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平編的《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讀本》是對《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條文理解與適用,包括條文主旨、條文說明、實踐探索、域外傳真等多個欄目,對于適用本司法解釋性文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較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干意見 導言:《較高人民法院關于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化司法資源 配置的意見》的理解與適用 及時部分 條文解讀 1.[遵循司法規律推進繁簡分流]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2.[推進立案環節案件的甄別分流]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3.[完善送達程序與送達方式]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4.[發揮民事案件快速審判程序的優勢]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5.[創新刑事速裁工作機制]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6.[簡化行政案件審理程序]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7.[探索實行示范訴訟方式]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8.[推行集中時間審理案件的做法]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9.[充分發揮庭前會議功能]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0.[創新開庭方式]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1.[推行庭審記錄方式改革]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2.[推進民事庭審方式改革]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3.[探索認罪認罰案件庭審方式改革]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4.[促進當庭宣判]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5.[推行裁判文書繁簡分流]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6.[完善二審案件銜接機制]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7.[提升人案配比科學性]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8.[推廣專業化審判]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19.[推進審判輔助事務集中管理]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20.[完善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21.[切實發揮律師在訴訟中的作用]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22.[引導當事人誠信理性訴訟] [條文說明] [經驗推介] [域外比較] [規范鏈接] 第二部分 專家解讀 較高人民院司改辦負責人解讀繁簡分流意見的 四對關系和五大特點胡仕浩 劉樹德 羅燦 繁簡分流與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范愉 通過繁簡分流撬動審判程序的再改革宋顯忠 案件繁簡分流與司法質效提升陳衛東 解讀司法案件的繁簡分流張建偉 尋求司法公正與司法效率的平衡高一飛 走向程序多元化、現代化與專門化 ——從比較法視角看我國優化司法資源的改革周翠 行政案件也需繁簡分流王敬波 發揮庭前會議在優化司法資源配置中的作用魏曉娜 程序簡化公正不減李貴方 后記
讀本》:
第三,提倡各級人民法院加強甄別案件難易的要素的歸納總結,借力信息化工作,在案件流程管理系統中增加以案件要素為關鍵詞的甄別難易標準的類型化、模塊化研究,加快立案流程系統開發和升級。比如質量異議、環境公益訴訟、建設工程中途退場、標的額1000萬元以上等等,都是可以考慮作為甄別案件難易的關鍵詞。
第四,建立甄別過程中疑難問題、經驗總結的多部門會商機制。立案、審判及審判管理三部門會商機制的價值,不僅在于解決案件甄別過程中的疑難復雜問題,分流,更在于總結案件甄別經驗,推進甄別標準的要素化、類型化、信息化工作,讓科學的立案流程成為數字化、智慧法院的重要組成部分。
第五,充分重視保障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程序選擇權是訴訟契約理論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實際運用,符合當事人意思自治的要求,同時可以節省寶貴的司法資源,是立案環節推行繁簡分流最有力的補充和保障,也是充分激發當事人參與和推動訴訟程序的能動性的重要設置,是促進當事人達成對公權力的合法性的內心確信和與司法權和解的有力催化劑,有利于程序的公開和公平。《較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二條規定:“基層人民法院適用及時審普通程序審理的民事案件,當事人各方自愿選擇適用簡易程序,經人民法院審查同意的,可以適用簡易程序進行審理。人民法院不得違反當事人自愿原則,將普通程序轉為簡易程序。”第三條規定:“當事人就適用簡易程序提出異議,人民法院認為異議成立的,或者人民法院在審理過程中發現不宜適用簡易程序的,應當將案件轉入普通程序審理。”這是我國在司法解釋中首次明確了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2012年《民事訴訟法》及時百五十七條關于“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事實清楚、權利義務關系明確、爭議不大的簡單的民事案件,適用本章規定。基層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審理前款規定以外的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也可以約定適用簡易程序”的規定,對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首次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2015年《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進一步明確了當事人行使程序選擇權的具體范圍和方式,在當事人的約定范圍上,排除了第二百五十七條規定的七種情形。至此,關于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的規定,已經相對明確和完善。但是,司法解釋出臺前我們調研發現,當事人的程序選擇權在審判實踐中保障并不到位。為了節省司法資源,部分基層法院只要非法定情形,即使案情非常復雜、涉案標的數千萬元,也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在立案分流中幾乎不征求當事人對適用程序的意見。審理中如果審限不足,即使案情簡單也任意轉為適用普通程序審理,又幾乎剝奪了當事人對程序的選擇權。這些在適用程序的司法行為上的“偷懶”和“任性”,表面上是方便了法院處理案件,但實際上容易使當事人對程序產生疏離和隔膜,最終增加對法院司法行為的不信任和抵觸,引起司法權與當事人私權的矛盾,不利案件妥善處理。
為了推進好立案環節的甄別分流工作,應當充分重視當事人程序選擇權的保障,可以學習美國民事案件分流中要求律師提供案件信息表,再根據信息表區別案件管理模式的做法,制定科學化、要素化的問卷表格,讓立案的當事人或者人填寫,進行“問診式”立案,為精準分流及管理案件程序提供最基礎的要素信息。在問卷表格中應征求當事人尤其是律師對適用程序的意見,作為繁簡分流的參考。
……
單位圖書館的書,不錯。
一本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