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是西南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有著極為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與民風民俗資源。袁庭棟著的《成都街巷志(上下全新修訂版)(精)》是靠前部從街巷歷史文化的角度展示中國名城風采的著作。作者袁庭棟先生是有名巴蜀文化研究專家。他以二十多年的資料積累,四年多的辛勤考察與爬梳,生動、詳盡地介紹了500多條成都街巷及成都城池、河道、橋梁的命名緣由、歷史變遷,街巷中的名人掌故、趣聞逸事,重要的歷史事件與民俗活動,重要的學校、企業、地下出土的歷史文物。作者掌握資料豐贍、論證謹嚴,加上引人入勝的敘述風格,使本書具有科學性、欣賞性、實用性及收藏價值。書中所編地名索引和搜集的珍貴歷史地圖,特別是大量老照片,包括晚晴外國駐華使官,美國《國家地理》記者拍攝的照片,民國初年、抗日戰爭時期的照片,博物館、圖書館、檔案館和部分私人收藏照片以及當代攝影作品,極富收藏價值。此新版為全新修訂版,修訂了老版中的一些錯漏,增加了許多民國時期的成都老照片,并以精美禮盒套裝以饗讀者。
袁庭棟,1940年12月生于四川綿竹,1965年四川大學歷史系研究生畢業。長期在出版社從事編輯工作,1994年成為自由文化人。業余從事學術研究,已出版各類著述三十余種,在中國古代文化方面主要有《古人稱謂》《中國吸煙史話》《古代職官漫話》《解秘中國軍隊》《解秘中國戰爭》《殷墟卜辭研究——科學技術篇》(合作)《周易初階》《紅白喜慶禮儀全書》,以及古代蒙學要籍校注12種。在巴蜀文化方面主要有《張獻忠傳論》《話說四川》《歷代文化名人在四川》(合作)《巴蜀文化》《錦繡成都》《巴蜀文化志》《巴蜀文化圖典》(合作)《四川50年圖集》(合作)《成都》《天府的記憶》《成都解放60年圖志》等。曾在四川大學、成都大學、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教育學院等校兼職,開設過《古代文字與古代社會》《中國古代文化史》《巴蜀文化史》《中國古代科技史》《工具書使用法》等多門課程。曾出任臺灣的30集人文風情片《走過四川》的策劃與顧問,中央電視臺《正大綜藝》《開心辭典》《華夏文明》《歲月如歌》《走遍中國》等欄目成都專輯的撰稿人或顧問,中央電視臺的七集人文地理片《天府的記憶》的編劇與歷史文化顧問。曾在四川電視臺、成都電視臺、深圳電視臺和成都的"金沙講壇""武侯夜話""成都故事"主講巴蜀文化,在中央電視臺奧運會四川專題節目擔任主講嘉賓。
上卷
城
成都的得名
龜城
錦城
蓉城
南京西京
大城與少城
羅城
清城與滿城
"皇城"
東門
新東門
南門
新南門
西門
通惠門附通惠門路
北門附存正門
河
錦江附府河南河
沙河
金河附解玉溪
卷
御河
西郊河附飲馬河
橋
府河上的橋
西北橋
五丁橋附五丁路
萬福橋
星輝橋
北門橋(北門大橋)
太升橋
紅星橋(一號橋)
新華橋(二號橋)
武成門橋(新東門大橋)
東風橋
東門橋(東門大橋)
合江橋
安順廊橋
九眼橋附新九眼橋
望江橋(玉津橋)
南河上的橋
送仙橋附遇仙橋 望仙橋
百花潭橋
錦官橋
虹橋
南河橋(彩虹橋
南門橋(老南門大橋
錦江橋
復興橋(新南門大橋)
新安橋(安順橋)
其他用作街道名稱的橋
駟馬橋街
十二橋路
蘇坡橋街
崇義橋
五桂橋
半邊橋北街附半邊橋南街
三橋正街附三橋南街
錦江路附錦江里 錦江街 東錦江街
古臥龍橋街
青石橋街
公平巷
向榮橋街
余慶橋街
拱背橋街
大安正街
平安橋街附平安巷
通順橋街
玉帶橋街
桂王橋街
二仙橋路
三洞橋路
金沙橋街
二道橋街
通錦橋路附通錦路
一洞橋街
一心橋街
金仙橋路
同善橋街附化成街
百壽路
落虹橋街
星橋街
青龍街附青龍巷青龍正
街
青龍橫街
街巷
以方位數字命名
東大街附城守街
南大街附紅照壁街
花照壁街光華街
小南街
西大街
西月城街附月城街北月城街
北大街
小北街
北東街
東大路
水東門街
東勝街附西勝街
東安北路附東安南路
東玉龍街附西玉龍街
東龍須巷附西龍須巷
西安路
北新街附中新街 南新街
新街后巷子
東新街
北巷子附南巷子
北城街
東二巷附西二巷
一水巷附二水巷
一街坊附經一路緯一路
二道街附三道街四道街
十一街至十七街
新一村附新二村
以軍政官署命名
督院街
走馬街
將軍衙門
藩庫街附藩署街
布后街
學道街
提督街
鹽道街
總府街
指揮街
正府街附照壁巷
署前街附學署街 廳署街
西府北街附西府南街
東府街附南府街
簾官公所街
大科甲巷附正科甲巷小科甲巷
聯升巷
童子街
筆帖式街
義學巷
爵版街
鼓樓洞街附鼓樓北街 鼓樓南街
錦官驛街
沙河鋪
東較場街附西較場 南較場
北較場西路附北較場后街
前衛街
教練所街
大福建營巷附小福建營巷
馬鎮街
馬道街
西都街附東都街
中道街附中道后街 中道西巷
江漢路附洛陽路 昆明路 白下路
慈惠堂街
育嬰堂街
茗粥巷
以市場作坊命名
鹽市口
牛市口
羊市街附羊市巷 羊市北巷
羊子市巷 羊皮壩街
騾馬市街
肥豬市街附殺豬巷
殺牛巷附燒房巷
雞市街附雞市巷 鵝市巷
米市壩街附魚市壩街
糠市街
海椒市街
青果街
草市街
鄉農市街
暑襪街
紗帽街附絲棉街 棉花街 皮房街
皮房前街 皮房后街
金絲街附銀絲街 銅絲街
珠寶街附珠寶巷
鐵匠巷
打銅街附打金街
鑼鍋巷
燈籠街附燈籠巷
油簍街
壇罐窯巷
石灰街
染靛街
染房街附布壩子街
煙袋巷
漿洗街
線香街附代書街
香巷子
金字街
席草田街
古中市街
商業場街附悅來場巷 新集場巷
昌福館街
萬擔倉路
紅布正街附紅布橫街
商業街附實業街
以名人古跡命名
金沙遺址路附金沙路
支機石街
天涯石街
石筍街
五塊石
武都路
金馬街
石馬巷
文翁路
石室巷
君平街附君平巷
琴臺路附西城邊街
武侯祠大街附武侯祠橫街
九里堤路
營門口路
衣冠廟
洗面橋街
玉泉街
小關廟街
桓侯巷附桓新巷 放生池街
黃忠路附黃忠街
娘娘廟街
蜀漢路附蜀漢街
草堂路
永陵路
天祥街附天祥寺橫街
康莊街
宋公橋街附凈居寺路
方正街附丁公祠街
狀元街附磨子街
何公巷
岳府街
東垣街
中山街
多子巷
將軍街
張瀾路
玉章路
劼人路附菱窠路
太玄路
下卷
以祠廟館所命名
青羊正街附青羊上街
玉皇觀街
三官堂街
三元正街附三元巷
純陽觀街
梓潼橋街
奎星樓街附褲子街
五岳宮街
城隍巷附城隍廟街
大紅土地廟街附小紅土地廟街
福德街附福德巷
龍王廟正街附龍王廟南街
牛王廟街附牛王廟巷
馬王廟街
灶君廟街
瘟祖廟街
壇神巷附西壇神巷
惜字宮南街
字庫街
神仙樹
大慈寺路附大慈寺街
和尚街
鈀街
磨房街
下卷
文殊院街
白馬寺街附白馬巷
金沙寺街
楞伽庵街
轉輪藏街
喇嘛寺街
興禪寺街附女兒碑街
白云寺街
紅瓦寺街
觀音閣街附觀音閣巷 觀音巷
觀音堂街
多寶寺路
鎣華寺街附北鎣新街
梵音寺街
古佛寺街附化成寺街 石佛寺街
慶云街
紅廟子街
大悲巷
大南海巷
法云庵路
如是庵街
青蓮上街附青蓮巷
元通巷
華嚴巷
小天竺街附小天九路、小天九巷
目錄
南臺路
繩溪巷
守經街
新開寺街附衛民巷
明星巷
金華街
王爺廟街
白塔寺街
太平街
三圣祠街
川主廟街
文廟前街附文廟后街
文廟西街 文廟街
文武路
四圣祠街
湖廣館街
江南館街
金玉街
陜西街附橫陜西街
廣東館街
燕魯公所街
貴州館街
福興街
忠烈祠街附會府街
昭忠祠街
祠堂街
皇華館街
純化街
醬園公所街
以雅語吉祥語命名
三多里附三多巷
四維街附四維村
五福街附五福巷 五福胡同
五福村
八寶街
九如村附九如巷
吉祥街
長順街
同仁路
仁厚街
親仁里
華興正街附華興上街 華興東街
華興巷
頭福街
興隆街
隆興街
德盛路附隆盛街
春熙路
升平街附太升路
東升街
斌升街
上升街
上翔街
大有巷
向陽街
和平街附駱公祠街
天福街
芷泉街
紫東樓街附紫東正街
賓隆巷附賓隆街
致民路附龍江路 新生路
老馬路 群眾路
共和路附共和里
勝利村附勝利街
安全巷
正通順街附東通順街
清安街
光明巷附天燈巷 南燈巷
永安街附東永安街
永興巷
玉成街
望平街
年豐巷
古雅坡路
大同巷
存古巷
老古巷
千祥街
永靖街
荔枝巷
珠市街附東珠市街 西珠市街
張家巷
鏟布巷
良醫巷
成華街
花圃路附花圃北路
慶憲街
迎曦上街附迎曦下街
公行道
小稅巷
飛龍巷
文明巷
互助路附愛民路先鋒路
清潔巷
忠孝巷附仁義巷
萬年場上街附萬年場下街 萬年場路
解放路
以景物特色命名
芙蓉巷附芙蓉街
銀杏路
桂花巷附桂花街
東桂街
鸚哥巷
竹林巷附苦竹林街 竹葉巷
上半截街 竹林村
泡桐樹街附外南泡桐樹
柿子巷
梨花街
棗子巷
拐棗樹街
皂角巷
白蠟村
槐樹街
干槐樹街
雙槐樹街
三槐樹路
倒桑樹街
雙林路附雙橋路
三桂前街附雙桂路
水碾河路
蓮花池街
蓮花村
上水巷附下水巷
水津街
上池正街附上池北街 南城塘坎街
中蓮池正街附大塘坎街小塘坎街
小淖壩街
下蓮池街
方池街
王家塘街
目錄
白家塘街
糞草湖街
九龍巷附青年路橫九龍巷
玉沙路附玉石街
半邊街附新半邊街 伴仙街
丁字街
三倒拐街附斧頭巷
疊灣巷
小通巷
東城拐街附東城拐下街
穿巷子附不穿巷子穿院巷
紅石柱街
紅石柱正街附紅石柱橫街
黃瓦街
紅墻巷
鐵箍井街
水井街
涼水井街
銅井巷
金泉街
柵子街附雙柵子街
寬巷子附窄巷子
井巷子
新巷子
新開街
臥牛巷
獅子巷附獅馬路
筒車巷
大田坎街
簸箕街
馬鞍山路
以往昔建筑命名
順城大街
東順城街附北順城街
東城根街附老東城根街 橫東城根街
西城根街
東門街
西皇城邊街
東華正街附東華門街 西華門街
東轅門街附西轅門街
西城巷
西城角巷附西城角邊街 西城角街
城邊街
大墻東街附大墻西街
東馬棚街附西馬棚街
過街樓街附過街樓橫街
紅牌樓北街
花牌坊街附牌坊巷
錦華館街
天成街
培根路
金魚街
炮廠壩街
電信路
金河路
金河邊街
上河壩街附下河壩街 后河邊街
外東上河壩街 南河口街
東御河街附東御河北街
東御河沿街附西御河沿街
西御河邊街
東御街附西御街
小河街附西順河街
國學巷
黌門街附黌門后街
大學路
中學路
小學路
金陵路
南虹路附南虹村 臨江路
光華村街
書院街附王道正直街
南薰巷
樹德里附樹德巷
建國巷
蜀華街附蜀華路
文華大道附文化街 文華路
體育場路附大壩巷
體院路
以風物傳說命名
柳蔭街附楊柳巷
猛追灣街附建設路
較場壩街附點將臺街
五世同堂街
長發街
黃傘巷
黃田壩
光大巷
曹家巷
江源巷
龍舟路
以居民特色命名
王家壩街附王家壩后街
金家壩街附人壽巷
汪家拐街
毛家拐街
梁家巷附李家巷
焦家巷
包家巷附后包家巷
耿家巷
孟家巷
馬家花園路
馬家巷
七家巷
寧夏街
崇德里
互利正街
梓潼街
仁壽里
因誤傳誤寫命名
撫琴路
落醬園巷
狗頭巷
椒子街附均隆街
白絲街
九思巷
內姜街
后子門街
天仙橋路
玉林路
王化橋街
廣福橋街
凍青樹街
洗腳河街
宏濟路
三圣街
幾條最重要的新街道
人民路
紅星路
蜀都大道
新華大道
一環路
二環路
三環路
主要參考資料目錄
地名索引
主題索引
后記
又記
再版后記
作者簡介
鳴謝
東門成都很后一次修建的城墻是清代時的城墻,在城墻上只開了東南西北四道城門,是歷代成都城城門很少的時期。據研究,秦代大城可能有六道城門,漢代大城可能有十三道城門,唐代羅城有八道城門,明代大城就只有四道城門。清代在城市建筑的格局上基本都是沿襲明代,城門減少的原因是為了更加安全。清代成都城東門的位置很特別,它不在東面城墻的中部,而是在南部,幾乎靠近城墻的東南角了。如果把它與處于西北方向的北門畫上一條線的話,這條線與正東正西的一條線之間的夾角大約是35度。這種建筑格局在全國城市中是少見的。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應當是以下兩個:一是因為秦代靠前次修建成都城時就修成了一座不南不北的"龜城",其原因已于前面有關"龜城"部分作了分析;二是從目前可以看到的資料分析,唐代的羅城在東面有兩道城門,偏北的叫大東門,五代前蜀時改稱萬春門,偏南的叫小東門,五代前蜀時改稱瑞鼎門。這種情況在宋、元時期一直沒有變化。明代的成都城是明洪武年間在宋元舊城的基礎之上修建的,東南西北方都只保留了一道城門。東門名叫迎暉門,位置在宋元時期的偏南的小東門,原來的大東門不再存在。這種安排的原因很可能是為了適應當時的河道,因為內江與外江的匯合處是在小東門外,當時還很重要的金水河的出城口也在小東門外。也就是說,成都人要利用錦江船舟之便從東邊出城入城的話,小東門是很方便的。清代成都城東門的名字仍然叫迎暉門,城門之上修建了高達五丈的城樓,名叫溥濟樓。據民國《華陽縣志》卷二七記載,是"堂皇壯麗,不亞于京師"。溥濟樓在民國初期被軍閥拆毀,建筑材料被賣錢充作軍閥混戰的軍餉。1938年12月,為了方便城內居民在日本侵略者轟炸時盡快疏散出城,把成都的老城門全部拆除,城門洞也有所擴寬,并在城墻上開辟了若干個豁口。從此以后,成都的老城門就再也看不到原來的模樣了。迎暉門的名字一直只用在書面語言中,成都人口中稱為東門,在有了新東門之后稱為老東門。老東門的位置就在今天東大街快到東門大橋(東門大橋原來就在城門之外)的地方,一直到東大街改建之前都還可以很明顯地看得出一些拆除之后的痕跡,因為這里比東大街的任何一段都要寬一些,老成都人就把這里稱為東門城門洞廣場。抗日戰爭期間的1943年,為了紀念在前線犧牲的大量川軍死難烈士,成都各界人士決定建造一座紀念性雕塑。在當時的成都市市長余中英主持下,由1938年入川的有名雕塑家劉開渠設計,并與成都"萬興隆"號主人、銅匠出身的江萬興、工匠朱木均等協作,很后由四川機械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傳統澆鑄技術制作完成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成都人一般稱為"無名英雄銅像"),于1944年7月7日安放在東門城門洞廣場中央。無名英雄身著短褲,打著綁腿,足穿草鞋,手握步槍,背著背包、斗笠和大刀,俯身跨步,平視前方,坐西朝東,向著抗日前線,十分傳神又符合生活真實,既是一尊極為珍貴的藝術品,又是一處重要的歷史文化見證。遺憾的是,1965年東大街架設電車線路時,這座重要的雕塑被毀損。1989年在年屆八旬的劉開渠主持并指導下,雕塑由四川省雕塑院的張紹蓁重建,于1989年8月15日樹立于外東的東二環萬年場路口。所以選址在這里,是因為無數川軍都是東向出川抗日的。2006年改建二環路時雕塑遷往庫房中保存。2007年8月15日,也就是抗日戰爭勝利62周年的時候,雕塑很后遷置于人民公園東大門,仍然面向東方。這里是很好安放地點,因為抗日戰爭開始以后,"四川各界民眾歡送出川抗敵將士大會"就是于1937年9月5日在人民公園(當時稱少城公園)召開的,出川抗戰的川軍隊列就是從人民公園開始踏出去的。把雕塑放在這里,就是回到當年抗戰川軍的出發地。新安放的雕塑的基座上增加了兩塊花崗巖石碑,上面雕刻了兩段文字,一段記述了雕塑的歷史變遷,一段記述了川軍對抗日戰爭的貢獻。后一段文字是摘自抗日戰爭勝利之時《新華日報》于1945年10月8日所發表的社論《感謝四川人民》:在八年抗戰之中,這個歷目前挑選規模的民族戰爭之大后方的主要基地,就是四川。自武漢失守以后,四川成了正面戰場的政治軍事財政經濟的中心,隨著正面戰線內移的軍民同胞,大半居于斯、食于斯、吃苦于斯、發財亦于斯。現在抗戰結束了,我們想到四川人民,真不能不由衷地表示感激。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場,是盡了挑選很重要的責任的,直到抗戰終止,四川的征兵額達到三百零二萬五千多人;四川為完成特種工程,服工役的人民總數在三百萬人以上;糧食是抗戰中主要的物質條件之一,而四川供給的糧食,征糧購糧借糧總額在八千萬石以上;歷年來四川貢獻于抗戰的糧食占全國征糧總額的三分之一,而后征借亦自四川始。此外各種捐稅捐獻,其挑選的一部分也是由四川人民所負擔。僅從這些簡略統計,就可以知道四川人民對于正面戰場送出了多少血肉,多少血汗,多少血淚!川軍主要將領劉湘、鄧錫侯、潘文華、楊森(當時正擔任貴州省省長,所以他率領的川軍二十軍是從貴州出發的)、孫震、李家鈺、唐式遵等都親赴前線,無論是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包括有名的臺兒莊大戰)、南京保衛戰、武漢保衛戰、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都有川軍在英勇抗敵、流血犧牲。劉湘病死在武漢,李家鈺、王銘章、饒國華等戰死沙場。與此同時,四川省出動200萬民工修筑與擴建了川陜、川湘、川黔、川滇四條戰略公路,抗戰時期四川出動150萬民工成功趕修了新津、邛崍、彭山、廣漢四大轟炸機機場和成都、溫江、德陽、重慶、梁山(今梁平)五個驅逐機機場。這是當年搶修機場的場面。
"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應當是在抗日戰爭中各條戰線上英勇犧牲的四川先烈的共同的紀念碑。劉開渠于1938年底來到成都,以后在此生活創作了六年(他當年在成都的主要居住地在學道街省教育廳右側,雕塑工作室曾經設在紅石柱街),塑造了作品40余件(當代有名美學家與雕塑家王朝聞當時曾經給他做過助手)。除了有名的孫中山先生坐像之外,他還塑造了四尊抗日英雄的銅像,除上述的"川軍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另三尊抗日英雄銅像是:立于中山公園(原勞動人民文化宮)中的饒國華將軍的銅像,建于1940年(關于饒國華將軍的介紹見"提督街")。立于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中的王銘章將軍的銅像,建于1940年(關于王銘章將軍的介紹見"祠堂街")。立于北門城門外的李家鈺將軍銅像,建于1947年(關于李家鈺將軍的介紹見"廣福橋街")。此外,當時的四川省挑選軍政長官、第七戰區司令長官劉湘于1938年1月20日病逝于武漢,1939年9月以國葬禮安葬于武侯祠側的墓園(即今天的南郊公園)內。1941年在鹽市口樹立了一尊騎馬的銅像,1942年又在墓園內樹立了一尊銅像(關于劉湘將軍的介紹見"體院路")。新東門由于成都的東門位置太偏南,往東門外去的人們頗感不便。辛亥革命以后,為了方便城內城外的交通,就在東邊城墻的偏北處新開了一道城門,命名為武成門。成都人為了區別于原來的老城門,一般都叫作新東門,很少有人把它稱作武成門。新東門于1914年開通,當時還修有城門。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城內居民跑警報方便,不但拆去了城門,還加寬了門洞與道路,把道路與天涯石北街直接連接了起來,這就是今天的武成大街。當年的新東門早已看不到了,今天只是保留在武成大街這個街名之中。在一些地圖和介紹成都的文章中經常把武成門寫為武城門,這是由于不知道"武成"二字的來歷所造成的錯誤。"武成"一稱出于《左傳 成公十一年》:"秦晉為成",就是說秦國和晉國之間通婚了,和好了,不再打仗了(常見的成語"秦晉之好"即由此而來)。1914年開通武成門時,成都并不太平,以此命名就是寓意企盼和平,不再打仗。新東門開通以后,雖然是方便了市民出入城,但是也曾經一度遭到當時少數守舊的成都人的怨罵。怨罵的原因是來自20世紀上半葉的四川軍閥混戰。成都城長期都是四個城門,清代兩百多年基本上是平安祥和的。1913年開了新西門,1914年開了新東門,這以后就開始了長達20年的軍閥混戰,甚至在成都城內爆發了幾次規模不小的巷戰。于是,一些老人就說是新開兩道城門改變了成都多年來只有四門的縮頭烏龜式的"龜城"的傳統,新東門在前面伸出了一個頭,新西門在后面伸出了一個尾,這就給屠夫提供了殘害神龜、斬頭去尾的可能,于是要求將新開的兩道城門封閉。當時的一首《竹枝詞》就反映了這一種呼聲:"蓉城自古仿龜修,濯錦江邊錦水流。首要縮藏才鎮靜,何須玄武(按:玄武是龜的別稱)強伸頭。"不過,新開的兩道城門并未封閉,一來是少數人這種附會之說并未得到大多數人的支持,二來是日本侵略者的轟炸不久就降臨到成都人民的頭上了。上述談到的少數人的怨罵的背后,反映了軍閥混戰給成都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以新東門來說,就曾經在它新開不久之后的軍閥混戰中血流成河。1917年,駐成都的滇軍、黔軍與川軍發生大規模巷戰,新東門地區一度成為主戰場之一,城墻被鮮血染紅,城壕幾被尸體填平。當時的紅十字會在新東門地區收埋無人認領的尸體就達4000多具,其中有不少平民百姓。據當時報紙報道,很令人發指的是在尸體中發現了有如禽獸的暴行"放美人風箏"的真實證據:兩個年約十三四歲的女孩被輪奸后又被剖腹,再將二女孩的腸子拖出加以聯結。清代的成都城墻只有四道城門,而且在晚上還要定時關閉。到了民國時期,隨著新東門和新南門、新西門以及北較場存正門的開通,成都就有了八道城門,大大方便了市民的交通出行。抗日戰爭時期,為了城內居民在有空襲警報時方便向城外疏散(當時叫跑警報),市政當局還在城墻上打開了幾處不設城門的豁口(即缺口),除了這里提到的武成門之外,還有東較場、瘟祖廟、南較場、北門城隍廟、西城角街、萬福橋、二道橋,以及今南河橋(即俗稱的彩虹橋)以西等處。到了這個時期,兩千多年來晨啟夜閉的城門用于阻隔內外的作用就基本上消失了。南門和東門一樣,成都人都把南門叫作老南門,因為在成都城的南邊后來又有了一道新南門。成都的南門是幾道城門中歷史很悠久的城門。它的位置一直與有名的萬里橋相鄰,出了南門就是萬里橋。萬里橋的位置從秦代到現代一直未變,南門的位置也就一直基本未變。無論成都城的格局如何變化,無論成都城開了幾道城門,在出城去萬里橋的這個方向過去都開著一道南門。只是不同時期南門的名稱有所不同,南門與萬里橋之間的距離也略有不同。從秦城開始直到唐代的羅城,成都城比較小,而且在南邊有外江和內江雙過城下,所以南門名叫江橋門,出了江橋門之后先要過內江上的江橋,然后才過外江上的萬里橋,秦以后一直到唐代都是如此。唐代修建羅城以后,大城擴大了,內江也改了道,新的南門與萬里橋的距離就近了,出了南門就是萬里橋,所以南門也就被叫作萬里橋門。五代前蜀時期將萬里橋門改名為光華門,宋代恢復舊名為萬里橋門。明代改稱中和門,清代又恢復為很早的江橋門,城門之上修建了名為浣溪樓的城樓。因為在乾隆時有位叫保寧的四川總督在城樓上題了一塊大匾,上書"浣花"二字,所以城樓也叫浣花樓。民國初年,城樓被拆除。抗日戰爭中,城門亦被拆去。在今天南大街的錦里東路與濱江西路相接的位置再偏向北一點,就是當年老南門的位置,如今已經是在高架橋下了。
好作品,不錯的閱讀體驗,包裝一般,物流一般,需改進!
終于買到這一套書了。一直比較喜歡一些市井歷史,多年前打過無數電話去出版社詢問再版情況,都說暫時不會再版了。想不到等了五六年吶,終于等到它再版了,昨晚毫不猶豫就直接把它買了,書很好,值得收藏......這是我在雜志之家第一次為一套書寫了一堆評論。
特別喜歡袁庭棟老師的書,巴適巴適巴適
很好的書籍,巴適
整體感覺還不錯。
不好不會買
還是很好哦 學習
很好,跟網上圖片一樣。新版內頁插圖全部變為黑白的了,這點不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