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關于人生哲學的通俗讀物類書籍。
作者吉杜克里希那穆提告訴我們,當人們沒有了自我,就會有美、寂靜和空間。那時,那種來自于慈悲的智慧就會透過大腦而運作了。智慧就是去了解或者發現什么是愛,和思想、聰明知識沒有任何關系。本書關于慈悲的智慧展開了豐富的闡述和詮釋,告知我們擁有了智慧,智慧就會伴隨著愛和慈悲,就會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你就會成為自己的光。
1、克里希那穆提新書,一本不可思議的,以色彩與靜心方式療愈負面情緒的彩虹之書;全套共7本,分別以彩虹顏色定主題,寓意為:我們無時無刻都在感受快樂,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道彩虹。
2、全書旨在提醒我們:阻礙覺悟和智慧的一切因素都是我們自己造成的,因此,我們要去探究生命的潛能,尋找靈魂的出口,找到一條沒有恐懼、沒有孤獨、沒有悲傷的生活之道。
3、這本書的目的只有一個,教導我們證悟自性:這本書將給你一段進入整個世界的旅程,一段深入我們內心的旅程:探究我們實際的樣子、教給我們自我心靈訓練的生活方法,用自己的真理指導自己的行為,將自己進行放大觀察,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智慧,以此終結所有悲傷和恐懼,喚醒靈魂的力量。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得到永恒的快樂,證悟自性。
4、克氏與其它宗教導師的不同之處:常有人將克氏與佛陀相比較。克氏對于佛陀是尊重的,佛陀或者宗教能讓你覺得很合理,可以理解,可以接受,可以感悟,大智慧。等等。但是克氏的表達,會一下子質疑并且否定你內心深處親切,舍不得的一個東西,比如“對外界的依賴”。 要知道克氏永遠不給你“舒服”與“自我陶醉”的余地。而是一針見血的暴露你的問題及羞愧你的行為。
5、本套書采用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裝幀,每種顏色代表一種系列,一個心情。讀完克氏這七本書,將積攢彩虹能量,讓生活變得完滿精彩。設計125185規格的小開本形式,拿起來有質感,讀起來有品位。
7、克里希那穆提著作的閱讀群體:克氏說話的對象是整個人類。是想要追求智慧與尋找正確生活方式的明智者。
(1)、心智自由者喜歡讀克。
因為不受外界干擾,可以自己平衡生活中的紛紛擾擾。這樣讀克氏的書無閱讀障礙。
2)、經常對自己作觀察的人喜歡讀克。
對自己作觀察,就會看到自己內心越掙扎,越矛盾,行動就會越激烈和暴力,因為內在矛盾越大,行動和創造力也就越驚人。
3)、會冥想的人喜歡讀克。
冥想是件非凡的事,其本身就是種極大的喜悅。如此,冥想之中就是寂靜,寂靜本身也即行動。
4)、IQ180以上,喜安靜,喜思考,鶴立獨群,高冷艷者適合閱讀。這類人多半自醒,明白且智商頗高,生活比較有節奏,有品位,有自己的特性,不隨潑逐流。這樣的群體讀克氏不費勁,基本只要專注了就領悟大師的指點,并且能夠運用到生活中去。開啟行動。
克里希那穆提 (krishnamurti,1895-1986)
印度著名哲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被譽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類導師”,在全世界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談話、講演、著作不是關于某種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他一生都在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導師地位,親手解散了為他成立的世界明星社,并退出通神學會。他反對膠條主義和偶像崇拜,不自封,不收弟子。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出來。
他的談話、著作不是關于某種具體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但他一生都在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所謂的導師地位,反對教條主義和自由崇拜,不自封,不收弟子,并且親手將自己的教團解散了。他強調了解自我,主張真理純屬個人了悟,教誨人類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
他堅持在世界各地發表演講,直至1986年逝世,時年90歲。他的談話、對話、日記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為60余本書,這套書就是根據其留下的浩繁的資料編纂而成。
克里希那穆提的成就:克里希那穆提 (krishnamurti,1895-1986)
印度著名哲人,20世紀最偉大的心靈導師,被譽為“慈悲和智慧化身的人類導師”,在全世界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他的談話、講演、著作不是關于某種宗教的,也不是針對西方或東方的,而是關于整個世界的。他一生都在拒絕別人強加給他的導師地位,親手解散了為他成立的世界明星社,并退出通神學會。他反對膠條主義和偶像崇拜,不自封,不收弟子。他一生的教誨皆在幫助人類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從恐懼和無明中徹底解脫出來。
前
壹 超越思想的心靈
貳 思想是我們生活的核心問題
叁 你將成為自己的光
肆 至高的智慧無處不在
思想只能發現它自身的投射,它無法發現任何嶄新的事物;思想只能夠識別它所經歷過的事物,它無法識別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物。
思想帶著舊有事物的背景去處理這個活躍、真實和全新的東西。也就是說,思想試圖依據那些舊有事物的記憶、模式和局限來理解關系——由此便產生了沖突。在我們了解關系之前,我們必須先要來了解思想者的背景,也就是去無選擇地覺察思想的整個過程;那就是,我們必須能夠如實地看清事物,而不根據我們的記憶和先入之見來詮釋它們,記憶和先入之見都是過去局限的產物。
所以思考就是背景、過去和積累經驗的反應,它是不同層面記憶的反應——個人的和集體的、個體的和種族的、有意識和無意識的記憶。所有這些就是我們思考的過程。因此我們的思考永遠不可能是全新的。不可能會有“新”的觀點,因為它總是那個背景的反應——那個背景就是我們的局限、我們的傳統、我們的經驗以及我們身上集體與個人的積累物。所以當我們指望思想來作為一種發現嶄新事物的手段時,我們會發現這是徒勞無益的。思想只能發現它自身的投射,它無法發現任何嶄新的事物;思想只能夠識別它所經歷過的事物,它無法識別自己沒有經歷過的事物。
這并不是某種形而上學的、復雜的或抽象的東西。如果你可以更密切地觀察它,你就會發現只要“我”——這個由所有那些記憶組成的實體——還在經驗著,那么就永遠不可能發現全新的事物。思想,也就是“我”,它永遠無法體驗上帝,因為上帝或者真實是未知的事物、不可想象的事物、無法闡述的事物,它沒有標簽、沒有詞語。上帝這個詞并不是上帝。所以思想永遠無法經歷全新的事物、未知的事物,它只能經歷已知的東西,只能在已知的領域內運作而無法超越它。一想到未知的事物,頭腦就會變得躁動不安,它總是尋求著把未知帶入到已知中。然而未知是永遠無法被帶入到已知中的,因此已知和未知之間就產生了沖突。
西雅圖
一九五○年七月二十三日
“自我”是一個思想無法解決的問題,必須有一種不屬于思想的覺察才可以。
什么是思考?當我們說“我認為……”時,我們是什么意思?我們什么時候會意識到這種思考的過程?毫無疑問,當有了一個難題,當我們遭遇到挑戰,當有人問了我們一個問題,當有了摩擦沖突,那時我們就會察覺到它了。我們察覺到它,這是一個自我意識的過程。請注意,不要把我當成一個長篇大論的演講者來聽我說的話,你和我正在檢視我們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把它作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工具。所以我希望你正在觀察你自己的思考,而不僅僅是在聽我講——這是沒用的。如果你只是聽我講而沒有觀察你自己的思考過程,如果你沒有覺察你自己的思想并且觀察它出現的方式,以及它是如何產生的——那么我們將一無所獲。這就是我們,你和我,努力去做的事情——看清這種思考過程是什么。
毫無疑問,思考是一種反應。如果我問你一個問題,你會對此有所回應——你的回應是根據你的記憶、你的偏見、你的教育、你所處的氣候和你的種種局限這整個背景而來的,你根據這些做出回答;你根據這些去思考。如果你是一個基督教徒、一個印度教徒或者無論什么,那個背景就會產生回應,而顯然正是這種局限制造了問題。這個背景的中心就是行動過程中的“我”。只要那個背景還沒有被理解,只要思想過程,那個制造出問題的自我還沒被了解并且結束,我們就注定會有沖突,內在和外在的沖突——思想中、情感中、行動中的沖突。沒有任何一種解決辦法——不管它是多么聰明和深謀遠慮——可以結束這種人與人之間、你和我之間的沖突。意識到了這點,覺察到了思想是如何涌現的以及它的源頭,我們問,“思想可能結束嗎?”
這就是問題之一,不是嗎?思想能夠解決我們的問題嗎?通過深思熟慮某個問題,你就解決掉它了嗎?任何一類問題——經濟的、社會的、宗教的——它曾經通過思考而真正得到了解決嗎?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越是思考一個問題,它就會變得越復雜、越猶疑、越不確定。在我們實際的日常的生活中,難道不是這樣嗎?在仔細思考某個問題的特定層面時,你或許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他人的觀點,但思想無法看清問題的整體和全貌,它只能局部地去看,而一個局部的答案不是完整的答案,因此它不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我們越是深思熟慮一個問題,我們越是去研究、分析和討論它,它就變得越復雜。所以我們可能、整體地去觀察一個問題嗎?這要怎樣才可能?在我看來這才是我們最主要的困難。因為我們的問題正在成倍增加——迫在眉睫的戰爭威脅,我們關系中的各種困擾——那么我們如何才能把它作為一個整體,地來了解所有這一切呢?顯然,只有當我們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沒有分隔也沒有分裂時,問題才能解決。這要什么時候才可能?毫無疑問,只有當思考的過程——思考過程的根源就存在于“我”之中、自我之中,存在于那個傳統、局限、偏見、希望和絕望的背景之中——當這個過程結束以后,那才是可能的。所以我們能否來了解這個自我,不是通過分析,而是通過如實地看待這個事物,把它作為一個事實而不是一個理論地去覺察它?——不是試圖消除自我以達到某個結果,而是不斷在行動中看清自我的活動,看清那個“我”。我們能否看著它而沒有任何破壞或鼓勵的活動呢?這才是問題所在,不是嗎?如果我們每個人身上都不存在“我”這個中心,以及這個中心對于權力、地位、、延續和自我留存的渴望,毫無疑問我們的問題就會結束!
“自我”是一個思想無法解決的問題,必須有一種不屬于思想的覺察才可以。去覺察,而不去譴責自我的種種活動或者把它合理化——只是去覺察,這就夠了。因為如果你覺察是為了去發現如何解決問題,為了轉變它,為了帶來一個結果,那么它就仍然落入了自我和“我”的領域中。只要我們還是在尋求一個結果,不管是通過分析、通過覺察還是通過不斷檢視每一個念頭,我們都仍然處在思想的領域里——也就是“我”、“自己”和自我的領域里。
倫敦
一九五二年四月七日
頭腦就是記憶、經驗和知識的殘留物,它經由這種殘留物在說話,存在一個背景,它通過那個背景在交流。
提問者:在演講中,你的觀點來自于你的思考。而你說過所有的思考都是局限的,那么你的觀點不也是受限的嗎?
克里希那穆提:很顯然,思考是局限的。思考就是記憶的反應,記憶則是過往知識和經驗的結果,而那些知識和經驗都是局限的,因此所有的思考都是局限的。而提問者問,“因為所有的思考都是局限的,那么你所說的東西是不是也是受限的?”這真的是一個很有趣的問題,不是嗎?
要說出某些話語,就必須要有記憶,這是顯而易見的。要交流,你和我就必須都懂英語、印度語或其他語言。懂得一門語言就是記憶。這是一點。那么,這個演講者的頭腦,我自己的頭腦,僅僅是用語言在交流呢,還是說頭腦正處于一種回憶的運動中?存在的不僅僅只有語言文字的記憶,同樣也有對于其他過程的記憶?而頭腦是在用語言文字交流著另一個過程嗎?如果你把它探究到底的話,你會發現這其實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
你知道,演講者儲存著一些信息和知識,然后他把它們講給你們聽,也就是說,他在回憶。他已經積累、閱讀和收集了一些東西,然后他根據自己的局限和偏見形成了某些觀點,接著他用語言來交流它們。我們都知道這個常見的過程。而現在,這個過程是不是也發生在這里?這就是提問者想要知道的。提問者實際上是在說:“如果你僅僅是在回憶你的種種經驗和狀態,然后與我們交流那個記憶的話,那么你所說的東西也是局限的。”——確實如此。
請注意,這很有趣,因為它揭示了頭腦的運作過程。如果你觀察自己的頭腦,你就會明白我談論的東西。頭腦就是記憶、經驗和知識的殘留物,它經由這種殘留物在說話,存在一個背景,它通過那個背景在交流。而提問者想知道是否演講者也有著那個背景,因而他只是在重復,還是說他的講話不帶有過往經驗的記憶,因此在他講話的同時他也在不斷體驗著。你看,你并沒有在觀察自己的頭腦。探究思想的過程是一件精細之事,它就像在顯微鏡下觀察某個生物。如果你沒有在觀察自己的頭腦,你就會像是置身事外的觀眾在觀看場上的隊員。但是如果我們都在觀察著自己的心靈,那么它就會具有非凡的意義。
如果頭腦在通過語言交流著一個它所記得的經驗,那么這種回憶中的經驗就是局限的,這是很顯然的;它不再是一個鮮活的和運動著的事物。當它被記起時,它就已經是過去的事物了。所有的知識都屬于過去,不是嗎?知識永遠無法屬于此刻,它總是要撤回到過去中。而現在,提問者想知道,演講者是否只是從他的知識泉井中汲取出了一些,然后分發給我們。如果是的話,那他所交流的東西就是局限的,因為所有的知識都屬于過去。
所以我們有沒有可能不交流過去,而是交流那種每時每刻的體驗和鮮活的事物呢?毫無疑問,這是可能的:那就是處在一種直接體驗的狀態中,對正在體驗的事物沒有任何局限的反應,然后用語言來交流,不是交流過去的事物,而是交流那個正在被直接體驗的鮮活事物。
當你對某人說“我愛你”時,你是不是在交流著一種記憶中的經驗?你使用了這些習慣的詞語——“我愛你”,但這種交流是一個你所記得的東西呢,還是某種你即刻交流的真實之物?它其實就意味著,心能否不再繼續這樣的機制:積累、儲存、然后去重復它所學到的東西?
提問者:我對死亡感到恐懼。我能夠不害怕這種不可避免的毀滅嗎?
克里希那穆提:為什么你要想當然地認為死亡不是毀滅就是延續呢?無論哪種結論都是一種受限的欲望的結果,不是嗎?一個悲慘、不快樂、沮喪的人會說:“感謝上帝,這一切終于快結束了,我不需要再去擔憂什么了”。他希望徹底毀滅。而另一個說“我的事情還沒有全部完成,我還想要更多”的人,他則希望延續。
那么,心為什么要對死亡做任何假設呢?我們馬上會來探討這個問題,也就是為什么心會害怕死亡。但首先,讓我們的頭腦擺脫任何關于死亡的結論,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了解什么是死亡,這是很顯然的。如果你相信輪回轉世——它是一種希望,一種延續的形式——那么你就永遠無法了解什么是死亡了;而如果你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相信徹底的毀滅,你也同樣無法了解它。要了解什么是死亡,心就必須同時擺脫延續和毀滅這兩種信仰。這不是一種取巧的回答。如果你想要了解某個事物,你就絕不能帶著一個預設好結論的心靈去處理它。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上帝,你必須不能有某種關于上帝的信仰,你必須推開所有那些東西然后去看。如果一個人想知道什么是死亡,心就必須擺脫所有贊成或反對的結論。所以你的心能夠擺脫那些結論嗎?如果你的心擺脫了結論,它還會有恐懼嗎?毫無疑問,正是那些結論使你感到害怕,由此人們就發明了各種哲學。
我想要擁有更多的來世來完成我的工作,讓自己變得圓滿,因此我寄希望于“輪回轉世的哲學”。我說,“是的,我將會重生,我還會有另一次機會。”等等。因此在我對延續的渴望中,我創造出了某種哲學,或者接受了某種信仰,它們變成了心靈受困其中的體系。而如果我不想要延續,因為生活對我來說太過痛苦了,那么我就會指望某種使我確信徹底毀滅的哲學。這是一個簡單、明顯的事實。
然而,如果心可以同時脫離這兩者的話,那么對于這個我們稱為死亡的事實,心的狀態又會是什么呢?如果心中沒有任何結論,還會有死亡嗎?我們知道機器在使用過程中會磨損耗盡。某個未知的生物也許可以活上一百年,但它還是會消耗殆盡。我們關心的不是這個,而是從內在,從心理上我們想讓 “我”延續;那個“我”是由無數結論組成的,不是嗎?心靈有著一系列的期盼、決定、希望和結論——“我已經達到了”,“我想繼續寫作”,“我想找到幸福”——而它想要這些結論繼續下去,所以害怕它們會結束。但如果心沒有結論,如果它不說,“我是某某人”,“我想要我的名望和財產延續下去”,“我想通過我的兒子來實現自己”等等這些——這些都是欲望和結論——那么心靈本身不就處在一種不斷死亡的狀態中嗎?對于這樣的心靈而言,還會有死亡嗎?
請不要同意。這不是一件同不同意的事,也不僅僅是邏輯推理。這是一種真實的體驗。當你的妻子、丈夫和姐妹死去,或者當你失去財產時,你馬上就會發現自己是多么執著于已知的事物。然而當心靈擺脫了已知,那時心靈本身不就是未知了嗎?畢竟,我們害怕的是離開已知,已知就是我們已經推斷、評判、比較和積累的事物。我知道我的妻子、房子、家庭和名望,我已經培養起了一些思想、經驗和美德,而我害怕放掉這一切。因此,只要心靈還有著任何形式的結論,只要它還陷入某個體系、概念和程式中,它就永遠無法知曉正確的事物。不要有一顆受限的心靈,不管它信仰的是延續還是毀滅,它都永遠無法發現什么是死亡。只有在此刻,在你活著的時候——而不是當你毫無意識、死去的時候——你才能發現那個被稱為死亡的非凡之物的真相。
拉杰哈特
一九五五年一月二十三日
關系就是一面揭示我們思考方式的鏡子。
了解我們思考的整個過程非常重要,這種了解并不是經由孤立而來的。當我們在日常關系中觀察自己,觀察我們的態度、我們的信仰、我們的講話方式,我們看待他人的方式,我們對待自己丈夫、妻子和孩子的方式時,我們就會開始理解我們的思考過程。關系就是一面揭示我們思考方式的鏡子。在關系的種種事實之中就存在著真相,而不是脫離關系之外。很顯然并沒有生活在孤立中這種事。我們或許可以小心翼翼地切斷各種形式的物理上的關系,但是心靈卻仍舊是處在關系中的。心靈的存在本身就意味著關系,而自我了解就在于去如實看清關系的事實,沒有虛構,沒有譴責,也不去合理化。在關系中,心靈會有一些評價、判斷和比較,它是根據各種形式的記憶在對挑戰作出回應的,這種反應被稱為思考。但如果心靈可以只是去覺察這整個思考過程,你就會發現思想停止了。那時心靈就會非常安寧,非常寂靜,沒有動機,也沒有任何方向上的運動,在那種寂靜之中,真實就會降臨。
拉杰哈特
一九五五年二月六日
觀察就是沒有選擇地看,如實去看你自己而沒有任何渴望改變的運動。
提問者:頭腦的功能就是去思考。我已經花費了很多年去思考那些我們都知道的東西——生意、科學、哲學、心理學、藝術等等——現在我開始大量思考上帝。通過學習很多神秘主義者和其他宗教作者留下的證據資料,我確信了上帝的存在,并且我可以就這個主題貢獻出我自己的想法。這有什么不對嗎?思考上帝難道不是可以幫助我們去了悟上帝嗎?
克里希那穆提:你能夠思考上帝嗎?只是因為你已經閱讀了所有那些文獻證據,你就能確信上帝的存在嗎?無神論者同樣也有他的證據,他所做的研究也許和你一樣多,但他說上帝是不存在的。你相信存在著上帝,而他相信不存在上帝;你們兩個都有信仰,你們兩個都花費時間思考上帝。但是在你思考某個你不知道的東西之前,你必須明白什么是思考,這難道不是必須的嗎?你你或許已經讀過了《圣經》《薄伽梵歌》或其他書籍,在這些書中,各種博學之士精巧地描繪了什么是上帝,宣稱這個,駁斥那個,但只要你還是不明白你自己思考的過程,那么你對上帝的思考或許就是愚蠢的、微不足道的,而且一般來說就是如此。你也許可以搜集一大筐關于上帝存在的證據,然后就此寫出一些非常聰明伶俐的文章,但毫無疑問,及時個問題就是:你怎么知道你的想法就是正確的?思考有可能帶來那種關于未知事物的經驗嗎?但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變得感情泛濫、多愁善感,去接受某些關于上帝的言論。
所以相比于去尋找那個沒有局限的事物,搞清楚是否你的頭腦是局限的,這難道不是更重要嗎?毫無疑問,如果你的頭腦是局限的——它其實就是局限的——那么無論它如何去探詢上帝的真相,它都只能根據自身的局限來收集知識或信息。所以你對上帝的思考純粹是在浪費時間,它只是一種毫無價值的猜測。這就像我坐在這個果園里卻希望登上那座山的頂峰一樣。如果我真的想要去發現山頂和彼岸有什么的話,我就必須去往那里,坐在這里猜測、建造寺廟和教堂并為之激動,都是沒用的。我需要做的是站起來,走出去,奮斗,前進,到達那里然后搞清楚。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愿意這樣去做,我們滿足于坐在這里然后去猜測一些自己不知道的東西。而我想說這樣的猜測是一種阻礙,它是一種心靈的退化,根本沒有任何價值,只會給人類帶來更多的困惑和悲傷。
所以上帝是某種無法談論、無法描述、無法訴諸文字的東西,因為它必定永遠是未知的事物。然而識別的過程一旦發生,你就又退回到了記憶的領域中。舉例來說,你短暫地經歷了某個美好非凡的事物。在你經驗的那一刻,是沒有那個在說“我必須記住它”的思想者的,存在的只有那種正在經驗的狀態。然而當那一刻過去,識別的過程就出現了。頭腦會說,“我有過一次美妙的經驗,我希望可以有更多這樣的經驗”,于是那種“更多”的努力就開始了。這種貪得無厭的本能,對于“更多”的占有性追求,它們的產生有著各種原因——因為它能給予你快感、聲望、知識,你可以變成一個,等等所有這些。
頭腦在追求它經歷過的事物,但是那個它經歷過的東西已經結束、死亡、離開了,而要發現此刻的事實(which is),頭腦就必須對它所經歷過的東西死去。這并不是某種可以日積月累培育出來的東西,它不是某種可以收集、積累、保存然后談論并寫出來的東西。所有我們能做的就是去看到頭腦是局限的,并且通過自我了解去明白我們自己思考的過程。我必須知曉我自己,不是我思想上想要變成的樣子,而是真實的我自己,不管這個我是多么丑陋或美麗,多么嫉妒、妒忌和貪婪。然而,只是看著自己的現狀而不希望去改變它,這是非常困難的,想去改變它的渴望本身就是另一種形式的局限。所以我們就這樣繼續著,從一個局限到另一個局限,永遠無法體驗到某種超越局限的東西。
提問者:我聽你演講好多年了,現在我變得非常善于觀察自己的思想,覺察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但是我卻從未觸及到深層的奧秘或者經歷過你說的那種轉變。這是為什么?
克里希那穆提:為什么我們中沒有人能真正體驗到某種超越了僅是觀察層面的東西,我認為原因是很清楚的。我們也許會有一些處于情感澎湃狀態的罕見時刻,就好像看見了云層之間天空的清澈一般,但是我所指的并不是任何這類東西。所有這些經驗都是暫時的,它們并沒有多大意義。這個提問者想知道為什么在這么多年的觀察以后,他還是沒有發現深層的奧秘。為什么他應該發現它們呢?你明白嗎?你認為通過觀察你的思想,就會獲得回報——如果你做了“這個”,你就可以獲得“那個”。你其實根本就沒有在觀察,因為你的心靈關心的是獲得回報。你認為通過觀察,通過覺察,你就可以變得更有愛,就能少受苦,少動怒,獲得某種超越之物;所以你的觀察是一種買賣的過程。你用這枚“錢幣”來買“那個東西”,那意味著你的觀察是一個選擇的過程,因此它并不是觀察,不是全然關注。觀察就是沒有選擇地看,如實去看你自己而沒有任何渴望改變的運動。這是一件極其艱難的事,但這并不意味著你要繼續保持你的現狀。因為你并不知道如果你如實去看自己而不希望去改變你所看到東西的話,那時將會發生什么。
我會舉例來說明它,然后你就會明白了。比如說我是暴力的,我們整個的文化都是暴力的,那么會發生什么?我立即的反應就是我必須對它采取一些行動,不是嗎?我說我必須變得不暴力。這就是每一個宗教導師無數世紀以來告訴我們的東西——如果一個人是暴力的,他就必須變得不暴力。于是我練習非暴力,我去做所有那些意識形態上的事。而現在我看到了這一切是多么荒謬,因為那個觀察暴力并且希望把它改變成非暴力的實體,它仍舊是暴力的。所以我不再關注那個實體的表現,而是去關注那個實體本身。
那么,那個說“我必須不能暴力”的實體是什么呢?這個實體和他觀察到的暴力是不同的嗎?它們是兩種不同的狀態嗎?毫無疑問,那個說“我必須把暴力改變為非暴力”的實體和暴力別無二致。認識到這個事實就結束了所有的沖突,不是嗎?那時將不再會有想努力改變它的沖突,因為我看到了,這種心靈去變得不暴力的運動本身就是暴力的產物。
而這個提問者想知道,為什么他無法超越心靈的那些膚淺偽飾。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心靈總是有意或無意地在尋找著某個東西,而這種尋找本身就帶來了暴力、競爭和徹底的不滿足感。只有當心靈寂靜,才有可能觸及那深層的奧秘。
歐亥
一九五五年八月二十一日
我就是我,我為自己代言!
引導我們證悟自性的書
每次買書都是最幸福的事情。看完了再來買!當當一直很給力!
這本的外包裝很不錯,希望內容也好。
哲學經典。大師的智慧讓人受益匪淺。
尾品匯買的,價格很劃算,有了很多克里希那穆提的書都是以前在新華書店沒有折扣買的,當當真的很劃算。
不是太合適
正版,一直購買
非常劃算,內容很好,很喜歡
實用 內容豐富 振奮人心 感染力強 性價比很高 印刷很正
克里希那穆提的作品,給人哲學的思維。
經典之作,鼎力推薦
很棒,蠻好
目前還不敢評論。感謝克氏!
印刷比較好 內容也較好
此書達到期望,感覺物有所值,推薦閱讀
很好的一本書
據說蠻好的
剛剛到手''沒來得及看''包裝不錯'''宅急送挺快的''
大師作品,非常滿意。
好東西值得一看
好書,要收藏慢慢看
他的書都買了!
快遞太慢了
開卷有益,多讀書,,,,,,,。。。。
非常精美,活動打折價格很實惠,快遞也很不錯
挺好的。經典值得去欣賞。
克里斯木那提的文字很松散,看了兩本之后其實覺得有點空了。可能是我道行不夠
不錯的一本書,需要慢慢靜下心來讀,當當的忠實粉絲,一如既往支持當當
挖掘內心最深處的秘密,讓一百萬以上的讀者跳出陰郁狀態的彩虹之書。本書教你戰勝內心那頭代表恐懼的噴火巨龍,幫助你找到心想事成的至大秘密。
拆開了一本,發現書的質量還是很好的,當當的圖書品質還是很滿意的,以后會繼續支持的
你將成為自己的光,其實一直以來,就是自己的光,每一個人都是,如果沒有這道光,那一切體驗,其它的一切都不復存在。為什么會感覺不到自己的這道光呢,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光,所以感覺不到,然后我們以為我們是什么什么,所以痛苦和煩惱和沖突就來了,但是一旦了悟到自己的真實自性,所有的問題都消失。這條路只能自己去走,沒有人可以代替,覺悟者的書就是指月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