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素來有著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傳統,再過一些時日,這個邊界的現實意義就稀釋了。時間會治療一切,時間也會告訴我們一切。在這個花開花落的季節,作者沈嘉祿把關于這個話題的文章整理匯編成一本《石庫門夜來香》,鄭重地獻給各位。
自序
一、石庫門·夜來香
穿過弄堂的目光
過街樓
灶披間里的閑言碎語
東臺路
大德堂
殺牛公司
手藝三人
阿發老爹
吃有吃相
夏三凍
泡飯和它的黃金搭檔
同門兄弟一道炒
昨日的鮮花,昨日的焰火
風箏
一群彩色的螞蟻
一切從一只喇叭箱開始
茶館,童年故事的背景
二、后廂房·梔子花
1949年·沈家紀事
父親的遺產
最憶兒時菜根香
媽媽的毛衣,媽媽的手
五香豆的回味
哈密瓜是甜的
我的三位兄長
姐姐去了青浦
水仙花開貴客來
鄉關何處
"霍亂時期"的師生情
越劇熱中的戲裝照
執手相識
三、淮海路·紫羅蘭
1843·西姚家弄
露天通事,洋涇浜英語的先聲
一百年前的外語補習班
淮國舊,叫我大開眼界的窗口
羅宋面包與羅宋湯
老大昌的碎蛋糕
盧灣,長在我心里
梧桐樹下,值得珍藏的風景
田子坊里的女人們
一只壁爐的祈禱
思南公館的花香與書聲
舊書店,城市的胎記
帶上好友,將時間交給瑪赫
創意集市,逛逛有收獲
四、董家渡·秋海棠
董家渡的紅月亮
有煩惱,抄經去
舊衣新時尚
孔雀是美麗的
朝鮮水泥、古巴砂及香蕉
唐寶寶的月餅
繁榮的奶油蛋糕
弄堂里的私房美食
生煎饅頭&上海
美食街上的酒鬼們
張三豐的"小花帽"
時來運轉的"舊貨鬼"
個人理想與國家意志
五、外灘·白玫瑰
擺渡船
蘇州河口的帆影
在中央商場喝咖啡
窗外兩棵"樹"
浮華背后
國際飯店,城市文明的一個原點
和平飯店,瘋狂的初夜
老外的海上遺夢
老碼頭:在這里登陸,從這里出發
上海,繼續發電
時尚飯店的噱頭
拜托了,淘寶君
外灘擁擠踩踏事件行為模式猜想
夢想在廣場中央
我在上海,上海很遠
讓尊嚴回歸我們的生命
臺灣版《上海人吃相》自序
弄堂是什么?這是我在弄堂里居住了三十多年,離開弄堂后才向自己提出的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上海電視臺要我寫一部關于上海弄堂歷史的專題片解說詞,為此我花了不少時間查找資料。那時候許多上海人還蟄居在弄堂里,有一種身在廬山而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感覺,這方面的資料還真不多。不過有限的資料已經讓我感到驚訝與恍然,我初步了解了它的起源、發展和類型,也大大激發了我對弄堂建筑形態與市民生態的探究興趣。如果從建筑學的角度說,我獲得了新知識,而從社會學的角度講,現成的書本只提供了一個籠統的說法,令人意猶未盡。弄堂是什么?這個問題就不容回避地推到我眼前。
今天,我想告訴年輕朋友:如果我們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建筑本身,這對認識上海這座城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也可能誤入歧途。我們不妨跳出物理層面,從社會學的路徑進行觀察與審視,那么我們就會發現,弄堂不僅是一種特定年代形成的城市建筑形態,而且形成了一個個相對獨立的生態圈,這個生態圈真實地反映了人的差異、階級的差異以及由此產生的文化差異。如果誰想研究上海的地域文化,研究上海人的集體性格,不深入弄堂的生態,無異于隔靴搔癢。
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在弄堂里玩,像鳥一樣自由散漫,好不痛快啊。我們打彈子、玩"官兵捉強盜" 、扔"豆腐格子"、盯橄欖核,我們踢毽子踢足球踢翻了人家的馬桶。我們的喧鬧聲吵醒了在廠里三班倒的女人,于是我們被告狀,被各自的大人揪著耳朵押送回家。可是第二天我們照樣像鳥一樣無憂無慮,為所欲為。然而我們不敢隨意到鄰近的一條弄堂里去玩。那是一條新式弄堂,有花園、有洋房,洋房里據說有抽水馬桶和煤氣灶,陽臺上有鮮花,每個窗口都拉上了雪白的窗簾,偶爾還能聽到流水潺潺的鋼琴聲,這使得周圍格外幽靜,靜得叫人犯愁。這是一個超乎我們想象的新世界。我們這群野蠻小鬼誰也不敢高聲嚷嚷,不敢撒腿狂奔,不敢掏出小雞雞對準墻角滋一泡熱氣騰騰的尿。是的,我們本能地感到,這里不是我們的家園,這里的人比我們有錢,這里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女的漂亮,男的娘娘腔,他們偶爾在窗口探頭張望,很快縮回,他們不會跟我們玩。
雖然心向往之,但平時單刀赴會沒那個膽量,非得結成團伙才敢進入。
后來才知道,上海的弄堂是有等級之分的。老式石庫門里弄、新式石庫門里弄,還有花園里弄和公寓式里弄,具體到同一條弄堂里的石庫門房子,也有精粗優劣之分,比如在外人看得到的幾幢房子,門套做得格外精致,樓上樓下的廂房也會裝上百葉窗。我家住的是比較大路的一種,有前后客堂,有單邊廂房,有亭子間,而旁邊一條弄堂里只有前后客堂,連廂房也沒有,當然跟我們一樣,都沒有衛生設施。每天清晨,主婦們將煤球爐子拎到弄堂里升火,火星四濺,煙霧騰騰。還有,"糞車是我們的報曉雞,多少市聲由此起。"金嗓子周璇在四十年代的老電影里就是這么唱的,她為上海弄堂的生活抒情,是上海市民的代言人。
像我們這樣的弄堂,一般叫作"里",六合里、樹德里、久耕里、永安里,都是這種格局,居住者大多是工人、店員、教師、小業主,很少有大老板、大知識分子、大藝術家。弄堂里留下幾口井,那是法租界未通自來水之前的"遺物"。井圈加了蓋,每周四大掃除那天才由居委干部開啟,供居民取水沖洗弄堂。沿街面的房子稍許精致點,門面略顯高敞,過去都用來開店,時過境遷,門柱上依稀還有些模糊的字跡讓我們知道它的前身是醬坊或棺材店。最顯眼的,就是紅磚砌出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弄堂口門樓,過街樓窗下位置就是弄堂名,淺浮雕或陰刻,一般為名家寫的楷書或隸書,頂部正中被花枝纏繞的橢圓形微微突起的位置砌有幾個立體數字:1922。
P3-P4
挺好的
上海人閱讀上海的人與故事,仿佛回到了過去。
好
還可以吧 包裝不錯
喜歡裝幀設計才買的
很好?當當買書最好!
非常滿意,很喜歡
上海素來有著海納百川、兼容并包的傳統,再過一些時日,這個邊界的現實意義就稀釋了。
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非常好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一般化吧,還可以
快遞換公司,打亂了生活規律,為了等快遞送上門,整天不能外出,希望還是由萬象快遞或晟邦快遞送較好,以前幾十次的服務大家都熟悉了。
由于一直沒在家所以沒有及時評論,一直都在當當買書,所以相信不會失望的,果然不錯,紙張、印刷都是非常的好。這本書已經放在皮箱中,將陪伴我的下一段旅程,所以就不曬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