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選胡懷琛先生有關中國詩歌的三本著作。原書均系繁體直排,現在我們將其合為一冊,納入"通識書系?重拾民國經典"系列圖書,以簡體橫排方式編排出版。除了對原書中的文字和引文作了仔細的檢核與勘誤,我們還對原書與現行標點符號規范用法不同的少量標點符號作了改動。具體版本情況如下:
中國八大詩人》系商務印書館1925年初版,1931年3月四版,本書以1931年版為底本;
詩人生活》系上海世界書局1929年11月初版,1932年11月再版,本書以1932年版為底本;
新詩概說》系商務印書館1923年5月初版,1928年2月四版,本書以1928年版為底本。
這是一套給年輕讀者編選的民國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文化普及讀物。她著眼于將民國那些雖經歲月沉浮,仍不掩其輝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文化普及圖書匯而成集,精編細校,統一裝幀,以叢書形式陸續重印、推出,目的在于使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非專業讀者都能夠體驗民國學術的趣味,感受民國學者的治學風范。
人文社科學術普及讀物和學術專著雖然在專業性、受眾面等方面有較為明顯的區別,但二者對學術積淀、學科發展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并無高下之分。相對于學術專著而言,普及讀物更帶有"通識"的性質,尤其是那些兼具思想性、學術性和可讀性,易于為社會公眾理解和接受,凝聚著一代學界名流學術素養和研究心血的文化精品,其價值更是自不待言。有鑒于此,注重選題的科學與文化內涵,突出選題內容的可讀性和普及性,自然成為貫穿于這套"通識書系?重拾民國經典"叢書出版全程的編輯思想和出版理念。
當然,出版這樣一套涵蓋眾多重要或傳統學科門類的叢書,無論是作者、書目、版本的選定,文字的校勘,抑或用當今讀者熟悉的簡體字橫排方式整理、排版,都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何況厘清民國相關出版物的出版脈絡、尋找民國相關圖書的底本或線索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我們由衷期望能夠得到更多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朋友對我們這項工作的關心、指導和幫助,鞭策我們把這套叢書做好。
我國已故著名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周谷城先生在他生前,即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主編的"民國叢書"(民國學術著作影印版大型叢書)序言中曾經這樣寫道:"民國時代,中西文化交流,新舊思想沖突,產生了許多學術著作和歷史資料。`五四`時期及其后的一段時間里,中國幾乎變成了世界學術的縮影,各種主義、黨派、學派、教派紛紛傳入,形形色色,應有盡有。一個時間,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春秋戰國以后的又一次百家爭鳴的盛況。在學術思想界、文化教育界,產生了許多前所未有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我們期許,收入"通識書系?重拾民國經典"中的這些作品,能夠成為當今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接近乃至步入經典、了解歷史與文化的橋梁,成為領略民國時期學術文化風景的窗口。
胡懷琛(1886—1938),字寄塵,安徽涇縣人。1911年加入南社,曾任《神州日報》、《警報》、《中華民報》和商務印書館編輯。在商務印書館參與初等、中等學校教科書的革新、編選以及"萬有文庫"叢書古籍部分的編輯等工作。先后執教于中國公學以及滬江、持志等大學,教授中國文學史、中國哲學史等課程。著有《國學概論》、《中國文學史概要》、《中國小說研究》、《中國八大詩人》等百余種作品,涉及文學史、哲學、經學、佛學、地方志、詩歌、小說等諸多門類。為民國時期著名學者,在文化界頗具影響。
自序
題詞
屈靈均
陶淵明
李太白
杜子美
白香山
蘇東坡
陸放翁
王漁洋
附錄一詩人生活
附錄二新詩概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