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闊宏遠,美是祖先的歷史,是生活的備忘錄。
溫柔提醒,美是我們的本能,處處在我們身邊。
蔣勛所著的《新編美的曙光》是散文集。《美的曙光》被譽為"美得迷人"的世界美學通史,全書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勾勒上古時期的藝術史,講述美的萌芽、隱藏其間的人性光輝和人類智慧。
臺灣美學大師,1947年生于西安。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臺灣《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主任以及《聯合文學》社長。
多年來,蔣勛以文章和畫作闡釋生活之美與生命之好,深入淺出地引領人們進入美的殿堂,并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來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
著有《美的曙光》、《美的沉思》、《孤獨六講》、《天地有大美》、《因為孤獨的緣故》、《愛欲書》等。
自序
及時講 創世紀――藝術的誕生
回到文字以前
人獸之別
脊椎直立的意義
從空出雙手開始
chaos,世紀最初的混沌
從野合到婚配
盤古開天地
真正的不朽
大洪水曾是共同的記憶
第二講 石破天驚――舊石器時代
人類在曠野的卑微、無助
人對動物的崇拜
創造他所感覺的高貴、崇高
人類不斷超越,變成動物的主宰
只活在神話中的龍與鳳
當人類希望恢復動物野性時
感覺一種概念
人類手的進步,一部分從編織開始
纏足與田徑場
第三講 形狀的發現與工具利用
當雙手變得萬能
人類懂得創造工具了
從思索、記錄到整理
從矛到發簪
鋒從磨礪出
極簡風潮釋放的美
向往圓潤之美
從實用到無用
因脆弱產生對堅實的向望
經久不衰的器物
淬煉與否分出了陶瓷
第四講 新石器時代與土陶制作
安全感的來臨
玩泥巴是檢驗手指進步的方法
讓手保有感覺
仰韶文化時代的手拉胚
手的進步,需要記憶經驗
人類的手,因進步而退化
蒙恬造筆之前
千萬年前的象征藝術與抽象藝術
第五講 安土敦乎仁――農業定居與陶器制作
土地是人類安全感的來源
從遷徙到定居
手工編織的情感
贊頌土里土氣
消逝的島嶼記憶
苗而不秀者有矣夫
陶瓷中國
清明時節雨紛紛
天人合一所得到的智慧
第六講 河流與文明
西區老臺北
巴黎的零坐標
Croissant――肥沃月彎
愛美,因耐心而生
航行在埃及古文明之中
生之河流與死之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善待這位母親
第七講 埃及金字塔――對抗死亡
今昔埃及
埃及、中國兩大古文明的宿命
埃及古文明之鑰
克麗奧帕特拉(Cleopatra)――因她還原了埃及文明
拿破侖喚醒沉寂已
久的埃及之謎
神秘的吉薩金字塔
上帝遺留的指紋
金字塔――翻過來的舟埃及古文明的縮影
無法解釋的埃及古文明之謎
殊途同歸的與綿延
第八講 美索不達米亞文明
河流哺育城市
世界文化的起源?
黃沙漫漫中的巴比倫
民主與帝河流與帝國
威武的飛獅與可愛的石獅子
巴比倫的占星術影響了全世界
文明的起源之謎
宇宙循環的心得
嚴格:貫徹天上人間的態度
第九講 黃河半坡、仰韶、馬家窯文化
被掠奪的文化
古代文化的探索之門從穴居到構木為巢
文字能力晚于繪畫能力一脈相承的吃魚文化古文明與現代之間
多產的馬家窯美,就是秩序藝術品是手跟腦的思維達到的表
現
第十講 長江流域良渚文化、蒙古紅山文化
先民的蛛絲馬跡
死亡,復活的希望
豐潤的女體之美
被改寫的歷史
陽剛之美與陰柔之美
南方――雅、細膩的文明
復雜多樣的遺址特色
千年,不過一剎那
第十一講 上古人像造型比較――埃及、印度、中國、希臘
古遺址――小國寡民的悠閑生活
如蓮花般開落的埃及王朝
期待永恒的肉體之美
以最謹慎的姿態等待復活
穩定嚴肅的沉重之美
嫵媚的流動之美
兩個美麗極端
嬉皮與大麻文化的發源
在動作間歌頌和諧
第十二講 青銅時代――夏二里頭文化
人類的價值,因思想而存在
從咿呀學語到美感形成
人類文明的曙光
青銅――成就人間典范
制作青銅器物的皇家秘方
技藝的巔峰
鼎――安和樂利的象征
問鼎中原――古代的政黨輪替
第十三講 文字時代的來臨――歷史曙光
如火烈烈的燦爛王朝
家天下世代的來臨
中國的醒酒瓶
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
毛公何許人也?
散氏盤,古代的停戰契約
文字,是自我意識的符號
甲骨文重現了商朝,那段被遺忘的時光
第十四講 美是心靈的覺醒
美,是心靈的愉悅
夕陽――綻放生命中最燦美的笑容
喜怒不形于色的東方哲學
輕狂少年,冷漠長大
美轉圓了人間紛擾
沒有目的的快樂
當感官的主人,而不是感官的奴隸
走在鋼索上的
回到文字以前
討論"美",總讓人覺得有些抽象,不夠具體。
因此,我們應該將"美"拉回到歷史、拉回到社會、拉回到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來看"美"的演變。
"美"早的起源及萌芽,又是什么?
談到歷史,我們先從"史"這個漢字來看。"史"是個象形字,是人的手抓了筆,正在記錄東西,表示那時候人類已經有文字了。然而文字的誕生,距離現在不過五千年而已。
因此,過去我們探討"藝術",大概都追溯到人類有文字紀錄之后。如中國的"甲骨文",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或埃及"方尖碑"上的文字。埃及的古文字距今約五千到六千年前,埃及人將文字刻于石頭雕成的柱狀方碑上。那些文字看起來很像圖像,有貓頭鷹、魚、蛇等類似圖像的文字。因此很多人初看以為埃及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的一種。但是我去過埃及以后,慢慢地了解到,其實埃及的文字仍屬于拼音文字的體系。方碑上的每一種動物圖案,其實都是用一個個拼音字母拼成的。
人類擁有文字的歷史,只有五千年。但我們對于"歷史"的概念,應該推到沒有文字歷史之前的"史前時代"。這段時間由于缺乏文字紀錄,我們對于當時人類行為的感知是一片茫然與空白。但沒有文字以前,人類的手已經能做很多的工作了。
為什么呢?我們可以追溯陶器。談到陶器,我們知道埃及人作陶、希臘人作陶、兩河流域的人作陶,中國的黃河、長江流域也都發現了陶制工藝的遺跡。
陶罐,是人類用雙手將泥土揉捏制成,放在火里燒,然后在表面加一些彩色的化妝土畫出圖像裝飾而成。人類制作陶器的時間可以推到距今八千年到一萬年前。因此,陶器的出現比人類文字的出現更早。
所以我們可以說,要研究文化史、藝術史,我們不應該被歷史的文字脈絡所局限,而是要再往前看。
若我們用距今一萬年來斷定"陶器時代"的出現;那么,前面還有一段時期,便是我們所說的"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的人用雙手打造石頭,作出很多不同的工具。這個時期比"陶器時代"更漫長;長到什么時候,有時候蠻讓一般人驚訝的。如我們過去讀書讀到的"周口店人"、"山頂洞人"、或者民國初年在北京發現的"北京人",距離現在都已經有三十五萬年到五十萬年左右,他們都比距今一萬年前的"陶器時代"更久遠漫長。
考古學家不斷努力挖掘的結果,是在新的資料中,我們又發現了比五十萬年前更早的、距離現在已有一百七十萬年的古代文化:例如在云南的"元謀",又發現了距今早的"猿人"蹤跡。
人獸之別
我們稱"猿人",意思是指他還是遍體長毛的猿猴,但又有部分人類的征兆出現。
猿猴是靈長類,靈長類有一個特別的現象,就是"直立"。而我們一般能看到的動物,包括家里的寵物貓、狗,它們的脊椎都是橫的。
人類能用各種的方法讓動物"直立",如馬戲團的訓練,或是在家逗貓、狗站立。它們可以站起來,可是站不久。即使馬戲團用"威脅"的方法,用電擊讓獅子、老虎、熊,甚至大象站起來,可是它們也都站不久。但我們看到靈長類大程度的特征就是脊椎能夠直立。
人類之所以稱自己為"人類",就是因為"人類"比能直立的靈長類有更進一步的發展。若要定義什么是"人",并沒有一套很完善的標準,但有一個定義是清楚的,那就是"人是堅持脊椎直立的一種高等動物"。在猿猴身上,大家是否發現,即使它能夠直立,但它們在奔跑的時候還是使用四肢;甚至大部分的時間都能站起來的"猿人",它們在奔跑的時候還是又恢復使用四肢的動物本性;它的前肢還是用來行走,并承擔它身體的重量。
可是我們觀看人類身體的動作,人類即使在跑步的時候,也使用下肢。這個現象就是人類具備"創造"的開始。
為什么這么說?
P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