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作舟、靳鳳山的《經(jīng)院哲學之阿奎那 /傳記讀庫》簡述了阿奎那的生平,并概要、系統(tǒng)梳 理了阿奎那經(jīng)院哲學思想體系的發(fā)展過程,他為關(guān) 注的神學和哲學問題,以及與同時代其他神學家和哲 學家的對話探討。讀者可走進阿奎那的精神世界,把 握其富啟發(fā)性和包蘊性的思想。
及時章 在教皇與國王大搏斗的年代 1.封建大家庭的裂痕 2.教權(quán)與王權(quán)的紛爭 3.意欲雙雕的利箭 第二章 基督教異端造就的基督徒 1.世俗大學的新思潮 2.抉擇 3.風波 第三章 從學手到教師 1.大學深造 2.老師引導 3.初登講壇 第四章 教授生涯 1.晉升教授引發(fā)的爭斗 2.工作狂 3.論真理 第五章 來往于教皇與學者之中 l.教廷神學顧問 2.注釋與考證 3.及時部代表作 第六章 神學哲學家 1.巴黎大論戰(zhàn) 2.一部基督教的經(jīng)典 3.關(guān)于上帝存在的證明 4.圣徒 第七章 托馬斯主義 1.形而上學論 2.認識論 3.倫理和社會政治學說 第八章 托馬斯主義的盛衰 1.終年49歲之后的49年 2.新托馬斯主義 3.托馬斯主義的當代形態(tài) 附錄一 參考書目 附錄二 人事年表 附錄三 著作目錄
在距阿奎那城不遠的卡西諾山頂上,聳立著一座 極其雄偉的隱修院,它原是阿波羅和丘比特神廟,于 529年基督教本篤(約480—550年)將其拆毀后修建為 隱修院。500多年來,它為教會培養(yǎng)了許多神職人員 ,成為歐洲一個著名的學府和不可低估的政治和經(jīng)濟 中心,因而也無形中成了教皇設(shè)在阿奎那城的一個甚 為重要的前哨陣地。弗烈德里二世決不會聽任教會左 右阿奎那城的形勢,他勢必精心策劃,力圖及早拔掉 這個眼中釘。托馬斯.阿奎那的父親朗杜夫.阿奎那 ,作為阿奎那城的首領(lǐng)和國王的姻親,曾經(jīng)舉著西西 里國王的旗幟攻打過這座隱修院,雖未能取得成功, 但卻是弗烈德里二世親自出馬摧毀這個教皇據(jù)點的一 次預演。在基督教看來,如果卡西諾的本篤隱修院被 摧毀,不僅給教會造成極大損失,而且還會使教皇蒙 受奇恥大辱。于是,在教皇看來,只有除掉弗烈德里 二世,才能確保教會在那不勒斯地區(qū)甚至在全歐洲的 。因而,教皇決定開除弗烈德里二世的教籍,并 號召全體教徒討伐他。
這種教皇與國王的激烈紛爭,反映在思想界,就 成了神學和哲學、信仰和理性的關(guān)系問題。其焦點是 新興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奧古斯丁主義神學傳統(tǒng)的斗 爭。
在此之前,一直支配著基督教神學和哲學的是奧 古斯丁的哲學和神學為一體的“基督教學說”。這種 學說認為,唯有信仰,理性只有服從信仰才 能確保其性,也只有服務于基督教教義,才獲得 其價值,所以,割裂理性與信仰、區(qū)分哲學與神學是 沒有意義的。認為理性不能沒有信仰,哲學離開神學 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哲學,而真正的哲學就是基督教教 義。在奧古斯丁看來,哲學與神學在教父們那里 是合二為一的。在他的心目中,僅僅理性本身是難以 獲得確認性的,理智只有在基督教的生活中才能發(fā)揮 作用。因此,人類知識的層次是:首先是信仰,其次 是理智,信仰是知識的出發(fā)點和先決條件.他還概括 說,理性必須符合于信仰,哲學必須結(jié)合于宗教,真 正的哲學與真正的宗教是統(tǒng)一的。“我們的基督教教 義是真正的哲學”,“真正的哲學就是愛上帝的 人”②。
奧古斯丁的這種“基督教學說”,是以柏拉圖的 哲學學說為理論根據(jù)的,因為柏拉圖哲學唯心主義的 思想體系,與基督教思想極為吻合,教父們甚至把柏 拉圖的理論直接變成了基督教的教義。對此,馬克思 曾指出:“說基督教里有柏拉圖的成分比說柏拉圖那 里有基督教的成分要正確得多。” 現(xiàn)在,在社會經(jīng)濟有了新發(fā)展的條件下,崛起的 城市市民對盲目信仰不那么熱衷和喜歡了,他們要求 重視物質(zhì)世界,面對現(xiàn)實,尊重客觀,而他們更崇尚 的是理性思考。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些阿拉伯哲學家 和猶太人哲學家,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譯、介紹到 了西歐,大大開拓了人們的思想境界。亞里士多德的 自然哲學思想,強調(diào)感性經(jīng)驗和理性認識,把物質(zhì)世 界作為思考的對象和出發(fā)點,神至多不過是物質(zhì)運動 的初因,認為神的永恒性的靈魂不滅的觀點是站不住 腳的。這就極大地沖擊了基督教信仰。亞里士多德的 哲學由于順應了當時的社會潮流,因而在西歐立即興 起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思潮。在這股新思潮中,西 西里國王弗烈德里二世尤其引人注目,他重視阿拉伯 哲學和自然科學,在他管轄的區(qū)域內(nèi),開展自由的學 術(shù)討論,從而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理論上 向教會的統(tǒng)治和提出了挑戰(zhàn)。在距阿奎那城不遠的卡西諾山頂上,聳立著一座 極其雄偉的隱修院,它原是阿波羅和丘比特神廟,于 529年基督教本篤(約480—550年)將其拆毀后修建為 隱修院。500多年來,它為教會培養(yǎng)了許多神職人員 ,成為歐洲一個著名的學府和不可低估的政治和經(jīng)濟 中心,因而也無形中成了教皇設(shè)在阿奎那城的一個甚 為重要的前哨陣地。弗烈德里二世決不會聽任教會左 右阿奎那城的形勢,他勢必精心策劃,力圖及早拔掉 這個眼中釘。托馬斯.阿奎那的父親朗杜夫.阿奎那 ,作為阿奎那城的首領(lǐng)和國王的姻親,曾經(jīng)舉著西西 里國王的旗幟攻打過這座隱修院,雖未能取得成功, 但卻是弗烈德里二世親自出馬摧毀這個教皇據(jù)點的一 次預演。在基督教看來,如果卡西諾的本篤隱修院被 摧毀,不僅給教會造成極大損失,而且還會使教皇蒙 受奇恥大辱。于是,在教皇看來,只有除掉弗烈德里 二世,才能確保教會在那不勒斯地區(qū)甚至在全歐洲的 。因而,教皇決定開除弗烈德里二世的教籍,并 號召全體教徒討伐他。
這種教皇與國王的激烈紛爭,反映在思想界,就 成了神學和哲學、信仰和理性的關(guān)系問題。其焦點是 新興的亞里士多德主義和奧古斯丁主義神學傳統(tǒng)的斗 爭。
在此之前,一直支配著基督教神學和哲學的是奧 古斯丁的哲學和神學為一體的“基督教學說”。這種 學說認為,唯有信仰,理性只有服從信仰才 能確保其性,也只有服務于基督教教義,才獲得 其價值,所以,割裂理性與信仰、區(qū)分哲學與神學是 沒有意義的。認為理性不能沒有信仰,哲學離開神學 也就不再是真正的哲學,而真正的哲學就是基督教教 義。在奧古斯丁看來,哲學與神學在教父們那里 是合二為一的。在他的心目中,僅僅理性本身是難以 獲得確認性的,理智只有在基督教的生活中才能發(fā)揮 作用。因此,人類知識的層次是:首先是信仰,其次 是理智,信仰是知識的出發(fā)點和先決條件.他還概括 說,理性必須符合于信仰,哲學必須結(jié)合于宗教,真 正的哲學與真正的宗教是統(tǒng)一的。“我們的基督教教 義是真正的哲學”,“真正的哲學就是愛上帝的 人”②。
奧古斯丁的這種“基督教學說”,是以柏拉圖的 哲學學說為理論根據(jù)的,因為柏拉圖哲學唯心主義的 思想體系,與基督教思想極為吻合,教父們甚至把柏 拉圖的理論直接變成了基督教的教義。對此,馬克思 曾指出:“說基督教里有柏拉圖的成分比說柏拉圖那 里有基督教的成分要正確得多。” 現(xiàn)在,在社會經(jīng)濟有了新發(fā)展的條件下,崛起的 城市市民對盲目信仰不那么熱衷和喜歡了,他們要求 重視物質(zhì)世界,面對現(xiàn)實,尊重客觀,而他們更崇尚 的是理性思考。正是在這個時候,一些阿拉伯哲學家 和猶太人哲學家,把亞里士多德的著作翻譯、介紹到 了西歐,大大開拓了人們的思想境界。亞里士多德的 自然哲學思想,強調(diào)感性經(jīng)驗和理性認識,把物質(zhì)世 界作為思考的對象和出發(fā)點,神至多不過是物質(zhì)運動 的初因,認為神的永恒性的靈魂不滅的觀點是站不住 腳的。這就極大地沖擊了基督教信仰。亞里士多德的 哲學由于順應了當時的社會潮流,因而在西歐立即興 起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新思潮。在這股新思潮中,西 西里國王弗烈德里二世尤其引人注目,他重視阿拉伯 哲學和自然科學,在他管轄的區(qū)域內(nèi),開展自由的學 術(shù)討論,從而不僅在政治上,而且在思想上、理論上 向教會的統(tǒng)治和提出了挑戰(zhàn)。
教會如臨大敵,視違背基督教信仰的亞里士多德 哲學為異端邪說、毒蛇猛獸,屢屢下令禁止傳播亞里 士多德的形而上學和自然哲學。
P6-7
這是一本非常棒的書籍。
簡述了阿奎那的生平,并概要、系統(tǒng)梳 理了阿奎那經(jīng)院哲學思想體系的發(fā)展過程,他*為關(guān) 注的神學和哲學問題,以及與同時代其他神學家和哲 學家的對話探討。讀者可走進阿奎那的精神世界,把 握其*富啟發(fā)性和包蘊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