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光十三絕"指同治、光緒時期十三名昆曲、 京劇著名演員,分別為老生:程長庚、盧勝奎、張勝 奎、楊月樓;旦角:梅巧玲、時小福、余紫云、朱蓮 芬;武生:譚鑫培,老旦:郝蘭田;丑角劉趕三、楊 鳴玉;小生:徐小香。張永和先生創作的《皮黃初興 菊芳譜(同光十三絕合傳)》敘述各自的藝術經歷及成 就,分析其藝術特色,兼談逸聞趣事;并討論京劇形 成時期的諸多問題,多有新論。"同光十三絕"中, 除程長庚、譚鑫培有傳記問世外,其余十一位均少有 論及,值得期待。
張永和先生是博學的劇作家、評論家、戲劇研究家。他忠于傳統,摯愛梨園,長于文學,熟悉表演,對中國傳統戲劇的理解尤為通透,頗得內外行的尊敬,堪稱是演員的良師益友。其創作的《皮黃初興菊芳譜(同光十三絕合傳)》敘述了"同光十三絕"各自的藝術經歷及成就,分析其藝術特色,兼談逸聞趣事;并討論京劇形成時期的諸多問題,多有新論。
張永和,非常建筑工作室主持建筑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建筑系前主任、教授,美國建筑師學會會員,同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建筑學研究中心創辦人,是中國當代最重要的建筑師之一。 美國伯克利加利福尼亞大學建筑系建筑碩士,2002年美國哈佛大學設計研究院丹下健三教授教席。自1992年起,開始在國內建筑實踐,曾在一系列國際建筑設計競賽中獲獎,如1987年榮獲日本新建筑國際住宅設計競賽一等獎及時名,美國"進步建筑"1996年度建筑工程設計獎,2000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藝術貢獻獎,柿子林會館榮獲2004年度"WA中國建筑獎"優勝獎及美國《商業周刊》/《建筑實錄》建筑設計獎,河北教育出版社榮獲2005年度中國建筑藝術年鑒優勝獎等。2006年獲美國藝術與文學院建筑學院獎。2011年出任普利茲克獎評委。
總序(謝柏梁) 序"同光十三絕"搭建起京劇的鋼筋鐵骨(梅葆玖) 及時章 京劇興起前的中國戲曲概況 一、昆曲傲視群芳 宮廷視為雅樂 二、花雅迎春爭奇斗艷 三、京腔十三絕與魏長生兩次進京 四、徽班進京又一番春色 五、徽班漢調會師京華 第二章 程長庚 ——徽班領袖 京劇鼻祖 一、《同光十三絕》 巨畫從何來 二、米喜子首闖京都程長庚投師學藝 三、《文昭關》藝驚四座腦后音裂帛穿云 四、整頓班規一諾千金 五、儒伶風范厚德載物 六、貴為御廟首甘心做配角 第三章 徐小香 ——昆亂皆精 周郎顧曲 一、喜狀周瑜靈性 實已絕后空前 二、創建小生唱腔念做武舞絕倫 三、珠聯璧合花葉相扶 四、徐程拆搭分合始末 五、慷慨好義體恤同仁 第四章 盧勝奎 ——嘔心瀝血編劇 佳作流傳至今 一、"打"本子的"強人" 三慶班老生"臺柱" 二、推出全本《三國志》 經典老戲今尚存 三、每年一次演全京師萬人空巷 第五章 楊月樓 ——文武技藝出眾苦撐三慶十年 一、偶來"天橋"賣藝得遇恩師二奎 二、出科八載未搭班"落腳"難定京滬杭 三、滬上演戲大火飛來橫禍幾死 四、程長庚讓賢楊月樓三慶班再演《三國志》 五、張程余三派兼擅神人猴融于一體 第六章 譚鑫培 ——四海一人譚鑫培 伶界大王名實符 一、坎坷的童年學藝金奎班 二、廣和成拜師 跑大棚 三、父子入三慶兼任武行頭 四、集一身允文允武取眾長學誰像誰 五、慈禧點入宮承差報師恩兩興三慶 六、六赴滬享譽浦江《盜魂鈴》幾喪盛名 七、《珠簾寨》打敗劉鴻聲 老譚小梅初演《探母》 八、改革精神貫終生 兼容并蓄創譚派 九、悲歌一曲《洪羊洞》 伶界大王目不瞑 第七章 張勝奎 ——最擅衰派老生 念白做工上乘 一、擅塑義仆形象觀眾心醉動容 二、唱工平而有味甘做綠葉襯花 第八章 梅巧玲 ——首啟花衫濫觴 義舉"焚券""贖當" 一、梅氏出身之謎逐漸浮出水面 二、十載苦學一朝成名 四喜班主及時花旦 三、喜交文人雅士 隸書堪稱獨步 四、四喜班排演新劇 梅巧玲蕭后奪魁 五、俠伶揮金如土梅氏四代梨園 第九章 時小福 ——首創"露手青衣" 戲中慈禧賞酒 一、細揣人物身份"露手"合情合理 二、熱心同仁公益兩次拋賣房產. 三、供奉內廷頻唱戲驚動帝后賜御酒 第十章 余紫云 ——繼開"花衫"之路 承上啟下先驅 一、天賦誰人不喝彩新老劇目齊折桂 二、"虹霓"一曲當絕唱 "花衫"之門次第開 三、文玩鑒賞大家卒年考定落案 第十一章 朱蓮芬 ——梨園及時昆旦 書法京都懸匾 一、精品演出時稀一演令人傾倒 二、精調管弦絲竹 專擅米芾書法 第十二章 郝蘭田 ——首創老旦新腔 三絕享譽梨園 一、千里來京唱戲 改工老旦享名 二、譽滿反串"三絕" 年只一演《殺監》 第十三章 劉趕三 ——天下及時名丑 大內牽驢演戲 一、下海初搭春臺班毅改生行習丑行 二、四十載喜劇生涯 各類丑無一不精 三、扮丑角首重人物做念唱開花 四、臨場抓哏令人噴飯語含譏諷直刺權貴 五、演丑婆冠絕梨園 騎真驢名噪京都 第十四章 楊鳴玉 ——無戲不絕 無技不絕 一、《活捉》《訪鼠》蓋世絕技 二、武技之精超越前賢 附錄"同光十三絕"研究資料索引 后記(張永和
任何事務往往繼高峰之后,接踵而來的是一波又 一波的下滑。明清傳奇和明 清雜劇雖然盛演不衰,但清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 清廷加強了文化專制,成立專 人與專門機構修改古今戲文詞曲,甚至指令各省督撫 大員派要員審查,刪毀有違清 廷統治的戲曲劇本。即使像《長生殿》、《桃花扇》 這樣出類拔萃的經典劇作,也受 到清廷的猜忌和迫害。洪舁因《長生殿》在清佟太后 喪葬的"國恤"期間演出而革 除功名。而作為孔子64代孫的孔尚任,雖然曾得到康 熙皇帝的賞識,破格錄用,進 京為官。然而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因為他的《桃 花扇》的轟動演出,不久即被 罷官。此結局想與《桃花扇》書"南明興衰"有關。
受到如此嚴重的控制和打擊,傳 奇創作走向衰落。一些傳奇或雜劇的作者,只好寫一 些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劇 作,傳奇劇作的水平降低了,昆腔的發展停滯了,走 到了前進的十字路口??上驳?是雖然整本大戲缺少佳作名劇問世,但是一些名劇如 《牡丹亭》、《玉簪記》、《長生 殿》、《桃花扇》當中的折子卻保留下來,長期 流傳在舞臺上,直到今天。
清廷統治者,一方面加強對曲文的管理和審查, 另一方面乾隆、嘉慶皇帝又命 令自己手下熟悉詞曲的大臣如張照、周祥鈺、王廷章 等,組織一批文人創作了好幾 部專供大內皇宮演出的劇本。著名的有《勸善金科》 、《升平寶筏》、《鼎峙春秋》、 《忠義璇圖》、《昭代簫韶》、《封神天榜》等。這 些宮廷大戲,內容上都是宣傳忠孝貞 義的價值觀,樹立皇帝為天地間高尚至尊的觀念。篇 幅浩大,場次冗長。每部宮廷 大戲,演繹的都是根據宋元明時期產生的長篇歷史演 義,如《三國演義》、《西游 記》、《水滸傳》、《楊家將》、《封神演義》以及 民間流傳的神話故事,再結合民間戲 班流行的劇本而成,如《目蓮救母》,以及演張天師 捉拿五毒妖魔的《混元盒》等等。
這些都是連臺本戲,每部少則120出,多則240出。內 容繁雜,人物眾多,加上場面 豪華,砌末新穎,每部戲從頭到尾演一遍,往往需要 很多天。那么由什么人、何種演 員演出呢?為了這些稱為宮廷承應戲的演出,清廷先 后成立了南府和舁平署。一 些年幼、面貌姣好的太監,還有旗籍、民籍青少年進 入這些演出機構,學習演唱、排 戲。這些人稱為"內學"或"外學",后來還有大內 近侍太監單獨組成的稱為"本家 班"的戲班。這些宮廷大戲,在清光緒二十四年 (1898)前,演唱的都是昆曲和弋 腔。也因為有這些承應宮廷大戲,才使得衰微而近于 沒落的昆、弋腔得以綿延下 去,傳宗接代;但另一方面也因為昆、弋常年演出于 宮廷,使它們更脫離宮廷外的蒼 生百姓、普通觀眾,更加走向小眾,觀眾的范圍越加 狹小,劇種本身越加凋謝不振。
而即使在力求保存昆、弋演出的清官內廷,待到了喜 歡熱鬧酷愛皮黃(京劇)的慈 禧皇太后執政時,在清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初六日,她 親下懿旨,"著本署(舁平署) 排《昭代簫韶》,俱改亂彈(皮黃)曲白。人不敷用著 外學上角,再不敷用著本宮上 角"。光下旨還不夠,慈禧還身體力行,親自率領本 家太監和太醫院(宮廷看病的 醫生)、如意館(宮廷繪畫師)人員,加上進宮承差的 皮黃藝人修改劇本,認真排演, 并且于光緒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整整演出了兩年" 亂彈"。當時一些著名皮黃藝 人如陳德霖、王桂花(即王楞仙)、孫怡云等都參加了 演出。這說明,昆弋在宮中的 演出地盤也一直被削弱被縮小。如果不是因庚子國變 即八國聯軍的入侵,慈禧攜 光緒皇帝倉皇出逃,皮黃本《昭代簫韶》這個歌頌宋 楊家將一門忠烈的連臺本戲, 一定會一直排演下去。可惜,第二年慈禧、光緒雖返 回京都,卻由于國力的窘迫拮 據,再也無力排演這樣人員眾多、排場浩大的清宮連 臺本戲,《昭代簫韶》時代從此 一去不復返。
事情總有出人意料之外時,就在不久前,北京京 劇院和北京京胡協會,為了保 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經過艱苦努力,重新排演了《 昭代簫韶》中兩本珍品,并力求 原汁原味的展現。觀眾饒有興趣地觀看了一百多年前 老京劇(皮黃)演出的原貌。
對于京劇的發展歷史也產生了欲知的愿望。其實,皮 黃興,昆弋衰,早在清嘉道年 間,已現端倪。當然這仍然是一個漫長過程,其中不 乏種種故事,這便是筆者下面 要講的宮廷昆曲和民間諸腔既互相競爭又互相吸納的 花雅相決。
在清乾隆中期以前,在京師北京,應該說昆曲雄 冠一時。無論是在宮廷還是在 坊間,任何戲曲劇種也難以撼動它霸主的地位。但是 ,有句俗語叫物壯則老。上文 已經說過,到了18世紀中期,首先是傳奇文本創作的 消沉停滯,《長生殿》和《桃花 扇》達到了傳奇創作的頂峰。繼之則是一路下滑,其 中雖也出現個別激奮壯烈之 作,但畢竟屬于鳳毛麟角。
……P4-5
各別的書有折損的現象,包裝過于簡單了。
很好看,不錯。
用心之作
戲曲之美。
很好
傳承
同光十三絕及同時代的藝術家對京劇的誕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是一本學習和了解京劇知識的材料。
這是一本京劇始祖的十三位名角的傳記匯集,對于了解京劇和京劇愛好者的人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讀的必讀書,書中收集了許多寶貴的資料。而且,書的紙張很好,印制精美,書中不少珍貴的彩色和黑白照片,更是值得收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