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樂黛云教授60年北大生涯的追憶,也可以看作關于自己與北大的自敘傳。她用富有感情的語言追憶了與自己生命相依的北大生活、讀書、求學、治學、師友。作者從1948年進入北大生活開始寫起,寫了整整60年的北大記憶:有解放前老北大四院與沙灘的激情革命,有未名湖畔五六十年代改變命運的"斗爭",有80年代從北大遠游的求學與訪問:哈佛、柏克利、意大利、突尼斯,作者的學術生命從這里開始,從中國現代文學的研究到比較學的研究,從文化上的理論實踐到參與中國文化書院的文化實踐,我們看到一個富有學識、執情、創新精神和使命感的北大學者。
在這60年的風雨歷程中,作者在北大(包括門頭溝勞動基地、北大鯉魚洲分校)當過豬倌,伙夫、趕驢人、打磚手,又回到學術崗位。除了勞動、讀書、求學、苦難,作者還寫了北大的一批人物:馬寅初、季羨林、廢名、王瑤、楊周翰、李賦寧等等,還有一些令人扼腕嘆息的北大人物:在特殊年代中非正常死亡的解放后北大及時位女研究生朱家玉、北大中文系書記程賢策……這些都是時刻縈繞于作者心間的美麗之魂!他們都是北大撫育出來的兒女,北大的精英!
1948-2008,60年北大生涯!生者和死者,光榮和卑劣,驕傲和恥辱,歡樂和喜,痛苦和淚,生命和血……60年一個生命的循環,和北大朝夕相處,親歷了北大的滄海桑田,對于那曾經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萬萬北大兒女的"北大精神",那寬廣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層質素,我參透了嗎?領悟了嗎?我不敢肯定,我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轉折的各個關頭,縱然再活千遍萬遍,我的選擇還是只有一個——北大。
樂黛云,1931年生。自小在貴陽長大,1948年到北京大學中文系讀書,后留校任教至今。 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
我的選擇 我的懷念(代序)
初進北大
四院生活
我在北大中文系——1948
快樂的沙灘
附錄 不能忘懷的友情
階級斗爭及時課
歷史的錯位
空前絕后的草棚大學
從北大外出遠游
世紀末訪意大利
從"不可風"到"可見"
我與中國文化書院
我們的書齋
美麗的治貝子園
優傷的小徑
獻給自由的精魂
懷念馬寅初校長
我心中的湯用彤先生
三真之境
永恒的真誠
一個冷雋的人 一個熱忱的人
學貫中西的博雅名家
李賦寧先生與中國比較文學
心靈溝通的見證
透過歷史的煙塵
"啊!延安……"
絕色霜楓
他與死神擦肩而過
從不偽飾,總想不益于人
同行在未名湖畔的兩只小鳥
初進北大
1948年,我在貴陽的許多朋友,抗戰勝利后,都紛紛回到"下江"。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南京,有的在上海。高中三年級時,我已下定決心一定要離開這群山封閉的高原之城。我一個人搭便車到重慶參加了高考。這是一輛運貨的大卡車,我坐在許多大木箱之間顛簸,穿行在云霧和峭壁之間。久已聞名的什么七十拐、吊尸巖等名目嚇得我一路心驚膽戰!好學容易到了重慶沙坪壩原中央大學舊址,西南地區的考場就設在這里。大學生們早已放假回家。我們白天頂著三十九度的高溫考試,晚上躺在空蕩蕩的宿舍里喂早已餓扁了的臭蟲。那時是各大學分別招生,我用了十天參加了三所大學的入學考試。
回貴陽后,得知的我中學已決定保送我免試進入北京師范大學,不久,北京大學、中央大學、中央政治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也陸續寄到。我當然是歡天喜地,家里卻掀起了一場風波!父親堅決反對我北上,理由是北京眼看就要被共產黨圍城,兵荒馬亂,一個17歲的女孩子出去亂闖,無異于跳進火坑!他堅持我必須吊在家,要上學就上家門口的貴州大學。經過多次爭吵、懇求,直到以死相威脅,父親終于同意我離開山城,但只能到南京去上中央大學。他認為共產黨頂多能占領長江以北,中國的局面最多就是南北分治,在南京,離家近,可以召之即回。我的意愿卻是立即奔赴北京,去革命!母親支持了我,我想這一方面是由于她的倔強的個性使她愿意支持我出去獨闖天下,另一方面,她也希望我能在北方找回她失蹤多年的姐姐。我們對父親只說是去南京,母親卻另給了我十個銀元,默許我到武漢后改道北上。
……
我喜歡這學校,所以買了
這個商品不錯~
閱讀后很有感觸
這套書早就該買,現在買大多是多印了.....遺憾!
可以
很好,性價比高。
好書。
湯家的大兒媳,很有才,書也寫得不錯
不錯。
不錯
不錯,質量很好,包裝也很好
書還是不錯的,幫同事買的,很劃算
ok
好
好書!
作為當當的忠實讀者和客戶,多年來,始終熱愛當當,信賴當當。當當帶給我發現好書的驚喜、購買好書的快樂、閱讀好書的愉悅和收藏好書的滿足。當當是愛書人的明燈、向導和天堂。感謝當當!為當當點贊!
樂黛云的散文集,很不錯
似乎是小場景,卻是社會的反映,人生的體味!
不錯,現在社會進步了.言論自由了,想說的都可以說.也讓我們對歷史及歷史上的一些人物有了一個更客觀的了解.
這本書先是在報紙(作家文摘)的連載上看到,看了幾次,覺得不錯.但實際上真的拿到了手,覺得也不過如此,尤其后面部分.首先沒有同類型書讀后的那種震撼心靈的感覺.其次,所描寫的事情不深刻,沒有深入進去探究.60年的北大生涯,我相信依照作者所具有的高層次的思想水平、寫作能力和觀察事物的敏感度,經歷過那么多的事和人,經歷過那么激烈和殘酷的運動,不應當寫得如此平淡。
現在這個時代是否已經沒有了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那么讀讀這本書,體會那個年代,那一代人的單純與平靜
本書語言平實質樸, 但仍舊可以察覺作者天生的幽默和智慧。是一本好書, 但樂先生寫的類似的書太少了, 建議多寫幾本!
湯先生比較有名。但是這本書有點雜了,內容一般,是學校結合系列人物推出的。
之前買了書香五院和紅樓鐘聲燕園柳這次也把這本買來讀一讀
樂黛云先生的成長軌跡,慈祥的老太太,人家從小就是學霸。
一個有學識的熱血青年,在“開國”前后就積極、無私的隨同年長資深的共產黨員們,參與共和國初創時期的各類艱苦的工作....但后來所發生的、眾所周知的一系列“政治事件”,以及主人翁們的遭遇,讀后簡直就是欲哭無淚。
生者和死者,光榮和卑劣,驕傲和恥辱,歡樂和喜,痛苦和淚,生命和血……60年一個生命的循環,和北大朝夕相處,親歷了北大的滄海桑田,對于那曾經塑造我、育我的成人,也塑造培育了千千萬萬北大兒女的“北大精神”,那寬廣的、自由的、生生不息的深層質素,我參透了嗎?領悟了嗎?我不敢肯定,我唯一敢肯定的是在那生活轉折的各個關頭,縱然再活千遍萬遍,我的選擇還是只有一個——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