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莫紀宏教授主持的科研項目。主要論述了"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意義及關聯。依法治國把堅持黨的領導、發揚人民民主和嚴格依法辦事統一起來,從制度和法律上保障黨的基本路線和基本方針的貫徹實施,保障黨始終發揮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依法執政是我黨執政的重要途徑和方式;依法行政是法對行政的有效支配。必須徹底解決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規避法律監控的不良現象,增加法律對行政的監控力度。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三者相互關聯,層層遞進。
前
及時章 中國主流憲法觀念的變遷
一、制憲與憲法觀念的形成
二、現行憲法實施與憲法觀念發展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憲法理論體系
第二章 憲法基礎理論的發展與延承
一、憲法基礎理論的構建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憲法基礎理論
三、憲法基礎理論新發展
第三章 依法治國與憲法學理論建構
一、憲法學的方法論更新
二、憲法理論體系的重構
三、憲法監督理論的重大發展
四、憲法學新領域的拓展
第四章 憲法權利保障理論發展述評
一、憲法權利理論發展脈絡
二、憲法權利產論的基本構成
三、憲法權利理論回顧與展望
第五章 依憲治國的制度實踐
一、中國法治的時代課題
二、中國憲法實施的特殊性
三、憲法作為政治與法律現象
四、中國憲法實施的政治保障
五、中國憲法實施的法律保障
六、政治保障與法律保障的互動
第六章 依憲立法:通過立法實施憲法
一、憲法是立法的根本依據
二、中國的立法體制:延承與現狀
三、"根據憲法"的兩種立法類型
四、通過立法具體化憲法的組織規范
五、通過立法保障基本權利
六、完善黨領導立法的工作機制
七、立法應妥善處理黨規和國法的關系
八、依據憲法規范立法協商程序
九、小結
第七章 依憲行政:行政主導的憲法實施
一、中國行政機關的特殊地位
二、通過行政立法具體化憲法
三、行政機關直接依據憲法行政
四、行政機關的合憲性控制
五、小結
第八章 司法過程中的憲法實施
一、中國司法機關的憲法地位
二、司法中心的憲法實施理論源流及其爭議
三、司法實施憲法的主要途徑
四、小結
第九章 基本權利的憲法保障:困境與出路
一、本土化困境
二、實踐導向的制度瓶頸
三、歷史價值取向的抉擇
四、小結
第十章 憲法監督的制度沿革
一、制憲者的設計理念
二、制度發展的曲折歷程
三、制度運作的現狀
四、小結
第十一章 憲法監督的功能定位
一、憲法監督的歷史課題
二、憲法監督的權利保障功能
三、憲法監督的法制統合功能
四、憲法監督的司法功能與立法功能
五、小結
第十二章 備案審查作為法制統合機制
一、備案審查的啟動機制
二、備案審查的回饋與反應機制
三、法律規范的分類處理機制
四、備案審查制度的功能定位
五、小結
第十三章 開啟憲法監督的另一思路
一、憲法監督的多重功能
二、憲法判斷作為正當化機制
三、通過合憲判斷的正當化
四、違憲判斷與正當化
五、小結
參考文獻
依憲治國:理念、制度與實踐》:
三、憲法基礎理論新發展
(一)憲法學對什么是"憲法"的追問
憲法學以憲法為研究對象,似乎應當對什么是憲法有不證自明的解答。其實不然,認識并確定什么是憲法,是憲法學自我觀照的前置性課題,是建構憲法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性元素。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什么是憲法的追問,在動蕩不已的社會政治環境中,幾經得到前后顛覆的現實解答。直到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開始之后,有關什么是憲法的問題,才得到了逐漸深入并且得到普遍認同的理論解說和實踐肯定。
早在20世紀初,梁啟超就已經為憲法是什么的問題提供了答案:"憲法者何物也?立萬世不易之憲典,而一國之人,無論為君主為官吏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為國家一切法度之根源。此后無論出何令,更何法,百變而不許離其宗者也。"此外,他還對憲法與民權關系指出:"憲法與民權,二者不可相離,此實不易之理,而萬國所經驗而得之也。"這一對憲法的基本論斷,成為后來憲法學的通說。新中國建立后,我國憲法學說更多的是從"階級意志"的角度來界定憲法概念,過于強調憲法的階級屬性而漠視其社會屬性。改革開放以后,機械單一的"階級分析方法"逐漸淡出憲法學研究領域,這種變化體現在學者對于憲法是什么這一根本性問題的回答。
在早期的憲法學研究中,"憲法"詞義的探源是憲法研究的一個基本問題。有的學者從英文、日文、中文三個不同的角度,對"憲法"的由來進行了詳細的探討。得出的結論是:"憲法"是古代漢語中的詞匯,傳人日本后,經由明治維新加入了從西方傳來的新的內涵和外延,在清末維新思潮中又傳人中國,從而完成了從"典章制度"到國家根本大法的轉變。但迄今為止,對"憲法"一詞何時進入中國,何人及時次使用,何種中文文獻及時次使用了"憲法"一詞,仍然沒有形成定論。
至于對憲法內涵的界定,中國憲法學界的理解則始終不一致。受到蘇聯憲法理論的影響,我國早期的憲法學說對于憲法概念和本質的看法,仍局限于階級斗爭的理論。如我國著名憲法學家王叔文教授指出,當我們論及憲法的概念時,我們還必須聯系憲法的本質進行考察。因為從哲學上講,概念需要反映事物本質的、主要的、決定性的聯系和特性。因此,我們在理解憲法概念的時候,除了必須認識它是國家的根本法,規定一個國家的根本制度外,還必須認識它的本質特征,即它是一定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反映階級力量的對比關系。以階級分析方法為根本方法的憲法學,強調憲法在內容上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認為"憲法是集中表現統治階級意志的國家根本法"。"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民主制度的法律化,是階級力量對比關系的表現。"諸如此類的認識還有:"憲法是集中反映統治階級的意志和利益,規定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具有較高法律效力的國家根本大法。" "憲法是集中表現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和利益,確認、規定國家制度和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