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在19世紀的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其豐富的煤炭儲備。煤炭不僅為工廠、船只和鐵路機車的引擎提供動力,還用來取暖和烹飪。隨著煤炭消費量直線上升,英國城鎮迎來前所未有的濃密煙霧。
人們對"污染"的理解因工業革命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工業革命以前,沒人意識到煤煙問題。那時人們認為,"污染"意味著動植物尸體腐爛釋放出無色有毒氣體,而煤煙中的碳和硫是有消毒作用的,煤煙是消毒劑而非"污染"元兇。到了19世紀晚期,人們對"污染"有了全新的認識:污染不再是來自有機體腐敗,而是來自煤炭燃燒。這種認識上的轉變催生了煙霧減排的治污運動,同時開啟了人類、科技與環境之關系的新思路。
什么造就了污染?污染的觀念已存在數千年,但在某個時期某個地點被認為是污染物的東西,在另一個時間地點卻并不一定被如此認為。關于污染的觀點同關于自然的觀念一樣,是一種文化發明。
正是基于此,《發明污染:工業革命以來的煤、煙與文化》將污染置于一種歷史的框架中去考察。19世紀初,很多英國人認為空氣污染源在于自然過程,如動植物腐爛產生的瘴氣等,而非技術過程。工業革命的發生則使人們突然意識到,煤煙并非一種無害的東西,并重新思考煤煙與空氣污染的關系。20世紀的英國空氣污染概念不僅是由關于空氣中某種特定物質的知識建構,也是由人們理解自然、社會和技術的方式建構。作為環境歷史學家的彼得·索爾謝姆的在書中為我們描述了在過去的兩個世紀里,作為工業大國的英國是如何回應和思考煤煙污染問題的。
如今,空氣污染依然是影響人類發展的重大問題。人們對污染早已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新的觀念也不斷涌現。當對污染的理解有了進一步的改變之時,理解它在過去的發展至關重要。要應對污染,我們不僅必須理解污染的化學性質和效果,還必須了解使污染得以存在的人的態度、意識形態和觀念。在這個意義上,《發明污染:工業革命以來的煤、煙與文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價值的考察和討論。
彼得·索爾謝姆(Peter Thorsheim)北卡羅萊那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致謝
及時章 煤炭、煙和歷史
第二章 瘴氣時代
第三章 被重新定義的污染
第四章 自然的平衡
第五章 污染與文明
第六章 退化和優生學
第七章 環境行動主義
第八章 管制污染
第九章 污染轉移
第十章 來自空氣的死亡
第十一章 無煙區
結 語 發明污染
注 釋
參考文獻
及時章 煤炭、煙和歷史
為什么我們這個時代的英國人愿意生活在骯臟、朦 朧的空氣中?對未來的社會歷史學家而言,要解釋這一 點,將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約翰 W.格雷姆(John W. Graham),1907 年
對我們數百萬城鎮居民而言,煙只不過是從煙囪里 冒出來的東西,就像煤炭只不過是用來燒火的東西那樣。煙是一種"問題",是某種應該防止的東西?這種觀念的 確是不存在的。
——阿諾德.馬什(Arnold Marsh),1947年
在全世界,越來越多的人在問與技術如何影響自然界、人的健 康、社會相關的問題。目前的消費和污染水平是不是可持續的? 保護環境和創造物質繁榮是否可以兼得?圍繞這些問題,人們展 開了激烈的討論。在歷史上,這些關鍵的問題被人們遺忘了。在 未來數十年,這些問題甚至會變得更具緊迫性。在當今世界面臨的挑戰中,源自燃燒化石燃料的挑戰威脅的人數太多了,幾乎沒有什么挑戰能夠比得上它。有30億人生活在城市中,相當于世界人口的一半,他們中有很多人忍受著不適于呼吸的空氣。然而,兩百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城市使用了大量的化石燃料,經歷了這種消 費所造成的污染。1800年,倫敦人燒了 100萬噸煤炭,相當于一 人燒一噸。自1800年以來,英國的化石燃料消費激增。毫不夸張地說,英國之所以崛起成為世界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制造、貿易、帝 國列強,都是化石燃料燒出來的。
有很多物質一度被認為是無害的,如石棉、鉛、氯氟烴,現在則 被認為是重污染物質。長期以來,煤炭燃燒產品也被認為是無害 的。到了19世紀中葉,煤煙彌漫在英國的很多城市,然而幾乎沒有人認為它對人的健康有害,或對更廣泛的環境有害。在他們看 來,污染并不來自能源的使用和工業,而是產生于自然生物過程。 他們把疾病歸咎于瘴氣,而瘴氣是一種不可見的氣體,被認為是腐 爛的植物和動物物質發出的。這樣一來,哪里發現的腐爛生物質最多,哪里的環境污染就最嚴重,沼澤、叢林、墓地、污水坑、下水道 就成了污染最嚴重的地方。很多人不僅認為煤煙是無害的,并且 真的覺得煤煙可以防止污染。根據所謂的瘴氣理論,煙中的酸性是強。
19世紀末,"煤煙有益健康"這種觀念開始發生變化。隨著英 國城市、城鎮的空氣中彌漫著越來越濃的煙,科學家創造出了"酸雨"、"煙霧"這樣的新詞語。醫生則把一系列健康危害歸咎于煙, 其中包括呼吸系統疾病、佝僂病、精力衰退,甚至還包括"種族退化"。在這些變化出現的同時,新學科細菌學也在引導著很多人拋棄"疾病源自瘴氣"這種看法。瘴氣概念的消失不僅改變了對公共衛生的看法和政策,也消除了為煤煙辯護的一個主要理由。
英國是"及時個工業化國家"、及時個城市化占主導地位的國家,也是發明現代污染觀念的地方。在19世紀和20世紀上半葉,英國人開始明白煤煙是一種污染,開始明白污染是一種實體, 需要受到政府的管制。通過1956年的《清潔空氣法案》(Clean Air &)),英國政府終將進入人們的家中,撲滅曾溫暖他們的爐灶達數代之久的煤火。本書講述的就是那樣一個故事。
早在工業革命之前,英國人就開始使用煤了。在世界很多地方,只有在深深的地下才能發現煤炭,而在英國,挖開地面不深,就能發現大量煤炭。近2000年前,在羅馬占領英國期間,人們就挖掘淺坑,從地里取出煤炭。但是,早期原始的采礦技術長期限制了 可以提取的煤炭的數量。此外,交通也是一個限制因素。在一個 沒有運河和公路的年代,通過陸路運輸煤炭的難度和代價是巨大 的。然而,從13世紀起,人們開始在紐卡斯爾開采煤炭。紐卡斯 爾是英格蘭東北部的一個港城,位于泰恩河上,人們可以從那里用 船把煤炭運到其他沿海城市。在英國,煤炭以及其他商品的較大 市場顯然是倫敦。由于煤炭是通過海路被運抵倫敦的,倫敦人長 期把煤炭稱為"海煤"。
倫敦最初所燒的煤大部分是用來燒石灰窯的,而石灰是灰泥 的一種基本成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他工業活動,如金屬冶煉, 也開始使用煤炭。木柴繼續主宰著家用燃料市場,這不僅是因為 燒木柴產生的煙比燒煤產生的煙更令人愉悅,也是因為木柴可以 被帶進室內,不會散播塵埃和塵垢。在1540 ~ 1640年間,與其他 商品的價格相比,倫敦木柴的價格上漲了近三倍,而煤炭價格上漲 幅度還超不過總的通貨膨脹率。到了17世紀中葉,在倫敦,木柴既成了家用主宰燃料,也成了工業用的主宰燃料。
18世紀初,英國發明家托馬斯紐科門(Thomas Newcomen, 1663 ~ 1729)發明了一種可以使用的蒸汽機。盡管其效率低得令 人難以置信,產生的動力很少,但依然使采煤業發生了革命性的變 革,讓深礦井開采成為可能。這是因為,蒸汽機不僅能夠提供動力,把重負荷的煤炭提升到地表,還能驅動水泵,防止礦井被滲出 的地下水淹沒。通過蒸汽機,儲藏在煤炭中的化學能被轉化成了 熱能和機械能,讓英國礦工能夠觸及并提取似乎無窮無盡的煤炭供應。
在18世紀25年里,蘇格蘭發明家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1736 ~1869)大大提高了蒸汽機的效率和功率。5瓦特的革 新,以及做出進一步改進的其他工程師的革新,使蒸汽動力成了工 業中一種有吸引力的動力之源,并因此提升了對煤炭的需求。到了19世紀早期,蒸汽機已經變小,可以移動,動力也更強了。隨之 而來的汽船和鐵路機車不僅消費了大量的煤炭,也可以把煤炭運 輸到以前曾被迫依靠可再生能源的地方。
單單是煤炭的存在,或是蒸汽機的存在,都不足以讓英國成為 19世紀世界上最富有、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但它們結合在一起,卻 改變了一切。隨著工廠主用蒸汽取代了畜力和水力,各行各業對 煤炭的需求迅猛上升,并且持續增加,一直到及時次世界大戰前夕。當時,英國的煤炭消費量達到了空前的1.3億噸。
20世紀伊始,英國依然是歐洲較大的煤炭生產國,年產量 2. 29億噸。隨著英國的鄰國實現了工業化,它們的煤炭產量增長 很快。1850年,德國各邦國煤炭產量只有600萬噸。到了德國統 一的1871年,其煤炭產量達到了 4300萬噸,
1900年達到1.5億噸。1900年的法國為3300萬噸,比利時為2400萬噸。英國擔心 工業衰退,或至少擔心喪失煤炭方面的主宰地位,眼睛盯著德國, 但較大的挑戰卻來自大西洋對岸。美國在1850年只開采了800 萬噸煤炭,到1900年就開采了2.45億噸,成了世界上較大的煤炭生產國。
燃煤蒸汽機的采用不僅讓工廠提高產量成為可能,也把它們 從利用水力固有的地理和季節限制中解放出來。工廠不再分布在 鄉下,而是集中于煤礦和煤炭運輸線路上,創造了大量城市,工人 和消費者聚居其中。及時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在英國煤礦工作的 人有100多萬,參與煤炭運輸、分送以及把煤炭裝填進鍋爐、熔爐、 壁爐、廚房灶臺的人也有數百萬之多。人們依靠煤炭為工業提供 燃料,為鐵路和船只提供動力、保暖、做飯。煤炭也被用于制造煤氣,而煤氣是19世紀室內和街上照明的首要源泉。一些人聲稱, 英國的工業和帝國優勢更多源于煤炭,而非努力工作和的政府。在這些人中,有英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 ~ 1882),他因為在 1865 年做出
一個預言而著稱。他當時預言,英國將在數十年里耗盡煤炭資源。
燃燒煤炭不僅釋放了能量,還釋放了大量的煙、煙塵、酸性水 汽。英國發現的最普遍的煤炭是包含著大量的雜質的煙煤,平均 而言,其20%的重量是由硫黃、揮發性碳氫化合物和其他化學物 質構成的。即使在理想條件下,燃燒煙煤也會產生毒灰、二氧化硫 (酸雨的一種主要成分)、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的燃燒要求高 溫和的助燃氧氣比例。這些條件在實踐中幾乎是不存 在的。
英國的煤炭消費及其產生的煙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區。大城 鎮、城市的空氣已經因為家用煤炭而受到嚴重污染,工業化則進一 步讓它惡化了。到了 1851年,生活在城鎮、城市的英國人比生活在鄉村的多,這是一種史無前例的現象。作為這種城市化的一個 結果,很多城市的人口增長大大高于全國的平均值。例如,在19 世紀,格拉斯哥、利茲、謝菲爾德的人口都增長了近10倍J從比 例上看,倫敦的人口增長較/J、。從數值來看,倫敦的擴張則大 大超越了英國其他所有城市。倫敦在1800年約有100萬居民,一個世紀后增加到了 600多萬。—位作家這樣描述18世紀30年代 的倫敦,"厚厚的煙霧彌漫在她數不清的街道和廣場上,把150萬人籠罩在迷蒙的水汽里。"他為此感到震驚。1913年,倫敦人燒了 1500
萬噸煤,人均兩噸。其他城市同樣如此。曼徹斯特的人口在20世紀伊始不到倫敦的十分之一,每年使用的煤炭卻接近于倫敦的一半。
就在煤炭首次抵達倫敦后不久,對煤煙的抱怨就開始零星出 現。13世紀80年代,英女王任命兩個皇家委員會來調查這一問 題。由于人們能夠獲得比較低廉的木柴,也習慣了煤煙,對煤煙的 抱怨迅速消退。此后,對煤煙的抱怨一直較少,直到16世紀末和 17世紀初。那時,對煤炭的使用急劇上升。151661年,日記體作家 約翰伊夫林(John Evelyn,1620 ~ 1706)出版了)驅逐煙氣,或倫 敦彌漫的煙氣的不便》(Fumifugium,or (he Inconvenience ef the Aer and Smoake of Londoo Dissipated ) 一書。這本書措辭激烈,時至今 日依然是最著名的對空氣污染的譴責之一。16盡管伊夫林對煤煙 進行了猛烈抨擊,但在接下來的200年里,他的觀點依然曲高和 寡。到了 1800年,雖然英國很多城市都煙霧彌漫,但很少有人把煤煙視為一個問題,也沒有人用"污染" 一詞來描述它。
然而,到了19世紀后半葉,公共衛生專家、城市改革者、記者 重新定義了煤煙,不再認為它是城市環境可接受的一部分,而是把 它視為一個問題。把煙重新定義為污染既是一個科學過程,也是 一個社會過程。與此同時,研究人員在分析煙筒和煙囪里散發出 來的顆粒和水汽,其他人在會議室、報紙和雜志上討論著這一話題。這種轉變是什么引發的呢?在一些人看來,空氣中的煙真的達到了讓人無法忍受的程度。對于那些積極尋求煙減排的社會活 動家而言,這僅僅是虛張聲勢,而并不能解釋煙為何有害。對污染 的再認識不僅反映了自然環境的變化,
也反映了科學理解、政治意 識形態和流行文化的變化。
當時的英國很多人認為,工業化和城市化正在引發嚴重的社 會、健康、環境、經濟、戰略問題。以鐵路、大橋、越洋電報電纜的發 展為標志,技術固然已經重塑世界,但也引發了嚴重的憂慮。人類 具有了超越以前難以超越的環境限制的能力,但又沒有能力預判 或控制他們的新技術產生的后果,這二者之間似乎存在矛盾。到了 1900年,很多人認為,煤煙是這些擔憂的體現。英國逐漸喪失 了生產足夠糧食來養活其人民的能力,偏遠的鄉村地區正在被城 市的灰塵籠罩,日照量在減少,動物的特殊品種在消失,一種夢魘 般的新物質一酸雨正在讓樹木矮化。18酸雨是化學家羅伯特 安古斯史密斯(Robert Angus Smith,1871 -1884)于 19 世紀 50 年現的,他在人生的20年里擔任著堿稽查局的局長,而 堿稽查局是世界上首個全國性污染控制機構。盡管這個機構最初只負責一種產業和一種化學品,其權限卻最終擴大到了其他很多 行業和物質。在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里,堿稽查局作為英國首個環境管理機構行使著職責。
對環境惡化的擔憂也和對文化衰落的焦慮聯系在了一起。 一些人把英國的中世紀理想化,敦促回歸一種比較淳樸的社會形態,更接近自然,并且免于煙的困擾。城市化和工業發展本來是進 步的證明,但約翰羅斯金(John Ruskin )和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等激進的藝術家、作家顛覆了這一觀念。他們堅稱, 在一種被誤導的對物質利益的追求中,英國正在犧牲它與自然、過 去的聯系。他們認為,整個國家都在變得屈從于城市和工業的需 要,鄉村地區正在失去它們的"自然"特征。其他人則辯稱,環境 惡化正在引發英國人在體質上退化,在道德上墮落,城市貧民尤其 如此。根據這種觀點的提倡者的看法,陽光和新鮮空氣不足不僅 會導致個人退化,還會導致國家衰落。他們認為,對英國的工業和 帝國力量而言,強壯、健康、勤勞的公民是不可或缺的。另外一個 團體則認為,煤煙是一種危險因素,容易導致社會和政治動蕩。對犯罪、不道德行為、暴民活動來說,因為煙而變得濃厚的空氣似乎 提供了一種理想的掩蓋。此外,由于盛行的風將煙集中于一些特殊的區域,煙凸顯了不同階級居住區的隔離。煙不僅讓中層、上層階級的成員難以監控"群氓"在干什么壞事,也在那些居住在污染 區域且無力離開的窮人之中制造了怨恨。
改革者本來在目標上就存在分歧,而煙給他們提供了一種需 要變革的統一象征。這些擔憂導致很多英國城市出現了直言不諱 的反煙行動主義。這種行動主義主要由煤煙減有卩協會和大不列顛 煙減排聯盟兩個團體推動,前者重點關注倫敦,后者尋求讓工業地 區的空氣變得清潔。19世紀晚期,這些改革者中很多人認為,清 除空氣中的煙不僅需要教育和溫和的勸說,還需要某種別的東西。
"新自由主義"設想,政府應該在經濟事務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 用,而部分是在這種意識形態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改革者主張制 定關于煙的全國性、的法律,主張強有力地實施相關法律,如 有必要就在全國實施。有些人走得更遠,甚至主張限制一向被免 于管制的私人住房排煙。盡管議會中的一些人做出了種種努力, 但大多數議員長期拒絕這些提議。
然而,在促使中央政府承認空氣污染是一個重要研究課題方面,改革者卻取得了較大成功。在及時次世界大戰期間,氣象局開 始為大氣污染調查委員會提供資金。該委員會是一個獨立團體, 成立于1912年,目的是協調英國很多被煙霧彌漫城市的煙塵沉淀 測量。1927年,科學與工業研究部吸收了該委員會,將其重新命 名為大氣污染研究委員會。雖然煙塵沉淀只是提供了對空氣質量 的一種粗略測算,但它們依然使比較不同地區、追蹤隨著時間推移 所發生的變化成為可能。
煙減排活動家提出的解決之道取決于他們思考污染的方式。 有些人由于厭惡現代化或工業主義而不喜歡煤煙,他們易于將他 們的注意力集中在來自工廠煙筒的煙,而非來自家庭煙囪的煙。 在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雖然工業排放的煙弓丨人注目,但彌漫在空 氣中的煙有很大部分來自常見的家用壁爐。作為他們意識形態性 反工業傾向的結果,很多活動家沒能意識到,拒絕或改革工業體系 并不能消除煙,如果想消除煙,就必須要求他們那樣的人改變用煤 的方式。另一方面,企業家及其支持者雖然承認煙是一個問題,但否認煙是他們造成的。他們指出,在煙有卩放方面,與私人房屋相 比,工廠已經受到了法律限制。他們辯稱,工業進一步實施減少煙排放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達到的。當工廠主面對自己
工廠制造的煙這一棘手問題時,他們常常將責任轉嫁到他們的雇員身上。
對于工業化和城市化改變英國經濟和社會生活的方式,很多歷史學家已經有所論述。然而,他們很少考察它們如何影響環 境,如何重塑關于自然的觀念,如何促進了環境行動主義的興 起。實際上,鄉村和城市的歷史、自然和人工的歷史,是緊密交織 的。城市不僅是人和生產的集中地,也是消費的集中地。如果沒 有從外部供給的空氣、水、食物、能源,城市生活就將無法維持。
關于美國空氣污染的歷史,約爾 A.塔爾、馬丁 V.米羅 西以及其他很多人取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給人留下了深刻印 象。與美國相比,關于英國空氣污染體驗,已出版的書則相對較少。埃里克阿什比和瑪麗安德森所著的)潔凈空氣的政 治》(1981年)重點關注議會,在文化態度和市政法律實施方面 的論述相對較少。彼得布雷姆卡姆(Peter Brimblecombe)所著 的《大煙霧:中世紀以來倫敦污染史》(The Big Smoke : & History of Air Pollution in London since Medieval Times,1987
發明污染》無疑是未來許多年里這個領域好的文本。
——馬克·喬克,著有《1815-2000年的萊茵河生態傳記》
這本簡潔的小書通過研究大量的原始資料,清晰地梳理了過去兩個世紀以來英國公眾對空氣污染的認識。
——《社會史雜志》
精心撰寫,引人入勝。在相關政策、技術和工業領域方面,索爾謝姆展示了的知識水準。工業社會如何掌控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感興趣的人將從書中獲益。
——《商業歷史評論》
關心環保人士必備!
不錯 …………。
精裝本 但里面紙張不是很好
文明的副產品
好
整體感覺還不錯,喜歡,值得買的好書!
ddddddddddddddd
很好
很好,非常不錯
速度很快,看了以后受益匪淺,書的質量也很好
快遞速度快,快遞員很熱情,很耐心。感謝,當當的常客,書很齊全。
最近朋友圈兒轉瘋了的一本兒書買來就迫不及待打開讀,非常有啟發性現實意義也很強,環境是生態事都值得拿來學習。
污染是怎么來的?這是探討污染的社會文化史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