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國學專家、易學專家張其成教授多方位解讀《周易》的通俗讀本,一本書學《周易》從入門到精通。
本書在廣受讀者歡迎的前一版本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修訂,增加了較長篇幅,包括譯文和講解等內容,對《周易》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作了解讀,解得透徹,解得詳細。在每一卦后,都對卦象內容作了總結,揭示周易卦象中所蘊藏的古老智慧,幫我們解決當下的困惑,給我們做人做事的啟示。
書中梳理《周易》的占卜之術,揭示《周易》占筮的原理,并配有大量的易圖與張其成教授專門為本書題寫的書法圖片,以增進對《周易》的理解與閱讀情趣。
1. 本書的解讀忠實于原典,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與當下的現實人生相聯系,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古老的智慧在新的時代熠熠生輝。
2. 本書在前一個版的基礎上做了大量的修訂,增加了譯文和大量講解的內容,對《周易》里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作了解讀,解得透徹,解得詳細,每一卦后,都對每一卦的內容作了總結,揭示每一卦中所蘊藏的智慧,以及給我們做人、做事的啟示。
3. 以通俗流暢的現代語言,深入淺出的講解,用歷史故事、現實事例闡發《周易》中的微言大義,說明《周易》講的是宇宙的大規律,也是人生的大智慧,它告訴我們一種知變應變的大法則,一種趨吉避兇的方法。
4.書中梳理《周易》的占卜之術,揭示《周易》占筮的原理,并配有大量的易圖與張其成教授專門為本書題寫的書法圖片,以增進對《周易》的理解與閱讀情趣。
張其成,北京大學哲學博士,北京中醫藥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兼職教授,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國學院課程特邀教授,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易學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老子道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易學與科學專委會理事長,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藥文化分會名譽主任委員,世界中聯中醫藥文化專委會會長。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北京衛視等有關欄目主講人。
出身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張一帖”世醫家庭, 為我國首屆國醫大師李濟仁、國家非遺傳承人張舜華之長子,先后師從文字訓詁大家錢超塵、易學哲學泰斗朱伯崑、內經研究大家王洪圖。2016年其家庭榮獲首屆全國文明家庭,并亮相2017年央視春晚;“張一帖”家族榮登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
1997年首次提出“易道主干,三教合易”的觀點,主張“易魂佛心,儒風道骨,醫藝并用,五經歸元”,以“易”融貫儒釋道、醫藝武,以內求實修打通生命覺悟之路。2003年最早在北大為企業家講授國學;2004年建立個人國學網站,開設首屆企業家國學修心特訓營,2005年創建全國首家國學五經書院,首次創立“國學管理”和“國學養生”的概念,首次建立“修心開智管理模式”“五行識人用人系統”“三寶五心養生法”。 從2004年開始系統講授“國學五經”,目前是全國系統講授“國學五經”的國學導師。2009年被搜狐網評選為“當代國學四大領軍人物”之一,被譽為“國學修心及時人”“當代具魅力的國學修心養生導師”。
1992年主編我國及時部《易學大辭典》、1994年及時部《易經應用大百科》、1999年主編及時套《易學文化叢書》,2001年主編及時部新世紀課程教材《醫古文》、2004年主編及時部教育部規劃教材《中醫哲學基礎》、2009年主編及時部衛生部規劃教材《中國傳統文化概論》、2017年主編及時部衛計委規劃教材《中醫文化學》,2017年主編及時部國家漢辦孔子學院教材《中醫文化讀本》。主要學術專著分四個系列:《全解國學經典》系列、《國學養生》系列、《易學文化研究》系列、《中醫思想文化研究》系列。
周易》導讀
周易》的文化地位
周易》的構成
周易》的時代與作者
“周易”的含義
周易》的性質
卦爻象:《易經》的符號系統
卦爻辭:《易經》的文字系統
卦爻象與卦爻辭
易傳》的內容
易傳》解《經》的方法
太極與太極圖
陰陽與五行
周易的占卜
學《易》的方法—一入靜觀象法
乾卦—龍馬精神
坤卦第二——陰柔之美
屯卦第三——開創基業
蒙卦第四——啟蒙教育
需卦第五——伺機而動
訟卦第六——停止爭訟
師卦第七——用人之道
比卦第八——以和為貴
小畜卦第九——小有成就
履卦第十——小心行事
泰卦第十一——天地通泰
否卦第十二——不交不通
同人卦第十三——會同和諧
大有卦第十四——保持富有
謙卦第十五——謙虛之德
豫卦第十六——快樂之道
隨卦第十七——擇善而從
蠱卦第十八——解除困惑
臨卦第十九——領導藝術
觀卦第二十——觀察之道
噬嗑卦第二十一——刑法嚴明
賁卦第二十二——文飾之美
剝卦第二十三——防微杜漸
復卦第二十四——萬物復興
無妄卦第二十五——不可妄為
大畜卦第二十六——蓄德養賢
頤卦第二十七——頤養之道
大過卦第二十八——改過糾錯
坎卦第二十九——化險為夷
離卦第三十——美麗人生
咸卦第三十一——感應和合
恒卦第三十二——持之以恒
遁卦第三十三——急流勇
大壯卦第三十四——強盛法則
晉卦第三十五——提拔晉升
明夷卦第三十六——韜光養晦
家人卦第三十七——治家有方
睽卦第三十八——化分為合
蹇卦第三十九——渡過艱險
解卦第四十——排憂解難
損卦第四十一——有舍有得
益卦第四十二——損己益人
央卦第四十三——果斷決策
骺卦第四十四——相遇相知
萃卦第四十五———會聚之道
升卦第四十六——順勢上升
困卦第四十七——困境求通
井卦第四十八——修己養人
革卦第四十九——革除舊弊
鼎卦第五十——破舊立新
震卦第五十一——警惕戒懼
艮卦第五十二——止欲臻善
漸卦第五十三——循序漸進
歸妹卦第五十四——少女出嫁
豐卦第五十五——豐盛碩大
旅卦第五十六——行旅客居
巽卦第五十七——柔順謙遜
兌卦第五十八——快樂之道
渙卦第五十九——挽救渙散
節卦第六十——節制之禮
中孚卦第六十一——誠信立身
小過卦第六十二——小處可為
既濟卦第六十三——謹慎守成
未濟卦第六十四——事業未競
系辭傳上
系辭傳下
說卦傳
序卦傳
雜卦傳
乾卦及時——龍馬精神
乾,元亨利貞。
語譯]
乾
乾上乾下
乾卦,元始亨通利物貞正。
解讀]
乾為天《周易》的及時卦就是乾卦,卦象為“.”,上下卦都是乾卦,用六根陽爻表示純陽。取象為天等陽性物質,性質為剛健。乾卦作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以健動不息、高高在上的“天”為象征形象,揭示了陽氣剛健永動、積極向上的本性,勉勵人效法“天”的剛健精神,自強不息,奮發向上。
卦辭說:“乾,元亨利貞。”乾是卦名,“元亨利貞”是對卦的解釋。“元”就是開頭、元首。“亨”就是亨通。“利”就是有利。“貞”,是正道。“元亨利貞”,開始就亨通、就通順,有利于守持正道。為什么一開始就亨通呢?這里關鍵就是一個“元”字。
“元”可以引申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對一個人來說,那就是這個人的最根本的價值觀,最終極的人生目標。對一個企業來說,那就是這個企業的文化——最根本的價值觀,企業的終極追求。找到了自己的“元”,為此而奮斗不懈,那么就會一路暢通,大吉大利。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語譯]
彖傳》說,偉大啊,乾元,您是萬物取資的始祖,您統領著天道。云氣流行,雨水布施,各種事物流布成形。日月之行,終而復始,成就了乾卦六爻的時位,而乾陽正是按照這六個時位駕馭天道。天道變化,使各自的性和命都歸于正位,保全聚合了太和元氣,乃利物貞正。乾為首,生出眾物,萬國皆安寧。
解讀]
彖傳》說:“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偉大啊乾元,萬物靠它而開始,它統領了天道自然。這里將“元”解釋為萬事萬物的本原,意義上有了質的提升。乾使萬物“始”,坤使萬物“生”。在孔子看來,乾是及時位的,坤是第二位的。這一點與老子恰好相反。在坤卦里,我列了一張表,大家一看就明白了。“云行雨施”,就是行云布雨。“云雨”指的是交合。光有天能夠生萬物嗎?
只有男人能生孩子嗎?不能。只有女人能生孩子嗎?也不能。要“云雨”一番以后才能生,所以“云雨”是指男女交合、陰陽交合。因此,乾卦必須與坤卦一起相互交合,要云雨一番以后才能化生萬物。所以《系辭傳下》上說:萬物化。
“天地氤氳,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品物流形”,“品”即眾多的意思,各類事物都因乾陽的創始化生而不斷獲得各自不同的形體。
“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大明”是指太陽,“明”是由太陽和月亮組成的,說小一點是指太陽,實際上應該包括月亮,因為《周易》上說“懸象莫大乎日月”,“日、月”兩個字并列組合就是“明”,縱向組合就是“易”。“終始”就是周而復始,太陽和月亮的運行是周而復始的,是周期性的,每一個周期運動分為六個階段,就好比把日出與日落這一段時間分成六個階段,所以說“六位時成”。位和時是連在一起的,位是空間,時是時間,時空合一。每卦六根爻,每根爻就代表一個時位,即一個階段。中國人的思維是時空合一的,而且重時輕空,重視時間,輕視空間。西方人是重空輕時,所以西方人就形成了以空間思維、形態思維為標志的現代科學。中國人重視時間,時間可以分開嗎?實際上,時間就像水一樣是分不開的。昨天、今天、明天有沒有分界線?時間有沒有過去?沒有過去。有沒有現在?你說有現在,我說“啪”一下過去了,所以沒有現在。時間是分不開的。所以中國人形成了以時間思維、現象思維為標志的象科學。“六龍”,就是指乾卦的六根陽爻。“時乘六龍以御天”,乾卦怎么統天,即怎么御天?乾陽通過駕馭不同時段的六根陽爻來統御天地萬物的運行。觀看了乾六爻的變化過程,即可明了萬物由始至終發展變化的普遍道理。
“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乾道變化”,就是天道變化,乾道生育化成萬物。“各正性命”,這個“正”是使動用法,使得萬物的性和命各自都得以端正,得以歸于正位。那“性”和“命”是什么?后代學者對于“性”和“命”的解釋很多,道家有道家的解釋,儒家有儒家的解釋,后來成為中國哲學非常重要的一對范疇。道家后來對“性命”兩個字的解釋至少分為五派,先命后性,先性后命,性命雙修等等。性是什么?是心性,是神,性就是神;命就是指身體。“性命”基本上就是指形神。當然“性命雙修”,也有人說那個“性命”就是指男女。儒家是這樣解釋“性”的:《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天命就是性,符合天命的東西才是性。當然這性和命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在哪里呢?宋學家程頤有一本著名的易學著作,叫做《程氏易傳》。他對“性命”是這么解釋的:“天之所賦謂之性,人之所受謂之命。”那就是說,“命”就是天命,“性”就是人性,人性要符合天命,天命就是天道。人最根本的東西也要符合天道,這就是“天人合一”,你掌握了天道,你自然就使得萬事萬物的性和命都得以端正。“性命”簡單地理解,“性”就是指人性或者包括萬事萬物之性,“命”就是指天命。“性”和“命”也可以看做陰和陽。陰和陽,性和命,這兩者要“保合太和”,這樣才可以“利貞”。“保合太和”這四個字是我們中華民族較高的價值取向,“保”是要保持住,“合”是要相合,就是要保持全宇宙間萬事萬物陰陽和”精神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合和”是中華民族的魂,所以紫禁城——故宮中軸線建筑的前三殿、后三宮的取名就充分體現了這種精神,前面三個殿是保和殿、太和殿、中和殿,后面是乾清宮——乾卦,面是坤寧宮——坤卦,中間是交泰殿,都取自《易經》。因此,故宮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保合太和,乃利貞”,只有到達了這四個“和”,才“利貞”,才對一切萬物都是有利的,或者說,有利于萬物去持守正道。這四個“和”是什么關系?簡單地說,“太和”是一個目標,后面三個是手段,通過這三個“和”才能達到“太和”。
“首出庶物,萬國咸寧。”“首”解釋“元亨利貞”的“元”,就是元首,就是開頭。“庶”就是眾,“庶物”就是萬事萬物。“首出庶物”,是說有了乾卦,才開始產生萬物。“咸”就是都。“萬國咸寧”,天下都安寧。這是說,按照天道運行的規律治理國家,天下就會獲得安寧。
這段彖辭的意思是說,偉大啊,開創萬物的陽氣(“乾元”,指天所釋放的陽氣,萬物正是有取于這種陽氣才得以生長的)!萬物依靠它而開始,它統領著大自然的運行。云朵飄行,霖雨降落,陰陽交合,各類事物流動成形。光輝燦爛的太陽反復運轉,就成就了乾卦六爻的六個時位,乾陽就是按照這六個時位去駕馭天地萬物的運行。乾陽按照一定的規律運行著、變化著,萬物遵循天道的規律,各自端正了性命,保全了太和元氣,以利于守持正固,保障自身的生長與發展。陽氣周流不息,萬物生生不息,天下萬物都和美順暢。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語譯]
象傳》說,天道運行強健,君子由此得到啟示,要自我奮發圖強,不敢懈怠停息。
解讀]
象傳》是解釋卦象與爻象的。象,從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出不同的意思。比如說從象的內涵來看,它主要包括了物象和意象。從象的特征來看,它是有形的和無形的。有形的當然是象,但是象更重要的是無形的。有形的東西是象,倒好理解,那么無形的也是象,“大象無形。
這又怎么理解呢?老子說:”既然有形的是象,無形的也是象,事物不外乎就是有形的、無形的,這不都說全了嗎?那么什么不是象呢?要注意,不是所有無形的東西都是象,所以這里要加一個限定“無形而可感”,就是說,“無形”但可以感受、感知的東西,才可以稱為象。象是可以通過感覺來認知的,無形的東西用眼睛能不能感知?不行;用耳朵呢?不行;用鼻子呢?也不行。但是可以用觸覺來感知,或者用理性來思維。中醫就是象思維,西醫就是形思維,所以叫“形象”是不的。中醫最核心的范疇是什么?就是氣。氣是什么?氣是無形的,但是可以感知的。要不是可以感知,怎么有經絡呢?所以氣是一種典型的象,一種無形的象。同時氣又演化出陰陽,陰陽也是象,五行也是象,都是象。再舉一個例子:風,如果不刮到樹上,也是看不見的,但可以用觸覺感受到,是一種最典型的象,一種無形的象。中醫主要是象思維,但是它源于有形,又是超越有形的。
象傳》說,“天行健”,上下卦都為乾卦,乾為天,天的運行始終是強健的,永不停息的,這就是乾卦之象。君子看到這樣的卦象,就要按照乾卦之道來“自強不息”。意思是說,天的運行剛勁強健,君子因此要效法天,不停地自我奮發圖強。“君子以自強不息”是《象傳》的一種格式,就是“×卦,君子(或大人)以××××”這樣一種格式,這個“以”是憑借的意思,后面省略“之”字,君子憑借乾卦,按照乾卦之道來做就可以“自強不息”。
“自強不息”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個成語,它當然有“強”的意思,但怎么“強”?關鍵在于“自”,自己強才能強,別人讓你強是強不起來的,一定要自己強。
那么,怎樣才能“自強不息”呢?這是一個過程。首先是潛,后面依次是見、惕、躍、飛、亢。“自強不息”的“自”就是指自我潛能、潛意識,只有自己強,才能“不息”,一定要開發自己的潛意識,否則馬上就“息”。
初九,潛龍勿用。
象曰: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語譯]
初九,潛隱的龍無所施行。
象傳》說,潛隱的龍無所施行,是因為這個陽爻處在全卦的最底部。
解讀]
初九,“潛龍勿用”,這里怎么突然跑出一條“龍”來?而且是一條“潛龍”。潛伏在哪里?潛是水字偏旁,龍潛伏在水里。我們先要了解,中國文化是龍的文化。我們今天說的“龍馬精神”,就是乾卦精神,因為乾為龍,乾為馬。龍馬精神是一種剛健的精神。龍代表了宇宙生命原始的偉大功能。自黃帝時候開始,政治制度上分官,以龍為官名,如龍師、龍帝,都以龍為代表。龍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符號。龍到底是什么?老實說沒人見過 ,無法固定其具體形象。實際上中國文化的龍,就是一種意象。它由駝頭、兔眼、鹿角、蛇頸、蜃腹、魚鱗、鷹爪、虎掌、牛耳、馬尾組成,反映了中華文化是一種多元的、和諧統一的文化。你看這么多動物組合在一起,卻是如此和諧,太美了 !其次,“神龍見首不見尾”,龍從來沒有給人顯現過全身,這就是“變化無常,隱現不測”的意思。我們懂了龍的精神,才知道自己文化的精神在哪里,這是大政治家的大原則,也是哲學的大原則,文化的大原則。我們懂了“變化無常,隱現不測”八個字,也就懂了《易經》的整個原理。《易經》告訴我們,天下的萬事萬物,隨時隨地都在變,沒有不變的人,沒有不變的事 ,沒有不變的物。下一秒鐘自己想的是什么,無法知道。
乾卦實際上描述的是龍的六個狀態,及時個狀態是潛伏在深淵里,這個時候不要去妄動,“勿用”就是不要動。“潛龍勿用”,很簡單,潛伏的龍不要去亂動,比如說冥想入靜停留在及時根爻上是“潛龍”。你也可以用蓍草進行演算,乾是九,你看到的及時根爻就是“潛龍”。“勿用”并不是說沒有用,而是說還有很大的潛能。龍還是潛伏著的,有無比的功能,無比的價值,只是還沒有用到。這里說的就是準備時期的狀態。此時還不能輕易發動,需要開發潛能,苦練內功。這才是潛伏期和準備期的當務之急、重中之重。所謂“潛龍”,顧名思義,雖然已經具備了龍的潛質,但還不到你一飛沖天的時機,這個時機需要等待、需要創造,需要在等待過程中尋找、創造。有一句話是我們必須牢記的:機會只垂青那些有準備的頭腦。如果你在這時候辦企業,好還是潛下心來,先搞清楚周圍的“水”——人脈、錢脈資源,社會關系,不要急著開業。
象傳》解釋說,為什么說這個時候要“潛龍勿用”?是因為“陽在下也”。初九是起始時位,在乾卦的最下位,陽氣初生,力量很弱,就像一個剛出生的嬰孩,不可能有能力去做什么事,所以要潛伏下來,積蓄能量。同樣,這時候的龍也只能是“潛龍”,巨龍要潛伏在水中,暫不能施展才能,不要妄動,這既是在等待時機,又是在創造時機,一個“潛”字說明巨龍在尋找和創造適合自己生存與施展才能的環境。
初爻是《周易》人生六步曲的及時步。我對它的總結是“初多潛”,正像乾卦初九爻的爻辭是“潛龍勿用”一樣。為什么?因為初爻所處就是剛剛開始的一個時位。一切都剛剛開始,奮發的時機尚不成熟,我們的羽翼也還不夠豐滿,鷹擊長空的理想可以有,但是好不要期待有太大的成就,遇事也應該以謹慎為上,千萬不要輕舉妄動。就像乾卦初九爻的潛龍一樣,它能夠做的事情就是乖乖潛在水底,不管因為什么原因,總之它的結局就是“勿用”,因為還不到它拋頭露面打天下的時候。《紅樓夢》中的賈雨村,一肚子學問卻窮困潦倒,不得已寓居在姑蘇城的葫蘆廟,饒是如此,他的“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夢始終未滅,還常常吟詠“玉在櫝中求善價,釵于奩中待時飛”。他的“善價”和“時飛”其實就是一個機會,一個展現自己的機會。他在葫蘆廟落魄無著時,也就是乾卦初九爻的“潛龍”所面臨的時位。
如果想要單純謀個差事的話,對諸葛亮而言易如反掌。他原本就不是無名之輩,親朋好友中亦不乏有頭有臉的人,所以他就比賈雨村顯得從容許多。諸葛亮耗得起時間,終于等到了生命中的貴人,他的等待也就沒有白費,隆中的一段潛伏也是諸葛亮的“潛龍勿用”期。不過他的“勿用”是主動求來的。不像賈雨村,立等著揚名立萬、飛黃騰達,偏偏命途多舛、時運不濟,白白蹉跎了如許的大好時光。
諸葛和老賈兩位都是滿腹珠璣,求個一官半職的足夠了,還有富余。我們這里所說的主要還是第三種情況,就是這條龍的實力還有所欠缺。因為是處于人生的及時步,最要緊的事還是要虛心學習,不斷提高和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唯其如此,機會來臨時你才能牢牢抓住,不讓它悄悄溜走。俗話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天上掉餡餅的事也許會有,但那樣的概率太小。就算有也未必能被你恰巧趕上。大多數人的成功來得都非常不易。
所以,在潛伏期間,就應該抓住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好好地完善自我,提升能力,擦亮眼睛,蓄勢待發。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象曰: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語譯]
九二,龍浮現在田野,對大人有利。
象傳》說,龍浮現在田野,美德昭著,廣施無涯。
解讀]
九二,“見龍在田”。這里的“見”就是表現的“現”,而非看見的“見”。“見龍”就是這個龍可以表現出來,可以從深淵里往上出來一點,但還不能飛,“現”到什么地步呢?出現的位置是“在田”,“田”就是地平線、田野,現到田野這個位置就可以了,就是地上了。龍在母腹中孕育成熟,終于呱呱墜地,見到了天日,邁出了新生命的及時步。然而,這個時候新生命還十分稚嫩,不能貪多求大,還只能在田野上小試身手,不能飛得過高。如果比喻一個人的話,到這個時候,就開始嶄露頭角了,但還不能太妄動。“利見大人”這四個字在乾卦里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二爻,一次是五爻。“利見大人”是什么意思?就是對大人來說是有利的。我們一定要注意,它的言外之意對小人來說是不利的,所以《周易》不僅僅是預測學,更重要的是行為學,要叫我們做一個“大人”。“大人”,就是大德之人或有君德之人,是《周易》的較高理想人格。圣人是儒家的較高理想人格,仙人是道家的較高理想人格,佛是佛家的較高理想人格。“大人”可以說是綜合了后來的“圣人、仙人與佛”的人格特點,是圣、仙、佛三者合一的手眼通天的人物。說到底,這還是在教我們如何做人。所以,《周易》主要還是行為學,它指導我們怎么做才能夠趨吉避兇,使企業平安度過襁褓期,駛入穩步發展的軌道。落到實處,就是需要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路子,選擇適合企業發展的人才,大家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八仙過海,各顯其能,營造一個很好的企業發展氛圍。龍出現在田野上,正是大德之人行德的好時機。
象傳》說,“見龍在田,德施普也”。九二處下卦的中位,有中正之德,已離開初九潛伏之地,但未到大飛之時,因此以“在田”為喻。田非龍久居之地,只是暫棲之所。這個時候,龍已經結束了潛伏的狀態,開始要展開活動,通過在田野上活動來比喻這種狀態的轉化。龍一開始活動,它的品德就要廣泛地施展開來。我常說,讀古書,要問為什么。這里是取了什么象?取“田”象,田廣大,所以德也要像田一樣廣大,巨龍出現在田間,說明美德昭著,廣施無涯,所以是“德施普也”。
系辭傳下》說:“二多譽。”譽就是名譽、贊譽的意思。為什么這樣?我們來看二爻的爻位,是在下卦的中位,首先它居于中位,行著中道。中爻為陰位,如果二爻是陰爻的話,又占了個正位,從時位上看就更好,又中又正。當然,我們也不能簡單地以時位好壞來判定吉兇禍咎,這里面還有許多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譬如上下諸爻之間的位置關系對于爻位吉兇的影響也很大。《周易》是講求變化的,處處隱藏著鬼神不測之機,我們一定要好好體會。
二爻脫離了事物發生時的潛伏期,形勢已經有所變化,可以適當做一些事情。所以乾卦九二爻的爻辭就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就是說龍剛剛可以到地面上、田野上活動活動,連跳躍一下都不行。雖然已經可以拋頭露面,但露得有限。這時候對于大人的出現是有利的。“見龍”階段是人生事業發展的第二個階段,需要做的是什么呢?看《象傳》:德施普也。
“見龍在田,”田地廣闊無垠,行也要像田地一樣廣闊無垠。這是讓我們修德修身、普濟眾生的意思。伏期、蟄伏期,這時候基本上不會和外部世界發生太多聯系,正是靜下心來好好學習,提高自己“才”的大好機會。所以初九爻重在潛心修煉、潛伏求才。而九二爻的“見龍”已經初出茅廬,可以有限地出來活動一下,一和外界親密接觸,德行和適應能力就成了必須迅速具備的硬件設施。沒有德行無以服眾,你的前進道路肯定會磕磕絆絆;沒有適應能力你就無異于溫室里的花朵,遇到一點點風霜雨雪的侵襲,也會畏懼害怕,進而裹足不前。這兩樣都是一個人融入社會并迅速找到自己的位置、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所必需的,甚至把它說成是踏入社會必需的及時課也不為過。雖然九二爻已經初現了崢嶸頭角,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可是單只做到這些還遠遠不夠,充其量只能作為你邁進社會大門的敲門磚,而讓人信服的德行卻可以讓你受用終生,為你廣結雄厚的人脈。這些都是一個人要想獲得長足進步和發展所必需的。我們形容一個人領導能力出眾時常常會用到“德才兼備”一詞,是“德才兼備”而非“才德兼備”,德尚在才之前,這個排序已經很可以說明問題了。
無才有德,最多不過是一生庸碌,沒有大的成就,但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卻會過得如魚得水、游刃有余。而有才無德則不然。小人可以一時得志,絕不會一世得志,早晚會混成過街老鼠,處處不招人待見。
北宋蔡京和南宋秦檜,都是頗有些才干的人。兩人的字都寫得很好,吟詩作賦樣樣拿得起放得下。可是蔡京卻被視為朝廷中“六賊”之首,甚至因為人品低下而喪失了入選書法“宋四家”的資格。秦檜更慘,不但榮膺了“漢奸”的“光榮稱號”,他和他老婆的塑像至今還在杭州岳廟里跪著,“享受”著千夫所指和萬世唾罵。明朝時一個士子游玩杭州,在岳廟留下一聯,說是:“人從宋后羞名檜,我到墳前愧姓秦。”這丟人勁兒也夠大發了。
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類似的人和
張其成先生的書,幾乎每本都拜讀過。其中典藏的也不少。本人酷愛國學,也是書蟲中的幸運兒。但是天下士子望錢興嘆,瞅書涎水,實為一大憾事。相對來看,這本500多頁30多元的書,超高的性價比真是可以解解很多周易迷的“饞”。
道是個玄之又玄的東西,能否把握,在于個人的悟性。一直都比較喜歡周易方面的哲學,但是寫的好的書少,太少了,張其成的周易無疑是這方面的好書,64卦慢慢的品讀,每天讀一卦,讓我的心靈修煉多了一分從容!
很喜歡周易,卻一直擔心看不懂。猶猶豫豫地買了這本張其成全解周易,看了以后非常高興,才疏學淺如我,還是能看懂,我覺得很好。真正的大家就是這樣,把深奧的東西說通了……圖書裝幀設計很不錯,值得購買。
張其成全解周易文化地位 《周易》的構成 《周易》的時代與作者 周易的含義
早就聽說張老師又一本關于《周易》的書即將問世,今天終于在雜志之家上看到了,希望書到手不會令我失望哦!
正解周易,乃源于家學師學淵源。眾多解讀周易中,可信可取處很多。關鍵就看對周易了悟有多少!不管是自悟,信口開河;還是拾人牙慧,拜師所賜。只能參考,不可全信。 多買點周易各種版本來看,,該書可以參考,備用。
一直都對周易挺感興趣的,但總覺得周易是一門非常深奧的學問,所以至今未敢觸及。最近聽朋友介紹說張其成教授出了一本新書,書中由淺入深,逐步帶領大家走進周易這個玄妙的世界,因此在雜志之家上買了一本,準備學習一下!
周易一直讓我感覺很是神秘,但不得其門。從作者的履歷來看,對易學的研究下了很深的功夫,出版了許多易學方面的普及讀物。這本書號稱是他對周易的“全解”,應該有其獨到之處,大家的收藏也能說明這一點。不猶豫,趁活動趕緊入手了。
常讀傳世經典能開啟智慧、拓寬視野、加深涵養,提升心靈境界。《周易》是最能體現中國文化的經典,應該多讀常讀。《張其成全解周易》同以往看過的周易類注解的書相比有兩處吸引我:其一是其中提到的“入靜觀象法”;其二是其通俗易懂的講解。
周易是中國古代先哲智慧的集中體現,但是由于其晦澀難解,大眾很難明白其中的奧義,甚至誤認為是算命之術,封建迷信……數典忘祖,不該是中國人的悲哀。學習張其成教授講讀的周易、老子、黃帝內經,會讓我們走出現實的紛亂,返璞歸真
了解周易實屬興趣愛好,買過別的周易書讓人很費解,張其成的這本書真的很不錯,淺顯易懂,一有空就靜下心來品讀!挺厚的兩本書,質量也很好!
易經讀本好,易經讀本喵,yijingduben呱呱叫
我工作已經5年了。想想大學時候,夏天的午后,我還能很踏實地在校園里安安靜靜讀上一本書。上了班,這樣清心寡欲的感覺離我越發遙遠了……買書買得不少,但真正看得下去的,大多是些淺薄的東西,樂呵一下,也就過去了。這本書,是聽朋友說不錯才買的,本以為會看不下去,沒想到,越看越安靜,好像有一只溫柔的手,在撫慰著我的心靈。永恒的經典,被張先生這樣詮釋過了,真的能給今天的我們很大的幫助。職場、生活、感情,我相信以后會愈發順利的!謝謝張先生,謝謝周易!物極必反,否極泰來,看了這本書,更佩服中國人的智慧了。陰陽相隨,最好的時候不會是永遠,最壞的…
很欣賞作者對“采菊東籬下,修然見南山”意境的體會,“人生就是一條修煉過程”,而此番陶氏心境也是在不斷修煉中才能擁有的。張老師說“自己意境不像前幾年,更不像三十年前,對周易總有一份功利心和浮躁心。”看來要對周易有更深的理解,不僅需要對卦辭和易道有深刻的基本功,還要有豐厚的人生閱歷和人生感悟。作者自序中提到“一想到悠然見南山,不禁汗顏”,認為“修為不夠”、“心境不到”,其實能認識到這些就已經比我們這些普通讀者強出太多倍了,看來多讀多學易經對自性的休養是很有用處的。
易經博大精深,群經之首,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哲學著作之一。張教授把這本詞匯艱澀深奧難懂的古書解釋的淺顯易懂、生動活潑,開卷有益,能從周易的哲學思想和人生哲理中獲益匪淺。好教材,推薦大家購買。
從內容上來看,這本書是對易經知識的普及性讀物,同時也是深入理解易經文化的補充讀物。它大體可以分三個部分:《周易》導讀,對64卦的解說 ,對系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的解說。第一部分全面介紹了《周易》的文化地位、《周易》的構成、《周易》的含義性質、《周易》的占卜方法等等。對于初涉《周易》的人來說,它是系統了解周易的平臺;對于想要深入了解易經文化的人來說,作者提出了自己獨創的“入靜觀象法”,讀過后必定會收獲頗多。第二部分是對64卦辭的解釋,語言生動易懂,每一卦的末尾處還有作者聯系卦辭對人生的感悟。初涉《周易》的人可以通過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