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牛不放棄》圍繞國內孤獨癥兒童家庭在就醫、教育、情感糾葛、社會接納等方面的種種遭遇,著重講述了包括作者一家在內七個孤獨癥患者家庭生活的故事,共涉及十多個家庭的三十幾位被采訪者。作者力避祥林嫂式的悲情傾訴,而是以細致柔和的筆觸描寫孩子與父母、家庭與社會互相交流與牽引的故事。這部十萬字的書中,所有的插圖都是孤獨癥孩子們的作品,而書名則由作者的兒子——一位七歲的孤獨癥男孩題寫。這些孩子不是天才,也不是“廢人”,而是在不幸的命運中努力成長的蝸牛寶貝。
作為一個孤獨癥男孩的母親,作者就國內孤獨癥兒童家庭在就醫、教育、情感糾葛、社會接納等方面的種種遭遇,對七個孤獨癥患者的家庭、為孤獨癥群體工作的教師、志愿者、社工及專業人士進行了采訪,涉及三十幾位被采訪者,以全景紀實的形式展現了孤獨癥群體所面臨的困境和壓力。本書中,有夫妻離異、父子投江的家庭悲劇,更有平凡人對愛與責任的堅守,這些故事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孤獨癥群體的世界。
張雁,常用筆名:四月二日。
多年從事媒體工作,先后擔任《新財經》、《證券日報》、《時代人物周報》記者、編輯,曾為《新世紀周刊》專欄作者。
長子樂漁患有孤獨癥,生育次子之后從媒體離職,從事孤獨癥公益、特殊教育、兒童教育和閱讀推廣工作,主編孤獨癥生活類電子雜志《2,April 星日》。
著有長篇童話《仙女燈》等,現為微信公眾號“新童年走神志”專欄作者。
再版序:但愿你的道路漫長/1
代序:從三文魚到蝸牛/5
主要人物簡介/11
No.1 當天使失去翅
1.古怪的孩子(上)/1
2.古怪的孩子(下)/4
3.天使在人間/8
No.2 接受還是拒絕
1.矛盾與掙扎/14
2.開除風波/21
3.歡歡上學記/25
4.大齡孩子的困境/31
5.我的孩子有什么價值/36
孩子讓我更美好/37
他用殘缺幫助別人/40
No.3 打開橘子門
1.失衡的家庭/46
紅和悅悅/46
五月無花/51
2.無盡求醫路/54
失落的華彩/55
沉重的壓力/57
3.活著?還是不活? /61
4.渴望生活/65
和你在一起/65
“小情人”/68
5.橘子開門/70
6.
No.4 我和你一起爬行
1.學習愛/75
2.艱難的及時代/78
3.我和弢弢/80
從打雞蛋開始/80
青春期的艱難轉變/82
4.成長的煩惱/83
5.小松學畫/87
6.挖屁股——兔仔如廁記/91
7.了不起的爸爸們/95
8.有愛有情/99
給自己一個不放棄的理由/101
慢下來, 努力試/103
No.5 送你一座學校
1.星星雨手記/106
燕子/106
三個字/107
及時節個訓課/108
你快樂嗎/109
主動降級/109
2.星星雨:做行業的引領者/110
3.以琳:做一個全新的教育模式/114
讓孩子沒時間自閉/114
挖人和留人/115
“很兇”的小女人/117
4.欒雅名:我可不想成為楷模/120
5.明心:去留兩難/122
6.制度夾縫中的野草/125
紅包與黑幕/125
在匱乏中成長/128
No.6 與愛相遇
1.小陳和開心/133
2.因為愛,所以愛/136
千里姻緣/136
教出來的愛情/138
簡單而幸福/139
3.平的故事/142
4.我要李老師/145
5.你好,海倫/149
舊友新歡/149
從志愿者到專家/151
情人節的玫瑰/155
6. 生命開放/156
No.7 特殊的教育 正常的生活
1.上學了/159
2.透明的青春/163
鋼琴王子/164
“我要去新疆”/167
“不能告訴老師”/168
十年學藝/169
3.追求正常化生活/171
柿子熟了/172
切洋蔥的人/174
4.朱大姐的議案/176
5.融合教育,共同成長/179
把更多的人拉進來/182
從IEP 畢業的孩子/185
6. 我愛你,再見/187
附錄/193
后記/197
致謝/201
No.1 當天使失去翅
古怪的孩子(上)
北京大學第六醫院一樓的候診廳光線暗淡,塑料座椅
上坐滿了孩子和家長。這里沒有孩子嘰嘰喳喳的說話聲,
有的只是偶爾的尖叫和哭鬧聲。
3 歲半的兒子哭鬧著不肯坐下來,抱著他的寶貝玩具
熊在大廳里漫無目的地亂跑。偉跟在他后面。兒子低著頭
往前直沖,不看人,也不看前面,有時又突然停下來拍
手。我不知道他為什么竟然沒有撞到人也沒被人撞倒。
突然,我身邊一個又高又胖的男孩叫了起來,他媽媽
一把沒拉住,他一下子躺到地上,一邊叫一邊用手使勁地
拍地。我問他的爸爸:他多大了?
——12 歲。那個粗壯的漢子始終低著頭。
我在走廊的另一頭找到了我家的父子倆。兒子拉著我
的手要抱抱,我抱起他走到照得見陽光的前廳。
2
陽光很好,可是一切都不對勁。像一場奇怪的電影過
場,我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自從孩子1 歲半以后,
我就常常有這種感覺,而且越來越強烈。
忽然一個和我兒子年齡相仿、穿粉紅裙子的小女孩直
沖到我們面前,一下子站住,伸手就抓兒子的小熊。
這是一個扎著兩條彎彎的羊角辮子的漂亮女孩,她微
黑的臉上幾乎沒有任何表情,兩眼只盯著玩具熊的腳爪,
不看我也不看兒子,仿佛我們根本就不存在。
女孩的父親追了上來,一邊連聲道歉,一邊勸慰女
兒:“爸爸給你買好不好?”
但女孩抓住兒子的小熊就是不放,她的爸爸只好抱起
她就走。她尖叫起來,兩腳不停地踢著。(這個女孩,后
來在星星雨成了我兒子的同學)
從頭到尾,兒子除了緊緊抱住我以外,沒有任何表
示。從1 歲半起,醫院就讓他驚恐萬分。每一次打防疫針
都得我們兩個大人一起按住才行。不管是測智商還是聽聽
診器,都是在哭鬧反抗中被迫完成。他不會說話,也聽不
懂——我覺得他對說話就是不感興趣。
先生堅持說兒子在1 歲前說過一個詞:雞尾,但我以
為那只是無意義的發音而已。很多孤獨癥兒童的父母認為
他們的孩子在2 歲前是神童,能說話能認字,只是后來意
外地發生了退化。但我的孩子從沒有發生過這種現象:他
一直是一個安靜而健壯的寶寶。甚至在懷孕期間,他也從
沒給我找過任何麻煩。我還記得八個月時我用手輕按腹
No.1 當天使失去翅
3
部,看到他在里邊像波浪一樣翻涌過來的情景。
他愛我——我想。
如果說嬰兒時的他有什么不對勁,也只能說他太安
靜、太乖了,對大人的微笑和呼喚不像別的孩子那么敏
感。可說話遲的小孩子是不是都有點遲鈍呢?
當2歲以后我把他從父母身邊接回來,我才發現他是
一個混沌而難以引導的孩子。
看護他的阿姨說他很好帶,只是一個人安靜地玩。
謂玩,只不過是把很多瓶子排成長列,圖標統統朝向外
邊,然后弄亂一點再排。
他不說話,也不聽我們說話,不看我們指給他的東
西,那種孤僻和冷淡可以把你逼瘋。除了吃和睡以外他幾
乎不“找”任何人。如果你不打擾他,不把他從一大排易
拉罐中拉出來,一切似乎都不錯。但是如果你試圖加入他
的游戲,哪怕只是把罐子換一個方向排列,他一定會馬上
推開你的手,把罐子放回原處。如果你拿走罐子,他就會
大哭大跳。講到看書,其實他只是一頁頁飛快地翻過,如
果你指給他看書中的圖片,他就會不耐煩地丟開。
他拒絕坐汽車和自行車,拒絕一切沒玩過的玩具,拒
絕吃西紅柿以外的任何蔬菜,只有那只玩具熊是他的
愛。他帶著它上街、去托兒所,吃飯睡覺都寸步不離——
我們甚至不能拆洗,所以它很快變得臟兮兮的,看不出原
來的顏色。
最要命的是,他常常在半夜3 點鐘醒來,房間的燈和
4
電視必須整夜開著,只有這樣他才不會哭鬧,安靜地坐在
燈影里玩。有時他還高興地爬來爬去,叫出聲來。
每當他大哭大鬧用頭撞得墻咚咚響時,每當被他纏得
焦頭爛額、精疲力竭時,我就想:我們到底養了一個瘋子
還是傻子?
就在那24小時,兒子在北醫六院被診斷為具有孤獨癥傾
向,因為沒有語言能力,程度測評為中度。①
那個小小的不對勁,終于變成了一個大大的黑洞,把
我們徹底吞沒。
古怪的孩子(下)
孤獨癥兒童的特點千差萬別,但無一例外的是讓人覺
得格外古怪。
小石頭長著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在1 歲多還不會說話
的時候已經識字上千,能夠憑聲音分辨各種汽車,再長大
一點還能推算日歷。“真是神童啊!”旁人常羨慕地對他的
媽媽方靜說。
長到3 歲以后,小石頭上了幼兒園。這個神童卻成了
問題兒童:喜歡到處亂跑、不聽指令、不合群。方靜以為
是孩子不適應環境,給石頭換了一個幼兒園,結果一切照
舊。到了5 歲,情況越發嚴重,孩子常常無故自言自笑,
不聽他人說的話,不接受新東西。方靜帶著他四處求醫,
被診斷為兒童孤獨癥。
No.1 當天使失去翅
5
方靜的天塌了:“我無法面對他,真是無法面對他。
最令我害怕的是他發笑的時候。多少次他在那兒大笑我在
那兒大哭,我在他恐怖的笑聲中崩潰,在他恐怖的笑聲中
一次一次地起了和他同歸于盡的念頭。”
張戈1984 年出生,是南京較早被診斷為孤獨癥的
個孩子,幾乎也是最有名的一個。
“以前我們都認為她是神童,因為她不到1 歲就指
外邊的文字和數字咿呀學語,1 歲半時已經認識上千漢字。
我們經常帶著她在親友間表演。走在外邊,不認識的人都
會過來要抱她玩。”
3 歲半時張戈經南京腦科醫院陶國泰教授診斷為兒童
孤獨癥。當時張戈正處在非常嚴重的自我封閉狀態中,她
整天自言自語,不看人,不答話,一分鐘也不能安靜,不
停地跑來跑去,每次出門必須要有人一直緊緊抓住她的手
才不會一下子跑到馬路中間。
“我抱著她,整夜地哭,而她只是大笑,那瘋狂的大
笑讓我心碎。”張戈的媽媽吳蘇星回憶當時的心情。
小玄的爸爸是個公認的樂天派,他寫了一首詩贊美曾
被醫生測評“智商為零”的寶貝兒子:
獨自走在隊伍的那個
他跑起來手掄得像風車
捉迷藏時告訴你他藏在哪兒
6
是他是他 眼睛明亮額頭高闊
放學時趴在窗口最急切的那個
像炮彈一樣沖出教室
咯咯咯地跳到我懷里的是我的小兒
是呀是呀 這是我兒子畫的
小羊羔長著人的臉
爺爺的嘴里叼著兩支煙
爸爸的耳朵長在下巴上屁股還在充電
我的小兒長大后想當司機
開一輛蘋果綠的POLO
他還想住在蘋果綠的屋子
順著屋里的梯子能摸到天上的藍月
No.1 當天使失去翅
7
關于他的兒子小玄,另一位朋友的描述可能更客觀:
上個禮拜天,黃和他的太太帶著孩子來我的家里玩了
24小時。他們有一個4 歲大的兒子,小家伙長得眉清目秀,
兩個眼睛黑亮黑亮的,除了不愛說話和不好好吃飯之外,
從外表看上去,他和別的孩子沒什么兩樣。
我看著這個孩子在他媽媽的肚子里越長越大。他出生
的時候有8 斤,是個大胖小子。生下來的及時天我去醫院
探望他們,我就發現這個孩子的外表繼承了黃和他太太
有的優點,當時我就脫口而出:“我的天,這是我見過的
最漂亮的孩子!”可是后來我為這句話后悔不已。
孩子長大到滿地跑的時候,我們都發現他和別的孩子
不一樣。這個孩子出奇的安靜,到了一個新地方總是緊緊
地抓著他媽媽不放手。任你怎么招呼他、逗他,他都充耳
不聞,從來不和人對話;任你拿出什么玩具給他他都毫無
興趣,只對電風扇感興趣。我們吃飯的時候,就把電風扇
的電源拔掉,他一個人可以不受任何干擾地玩上好幾個小
時。除了電風扇之外他只喜歡甜食,每到別人家他總能找
到存放糖果的地方,拿起來就吃。這讓黃和他的太太很難
為情,為此他們不太愿意帶著孩子去別人家。因為和我們
很熟悉,所以他們有的時候會在周末把孩子帶到我的家里
來玩。
就在上個禮拜天,我們吃飯的時候,我終于還是把存
在心里很久的話說了出來:“應該帶孩子去醫院找個專家
看一看了。”
8
黃的太太是一個總是小聲說話的人。在我的印象里她
總是文質彬彬的,從不和人紅臉。她告訴我,不是沒有去
過醫院。她帶著孩子去醫院的時候,一個據說是專家的人
和孩子說了兩句話就扭頭對她說:“這個孩子智商很低。”
如果是感冒發燒還能拿藥吃,可是這個大夫就說了這么句
話就再也沒了下文,而且臉上的表情也像用來蘇兒水洗過
一樣。當時她一路哭著回到了家里。說到這里她又激動起
來,眼圈也紅了。我只好安慰她:“可以再換一家醫院,
再去看看到底是什么問題。”
又過了幾天,他們終于找到了一個兒童孤獨癥專家,
給孩子做了一個的測試,結論是孩子有孤獨癥傾向,
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檢查。
天使在人間
在古代的經書和傳說中,天使常常是一個需要幫助、
看上去普通的陌生人。他可能向你要一杯水,也可能請求
在你家住一個晚上。他不會給你帶來什么眼見的恩惠,相
反可能是一連串麻煩的開始。在某種程度上,他是對你人
性的一個試探。
沒人知道天使長什么樣子,也沒人知道天使講什么語
言。英語?古希伯來語?或者一種非凡間的“天語”?
假如有一個小天使來到你家,他不會說你聽得懂的任
何一種語言,也不能按你的指令做出種種動作和表情,只
No.1 當天使失去翅
9
是需要你的幫助和關照,你會怎樣對他?他又會有怎樣的
遭遇?
我們每個家庭都曾經迎接過天使的降臨。那些天使有
的來過就走了,有的長大成了和你一樣的凡人,還有些
直需要你特殊的關照,也許是一生一世。
你曾被他的脆弱和純潔感動,發誓愛他。當你及時次
抱他,當你的手及時次握住他的手,你的心因狂喜而顫
抖。你發誓說你要做好的父母,給他一生的愛與溫暖。
可是如果,如果他不是你想象中的那個樣子,不能給
你帶來驕傲、安慰、歡樂,甚至不能回答你的問話,你還
愛他嗎?你為什么愛?怎么去愛?
當天使來到我家的時候,是一個雨雪交加的黃昏。那
時候,我一點也沒有想到,我已經成了一個孤獨癥兒童的
母親。為了讓他能叫我一聲媽媽,我將嘗盡千辛萬苦。
我同樣不知道的是,這個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的父母經
歷著和我一樣的痛苦。關于孤獨癥的發病率有不同的統
計,從萬分之五到千分之九不等,近年來更上升到1% ~
3%。一般的估計,在中國內地,就有60 萬~ 180 萬個孤
獨癥患者的家庭。如果說孤獨是我們孩子的命運,那么它
也是每個父母、每個家庭無法驅散的噩夢。
另一方面,孤獨癥正變成一個時髦的名詞,成為年輕
人標榜叛逆的標簽。在一些文學與影視作品里,孤獨癥經
常與父母離異、對孩子的忽視相聯系,仿佛是父母的虐待
才導致了孩子的異常。盡管現有的醫學結論已經證實孤獨
10
癥的病因是一種先天的大腦損傷和異常,但人們往往津津
樂道于他們雨人式的天才和怪癖,而對他們的真實處境視
而不見。②
幫助孩子建立與世界的關系是我們一生的任務。在這
個布滿荊棘的世界上,有的時候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
有些父母,因為軟弱和絕望結束了自己和孩子的生命(在
寫作本書期間,我們失去了三個孩子,其中有一個2 歲的
孩子被父親帶著投江而死)。
但更多的人在與這種來歷不明的噩運抗爭,他們在拯
救孩子也在拯救自己。在國內和國外,有很多素不相識
的人在幫助我們,孤獨癥的治療教育正在成為一項崇高
的事業。
所有的孩子都會長大,而我們這些父母也同樣在成
長。上帝知道經過這所有的磨難,我們變得多么好,多么
純粹堅忍而感恩。有人說孤獨癥孩子是星星的孩子,但在
我看來他就是我自己的寶貝——我的守護天使,他教會我
很多東西,他愛我,永遠不會離開我,直到生命的
一刻。
No.1 當天使失去翅
11
①孤獨癥(Autism)又稱自閉癥,是一種由大腦、神經以及基因的
病變引起的發展性障礙。其主要癥狀可包括人際關系的隔離、語言的困
難以及行為障礙等。這種人類歷史上的疑難病癥進入醫學、心理學、教
育各界的研究視野僅有60 多年的時間。一般認為,1943 年美國約翰 霍
布金斯大學的李奧 坎納(Leo Kanner)發表的論文《情感接觸中的自閉
性障礙》是世界學術界首次對孤獨癥做出的經典性描述。
1970 年后的研究資料澄清孤獨癥與精神分裂癥是獨立的兩個診斷,
孤獨癥與父母社會經濟水準、人格特質及兒童的養育都沒有關系,孤獨
癥患者有器質性障礙。這些資料使瑞特(Rutter)和斯考普勒(Schopler)
于1978 年同時呼吁孤獨癥的定義回歸坎納的概念,但診斷準則及歸類
需要修正。這項呼吁導致DSM-III(1980)把幼兒孤獨癥由兒童期精
神病類改為廣泛發展障礙癥(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s, 簡稱
PDD)類,以揭示孤獨癥是一種發展性障礙,而非精神病。由于孤獨癥
候群的表現方式隨著成長而有改變,且缺陷長期持續不只是出現在嬰幼
兒期,因此,DSM-III-R(1987) 和DSM-IV(1994) 改稱孤獨癥(Autistic
Disorder)。ICD-10(WHO,1992) 將幼兒孤獨癥改稱兒童期孤獨癥
(Childhood Autism),亦將其歸類于PDD。ICD-10 與DSM-IV 診斷孤獨
癥的要件雷同,顯示目前國際上對孤獨癥的診斷已形成共識。(引自宋維
村《自閉癥學生輔導手冊》,臺灣臺南師范學院)
在國內, 醫學界對于孤獨癥的殘疾類別歸屬問題長期爭論不休。事實
上, 在國外已經用發展性障礙這一概念來概括兒童在成長發育中出現的
系列功能性障礙,如閱讀障礙、數學學習困難、注意力障礙等。
孤獨癥的主要行為有:不理人、不黏人。有人形容他們把父母視為
“生活的工具”,而不是“情感對象”;有特殊的手部動作或其他刻板行
為;看見陌生人也不認生。對團體游戲活動不感興趣,很少主動找人玩
或參與一群人的交談,也很少能和他人維持真正持久的友誼。隨著年齡的
增長,有些會在人際關系上有所進步,但仍表現出對人不感興趣的特征。
很多孤獨癥的父母形容孩子“聽而不聞”、“視而不見”,他們常表現
出一種事不關己、若無其事的樣子,好像永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很
多孤獨癥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微小的改變以及一般人不以為然的
小刺激有很強烈的反應,也有人對某些氣味、色彩、形狀、質感等反應
過于興奮或恐懼。
12
②中國有關專家自1982 年起開始對孤獨癥加以研究并做過病例報
道,但目前尚無系統的流行病統計資料。根據孤獨癥的患病率大約為萬
分之五而孤獨癥系列癥的患病率大約為萬分之十的較為保守的標準,以
中國現有的總人口數量來估計,中國目前可能有50 萬左右的孤獨癥患
者,有100 萬左右的孤獨癥系列癥患者(如脆性X 染色體綜合征、廣泛
性發育障礙和阿斯伯格綜合征等)。
自本書出版以來,孤獨癥的國際診斷標準做了多次修訂,發病率亦
逐年上升。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在2014 年6 月近期孤獨癥(自
閉癥)發病率統計數據顯示,在美國2002 年出生的孩子,孤獨癥(自閉
癥)發病率為68 :1; 其中男孩發病率為42 :1。
著名孤獨癥診斷專家、廣州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鄒小兵教授估計,
我國國內的孤獨癥發病率應該在1% 左右。
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中國內地有孤獨癥(自閉癥)患兒60 萬~
180 萬,國內學者認為孤獨癥(自閉癥)患者人數在150 萬~ 780 萬人之間。
2001 年,衛生部、公安部、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組織的全國0 ~ 6
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表明,在0 ~ 6 歲的61 名精神殘疾兒童之中,有
50.82% 的兒童沒有得到任何形式的治療和康復,說明精神殘疾的醫療、
教育、康復的現狀和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進行康復訓練的兒童中,
以家庭康復形式為主,占接受康復人數的73.33%,這反映了對提供更多
康復形式的特殊機構的迫切需求,對康復效果和專業化水平也提出了更
高的要求。
只有享受了自由、青春、健康的我們,才會明白孤獨的可怕,而那些孩子是不會的。如果不伸手,他們就如同飄浮在冰冷的太空深處,除了寂靜,還是寂靜。
——小飛刀(節選自《寂靜的孤獨》,原載于《新快報》)
它給那些仍然艱難前行的家庭以希望,也會觸動那些還未曾了解他們的人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就像它給我帶來的那樣,每每讀下,都會忍不住想去伸手,叩開孩子們一直不肯打開的心門,走進他們畫出的天真美好的世界。
——(節選自《從三文魚到蝸牛》,原載于《金典華文 時尚悅讀》)
我從沒想過,其實我是一個多么幸福的母親,直到看到這本書——作者張雁給它起名叫《蝸牛不放棄》。我才發現,我的煩惱對另外一些母親來說甚至是一種幸運。
——子魚(節選自《孩子讓我們更美好》,原載于《中國圖書商報》)
很好
一直想買的!
好評
very good
不錯,神思
非常不錯……
這是一本譜系障礙孩子的故事,推薦
讓人心疼的父母和孩子們,愿一切安好~
幫別人買的,挺滿意的。
好,正版,發貨快。
物流超級棒!隔天就收到了!寶貝紙質很好,印刷很正,差不多馬上看完了!價格嘛……很優惠!還會再來的
書很好!!
紙張很好!
包裝完好,物流很快!
很棒的一本書
常閱可修身養性可陶冶性情可勵志也是我們洞察世界的途徑現實一點說就是古人說的
針對不一樣的群體,要有不一樣的態度和做法。朋友家孩子有孤僻癥。
孤獨癥有明確的醫學界定,也稱自閉癥,又稱孤獨性障礙(autistic disorder)等,是廣泛性發育障礙(pervasive developmental disorder,PDD)的代表性疾病。主要特征是漠視情感、拒絕交流、語言發育遲滯、行為重復刻板以及活動興趣范圍的顯著局限性,一般在3歲以前就會表現出來。自閉癥者“有視力卻不愿和你對視,有語言卻很難和你交流,有聽力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為卻總與你的愿望相違……”人們無從解釋,只好把他們叫作“星星的孩子”——猶如天上的星星,一人一個世界,獨自閃爍。
很好的書,讀后對孤獨癥兒童有些了解。對這些家長生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