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盧梭臨終前的一部作品,也是他留傳后世的一部最富特色的不朽之作。盧俊在他生命日子里,在"再沒有兄弟、鄰人、朋友,沒有任何人可以往來"的悲凄境況下,坦然展露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它不僅是身體的漫步、心靈的漫步,更是一次文學的漫步,它迸發出的智慧的光芒,照亮了無數個卑污的靈魂。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讓-雅克·盧梭的作品。這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贊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它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這本小書也成為法國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這本小書也成為法國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孤獨漫步者的遐想》是法國哲人文豪讓-雅克·盧梭的后作品。這十篇漫步者遐想錄,是盧梭"為自己而作",展露了盧梭推崇感情、贊揚自我、熱愛大自然的思想,同時它也憑著自身發放的光耀,照亮了無數在世俗社會當中卑污的靈魂。它跟美國哲人梭羅的《瓦爾登湖》一樣,講述的都是一個孤獨隱居者與大自然對話的故事。這本小書也成為法國秀的散文作品之一。
歸根結底,這些矛盾不是無來由的。這是一個清醒看見現實的殘酷(不幸往往能使人清醒過來)的人不能放棄自己夢想的注定結局。越來越能講,也越來越沉默——在自己構筑的童話世界里越來越能講,在深深震驚了自己的現實世界前越來越沉默。由此滋生出來的孤寂感更加需要情感的溫暖和撫慰。然而盧梭又是驕傲的,他驕傲地在世人與自己之間畫了一道醒目的白線,站在線的這一面看別人,看自己。他說,我不屑于讓人贊嘆,但我這會兒要勝利。勝也沒意思,但敗是不可能的——這種悲涼,這種驕傲,原本是沒有時間、沒有國界可言的啊,它存于所有敏銳得幾近刻毒的靈魂之中。
每一個時代,都有它的局限,它的承受力。所以時代無可指責,它只是一個過程而已。盧梭在18世紀幻想人只作為人而存在是超過了時代的承受力的,過了兩百年以后,人們漸漸想通了這個盧梭也只是模糊地感到而不敢確證的道理,盧梭就成了我們的先驅和哲人。
我們有的時候——只要是對生命持的好奇態度還沒有被太過具體的物質世界窒滅——也會拿出我們的所有勇敢來準備為捍衛夢想而進行一場現實搏擊戰,甚至準備好了自己在這場戰爭中一點一點地隕滅。但在這個世界里,極度瘋狂或大徹大悟的人畢竟是少數,這就是這十篇漫步能讓我們如此"與我心有戚戚焉"的原因。也許矛盾的過程更為真實,而且,沒有答案的矛盾更具有人性一些。《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的成功之處就在于它反過來證明了人類無法超越自己的同類,無法超越他們的影響,證明了這種人文色彩極濃的"孤寂"是不存在的。
不僅如此,還有更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想要永遠放棄文學的盧梭卻不意創下了一種新的文學類型,這就是今人曾談論不休的散文詩。誠如雅克.瓦贊在1964年佛拉瑪里翁版的序言里所指出的:至少應該說盧梭在古典哲學思考(例如笛卡爾的《沉思錄》)與拉馬丁的詩情流露之間駕起了一座橋梁(拉馬丁也有題名為《沉思錄》的作品)。
如果說《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里的盧梭是一個全新的盧梭,并不是新在他夸張的"的安寧"上,而是作為一位詩人、一位散文家的盧梭。才從中世紀極度的黑暗與愚昧里走出來,18世紀的文學尚未擺脫實證邏輯的枯燥,否則就有不科學、不客觀的嫌疑。然而因為這是一部不是作品的作品,作者就少有這樣的約束。"一個孤獨漫步者的遐想"—— 名字的本身就是一聲美麗的嗟嘆,為后世的"世紀病"奠下了基石。
世紀的蒼涼多少出于詩人的唯美傾向,從斗爭到唯美有一個過渡,這個過渡就是由盧梭開始著手進行下去的。盧梭突然從斗爭中撤出身來,雖然多少是無奈的,卻也是新鮮的。然而他又沒有一味地頹敗下去,這的確是夾縫里的分寸了。
因此盧梭在十篇漫步里,用的都是模糊而不確定的字眼:孤獨、寧靜、安寧……甚而連同那些色彩極為昏暗的:陰謀、詭計、陷阱……也少有具體的成分在里面。一切都用來營造一份在黑暗里凄楚求索的悲哀。有似一首蒼涼的曲子,本身也許有的數值,怎樣的一個拍子,怎樣的一個音階,全是作曲者的構作,然后這樣的構作只是為了一種感覺:快樂的或是凄涼的,然后再還原到聽眾的感覺里。
中譯本序
漫步之
漫步之二
漫步之三
漫步之四
漫步之五
漫步之六
漫步之七
漫步之八
漫步之九
漫步之十
盧梭生平和創作年表
一般
在新東方的網站上看到了這本書的介紹,于是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