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網球》是體育院校羽毛球、網球普修課學生專業用書,是西南區(云、貴、川、渝)體育教材教法研究會(羽毛球、網球)材料小組根據西南地區體育院校教學計劃培養目標和羽毛球、網球課程教學大綱規定的具體教學任務、教學時數、教學內容及考核要求撰寫和串編完成。本教材總結云、貴、川、渝體育院校羽毛球、網球教學實踐,借鑒和吸收了國內外羽毛球、網球先進理論和實踐經驗,并針對羽毛球、網球課時較少的特點,在教材編寫中突出學生掌握基本技術知識,適當掌握基本戰術和裁判知識的原則。
上篇 羽毛球
及時章 羽毛球運動概述
及時節 羽毛球運動的起源和發展
第二節 世界羽毛球運動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中國羽毛球運動的發展概況
第二章 羽毛球基本理論知識
及時節 羽毛球擊球技術基本環節
第二節 羽毛球擊球技術基本要領
第三節 羽毛球擊球技術名稱分類
第三章 羽毛球基本技術
及時節 握拍法
第二節 發球與接發球
第三節 后場擊球技術
第四節 前場擊球技術
第五節 中場擊球技術
第六節 被動擊球技術
第七節 步法
第四章 羽毛球戰術運用變化
及時節 羽毛球運動戰術簡述
第二節 羽毛球單打戰術的運用與變化
第三節 羽毛球雙打戰術的運用與變化
第四節 羽毛球混合雙打戰術的運用與變化
第五章 羽毛球比賽競賽規則
及時節 羽毛球場地、器材
第二節 羽毛球比賽規則及裁判方法
附:羽毛球裁判手勢圖
下篇 網球
第六章 網球運動概述
及時節 網球運動的起源
第二節 世界網球運動的發展概況
第三節 我國網球運動的發展概況
第四節 現代網球運動的發展趨勢
第七章 網球基本理論知識
及時節 擊球動作的結構
第二節 拍面角度和擊球部位
第三節 擊球點
第四節 網球比賽的三個基本要素
第五節 網球的旋轉
第八章 網球的基本技術
及時節 基本握拍法
第二節 基本步法
第三節 正手抽擊球
第四節 反手抽擊球
第五節 截擊球
第六節 放小球
第七節 挑高球
第八節 反彈球
第九節 高壓球
第十節 發球
第十一節 接發球
第九章 網球運動的基本戰術
及時節 現代網球戰術的特征
第二節 單打戰術
第三節 雙打戰術
第十章 網球場地器材與裝備
及時節 網球場地器材的規格
第二節 網球的配套裝備
第十一章 網球比賽的主要規則及裁判法
及時節 網球比賽的基本規則
第二節 網球比賽的主要裁判方法
參考文獻
及時章 羽毛球運動概述
第二節 世界羽毛球運動的發展概況
一、世界羽毛球運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
1934年,由加拿大、丹麥、英國、法國、愛爾蘭、荷蘭、新西蘭、蘇格蘭和威爾士等國發起了國際羽毛球聯合會,總部設在倫敦。從此,羽毛球國際比賽日漸增多。技術與戰術的發展也從簡單到,從到快速靈活,從快速靈活到多變,其中產生了幾次飛躍。
及時次飛躍是在開創時期,這一時期英國選手壟斷整個世界羽壇,雖然他們的技術比較單一,打法陳舊,幾乎沒有戰術變化,但是他們的技術水平一直處于經驗豐富地位,為羽毛球運動傳播到全世界立下了頭功。直到1939年,丹麥、加拿大等國選手以良好的體力和進攻型戰術向英國選手發起了挑戰,這才打破了英國選手稱霸羽壇的局面,在第36屆全英錦標賽上,英國選手僅獲一枚混雙金牌;第37、38屆全英錦標賽冠軍全由丹麥選手囊括而去。
第二次飛躍是在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這是羽毛球的技術與戰術發展的時期,男子技術優勢從歐洲轉向亞洲,形成了亞洲人在世界羽壇上稱雄的局面。50年代,以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為代表,他們主要以拉、吊來控制球的落點,主要代表人物是馬來西亞的王炳順、莊友明。他們使馬來西亞接連三次獲得湯姆斯杯賽冠軍,包攬1950~1957年八屆全英羽毛球錦標賽單打冠軍和1951~1954年四屆雙打冠軍。從1958年開始,羽毛球技術開始向快速、靈活的方向發展,以印尼的陳友福為代表,以較快的速度運用下壓搶網和加強扣殺上網的技術打敗了以技術性為代表的打法,從此開創了印尼控制世界羽壇的局面。從1958~1979年,印度尼西亞共七次榮獲湯姆斯杯。在這一時期,中國雖然沒有參加正式世界比賽,但技術與戰術水平提高得很快,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以湯仙虎、侯加昌為代表的中國選手體現了快攻打法特點。快攻打法除了腳步移動快,還表現在后場跳起扣殺后快速上網高點擊球、兩邊起跳突擊、發球搶攻等方面,特別是他們"快、狠、準、活"的技術風格,以優勢壓倒了印尼隊和歐洲隊,為推動世界羽毛球運動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從此,中國的快攻技術開始被國際羽壇所接受。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研究中國技術特點的基礎上,世界羽壇注重了速度和進攻,發展了新技術,出現了以印尼梁海量為代表的劈殺技術,以林水鏡為代表的雙腳起跳扣球技術,使世界羽毛球技術水平迅速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