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括"教師風采"和"教學感悟"兩部分內容。"教師風采"主要包括教師從事高校教學工作的時間、教學經歷、教學心語、教學和科研成果、代表作、獲獎情況等個人基本情況;"教師感悟"主要包括教師以高等教育教學理念為指導,以自己教育教學實踐為基礎,通過對課堂教學、實踐教學、學生指導培養過程的事例、經驗、心得的總結和思考,對高等教育教學和人才培養的進行再認識、再思考。
為師之道的高標教學藝術的瑰寶倪正茂
筑愛講壇、示范引領:老師的感悟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王龍
我眼中的"上政名師"——李紹章袁遠
做一位好老師邱之岫
三尺講臺,一片天地——執教20年有感陳麗天
我的教學感悟童路明
教學相長,以學為先衛磊
淺談英語專業"基礎英語"教學的實踐與感悟陳栩
"師"與"教"陳海萍
帶上"社會學想象力"去"旅行"孫藜
人文本位——培養時代所需外語人才之答案沈燕
論大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王燕
"外貿英語口語與聽力"教學感悟法麗娜
宗匠陶鈞、果行育德、化雨春風——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感悟楊柳
思想的轉變,教學的改革曹立群
做反思型教師,育反思型學生肖衛兵
普通高校的音樂教育功能小議曾嶸
英語課怎么上才有效果——英語教學的幾點感悟郭野
教學的藝術——樂享教學、精進不休
追求教學事業的術與道周秋君
教師精神有感范海鷹
以學生為本,以互動為魂——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互動教學法胡川
我的講臺十年(2004~2014)張進德
關于本科教學的一些理解和思考鄭立明
在和諧與互信中提升實驗實訓教學效果錢季平
利用學科競賽培養學生專業素養的教學感悟石儉平
管理學教學感悟宋源
十一載人生未蹉跎龍怡
教管雙肩、大道至誠:教學管理者的反思
如何成為一位的大學老師王麗華
實習基地的建設與維護——以市委市政府信訪辦實習基地為例袁勝育劉偉偉
愛與責任是教書育人的法寶張可創
對我校開展"法商融合型商務人才"培養改革的一些思考石其寶
把握對象,站穩講臺,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李有亮
我的夢——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徐世甫
旅途中的感悟宋劍英
為師之道的高標教學藝術的瑰寶
一口氣瀏覽了《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不禁擊節喟嘆:閱之晚矣!
本人一輩子從未離開過學校:從5歲進小學,20歲后從事學校教學工作。直至如今垂垂老矣,仍然在學校里做些雜事。雖然對韓愈《師說》所云"傳道、授業、解惑"略有所知,但如上海政法學院老師——我如今的同事們那樣,步入為師之道的崇高境界,樹立起為師之道的崇高標桿,能夠將瑣碎的教學工作精心打造成醉人心扉的藝術,獻給世人以難忘的教學藝術瑰寶,我與他們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太大了!閱之晚矣,如果早數十年讀到這些文字,該有多好!都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可是人生有限,到了"七老八十"的今天,連將功補過的機會也都很少很少了啊!
有感于此,當校方約我為《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寫一篇"序"時,就欣然斗膽應答了下來。當時的想法是,這一則可以讓自己細細閱讀、認真學習,再則也可介紹給數以百萬計的大中小學老師們,向高標看齊,取瑰寶在手。然而,一旦提筆,但見眼前盡是奇珍異寶,于是如同"小狗吃天,無從下口",對琳瑯滿目的珍奇"感悟"感到難以拙筆加評,因而無從寫起了。不是無所可寫,而是可寫的太多太多:"高標"上綴滿了光芒四射的珍珠,"寶庫"里層疊著奪目耀眼的金玉。貿然掠取一些,必定會有許多遺落,豈非罪過?與其如此,還不如請讀者自己去閱覽,而我則以散發幾點讀后感為限,一以完成使命;二以與讀者諸君共勉。
我的讀后感主要是:
其一,為師之道的高標,耀人眼目的是上政老師們的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輩子。善言善行、惡言惡行莫不如此。對這一點的認識,過去重要,將來重要,現在更加重要。這是因為:"計生"政策實施之后的"現在",基本上都是獨子獨女。這些獨子獨女,無不被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視若掌上明珠。對這些獨子獨女,重重疊疊的家長們一口飯、一滴水、一掬汗、一注血地將他們撫養大,送進我們的學校里,無不希望他們發展、成人成才。教師的善言善行,可以教育、引導他們成為言善行善的棟梁之才;而惡言惡行,當然也一樣會造成相應的惡果。《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中的老師們,全都是出于愛心,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力求以身作則,力求言傳身教,力求把學生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發展的人才。這些老師常常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為學生付出了絕不少于家長們的心血!老師們這樣那樣的具體言行,可以效仿,但也不一定效仿。我相信,只要有培養學生成才的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不僅先進教師們的善言善行是可以學習的,而且還會因應新的情況,出現新的創造,作出新的貢獻!
其二,為師之道的高標,永遠節節攀升。 為師之道的高標教學藝術的瑰寶
一口氣瀏覽了《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不禁擊節喟嘆:閱之晚矣!
本人一輩子從未離開過學校:從5歲進小學,20歲后從事學校教學工作。直至如今垂垂老矣,仍然在學校里做些雜事。雖然對韓愈《師說》所云"傳道、授業、解惑"略有所知,但如上海政法學院老師——我如今的同事們那樣,步入為師之道的崇高境界,樹立起為師之道的崇高標桿,能夠將瑣碎的教學工作精心打造成醉人心扉的藝術,獻給世人以難忘的教學藝術瑰寶,我與他們之間的差距實在是太大太大了!閱之晚矣,如果早數十年讀到這些文字,該有多好!都說"亡羊補牢,猶未為晚",可是人生有限,到了"七老八十"的今天,連將功補過的機會也都很少很少了啊!
有感于此,當校方約我為《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寫一篇"序"時,就欣然斗膽應答了下來。當時的想法是,這一則可以讓自己細細閱讀、認真學習,再則也可介紹給數以百萬計的大中小學老師們,向高標看齊,取瑰寶在手。然而,一旦提筆,但見眼前盡是奇珍異寶,于是如同"小狗吃天,無從下口",對琳瑯滿目的珍奇"感悟"感到難以拙筆加評,因而無從寫起了。不是無所可寫,而是可寫的太多太多:"高標"上綴滿了光芒四射的珍珠,"寶庫"里層疊著奪目耀眼的金玉。貿然掠取一些,必定會有許多遺落,豈非罪過?與其如此,還不如請讀者自己去閱覽,而我則以散發幾點讀后感為限,一以完成使命;二以與讀者諸君共勉。
我的讀后感主要是:
其一,為師之道的高標,耀人眼目的是上政老師們的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
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可能影響學生的一輩子。善言善行、惡言惡行莫不如此。對這一點的認識,過去重要,將來重要,現在更加重要。這是因為:"計生"政策實施之后的"現在",基本上都是獨子獨女。這些獨子獨女,無不被父母、祖父母及外祖父母視若掌上明珠。對這些獨子獨女,重重疊疊的家長們一口飯、一滴水、一掬汗、一注血地將他們撫養大,送進我們的學校里,無不希望他們發展、成人成才。教師的善言善行,可以教育、引導他們成為言善行善的棟梁之才;而惡言惡行,當然也一樣會造成相應的惡果。《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中的老師們,全都是出于愛心,以高度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力求以身作則,力求言傳身教,力求把學生們培養成為德、智、體發展的人才。這些老師常常食不甘味、寢不安枕,為學生付出了絕不少于家長們的心血!老師們這樣那樣的具體言行,可以效仿,但也不一定效仿。我相信,只要有培養學生成才的高度使命感與責任感,不僅先進教師們的善言善行是可以學習的,而且還會因應新的情況,出現新的創造,作出新的貢獻!
其二,為師之道的高標,永遠節節攀升。
高與低總是相對的。昨日之高,明日可能變低。使命感有強弱之分,責任感有高下之別。這里,有自身認識及社會要求不斷變化的因素在發揮作用。因此,與時俱進極為重要,不僅自身認識要與時俱進,而且要與社會要求的變化同步提升。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圣人。上政的老師們除極個別眉眼朝天者外,絕大多數都是相當謙虛謹慎的。以數學為"思維的體操"的王龍老師,自己就不斷地在"思維的體操"中升華;以"好老師"為自己要求的邱之岫老師,就在"好上加好"方面不斷努力;在"三尺講臺"這一片圣土上辛勤耕耘20多年的陳麗天老師,是在不斷地從一次"再認識"到又一次"再認識"中"不斷自我學習"、節節提高的;童路明老師的"嚴格要求,以身作則"與"不斷進取學習";衛磊老師的"教學相長,以學為先";陳栩老師的"不拘一格"、"終身學習";陳海萍老師的"心池永無盈滿"、"心海"永遠澎湃;孫藜老師的永遠"帶上社會學想象力"不斷進取;沈燕老師的力求創新,永遠奏響育人之主旋律;王燕老師的"大學始`學`"、積極進取;楊柳老師之不斷"宗匠陶鈞",追求成為"化雨春風"的自我錘煉;曹立群老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方面的不停改革、"不斷地超越過去的自己";肖衛兵老師的不斷"反思",力求做好"反思型教師",育成"反思型學生";曾嶸老師"深研"、"細耕",不斷提高自己,以及郭野老師的不斷"蛻變",終得勝果……真是學無止境,道無末路,上政的老師們樹起了為師之道的耀眼高標,永不停歇地節節攀升,為自身的提高,也為適應社會的要求,完成黨和人民交給我們的任務,取得了越來越大的成績。
尤其是我的摯友李紹章老師,他的使命感,他的責任心,他的帶血的努力與奮進,他以年輕的生命樹立起來的超高道德標桿、超高教學藝術,思之令人悲愴,念之令人激奮,學之必有所得,習而必入圣境!
其三,教學之成為藝術,亟須畢生努力。
為師之道——教學感悟文集》中的字字行行、句句篇篇,所述教學經驗大體都臻藝術瑰寶之圣境。對數十百萬教師來說,能達此域已非易事;而且,如臻此境,也應予以由衷的、熱烈的褒揚。但是,上政的老師們絕不會因此而志得意滿、就此裹足不前。藝術是無止境的,因此,秋君競得難以數計的獎勵之后,更加積極地在追求教學之術與道;海鷹在"追逐夢想"中不斷自我超越,不斷飛升遠飏;胡川在"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指引下,在"以互動為魂"的教學方法上不斷創新;進德老師精心雕塑著學生們那一顆顆躁動的靈魂;立明老師處處關注對學生的"內在激勵";季平老師之追求師生間的和諧與互信,從而達到教學相長;儉平老師之重視以競賽喚醒學生的內在靈性與內在積極性;宋源老師之追求教學生動性;龍怡老師之因材施教、分層教學;麗華老師之以自身的人格魅力處理教學中層出不窮的問題;勝育老師之珍惜機遇,千方百計開展基地建設;可創老師之將"用激情點燃激情,用生命喚起生命"哲理貫徹到各個具體的教學環節;其寶老師面對實際,創造性地培養法商融合型人才的探索;有亮老師之針對有關應用型人才的多種誤讀而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世甫老師之以"做學生的良師益友"為自己的"中國夢",并求證于自己的教學實踐;劍英老師之崇奉"教必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方法上不斷改進。
誠如張進德老師總結從教十年的感悟——"十年一日講臺夢,初心未改待明天",我們每一位從事教學工作的人,無論身居何校,無論教令長短,不是都應"初心"不改,亟待無數學生因為我們的努力而成為國家棟梁之才的美好明天嘛!
興言及此,雖如篇首所云本人業已垂垂老矣,但有如許青年才俊在前并以熱血與生命獻身教學,那么,我亦應永遠拋卻雜念,重振精神,奮力前行矣!
倪正茂
2014年12月9日
注:倪正茂教授,男,上海政法學院終身教授,中國語言邏輯學會理事,中國科技法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法律史學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法哲學研究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