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疆域近代體用形勢變遷的視閾下,本書認為黑格爾"陪伴著歷史"命題在東方中國的運用要特別強調邊疆與民族的合一特色,這樣世界歷史的"主輔線范式"就具體表現為中國歷史的"雙邊疆范式",基于此,本書初步探討了蒙古范例、新疆特例、海疆體制等問題,分別從清代新疆邊疆層級的形成、蒙古邊疆形態的典型性、邊疆形態的近代變遷、港臺邊疆形態的當代超越等方面論述了拉鐵摩爾"雙邊疆范式"的適用性和局限性。
宋培軍,1971年生,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邊疆研究所副編審,主持中國邊疆研究所重點課題"唯物史觀與中國邊疆理論研究"。2003年北京大學世界現代化進程研究中心碩士畢業。2015年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近現代政治制度史博士畢業。
導 言 唯物史觀與中國邊疆學:一個被一再延宕的課題/1
一 本書主題:世界歷史的"主輔線現代化范式"與邊疆研究/1
二 "邊徼地理學"的滿洲東北崛起主題與清帝國的世界歷史性/13
三 拉鐵摩爾、趙敏求、曹聚仁:"邊疆史地學"向"邊疆學"動力論探討的轉向/17
四 "中國邊疆學"的理論特質與"民族生產力"的認知要求/25
五 被漢譯、英譯甚至德譯遮蔽的唯物史觀"原理"/29
六 黑格爾"陪伴著歷史"命題的含義/74
七 中西對應的概念困境以及邊疆民族陪伴關系的實質/76
八 歷史學的范式之爭與"生產力"概念問題/83
九 "雙邊疆范式":"主輔線現代化范式"的中國形式/93
章 乾隆君臣底定新疆及其"雙邊界框架"/97
一 "邊疆"還是"邊陲":應先正名/99
二 "內外之界":劉統勛因言獲罪/105
三 伊犁如何從"邊陲"變為"內地""邊疆"/108
四 "哈薩克邊界"如何成為"外地""邊疆"/117
五 伊犁如何從"新疆都會"變為近代"邊疆"/122
六 新疆的邊界形態對于蒙藏的認知意義/124
七 龔自珍"天地東西南北之學"與魏源"居國"、"行國"、"海國"之學對于
中國海陸疆格局的認知意義/136
八 "雙邊界框架"與"西北—東南論"是中國邊疆學的兩大基軸/145
第二章 拉鐵摩爾的邊疆行走及其"雙邊疆范式"/152
一 蒙古范例:預見力與世界史眼光1/54
二 拉鐵摩爾"雙邊疆范式"的內涵/159
三 對巴菲爾德批評的反思及"亞"字形大西北邊疆模式的建構/166
四 "雙邊疆"的區分標準以及"雙邊疆范式"的適用性問題/170
五 "一元多線現代化范式"與拉鐵摩爾擦肩而過/180
六 中國邊疆學"雙邊疆范式"的理論基礎和現實意義/185
七 拉鐵摩爾的邊疆行走對認識蒙藏地位的優長與局限/188
八 邊疆動力論是中國邊疆學的核心/208
第三章 中國邊疆的體用觀、層級論及其近代轉型/211
一 中國邊疆的層級論/212
二 中國疆域"形勝"概念與中國邊疆的體用觀/224
三 中國古代邊疆的類型/229
四 歷史中國作為"世界歷史民族"的形塑/235
五 蒙古、回疆"羊論"下的"人論"變奏/246
六 "馬政"變遷下的體用易位:"弱體之道"與"無用之道"的對立/249
七 清代中國外邊疆的近代轉型/255
八 建立游牧與農耕互為體用的邊疆觀/262
第四章 "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中的現代化新社會參照/272
一 近代香港的海疆特質/274
二 "居者有其屋":香港與新加坡共同的現代化動力源泉/282
三 港英政府社會治理的特殊孔道:住房問題政治化/296
四 香港的回歸過渡及其法治挑戰/302
五 異點之一:"補貼投資"的新加坡政府投資理念/304
六 異點之二:新加坡社區各民族設限居住政策的由來/309
七 新疆作為絲路"核心區"的建設與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發展的途徑選擇/322
八 "一帶一路"新時代的"他鄉"與"故鄉"觀/326
第五章 戰后臺灣的現代化與邊疆地位的超越/328
一 國民政府對臺灣的"邊疆"定位/328
二 臺灣"政治邊疆"地位的初步確立/329
三 "領海線"的主權伸張與臺灣"政治邊疆"地位的確立/331
四 臺灣縣市"地方自治"與"耕者有其田"互為"邊疆生存之道"的表里/334
五 臺灣"地方自治綱要"與"新縣制"的異同比較/336
六 臺灣地方治理制度運作的諸種趨向/341
七 臺灣地方選舉制度本身的諸項改進/350
八 "耕者有其田"政策與"牛車"拉來的"邊疆"地位超越/352
終 章 世界歷史的"主輔線現代化范式"視閾下的中國邊疆治道變革/363
一 魏光奇教授的"大山論"開啟本源思考之門/366
二 中國傳統體用范疇的本源思考/378
三 馬克思生產范疇以及中國傳統身心范疇的本源思考/384
四 生生哲學:中國邊疆民族的陪伴性與中國歷史疆域形塑的動力論/392
五 "危險的邊疆"與中國邊疆的現代化治道變革/402
參考文獻/406
后 記/425
好
書價合理,送貨又快,喜歡于此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