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公正的程序追訴和審判國際上最嚴重的罪行,這是國際刑事法院在維護世界人權方面的根本價值所在。犯罪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污染了水源,這不僅適用于國內刑事司法,也同樣適用于國際刑事司法。一次不公正的審判,不僅會對訴訟當事人造成傷害,甚至會動搖國際刑事法院存在的正當性根基。只有公正的審判、的定罪、適當的刑罰,才能讓人們看到正義的力量終究會戰勝邪惡,才能終結人類以惡制惡、以戰止戰的歷史,才能真正帶來國際社會的秩序與和平。
史立梅,山東大學哲學學士、中國政法大學訴訟法學碩士、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兼任北京師范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院刑事訴訟法研究所副所長。曾任北京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二審監督處副處長、美國天普大學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司法制度等。迄今出版個人專著、合著5部,在《法學研究》、《政法論壇》、《環球法律評論》等核心期刊30余篇。
及時章 "混合式"訴訟模式的新樣本——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概要
第二章 國際刑事法院訴訟程序與國際人權公約
第三章 國際刑事司法中的一事不再理原則
第四章 國際刑事法院審前羈押與釋放的制度與實踐
第五章 國際刑事法院的協商性司法模式
第六章 被告人在場權與缺席審判
第七章 被害人訴訟程育參與權的理論與實踐
第八章 對質權,傳聞證據規則與證人出庭作證
附錄
參考文獻
后記
這樣,上述第二、三項就不是決定釋放的前提條件,而是釋放決定作出后的附加問題。因此,締約國是否愿意與法院合作,是否能夠接收嫌疑人并能夠執行附加的釋放條件,并不影響法庭作出釋放決定。但這種兩步裁決的思路被上訴法庭明確否定,上訴法庭認為釋放被羈押人的裁決只能有一個,即確定了附加的釋放條件以及愿意接收被釋放者國家的釋放決定。如果沒有國家愿意接收擬被釋放的嫌疑人,則不能作出釋放決定。
上述兩種思路僅從理論上難以判斷孰是孰非,但如果從釋放裁定的實際執行效果角度出發,預審分庭的思路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如果法庭作出釋放決定,但之后卻找不到愿意接收被釋放人的國家,那么該決定最終會因無法執行而失效。這無疑會使國際刑事法院陷入一種非常被動的局面,其裁判的性會大打折扣。上訴法庭的思路則可以避免這種尷尬局面的出現:如果沒有接收國,法庭還可以作出繼續羈押嫌疑人的決定。但這一思路也存在兩個問題:一方面將締約國的合作提升為嫌疑人能否得到釋放的前提條件,從而使締約國的態度成為左右嫌疑人能否獲得釋放的關鍵因素,這顯然對被羈押的嫌疑人不公平,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侵奪了國際刑事法院的司法權;另一方面,在締約國不太愿意接收嫌疑人的情況下,由于法庭可以徑行決定羈押嫌疑人,從而怠于進行與相關締約國之間的溝通和協商工作,大大降低被羈押人獲得釋放的可能性。相反,在預審分庭的思路之下,在作出釋放決定之后,為防止該決定不能執行,法庭會積極與相關國家進行溝通和協商,以尋求這些國家履行合作義務。兩相比較,反而是預審分庭的思路更符合國際人權法的要求,更有利于被羈押人獲得釋放。總之,二者各有利弊,但均不是解決審前釋放問題的理想方案。
實際上,無論是預審分庭的兩步裁決思路還是上訴法庭的裁決思路,其能否揚長避短的關鍵均在于締約國的合作與否。締約國愿意與國際刑事法院合作,同意接收被釋放的犯罪嫌疑人,能夠執行附加的釋放條件,對被釋放人員予以有效監督,犯罪嫌疑人獲得釋放的幾率會因此而大大提升。因此,上訴分庭在否定預審分庭的兩步裁決思路、提出裁決方法之后,并沒有最終完成任務,即在審前釋放問題上,如何加強法院與締約國之間的合作,從而使更多的嫌疑人能夠在不被羈押的狀態下等候法院的審理和判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