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免费精品视频,男人的天堂在线免费视频,成人久久久精品乱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成人爽a毛片免费网站

在線客服
齊白石自述圖書
人氣:72

齊白石自述

齊白石自述》是白石老人親述,由門人張次溪記錄,原是請吳江人金松岑為白石老人作傳所備的素材。本書編者在原素材基礎上,新增了近百幅齊白石的木工、繪畫、篆刻、書法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事跡等,圖文并茂、豐富、...
  • 所屬分類:圖書 >傳記>藝術家>美術家  
  • 作者:[齊白石]著;[周楠]編
  • 產品參數:
  • 叢書名:--
  • 國際刊號:9787509011652
  • 出版社:當代世界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01
  • 印刷時間:2017-01-01
  • 版次:1
  • 開本:16開
  • 頁數:--
  • 紙張:膠版紙
  • 包裝:平裝-膠訂
  • 套裝:

內容簡介

齊白石自述》是白石老人親述,由門人張次溪記錄,原是請吳江人金松岑為白石老人作傳所備的素材。本書編者在原素材基礎上,新增了近百幅齊白石的木工、繪畫、篆刻、書法作品,以及他的生平事跡等,圖文并茂、豐富、立體地展示了齊白石的治學、為人、交友等人生軌跡、藝術追求和精神訴求。

編輯推薦

名家 經典 全彩 珍藏

白石老人親述,門人張次溪記錄

以年代為序的人生自敘

近百幅木雕、繪畫、篆刻、書法作品

講述一個真實、豐富、立體的齊白石

作者簡介

齊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純芝,號渭青、蘭亭,后改名璜,號瀕生,別號白石、白石老人。家貧寒,少時讀書一年,牧牛砍柴之余讀書習畫。早年曾做雕花木匠,后師從陳少蕃、胡沁園學習詩文、篆刻、書法、繪畫,遂以賣畫、刻印為生。一生作畫不輟,留下大量詩、書、畫、印作品。曾任北京國立藝專教授、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當選及時屆全國人大代表,1953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目錄

輯一 自述

出生時的家庭情況 /002

從識字到上學 /012

從砍柴牧牛到學做木匠 /023

從雕花匠到畫匠 /032

詩畫篆刻漸漸成名 /052

五出五歸 /072

定居北京 /095

避世時期 /135

齊璜生平略自述 /153

白石自狀略 /156

白石講話二則 /161

輯二 墓志

祖母墓志 /166

大匠墓志 /168

次男子仁墓志 /170

祭次男子仁文 /171

祭妻弟陳春華文 /173

齊璜母親周太君身世 /175

祖父萬秉公墓志 /178

小翁子葬志 /180

祭陳夫人文 /181

祭夫人胡寶珠文 /183

憶先父 /185

輯三 其人其事

白石老人生平 /188

畫作精選48幅 /201

篆刻與書法 /252

在線預覽

齊白石自述》書摘

出生時的家庭情況

(1863年)

窮人家孩子,能夠長大成人,在社會上出頭的,真是難若登天。我是窮窩子里生長大的,到老總算有了一點微名。回想這一生經歷,千言萬語,百感交集,從哪里說起呢?先說說我出生時的家庭狀況吧!

我們家,窮得很哪!我出生在清朝同治二年(癸亥 一八六三)十一月二十二日,我生肖是屬豬的。那時,我祖父、祖母、父親、母親都在堂,我是我祖父母的長孫,我父母的長子,我出生后,我們家就五口人了。家里有幾間破屋,住倒不用發愁,只是不寬敞罷了。此外只有水田一畝,在大門外曬谷場旁邊,叫做“麻子丘”。這一畝田,比別家的一畝要大得多,好年成可以打上五石六石的稻谷,收益真不算少,不過五口人吃這么一點糧食,怎么能夠管飽呢?我的祖父同我父親,只好去找零工活做。我們家鄉的零工,是管飯的,做零工活的人吃了主人的飯,24小時才掙二十來個制錢的工資。別看這二十來個制錢為數少,還不是容易掙到手的哩!及時,零工活不是天天有得做。第二,能做零工活的人又挺多。第三,有的人搶著做,情愿減少工資去競爭。第四、凡是出錢雇人做零工活的,都是刻薄鬼,不是好相處的。為了這幾種原因,做零工活也就是“24小時打魚,三天曬網”,混不飽一家的肚子。沒有法子,只好上山去打點柴,賣幾個錢,貼補家用。就這樣,一家子對付著活下去了。

我是湖南省湘潭縣人。聽我祖父說,早先我們祖宗,是從江蘇省碭山縣搬到湘潭來的,這大概是明朝永樂年間的事。剛搬到湘潭,住在什么地方,可不知道了。只知在清朝乾隆年間,我的高祖添鎰公,從曉霞峯的百步營搬到杏子塢的星斗塘,我就是在星斗塘出生的。杏子塢,鄉里人叫它杏子樹,又名殿子樹。星斗塘是早年有塊隕星,掉在塘內,所以得了此名,在杏子塢的東頭,紫云山的山腳下。紫云山在湘潭縣城的南面,離城有一百來里地,風景好得很。離我們家不到十里,有個地方叫煙一嶺,我們的家祠在那里,逢年過節,我們姓齊的人,那去上供祭拜,我在家鄉時候,是常常去的。

我高祖以上的事情,祖父在世時,對我說過一些,那時我年紀還小,又因出為時間隔得太久,我現在已記不得了,只知我高祖一輩的墳地,是在星斗塘。現在我要說的,就從我曾祖一輩說起吧!我曾祖潢命公,排行第三,人稱命三爺。我的祖宗,一直到我曾祖命三爺,都是務農為業的莊稼漢。在那個年月,窮人是沒有出頭日子的,莊稼漢世世代代是個莊稼漢,窮也就一直窮下去啦!曾祖母的姓,我不該把她忘了。十多年前,我回到過家鄉,問了幾個同族的人,他們比我長的人,已沒有了,存著的,輩份年紀都比我小,他們都說,出生的晚,誰都答不上來。像我這樣老而胡涂的人,真夠豈有此理的了。

我祖父萬秉公,號宋交,大排行是第十,人稱齊十爺。他是一個性情剛直的人,心里有了點不平之氣,就要發泄出來,所以人家都說他是直性子,走陽面的好漢。他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興亡盛衰,晚年看著湘勇(即“湘軍”)搶了南京的天王府,發財回家,置地買屋,美的了不得。這些殺人的劊子手們,自以為有過汗馬功勞,都有戴上紅藍頂子的資格(清制:一二品官戴紅頂子,三四品官戴藍頂子。)他們都說:“跟著曾中堂(指曾國藩)打過長毛”,自鳴得意。在家鄉好像京城里的黃帶子一樣(清朝皇帝的本家,近支的名曰宗室,腰間系一黃帶,俗稱黃帶子;遠房的名曰覺羅,腰間系一紅帶,俗稱紅帶子。黃帶子犯了法,不判死罪,最重的罪名,發交宗人府圈禁,所以他們胡作非為,人均畏而避之。)要比普通老百姓高出一頭,什么事都得他們占便宜,老百姓要吃一些虧。那時候的官,沒有一個不和他們一鼻孔出氣的,老百姓得罪了他們,苦頭就吃得大了。不論官了私休,他們總是從沒理中找出理來,任憑你生著多少張嘴,也搞不過他們的強辭奪理來。甚至在風平浪靜,各不相擾的時候,他們看見誰家老百姓光景過得去,也想沒事找事,弄些油水。我祖父是個窮光蛋,他們打主意,倒還打不到他的頭上去,但他看不慣他們欺壓良民,無惡不作,心里總是不服氣,忿忿的對人說:“長毛并不壞,人都說不好,短毛真厲害,人倒恭維他,天下事還有真是非嗎?”他就是這樣不怕強暴,肯說實話的。他是嘉慶十三年(戊辰 一八〇八)十一月二十二日生的,和我的生日是同24小時,他常說:“孫兒和我同24小時生日,將來長大了,一定忘不了我的。”他活了六十七歲,歿于同治十三年(甲戍 一八七四)的端陽節,那時我十二歲。我祖母姓馬,因為祖父人稱齊十爺,人就稱她為齊十娘。她是溫順和平、能耐勞苦的人,我小時候,她常常戴著十八圈的大草帽,背了我,到田里去干活。她十歲就沒了母親,跟著她父親傳虎公長大的,娘家的光景,跟我們差不多。道光十一年(辛卯 一八三一)嫁給我祖父,遇到祖父生了氣,總是好好的去勸解,人家都稱贊她賢惠。她比我祖父小五歲,是嘉慶十八年(癸酉 一八一三)十二月二十三日生的,活了八十九歲,歿于光緒二十七年(辛丑 一九一〇)十二月十九日,那時我三十九歲。祖父祖母只生了我父親一人,有了我這個長孫,疼愛得同寶貝似的,我想起了小時候他們對我的情景,總想到他們墳上去痛哭一場!

我父親貫政公,號以德,性情可不同我祖父啦!他是一個很怕事,肯吃虧的老實人,人家看他象是“窩囊廢”,給他取了個外號,叫做“德螺頭”。他逢到有冤沒處伸的時候,常把眼淚往肚子里咽,真是懦弱到了極點了。我母親的脾氣卻正相反,她是一個既能干又剛強的人,只要自己有理,總要把理講講明白的。她待人卻非常講究禮貌,又能勤儉持家,所以不但人緣不錯,外頭的名聲也挺好。我父親要沒有一位像我母親這樣的人幫助他,不知被人欺侮到什么程度了。我父親是道光十九年(己亥 一八三九)十二月二十八日生的,歿于民國十五年(丙寅 一九二六)七月初五日,活了八十八歲。我母親比他小了六歲,是道光二十五年(乙已 一八四五)九月初八日生的,歿于民國十五年三月二十日,活了八十二歲。我一年之內,連遭父母兩喪,又因家鄉兵亂,沒有法子回去,說起了好像刀刺在心一樣!

提起我的母親,話可長啦!我母親姓周,娘家住在周家灣,離我們星斗塘不太遠。外祖父叫周雨若,是個教蒙館的村夫子,家境也是很寒苦的。咸豐十一年(辛酉 一八六一)我母親十七歲那年,跟我父親結了婚。嫁過來的頭24小時,我們湘潭鄉間的風俗,婆婆要看看兒媳婦的妝奩的,名目叫做“檢箱”。因為母親的娘家窮,沒有什么值錢的東西,自己覺得有些寒酸。我祖母也是個窮出身而能撐起硬骨頭的人,對她說:“好女不著嫁時衣,家道興旺,全靠自己,不是靠娘家陪嫁東西來過日子的。”我母親聽了很激動,嫁后三天,就下廚房做飯,粗細活兒,都干起來了。她待公公婆婆,是很講規矩的,有了東西,總是先敬翁姑,次及丈夫,才輪到自己。我們家鄉,做飯是燒稻草的,我母親看稻草上面,常有沒打干凈,剩下來的谷粒,覺得燒掉可惜,用搗衣的椎,一椎一椎地椎了下來。24小時可以得谷一合,一月三升,一年就三斗六升了,積了差不多的數目,就拿去換棉花。又在我們家里的空地上,種了些麻,有了綿花和麻,我母親就春天紡棉,夏天織麻。我們家里,自從母親進門,老老小小穿用的衣服,都是用我母親自織的布做成的,不必再到外邊去買布。我母親織成了布,染好了顏色,縫制成衣服,總也是翁姑在先,丈夫在次,自己在后。嫁后不兩年工夫,衣服和布,足足的滿了一箱。我祖父祖母是過慣窮日子的,看見了這么多的東西,喜出望外,高興的了不得,說:“兒媳婦的一雙手,真是了不起。”她還養了不少的雞鴨,也養過幾口豬,雞鴨下蛋,豬養大了,賣出去,一年也能掙些個零用錢,貼補家用的不足。我母親就是這樣克勤克儉的過日子,因此家境雖然窮得很,日子倒過得挺和美。

網友評論(不代表本站觀點)

來自無昵稱**的評論:

喜歡

2017-04-18 12:57:29
來自請***(**的評論:

推薦購買!

2017-06-30 14:52:54

免責聲明

更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