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理勇新說老上海"為著名上海史專家薛理勇先生解說老上海史事風物的叢書。《老上海高樓廣廈》專敘國民政府上海市與市政府大樓、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工部局大樓、老市府大樓、法租界公董局大樓、上海中央造幣廠大樓、上海銀行同業公會大樓、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大樓、德商謙信洋行和謙信大樓、日商的三開和三菱洋行大樓、中央商場和新康大樓、蘇州河畔的百老匯大廈等一批老上海高樓大廈,通過其建筑過程、風格造型和相關人物故事的解讀,幫助讀者領略這些已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的著名建筑的深厚文化底蘊。
上海的大樓大多建于20世紀20年代后,建造質量較高,使用情況也較好,大多數大樓至今保存較好,許多還被列入不同等級的保護單位,人們把城市的建筑叫做會說話的石頭,通過這些建筑,人們可以了解上海城市發展的歷史,知道許多有趣的故事。薛理勇編著的《老上海高樓廣廈》為我們介紹的就是老上海的這些高樓大廈,講述的是與建筑、與上海有關的故事。
前
國民政府上海市與市政府大樓
長海醫院內的飛機樓
蘇州河畔的河濱大樓
工部局大樓到老市府大樓
法租界公董局大樓
上海中央造幣廠大樓
中國郵政和郵政大樓
上海三處電報大樓
亞洲文會和博物院大樓
雷士德基金會建的大樓
Denis Chen和德義大樓
上海銀行同業公會大樓
先施公司和永安公司
紙幣上的建筑
中南大樓和金城大樓
"南四行"與其銀行大樓
四行儲蓄會大樓和國際飯店
永年和華安保險公司大樓
江西路的幾幢大樓
上海及時幢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筑——安利大樓
德商謙信洋行和謙信大樓
日商的三井和三菱洋行大樓
中央商場和新康大樓
蘇州河畔的百老匯大廈
基督教青年會及其大樓
上海的幾幢教會大樓
法租界公董局大樓1862年,洋槍隊基本上鎮壓了東進的太平軍,南京的太平天國敗相顯現,江南的局勢暫時出現一派升平景象。
1862年4月29日,法國駐上海領事就到處張貼告示,宣布法租界已成立了一個"大法國籌防公局"的市政組織和領導機構,實際上單方面宣布退出由英、美、法三租界建立的"工部局"。以后,法國人不斷向英國人和美國人解釋:他們當初參加工部局未得到法國外交部的批準,法國外交部也不同意他們的做法,只得退出。不久,這個"籌防局"就改名"公董局",法文名MunicipalteFrancaise,與英文的"工部局"是同樣的意義。開始,這個機構也往往被叫做"法租界工部局",后來為示區分,中文名就叫做"公董局"。"董"的本義是監督、督察,現在的許多企業、商業、文化機構中設"董事會",就是這種單位中的監督、督察機構,有權任命、撤換負責具體事務的經理或總理,所謂"公董局"當然就是由多人組成,共同負責的"董事會"機構。不過,事實上上海法租界實際掌控在法國領事手中,法國領事有權任命和撤換公董局的董事和總董。法租界建立自己的公董局后就得籌劃建公董局的大樓。法國人梅明和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有較詳細地描述。
福建的泉州、漳州素以海上航運、貿易著稱,清康熙朝開放海禁后,泉州、漳州的商人隨海船進入上海,并成為實力雄厚、勢力強大的"客幫"。早在1754年(清乾隆十九年),泉州、漳州商人就在上海"大東門外二十五保七圖濱浦房屋基地,建造泉漳會館一所,供奉天上圣母(即天后,閩南一帶又稱`媽祖`)神位,春秋祭祀,以展敬誠";1845年,泉漳會館又在上海縣城北郊設了一個分部,這里就被叫做"泉漳別業"。當然,這里也成了福建人集中的區域。當1849年法租界建立后,這個泉漳別業就被劃進了法租界。我們知道,1853年上海爆發的小刀會起義就是以福建泉州、漳州的小刀會和廣東的三合會為主的幫會起義。當小刀會被鎮壓后,法國人不斷向上海道報告,法租界泉漳別業的福建人仍在鬧事,租界的警力奈何不了他們,建議上海道驅散泉漳別業的福建人,以避免再次發生小刀會起義。上海道相信了,并下令驅散法租界的福建人,于是這個泉漳別業只得搬遷到"里灘",就是今天打浦橋路近黃浦江邊的"南園公園"一帶。而泉漳別業的地塊就被法租界征用,清《同治上海縣志》中記錄了此事,法國史學家梅朋、傅立德合著的《上海法租界史》中講:相反,福建會館(即泉漳別業,譯者不知該機構的原中文名,直譯作"福建會館")的公墓倒是搬掉了,董事會對此很滿意。建造公董局大樓就是買的福建會館的一部分地皮。
該書對建造公董局大樓的過程有較詳細的描述:首先當然是著手建造公董局大樓的事情。大樓由一位英國建筑師克內威特設計,中國承包商魏榮昌(譯音)提出造價為四萬三千四百六十二兩;后來商定為三萬九千兩。董事會提供門窗的鐵飾品、鐵柵欄,并把擱在這塊地上的方石也給了承包商。建造工程應在十五個月中全部完竣,否則,承包商要被迫付賠償費,延遲一個月付二百五十兩;如果提前完成,則應付給承包商獎金,每提前一個月也付二百五十兩。供巡捕房用的房屋必須在十個月后交付使用。
……P28-30
好評
還可以
法租界公董局大樓起用于1862年
還可以的。老上海風情。
老上海系列叢書非常值得收藏。
介紹老上海的著名建筑,幫助讀者領略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蘊。
薛理勇老師關于老上海建筑的用心之作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