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人對“吃”的追求,往往令外來人難以理解。“吃”聽起來大俗,其實深究其道,亦能夠大雅。民以食為天,對食物的講究,亦可看做對生活的一種追求。廣東的味之道,或許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中山大學著名學者、老西關黃天驥教授就認為:廣州人務實,只要好吃,便不拘材料貴賤,也不拘吃的形式;小攤檔前,平起平坐的氛圍,才是“食在廣州”的神髓。
書稿分為五章:誰說“食在廣州”、緣何“廚出鳳城”、到底還看廣州、敢說味出潮州、粵菜海外傳奇。作者出版過多種有關嶺南飲食文化的書籍,對相關題材了然于心,長于歷史梳理,亦融入不少順德、潮州的采訪所得。
書稿設置知識鏈接、加插圖片,除了食物食材的圖片,亦有諸如順德清暉園、潮州牌坊街等具備文化意義的場景照片,增加當下的現場感,也讓讀者對產生美食的環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地道廣東叢書,所謂“地道”廣東,既是指廣東風物而言,也是就廣東文化精神而言,也就是說叢書既真實反映廣東社會文化的表層,也揭示廣東社會文化的內核,從對民俗的變與不變的記敘中,揭示廣東地域文化的傳統和社會文化的變遷,揭示廣東人的行為方式、價值理念。
廣東味道》系《地道廣東》叢書之一種,著重闡述和表現廣東的飲食文化,對宣揚嶺南文化將起到一定的有益作用。
叢書主編:黃樹森,生于鄂,漂泊湘桂黔,長居嶺南一甲子。長期從事文化批評和嶺南文化研究,編審,廣東省文聯榮譽委員,廣東省文藝批評家協會名譽主席, 廣東省人民政府原參事,中山大學兼職教授,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特約研究員,中國文聯第六、七屆代表。專著和編著有《題材縱橫談》《手記叩問——經濟文化時代 猜想之子丑寅卯》《黃說——叩問嶺南一甲子》《春天紀》《廣東九章》《上海九章》《廣西九章》《深圳九章》等,主編“叩問嶺南”叢書五種,“流行蠱”叢書六種,“地道廣東”六種。 《東莞九章》首次挖掘“莞香”嶺南文化密碼,續斷160年之莞(沉)香文化,可望成為超千億產值的 經濟文化聯姻的經典個案。新近出版《黃說》會通六十年之文化緬懷人生洞見社會淬礪,另有《說黃》匯集六十文壇大家名家言說評論,成我者與他者之互文互動。 得過若干獎。名被選入《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者辭典》《中國文藝家名人錄》等。媒體和民間有“文化奇人”“黃九章”俗稱。
作者:周松芳,文史學者,文學博士,現居廣州。出版學術專著《自負一代文宗:劉基研究》;發表學術論文和評論文章數十篇。先后在南方日報、南方都市報等多家報刊開設學術隨筆、文化漫談、影視時尚、法律史譚等專欄,結集出版《嶺南饕餮:廣東飲膳九章》、《民國味道:嶺南飲食的黃金時代》、《民國衣裳:舊制度與新時尚》,另有《海外食事:雜碎與番菜的傳奇》、《嶺外風月:嶺南社會文化別探》等將出。以學術品格參與地域文化建設,主編出版《珠水維新:中華文明的珠江時代》,參與編撰出版《廣東九章》、《上海九章》、《廣西九章》、《東莞九章》等(均副主編)。
引
1.清暉
2.廣東滋味
及時章 誰說“食在廣州”
1.“走廣”走出的“食在廣州”
2.“食在廣州”,唱響上海
第二章 緣何“廚出鳳城”
1.國宴主廚
2.滬上風華
1)倫教糕
2)土鯪魚
3)百雞宴
3.絲都味道
4.媽姐傳奇
5.全民皆廚
6.極品魚生
第三章 到底還看廣州
1.佛幫入廣
2.星期美點
3.秀色可餐
4.黃金時代
5.還看今朝
6.西餐別裁
7.牛羊至味
8.客家地主
9.上海報道
1)食在廣州,見證茶樓
2)嶺南饕餮,屠狗治蛇
3)香港與上海的飲食雙城記
第四章 敢說味出潮州
1.潮菜初起
2.問鼎粵港
3.回到潮州
1)粿味潮州
2)魚味潮州
3)菜味潮州
4)茶味潮州
5)夜味潮州
第五章 粵菜海外傳奇
1.雜碎之興
2.李鴻章雜碎
3.美國雜碎
4.雜碎的民國記憶
5.雜碎別傳
1)潮州打冷
2)中國料理
3)回歸正宗
4)洋雜碎
我們這套“地道廣東”叢書的主編黃樹森教授,是嶺南文化負盛名的大家之一,也是廣東味道有發言權的老饕之一,曾被形容為“不在餐館,就在去餐館的路上”。可是,當他看了鳳凰衛視的一期介紹嶺南或已失傳的絕美飲食的節目之后,不免心虛起來。他說,節目里提到,順德清暉園龍氏家族飲食之講究,可不是一般的鐘鳴鼎食之家所能比,比如他們創制的釀豆芽、釀雞蛋,聽起來就覺得簡直不可思議,真不負食在廣州、廚出順德之美稱。所以,寫廣東味道,一定要實地考察調研,那站自然就是清暉園了。
1.清暉STYLE
就像廣州有太史菜以為標桿一樣,嶺南四大名園之一的清暉園(龍家未能保存下來的飛蓋園,其實比清暉園更大)主人順德龍氏家族,不僅富甲一方,而且盛有功名,是名副其實的鐘鳴鼎食之家,更是被順德廚界奉為食圣的美食淵藪。龍氏自其祖上龍應時乾隆十六年(1751)考中進士,共出過六位進士、十余位舉人。龍應時之子龍廷槐也是進士出身,授過翰林院編修,官至監察御史;而龍廷槐次子龍元任也是進士出身,乃是舉世罕見的一門三代皆進士,在嶺南更是。龍元任的堂弟龍元僖也于道光十五年(1835)中進士,選庶吉士,也授過翰林院編修,歷任侍講、國子監祭酒、太常寺卿。龍元僖的胞弟龍元儼也同為道光年進士,官至戶部郎中。如此,則不僅一門五進士,還有兩翰林;翰林可是進士之尤,較之后來廣州的江太史的翰林身份,要正宗巴閉得多了!龍氏后一位進士龍建章,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歷任戶部主事、出國考察憲政大臣參贊等職,后任民國初年北洋政府郵傳局局長、交通部總長。進士—翰林—高官,龍氏家族,不僅功名盛,而且功業也盛;在這種背景下,嶺南地區,真正能稱得上鐘鳴鼎食之家的,舍龍氏難尋他氏了!
清暉園里的龍氏,有過不少飲食傳奇,訪諸故老,堪傳奇的當屬釀豆芽與釀雞蛋。所謂釀豆芽或曰火腿釀銀芽,即用銀針先把細嫩的綠豆芽而非粗壯的黃豆芽梗掏空,再將金華火腿絲等釀入,豆芽外觀絲毫不變,味道已經大變,真正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龍家人吃起來也很精細,每次只做三十來條,炒成一小碟。龍氏飲食的另一傳奇是釀雞蛋,做工更精細。據說是將雞蛋刺破一小孔,將蛋清或蛋黃導出,再將備好的精細佳料一針一針的注入,如此偷龍轉鳳而成的釀蛋,蒸熟后打開來,其艷無比,其味無窮。
比商場便宜
不錯,好
收貨快!包裝干凈,物美價廉!滿意!
可以
廣東人對“吃”的追求,往往令外來人難以理解。“吃”聽起來大俗,其實深究其道,亦能夠大雅。民以食為天,對食物的講究,亦可看做對生活的一種追求。廣東的味之道,或許人人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中山大學著名學者、老西關黃天驥教授就認為:廣州人務實,只要好吃,便不拘材料貴賤,也不拘吃的形式;小攤檔前,平起平坐的氛圍,才是“食在廣州”的神髓。
不錯。
嚴謹的學術性,愉悅的可讀性
廣東味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