取爵。

秦始皇的大一統和西周封建相反,不是靠熱乎乎的血緣紐帶和親戚關系,而是靠冷冰冰的法律制度和統一標準。

秦始皇,收周秦千秋之功,罷"封建",創"一統":廢井田,開阡陌,廢諸侯,設郡縣,統一文字,統一法律,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用龐大的文官隊伍執政,秦馳道是高等級的國家公路,秦直道是戰備高速路,如此大功誰也抹不掉,引領世界先進。可嘆,秦始皇也有砸鍋崴泥的地兒,他搞學術大一統(焚書),想收拾知識分子的人心(坑儒),被罵翻天,很不成功。

漢承秦制,骨子里是秦始皇,但陽儒陰法,攏取渙散的人心。知識分子交孔夫子管,尊儒尊孔是虛擬領導,代替活不長的真實領導,其效甚好;興立祠疇,老百姓交各種祠堂宗族管,拜祖、愚民,抬死人、壓活人,鬼得很。

"大一統"的帝國。"大"是國土大,疆域大。"一統"是制度統一,政令統一,文化統一。這種局面,一直維持了2200年,在世界上。

王小強曾集中概述了中國古達的貨幣、匯兌、紙幣、商品交換和資本經濟……是回歸重要史實的大手筆!他把秦漢以后2000多年的經濟制度,概括為"小農經濟加市場",認為這絕不同于西方的領主莊園式"自給自足大農經濟",并遠先進于歐洲的封建。不論怎么評價,他的理論創新(或可加楊松林的網上激辯),都是對中國的文化歷史觀的一個重大探索!

無論按歐洲標準還是中國史論,秦漢相當于法國"太陽王"時期的中央集權專制民族國家,該屬于前資本主義階段。基辛格也說:中國的統一經驗豐富歐洲2000多年。這以后,雖然魏晉南北朝復辟了一段,但中國社會中的"封建"已趨式微,"大一統"始成定基。

原本是封建制度的"禮崩樂壞",然而,按"社會形態說",秦漢、隋唐、宋元、明清卻叫"成熟的封建社會",豈不成了"封建社會不封建"?

原本是"帝王將相,寧有種乎"的"罷封建"大一統,倒叫成"封建大一統",豈不荒唐?

大一統,利大于弊,有利必有弊。文明痼疾,腐朽自大,高度的文明帶來高度的腐敗。"撫我則后,虐我則仇",造反有理,以暴易暴!

好像說過,中國的改朝換代,要感謝農民起義。而中國的"大一統",則要感謝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沒有這些鄰居的壓力,沒有應付"五方之民"的能力,就沒有中國。

恕我這里又不得不扯上戰爭和武力,包括應對游牧部落"胡未滅"的挑戰,鎮壓境內"燒不盡"的野火,平息廟堂"吹又生"的廷變,侵略、劫掠、革命、暴亂、反叛、起義,無休無止;蠻族大入侵、農民大起義,沒完沒了!

統一中國的力量,來自無窮的征戰。皆知其所害,不知其為利之大。戰爭造就"大一統"!

不戰,哪來的大一統?不武,怎會有民族大融合、血統大融合、文化大融合、南北大融合?

歷史——血流成河、淚流成河,不廢江河萬古流:中華民族的歷史,仍是生于斯、長于斯、葬于斯,各民族共同創造融合而成。

戰、武融合,還融出中國的"和文化":從"慎戰"、"不戰"、"全勝",到以戰促和、和而不同、知和而和……充分反映出戰爭與和平的辯證規律,創造出只有中國才特有的戰爭理論,舉世贊賞。

對我們今天提倡的"和諧"、"和睦"、"和平",老外總吵吵不理解、"不透明"。而對任何中國人來說,"以和為貴",于腦于心、實實在在,早就融于血液和精神,成為中華民族之魂!

當之無愧!戰爭,榮為歷史、文明、文化的里程碑!

中國歷史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西北對東南、游牧對農耕的攻伐融合。除了商起于東而滅夏、朱元璋北伐攆走蒙元以外,都是西北"狼"東北"虎"沖向東、南,逐鹿中原而得天下。小邦周克大邑商,秦滅六國,是西北征服東南;漢之興自蜀漢;隋唐聚起關隴;三國兩晉、五胡亂華、五代十國,烽火連天下;西夏、遼、金、元、朱棣,甚至李自成都是或北或西,擠壓征服東南;滿清更是北方夷狄;連統天下也是在延安打下根基,劉少奇先期搶占東北后,幾乎原樣走了大清入關的"龍興之路",橫掃千軍。怎么這么巧?

原來西、北有個以騎馬民族為背景的"寒流"、"高壓槽",總是從西北橫掃東南。司馬遷說:"或曰:`東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孰`。夫作事者必于東南,收功實者常于西北。"

中國古代特現代化,獨特地理位置產生獨特的大國。國家是多民族的統一國家,漢族是多民族的融合產物。夷夏雜處,如大旋渦,內外之辨,不在種族,而在文化,于農于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陳寅恪說:"漢人與胡人之分別","文化較血統尤為重要",凡漢化即為漢人,胡化即為胡人,"其血統如何,在所不論"。

正可謂,一統之世,民族胡越一家;多元之體,文化水乳交融。這種融合還在進行中。

中國從沒有統一的宗教,老百姓只要不造反,各信各的教,各有各的廟。沒有宗教戰爭,對外侵略性肯定比西方小。中國文字一脈單傳,沒有失落的文明,全世界又是。

西方的古典對立:西方民主,東方專制,這個說法是偏見。西方歷史,古代四分五裂,近代才有統一民族國家。他們聚少散多,我們聚多散少;他們的合是合中有分,聯是邦聯,我們的分,有"天下共主",有文化道統"一貫制";他們的蠻族南下、被蠻化,我們的蠻族南下、被漢化,萬里長城永不倒。封建制下,歐洲的領土和人民是領主封君的私產;我們自漢以降兩千多年,"國"與"民"、"公器"也,"民貴君輕"被奉為圣訓圭臬。中國傳統和現代趨勢最接近,國家一元化、宗教多元化,比近代美國多民族統一國家還現代化。

全世界的古代社會,民主代表原始,專制反而代表進步,此不可不察也。

西方一向是以他們的"前后"當我們的"前后",這對解釋中國歷史一竅不通。

西方一直以"小國之心"度"大國之腹"。列強說了百年:邊疆、國界、統一的民族國家都是近代概念,對歷史上的大國,只一個法兒,大卸八塊。臺獨、藏獨、疆獨、七塊、八塊論,一邊一國,一切都待推倒重來。

前臺、后臺有人家的分工。強盜邏輯,才是不折不扣的硬道理,靠的是帝國主義的硬實力、硬武力!

李零反對用"封建專制"詞組。因為在歐洲,"專制"的反面是"封建",倆詞兒不能捏一塊兒。我托木生轉告,他的道理咱明白,但在中國,詞義矛盾不大,這個詞組還取消不得。否則,秦始皇、隋煬帝、唐太宗、慈禧……不叫"封建專制",叫什么?你們得先找出個同義詞代替。哥兒倆沒回音,估計私下跟我抬杠:兩碼事,別擱一勺兒燴。

中國的封建社會,所謂封建主義、封建迷信、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與西方概念不同,與咱老祖宗的"分封建邑"原意,也早已風馬牛不相及。常常,稱其名、不逮其意,名不副實;用其詞、生發歧異,詞不達意。——所以,急需換換。

正如今日之"民主",早已沒有與"君主"對應的那個原詞的原味兒了。西方公認:英國、日本和泰國這樣的君主國,是"民主國家";而推翻國王的尼泊爾,卻算"非民主專制國家"。更怪誕的:就連視民主為"專利"的美國,對"民主"都沒個的定義。時髦說,叫"廣場三原則";咱們說,那叫"為民選主子"!——所以,急需澄清。

"封建",如此重要的政治、歷史概念,竟這般撲朔迷離、無所適從;"民主",如此常用的歷史、政治詞匯,都這樣離題萬里,含混不清!

我們,包括你和我,都"反封建"、"舉民主"!總要有個明確一致的坐標、共識吧?

時下,如此這般的虛實之事,多矣!正是,"真源了無取,妄跡世所逐"。

我們不該返回理論原點、澄清定義,重塑、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嗎?

三、路 問

近年,仍常有人從國外搬個什么"主義"新名兒忽悠,甚至連理論內容和實際業績都懶得介紹,就捧為理想的成功范例,并神秘地說:從沒經過中國化"變味兒"。

對中國這樣人多、地大、古老、事稠的發展中國家,不論是學習超強大國的終極經驗,還是套用寡民小國的頂峰實踐,不變味兒,肯定行不通!即使是口頭推薦,也得先翻成中國話呀?

若是想借全球化的"民主"魔力扇哨兒,恐怕會畫虎類犬,弄巧反拙。與其借他山之石以攻玉,我們何不名正言順、理直氣壯地,舉起土生土長、百試不爽的,中國共產黨人主導提出、劉少奇主要實踐的新民主主義?

人有許多病都治不好,更不要說絕癥。病篤亂投醫,西醫不靈找中醫,中醫傻眼找巫醫,病人總是在三者間轉磨。

國家走的路,我們可沒少折騰:美國、日本、蘇聯制度,都是生吞活剝、全套照搬;南斯拉夫、新加坡、匈牙利模式,當做佛腳靈丹、又抱又啃;休克療法、顏色革命、解體易幟,炒成烏龜王八大補湯,全推介過。木生比喻:神農嘗百草,拿自身試驗到上吐下瀉的地步!

文化史觀上也如此:傳統不靈求現代化,資本主義沒門兒投社會主義,社會主義撞墻再尋回傳統,也是轉磨。釋、儒、道、法、陰陽術……甚至醫學、紅學、養生學都來湊熱鬧,信誓旦旦:不僅救中國,還能救世界!

1840年之后,面對資本主義文明,中國落后了。蛋糕太大要切著吃,西方列強瓜分豆剝,小日本大野心,要一口鯨吞中國,敗得最慘。

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管屢戰屢敗,卻屢踣屢起。

改革開放30年,經濟改革自然自覺地順應了新民主主義理論,創造了世界奇跡。但世人都說中國是經濟改革的巨人,社會改革的侏儒。

我們與官產學媒、主流非主流的共識是,反對權貴資本主義、解決中國的兩極分化和貪污腐敗。

分歧是,客家想驚險一躍,盡管有蘇聯東歐解體災難在前,仍擋不住要實驗西方的"普世價值觀";土家想造反再亂,盡管曾自陷崩潰被否定,還記不住階級專政"不斷革命"是條死路;我家認為,社會與政治改革,要用經過實踐驗證為正確的、我們自己的理論創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指導。

在突飛猛進而又積累了巨大矛盾的中國,我們必須嚴防造反余孽與民粹主義"憤青"合流的極左大破壞;又需警惕狹隘自大民族主義加"暴民"造勢的極右大爆發!""之鑒,德、日法西斯之鑒,后人必要鑒之。

歷史是過去的真實描述,然而絕不可能真實。

歷史是一面鏡子,既照著今天,又照出明天!

在頤和園幽靜的后山,木生問:

"從戰爭年代到建設時期,包括改革開放至今,我們凡是用新民主主義為指導,就勝利、成功了!而沒有真正遵循那套理論的,或犯錯誤、或走彎路,都出了問題。你認為,可不可以這樣說?"

我只悶頭默想:在當下的社會中,能夠涵蓋"主流非主流"合成的"最小公倍數",能夠彌合"左右理論"求得的"較大公約數",可能非"新民主主義"莫屬了。

他是明知故問,我則借題發揮——將此問題留給讀者們考證思索,請大家一塊兒來回答。

這不是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回歸新起點的又一重大課題?

幾十年中,從"閉關鎖國"年代的"小反革命",到"兩個凡是"環境中的"解放先驅";不論在改革開放初期挺身陷陣,還是作為先知先覺的"自由化"精英,張木生和王小強們,凝聚了多少熱血志士的共識。

世紀之交,他們預見了"投機賭博新經濟"造成的"泡沫破滅"和"金融危機",警告了今天面臨的"史無前例的挑戰"、"新三座大山"和諸多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大對策、大戰略,很多今天被采納,明天也將被驗證。

每逢關鍵,

媒體評論

錢理群:老紅衛兵當政的擔憂

網上反映說,新"新民主主義論"可能會成為中國下一步國家意識形態的理論來源之一。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為什么要在當下中國提出"回到新民主主義"?張木生直言不諱,就是要為共產黨"重塑合法性"。新"新民主主義"論的要點有叁。首先是"共產黨領導",黨要掌控改革的領導權,這是前提;恢復與鞏固共產黨的執政地位,是目標,出發點與歸宿。其二,要"恢復以工人、農民為主","以工農聯盟為基礎"。這是重塑合法性的關鍵。

第叁,允許發展資本主義,同時,又能夠"駕馭資產階級"。

劉源和張木生就提出過要"卷旗不倒旗",既要堅持"共產黨領導"的旗幟"不倒",但卻要"卷旗",再也不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原因即在于此。或許在他們看來,"新民主主義"聲譽尚好,可以為更多的人所接受,達成"共識"吧。

我注意到的有兩點。一是軍隊少壯派的表態,這背后的"存在就是合理"的強權邏輯,和國家主義、軍國主義的邏輯,而且不加任何掩飾,這都讓人吃驚。

其二,劉源在會上的表現,雖然張木生表示是偶爾失態,但人們仍然從中感到了"痞子氣和霸氣",如前文所說,這正是我最為警惕與擔憂的。

雖然劉源已經宣布:"該告別不爭論的時代",但這些太子黨和軍隊少壯派卻處處擺出"舍我其誰"的"主人"姿態,所謂"爭論"是必須以他們既定的意見為主導的,不過是"聽取意見"

中國太子黨和軍隊少壯派的氣勢如此雄壯,不僅有當年老紅衛兵的遺風,更有當今的中國經濟實力的底氣。

張黎(原總參謀部副參謀長)

我覺得他寫的這本書很好,縱攬古今,橫貫中西,史論結合,鞭辟入里,很有中國人民的骨氣……我想把這本書推薦給軍人讀讀。

張木生:

改革開放的錯誤是明明搞資本主義,卻不敢告訴人民。

我不是網上說的代言人,我從沒講過代表他們("第五代")講話。我只代表我自己。中外媒體采訪,我都講過,但還有人好那一口。

不僅好那一口,幾乎"八國聯軍"都采訪過我,而且是數次。我書中的軍事思想概括成一句話:"能戰方能不戰"。而西方給我的定位:"共產黨好戰左派",而且還捎帶上劉源。

蕭功秦

用"新民主主義"代替"資本主義"是一回事情,我覺得其實是有它的合理性的,而且是比較好的。你(張木生)的方案當中提到了所謂國有企業如何把它改造成為大家分享的東西,實際上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是一種可控制的資本主義,不但是可控制的,是一個節制資本主義,它又體現了所謂三民主義的理想在里面。

楊松林:

用"共產黨領導下的資本主義"概括新民主主義并不,重提新民主主義也不是為了給共產黨繼續執政找合法性,而是當前中國面臨的問題用新民主主義的主張更能有效解決,同時新民主主義作為綱領有明確的方向性,可以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進一步完善的范本。

鮑彤:

新民主主義可能是個公約數,具有內部矛盾的公約數。說比不說好,改比不改好,能夠主動說、主動改,就是了不起。

平心而論,在中國共產黨以往的綱領中,只有新民主主義比較實事求是,它真的是從半封建、半殖民地出發,從社會性質出發來立論的。

"回到民主主義",這就是中國的必需。無民主則死氣沉沉,有民主則生氣勃勃。中國在生病,很危險,應該靠民主主義起死回生。

南方人物周刊:《張木生:再舉新民主主義大旗》

張木生把自己的理論總結為三條:及時,超越左右,逢右必左,逢左必右。第二,不爭論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是該把很多問題說清楚的時候了。第三,我們現在的需求和80年代一樣。

所有的這一切又是為了同一個目標——重塑共產黨的合法性。

炎黃春秋》總編輯吳思:

新民主主義的政策合乎民意,更接近世界的主流標準。但張木生所謂"堅持中共領導",需要進一步厘清。"共產黨的確是中國目前強大的政治組織。如果它允許別的政黨起來,可能也會有逐漸整合的過程,其中有一段時間里需要一個秩序維持者,共產黨肯定也會擔負這個職能。由共產黨主導中國走完憲政民主的道路,我覺得合理。"

不過,倘若領導地位是在遏制其他黨派生長的前提下形成,則會引起爭議。吳思說:"像現在這樣的堅持是有問題的。"

中國改革》雜志社原社長李偉東:

"新民主主義"仍不脫左傾化的色彩,它將美國等西方國家看作國際霸權,暗示中國現在韜光養晦,未來再與"國際霸權"一爭長短,這與領導層對國際局勢的判斷不一致。但張木生的主張超出了過去30年來中國改革的幅度,較激進左翼的主張更有現實可行性,又代表了黨內強勢群體的主張,有望達成某種共識、在一定程度上實現。

選舉網的李文采:

認為這是"改頭換面的`鄧、三、科`"。

蕭瀚:

認為是"新國家主義的隱秘表達",并"可能會成為中國下一步國家意識形態的理論來源之一"。

方紹偉:

張木生的"重歸新民主主義"根本就不是在為執政黨"尋找一種新的合法性基礎",而是在為執政黨尋找一種"新的意識形態立足點",從而試圖為執政黨的合法性基礎增加"名正言順"的邏輯力量。

"重歸新民主主義"根本不可能像張木生所說的那么重大。

王霄(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專欄作者):

真正要實施所謂新民主主義,一定要有一個規劃和方案。這件事等于是第二次改革開放,而且是的改革,震動和影響都極為重大和深遠,包括思想轉彎與動員、方向與目標、內容與步驟、原則與方針,都要有一個大體的設計。要記取前30幾年教訓,理論不清楚,思想不透徹,認識不統一,動作不協調。不能再"摸"了,"鄧三科"有局限性,改革需要信仰與理性。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及第浪**的評論:

走出左傾與右傾的狹隘視角,更廣闊的空間里審視中國

2011-12-02 19:49:58
來自惑之人**的評論:

李零是我尊重仰慕的學者,他的書我也讀了許多,但到底如何讀懂他,這本書給了我許多啟示

2013-08-06 21:28:4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看的,當時一看標題就被吸引了,現在看來,確實沒有買錯。

2012-07-18 07:49: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給自己一個機會去認真反思自己在歷史態度中的問題

2012-03-13 08:51:0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書不錯,值得一讀,為當今紛擾的世界開了一劑貌似可行的良方,妥否,尚需全社會理性對話,消除分歧.左右互相謾罵、上綱上線、彼此仇視不解決任何問題!

2012-02-22 17:16: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部著作將對我國問來政治性產生轉折式的影響。是重要的思想武器。為中國的發展指出了方向。

2012-04-30 17:04:24
來自suyali**的評論:

歷史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巨大財富,好的學習,壞的借鑒并改之

2012-06-03 09:44:16
來自難得一**的評論:

人類要發展,觀念理應更新,我們的文化觀呢,讓我們跟隨本書,從起跑線上走向更加美好的未來,讓我們的歷史觀再進一步。

2013-06-07 08:33:31
來自liyubox**的評論:

給送貨員態度評分時鼠標跑偏了,好像只給到2分,其實態度還蠻好的,不知道在哪改,就在這給說明一下吧。請見諒。但是感覺這本書質量不是太好,裝訂的有點不齊邊。

2012-07-04 22:33:34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南方人物周刊介紹張木生時候介紹了這本書,人物周刊是國內難得可以發表些有些不同意見的刊物。感覺和炎黃春秋等有些政治背景,因此購買了此書,需要安靜地讀,

2012-06-26 09:26:48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改造我們的文化歷史觀:劉少奇之子,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政委劉源上將,作序并鄭重推薦!原總參謀部副參謀長張黎上將建議全...

2014-01-18 16:57:24
來自laperla**的評論:

因為是劉源推薦的書,所以才買,看了之后才知道數的內容很有深度,而且劉源作的序,文筆犀利、優美。所談所論振奮人心,希望大家都看看這部書

2012-03-24 14:55:17
來自myx1018**的評論:

讀了以后開闊了視野,喜歡作者看問題的角度,不自卑也不自大。但是不太了解新民主主義到底是個什么東西,這藥真管用嗎

2011-11-30 22:39:1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內容精彩、詳實,入木三分。不可多得的好書,慢慢看,細細品,受益匪淺,顛覆傳統,耳目一新,值得大家思考,為國家、為人民,實現新突破、新轉變。

2012-02-08 22:47:58
來自小鬧鐘1**的評論:

作者的中心主旨就是希望讀者可以走出傳統文化的歷史觀,走出傳統思維模式,鼓勵我們進行創新,開拓思維,是一本不錯的書

2014-01-13 12:05:17
來自dodohi**的評論:

雖然沒正式開始讀,但翻了翻,看起來還不錯,挺有意思的,沒想有些書那么膚淺,應該值得好好讀一讀,里面或許有很多信息是我之前沒接觸到的

2012-01-18 22:22:01
來自淡藍色**的評論:

我不喜歡和事佬,但也喜歡和事佬。怎么說呢?他左右都想討好吧,這不是貶低作者,我覺得作者還是出于善良的愿望的。但回到現實,兩條路擺著呢。做和事佬不行啊

2011-11-19 02:40:41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中國現在的問題很多,有制度上的,有認識上的,作為知識分子或者是喜歡思考問題的你我,決不能人云亦云,如果自己能夠躬身自查,得出結論最好,如果不能,則要借助別人的工作來拓寬自己的視野。古語有云:朝聞道,夕可死矣。改造我們的認識,最好的方法就是改造我們觀察世界的方法,這本書或許是一個渠道!

2012-02-19 14:07:48
來自一生無**的評論:

這本書是我們老師推薦的,他所表達的觀點可以說事具有顛覆性的,她讓我重新認識了歷史,也更加清醒的認識了自己現在所處的社會,很值得一看的書!!!

2011-12-16 15:42:58
來自愛寶寶**的評論:

收到寶貝后還沒有仔細看呢,翻閱了一下整體感覺不錯。

2016-01-15 11:20:35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這本書一直在期待中終于上市了,雖然書中的許多觀點比較有視覺和思維上的沖擊力,但還需靜靜的帶有懷疑和批判的精神去研讀,畢竟中國的事情過于復雜,非一家能畢其功于一役。

2011-12-21 12:00:28
來自fielux**的評論:

都看看吧,沒幾個人真正知道中國是怎么回事了。中國發生的事情不是經濟增長不增長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中學里政治書上的寫的明明白白的事情,我們沒有閉著眼睛看事情壞掉,而是睜著眼睛看東西壞掉,我們的歷史文化觀真的是到了更新的時候了。

2011-12-19 17:17:15
來自laozi9**的評論:

奇人一馬當先沖出來,奇書包羅萬象,暴露萬千真相,梳理各路學理,使勁兒塑造共識。改造,這詞有來歷,帶著霸氣,以前有改造我們的學習之說吧?結果呢?為改革共識而努力,贊!但是,共識是改造出來的嗎?更何況行勝于言,千百年來上行下效比理論厲害得多。

2011-11-16 15:39:43
來自金陵文**的評論:

在公眾的層面,我們的民族文化已經碎片化了,我們的歷史也快被遺忘殆盡了,沒有歷史與文化的反思與傳承,國家和民族是沒有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的。這本書會告訴我們,我們做了什么,還有什么我們沒有做,并且啟發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2011-11-24 08:53:06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