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李鴻章的早年落拓,寫到他參加鎮壓太平軍、甲午海戰,創辦洋務運動,周旋于世界外交舞臺直至死去的一生。
李鴻章從鎮壓太平天國發跡,創辦洋務運動他的聲望達到頂點。在甲午海戰中他苦心經營的海陸軍全軍覆沒。梁啟超深刻地分析了李鴻章在甲午海戰中的種種失誤。指出即使沒有這些失誤,李鴻章的失敗也是必然的,因為世界的競爭是國民智力和創造力的競爭。彼時日本各國已經開化。民眾在世界眼光和參政熱情上已經大大經驗豐富,而滿清政府仍然禁錮民智民力,失敗也就難免了。
洋務運動的失敗宣告了李鴻章創辦的官督商辦的官僚資本主義必然失敗的命運。官僚既不懂工商業的技術和管理,反而把它當作漁利的工具,不僅企業沒有效率,更壓制了民族工商業的發展,限制了他們的參與熱情,窒息了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
作者把李鴻章同古今中外要人霍光、諸葛亮,秦檜,曾國藩、張之洞、俾斯麥、伊藤博文等做了對比,指出李鴻章也有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心,能夠忍辱負重,但是他沒有長遠的眼光,不知道為后世立百年大計,僅滿足于修修補補。不懂得現代民主政治的特點和國民的地位、國民在現代國際競爭中的作用、政府與民眾的關系,因此在現代國際競爭中處處落于下風。處處受制。總之他的失敗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敗,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勢,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結局。
作者憂慮地說,在晚清政府中李鴻章是有世界眼光、最有能力和品格的一個人,尚且不能避免失敗的命運。今后內憂外患的風潮。將要比李鴻章時代還要嚴重數倍,但要想再找一個像李鴻章這樣的人,也幾乎不可能了。想到中國未來的前途,不禁毛骨悚然,不知道最終是什么局面。
本書再版更換封面,新舊封面同時出售,發貨
民國四大傳記
雙色插圖版
重讀晚清政壇二號首長,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經濟外交困局!
梁啟超眼中的李鴻章與晚清中國
從刀筆吏到權傾一時。是“精糊匠”還是“總設計師”?
梁啟超(1873-1929),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的政治活動家、啟蒙思想家、資產階級宣傳家,教育家、史學家和文學家,戊戌維新運動領袖之一。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等。著有《飲冰室合集》,代表作有《李鴻章傳》。
序例
譯文部分
及時章緒論
第二章李鴻章所處的歷史位置
第三章李鴻章未發達以前及當時中國的形勢
第四章軍事家李鴻章(上)
第五章軍事家李鴻章(下)
第六章洋務運動時期的李鴻章
第七章中日甲午戰爭時期的李鴻章
第八章外交家李鴻章(上)
第九章外交家李鴻章(下)
第十章賦閑時期的李鴻章
第十一章李鴻章的末路
第十二章結論
原文部分
序例
及時章緒論
第二章 李鴻章之位置
第三章 李鴻章未達以前及其時中國之形勢
第四章 兵家之李鴻章(上)
第五章 兵家之李鴻章(下)
第六章 洋務時代之李鴻章
第七章 中日戰爭時代之李鴻章
第八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上)
第九章 外交家之李鴻章(下)
第十章 投閑時代之李鴻章
第十一章 李鴻章之末路
第十二章 結論
及時章
緒論
天下只有平庸的人不被責怪,也不受贊譽。如果一個人被全天下的人憎恨,那么他可說是超乎尋常的奸雄了。雖然,天下說這些話的,大部分都是平常人,千百人里也難找出一個非同尋常的人,那么,以平常人的眼光和見識來評論非常之人,是可信的嗎?所以,享譽滿天下的,未必不是被人厭惡的偽君子;遭天下誹謗的,未必不是偉人。俗話說:蓋棺論定(即死后才給一個人下結論)。我看有不少人死后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對他的評價也還是沒個定論的。各自認為自己所評論的是非沒問題,那么,后世的史家或論者將如何從中甄別鑒定呢?如:有的人被千萬人贊譽,同時也被千萬人詆毀;對其稱頌達到頂點,對其誹謗也達到頂點。他今天所遭到的詆毀,正好可以與他當初受到的贊譽相抵消;他今天所受的贊譽,正好與他當初所受的詆毀相抵消,像這樣的人,那是什么樣的人呢?回答是:這種人可以說是非同尋常的人了。他是非常人的奸雄,還是非常人的豪杰,我們暫且不論,而看他所處的位置和所做的事情,就不是平庸之人的眼光和見識隨便可以信口雌黃的。明白這個道理的人,可以讀我的這本《李鴻章傳》。
我敬重李鴻章的才干,我惋惜他見識的不足,我又同情他的遭遇。李鴻章曾環游歐洲,在德國面見當時的宰相俾斯麥,曾請教地問道:“作為一國的大臣,想盡自己所能為國家做事,但滿朝的人與自己意見不合,大家合力阻撓,束縛你的手腳,此種情況下,仍想不放棄自己志向,應從何處入手,怎么做呢?”俾斯麥回答說:“首先要得到皇上的支持,有他支持你就獲得了特別權力,那還有什么事做不成呢?”李鴻章說:“比如現有這么一個大臣,他的君主無論什么人的話都能聽進去,君主身邊的近臣和侍衛人員,又經常狐假虎威,借主子名義把持著大局。那處于這種情況的人該怎么辦呢?”俾斯麥深思了良久說:“作為大臣,如果他是以忠誠之心操勞國事,估計就沒有不被君主理解體諒的,只有與婦人女子共事,就不好說了。”(這些話是從西方報紙翻譯過來的,普通華文如《星軺日記》所登載的內容,因有所忌諱而不敢全譯)對此,李鴻章沉默認同。唉,我看李鴻章胸中的氣悶不快和牢騷憂郁,不是旁觀者所能理解的。我因此批評他,我也因此理解他。
自從李鴻章在全世界揚名以來,五大洲各國各界,幾乎只知道李鴻章,不知道有中國。簡單地說,可以說李鴻章就是中國的代表人物了。以甲國人的身份來評論乙國人的事,是必然不能得知其真相的,原因自不必說,但若舉出重要人物,李鴻章確實是中國近四十年來及時流的重要人物。讀中國近代史,勢必不能不說到李鴻章;而讀《李鴻章傳》的人,也勢必不能不參見中國近代史,這是有識之士都認同的。所以我現在這本書,也可命名為“同光以來大事記”了。
不僅如此。大凡一個國家今天之現象,必然與它之前的歷史有因應關系,所以,過去的歷史是今天現象出現的原因,而今天的現象是之前歷史發展的結果。以李鴻章與今日中國的深切關系,那么要想評價李鴻章這個人物,就勢必要以高遠而的眼光,觀察中國數千年來政權變化更迭的大勢、中國各民族的此消彼長與興衰的發展方向,及當今中外交涉中的隱情內幕,如此才能了解李鴻章在中國歷史上所處的獨特位置。孟子說:知人論世。世情世事固然不容易評論,而人難道是容易了解的嗎?
今天中國的一些時評家,往往以平定太平天國、平定捻軍叛亂為李鴻章的功績,以數次與外國的談判議和為李鴻章的罪過。我以為這種功罪評價都有失妥當。過去,俾斯麥曾對李鴻章說:“我們歐洲人把抵御異族入侵當作功績。為保全一家的利益而自相殘殺,是歐洲人不贊賞的做法。”李鴻章平定太平天國和捻軍叛亂,可說是兄弟間同室操戈,兄長得勝罷了,如果以此為功勞,那天下兄弟們都會憂懼不安啊。國人因為國恥,積憤已久,痛恨與外國的和議,從而把怨恨都遷怒、集中到李鴻章一人身上,事出固然有因,然而如果設身處地想想,在一八九五年二三月份、一九○○年八九月之交,假使這些批評者也處在李鴻章的位置,那么他們的舉措和行為,果真就能比李鴻章表現出色嗎?對李鴻章批評指責的人,不過是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嬉笑怒罵,圖一時口舌之快罷了。所以,我對李鴻章對于中國的功罪評價,恰恰是與此不同的。
李鴻章現在已經去世了。國外的評論者,都把李鴻章當成當今中國的及時人。有人說:李鴻章的死,勢必會帶來中國局勢的大變動。李鴻章果真可稱得上人與否,我不敢說,但現在年齡一般在五十歲以上的人,三四品以上的官員,沒有一人比得上李鴻章的,這個是我可以斷言的;李鴻章的死,與中國全局有無關系,我不敢說,但現今政府失去一個李鴻章,如同虎失去其倀,失去得力助手,瞎子失去說唱的本領,可說是情勢危險,前途堪憂,此后麻煩事會越來越多,這個也是我敢斷言的。而我又希望外國人對李鴻章的評論有失其真,假使這些評論是真的,那么以我諾大一個中國,只靠一個李鴻章來支撐嗎?中國還有病愈的時候嗎?
西方有哲言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亦造時勢。像李鴻章這樣的人,我不能不稱他為英雄。雖然,他是時勢所造的英雄,而不是造時勢的英雄。時勢所造的英雄,是平常的英雄。天下如此之大,歷史這么久遠,何時何代沒有時勢?所以讀一讀二十四史,像他李鴻章這樣的英雄,可說是為數眾多,車載斗量;而造時勢的英雄,閱盡歷史,往往千年也不出一個啊。這就是我中國歷史一直以來因循守舊、缺少創造活力、終不能大放異彩、震撼世界的原因。我寫這本書時,胸中自始至終有著這種感慨。
歷史學家評價霍光時,常感嘆其不學無術。我認為李鴻章之所以不能成為非常的英雄,也因這四個字。李鴻章不了解國民之間相互依存的原理,不通曉世界的大趨勢,不懂政治的民生之本原,在十九世紀這個競爭進化加劇的時代,只知道做些添補缺漏的改良工作,茍且偷安,不為休養并擴充國民實力做些事情,把國家建成威名遠揚的強大國家,僅僅撿拾了點西方的皮毛,取水卻忘了源頭,就此自足自安,甚至還憑借自己的那點小才智,想與世界上著名的大政治家抗衡,讓出大的利益,卻爭競蠅頭小利,這不是他不鞠躬盡瘁,但這于事何補呢?孟子說:在尊長面前大吃猛喝,卻講求不要用牙齒啃干肉,這就叫做不知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說得很對啊。李鴻章晚年所做的事樁樁失敗,都因為此。盡管如此,這又何必深加指責他?他李鴻章本來就不是一個造時勢的英雄。大凡一個人,生于一個社會當中,總會被這個社會數千年來所形成的思想、習俗和觀念所束縛而不能自拔。李鴻章沒生在歐洲而生在中國,沒生活在今日而生在數十年前,先于他而生和與他同時代的人,并沒出現一個能造時勢的英雄來引導他、幫助他,而當時中國所孕育培養的人物,也就是這樣了,自然不能把責任歸咎于李鴻章一人。況且他的遭遇也和他的心志在當時形勢下難以得到實現有關吧?所以我說:我敬李鴻章的才干,惋惜李鴻章的見識之不足,而哀憐李鴻章的遭遇。但自此后會有沿著李鴻章的道路有所成就的人嗎?時勢既然已變,那能稱為英雄的,自然與以往也不一樣,希望他不要用我為李鴻章開脫的話來自我寬恕。
今天的中國,再次面臨千年未遇之大變局,重讀晚清變革總設計師李鴻章,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經濟、外交的困局,梁啟超的文言文恣肆,霧滿攔江的白話文翻譯通達流暢,堪稱合璧。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經濟已有長足的進步,政治體制改革卻步履維艱,且不得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困局。在新一輪的歷史大螺旋中。沒有了亡國滅種的緊迫感,也仍未建成一個理想完善的公民社會,一百多年前梁啟超“今日世界之競爭,不在國家而在國民”的警告,在大同世界出現之前,永遠不會過時。
——章立凡
李鴻章其實不知道國家事務,不知道國家是什么,不知道國家與政府是怎樣的關系,不知道政府與人民的權限,不知道當大臣應盡的職責。他對西方富強的原因其實是不知道的,以為我國的政治、教化、文明、物產、風俗無一不優于他國,趕不上的不過是槍炮、輪船、鐵路、機器罷了。我們就學這些,洋務運動就完成了。這就是現在舉國異口同聲的論調,而李鴻章實際上是他們三十年前的前輩他們東施效顰、邯鄲學步,只不過讓他們的丑陋更加暴露出來,終究不會成功是必然的。
李鴻章這么忠誠,有這么敏銳的洞察力,他又長時間擔任重要職務,掌握大權,但成就卻僅僅到了今天這個水平,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他只知道有軍事,卻不知道還有民政;知道有外交。卻不知道還有內政;知道有朝廷,卻不知道還有國民。每天責備他人看不清時局,而他自己對時局就沒有弄明白;每天責備他人搞派系,舊習氣難以消除,而他自己的派系、舊習氣跟那些人比起來,也不過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區別。他不知道今天的國際競爭,不靠國家而靠國民;他不知道西方各國能夠消除派系、消除舊習氣,通過新政而富強的,那種改革的動力都是來自下面而不是上面。
——梁啟超
書還沒看,應該錯吧!就是沒有塑料封裝!
素材全面豐富。
買正版圖書我選雜志之家。
值得一看好
這本書已經拿到了,買這本書的同時還買了一本半文言文的,閱讀還是有好處的,兩本對照著看也不錯。就是快遞不給力,買時選擇能刷卡,結果取書時卻被告知不能刷卡。對快遞的服務不滿意
看這里的李鴻章,也就是看梁啟超。喜歡梁的文風,眼界氣度不風,大氣磅礴,姿恣肆,洋灑萬里,蕩氣回腸,痛快。
沒想到會有翻譯,原先以為只有梁的文字,但圖片不錯
文言文和白話文合訂本。內容不多,主要是梁啟超的一些看法。
讀史使人明志,大家快看吧,。雜志之家的運輸從沒有上門過
時勢造英雄,但不是造時勢的英雄,或許是造時勢
真心對當當失望了,大老遠的去拿快遞,結果這本書還是沒有包裝的,是本二手書吧!但內容還不錯,值得一讀!
很不錯的書。特別是當今社會下,作者對李的反思值得借鑒
前半部分是譯文,后半部分是原文,非常好,可以對照的著看
大師級的書,寫得很到位,值得一讀,而且有譯文又有古文(原文)
這本有點舊了 紙面泛黃 本身也以黃色為主 看得不是很舒服 但內容很好
似乎沒有讀完...不過對前半本的回憶,讓我重新認識了這位了不起的人物,他絕不是以前教科書上的那么簡單,換個時代,他就是千古楷模,無奈啊無奈。
不僅是李鴻章個人傳記,也有利于幫助梳理晚清的一段歷史。
內容還不錯,李鴻章是個又愛又恨的角色,但于我來說還是喜歡佩服他多一點。
到的書和店家的封面不一樣。書是正版,印刷很精美。
好書,愛不釋手一口氣就看完了,對自己非常有意義,讓自己重新認識和懂得歷史,現在覺得和幼時上歷史科學的有很大的不同,強烈推薦給大家
梁公 相對客觀執筆 從當時歷史背景審視李鴻章 確實令人欽佩
一直是忠實的買家,關注每一本自己喜歡的書,活動就買來!這本書真心不錯
讀完了曾國藩,感覺有些方面李鴻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看看再說。
暫時自己還沒看,給侄子先看,個人非常想了解這位老先生的生平。
梁任公的作品,評價相對,也存在時代的局限性。是了解李鴻章的不錯選擇。
是研究李鴻章的一本最早的傳記,比較公正地評價。
物流速度很快,雖然封面有些破損但并不影響閱讀。本來我是想給好評的,但是書中部分頁面從正面都可以比較清晰地看到背面的文字圖片,兩面的文字混在一起非常影響閱讀。第一次在當當買書就遇見這種情況,讓我以后都不知還能不能在這里買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