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61章,每一章闡釋演繹了一個具體的心理學原理,并在學生實際教育環境中進行總結和討論,將知識原理講清講透,結合實際容易理解吸收應用。每一章都以一句相關名人名言開始,從實際教育案例、古今中外歷史故事以及文學藝術作品中開始闡發一個心理學道理,再結合到學生實際成長的教育目標上加以討論點撥。
本書針對中小學生的教育問題,強調心理學知識原理的應用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全書分為61章,每一章闡釋演繹了一個具體的心理學原理,并在學生實際教育環境中進行總結和討論,將知識原理講清講透,結合實際容易理解吸收應用。
全書每一章都以一句相關名人名言開始,從實際教育案例、古今中外歷史故事以及文學藝術作品中開始闡發一個心理學道理,再結合到學生實際成長的教育目標上加以討論點撥。故事淺顯有趣,形象地表現了心理學原理的含義,令人在輕松的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有所思考。進一步在未成年教育的背景下將思考轉化深化到教育實踐之中。
每章末尾都配有插畫,插畫生動有趣,以一種直觀的方式總結了一章內容,促進理解和記憶。
楊泰山,中學特級校長,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現為上海市靜安區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指導中心主任。在近四十年的教育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育人經驗,先后編著出版有《世紀朝陽》、《世紀之交的中學教育》、《校長辦學隨思錄》、《心靈草圃》、《對心靈的解說》、《莫言亦育》、《滋心靈 潤教育》等書籍。
手表效應——教育方法要一致
備忘錄效應——記好課堂筆記
超限效應之一——大作家為何偷錢
超限效應之二——為何適得其反?
暗示效應一一教育的魔棒
人際互動效應——互惠原理
標簽效應——給孩子貼上一枚好標簽
登門檻效應——分解教育目標
關愛效應——給自己帶來陽光
淬火效應——熱問題,冷處理
過度理由效應——孩子們靜悄悄地離開了
環境效應——染于蒼則蒼
禁果效應一一好奇心是探究、求知的動力
雞尾酒會效應——如何讓孩子集中注意力
堅持效應——溶洞“生長”的秘密
思維定勢效應——偏見這樣產生的
蝴蝶效應之一一一莫以善小而不為
蝴蝶效應之二——善終者慎始
稱贊效應——卡耐基發奮上進的動力
寬容效應——歧途可返
蔡戈尼效應——作業的功能與意義
刺猬效應——把握好師生間的距離
齊加尼克效應——早期開發智力要科學
群體效應——合理設置學習小組
預期效應——誠信很重要
色彩效應——顏色的魔力
羅森塔爾效應之一——期望能產生奇跡
羅森塔爾效應之二——“真實”的謊
配套效應——給學生一件有價值的“睡袍”
懲罰效應——避免負面心理效應
扇貝效應一一獎勵也有技巧
合作效應——通往成功的“綠卡”
紅蘋果效應——身教勝于言教
賞識效應——人的內心渴望
馬太效應——警惕教育中的“差者更差”
南風效應之一——陶行知的四塊糖
南風效應之二——我擦掉了黑板上的“禿頂人像”
內驅效應——強大的學習驅動力
破窗效應——環境的暗示性和誘導性
情感效應——愛的力量
瓦拉赫效應——天生我材必有用
情商效應——一家人獲得四枚諾貝爾獎章
亨利效應之一——自信幫你成功
亨利效應之二——“大學村”的故事
巴納姆效應——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
魚缸效應——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
暈輪效應——“一斑窺豹”未必準
角色效應——要給孩子一個“好角兒”
壓力效應——負重更“用心”
詹森效應一一平時挺好的,考試就砸鍋
情緒效應——大腦需要“多巴胺”
坐向效應——不要和孩子對視談話
自然懲罰效應——讓孩子承受犯錯的后果
首因效應——不容忽視的“及時印象”
目標效應之一——有夢想就有動力
目標效應之二——快樂在哪里
真愛效應——有愛才有好的教育
補償效應——不可小覷的能量
尊重效應——哈佛大學之痛
心理定勢效應——驢子的吃虧
近期目標效應——走完下一公里
超限效應之一——大作家為何偷錢
當人過度的時候,最適意的東西也會變成最不適意的東西。
——(古希臘)德謨克利特
廣袤的美國大地上建有許多教堂。星期天上午,隨著教堂鐘聲在靜悄悄的鎮子上空悠揚響起,原本就稀疏的行人大多朝著教堂走去,去參加禱告、讀經、唱詩、講道等活動。街上更空寂了。
牧師是教堂的主角,他們負責用每位教徒能聽得懂的淺顯語言,來傳達上帝的旨意:不要歧視弱者、不要背后說別人壞話、要做包括募捐在內的善事、要愛護公物、要謙讓、要信奉創造有形無形萬物的上帝,等等。當然,每位牧師演講的水準參差不齊。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24小時在教堂聽牧師演講,剛開始時,感到牧師演講內容十分豐富,而且語音悅耳,肢體語言也表達得淋漓盡致。馬克?吐溫被深深打動,他決定今天在牧師演講結束時要多捐些錢,來表示對這位牧師的尊敬和支持。
當牧師講了四十多分鐘,卻沒有要結束的跡象時,馬克?吐溫開始有些不快了。又過了近三十分鐘,牧師的演講依舊沒有結束。馬克?吐溫有些生氣了,覺得這位牧師太啰唆。他在心里暗自決定,今天在募捐的時候只捐一些零錢。他試圖閉目思考,為正在撰寫的一部小說的后續情節打腹稿。可是在潛意識中,總感覺牧師好像再有兩三分鐘就能結束他的演講,因而無法聚神構思。隨著結束時間的預期一再落空,他心中的憤懣開始不斷升騰,“真是太過份了!”馬克?吐溫賭咒發誓地決定:今天不捐錢了。當冗長的演講終于結束,牧師端著募捐箱來到馬克?吐溫面前時,氣憤的馬克?吐溫不僅一分錢未捐,相反,他還用手指從箱子里偷偷夾出了兩美元。
馬克?吐溫為什么偷兩元錢?這是心理“超限效應”造成的。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指的是同一刺激對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過高,會使神經細胞處于抑制狀態,讓人產生極不耐煩的心理體驗,產生反感和反抗行為。
編者也曾經遇到一例“超限效應”的事:那年,離高考只有幾天了,一位家長冒著雨來到辦公室找老師,“急死人了!兒子不好好在家復習,跑出去了,傘也不帶,我到處找遍了也沒找到……”“別急,別急,我們一起來想辦法。”編者后來設法聯系上了那位學生。“我沒出去玩兒。”學生說,“我在家復習做題目,老爸借口倒茶、調整空調溫度、拿東西等,來我房間監督我、叮囑我,一個多小時里‘騷擾’了我三四次,我實在受不了了,就使了個調虎離山計——假裝逃離。我來到樓下,把門‘砰’地摔了一下,然后就迅速躲到廚房的門后。待老爸中計追出去后,我就返回房間安安靜靜開始復習了”。這里,我們既有對家長急迫心情的理解,也有對學生處境的同情,更感到普及心理學的重要性。
孩子對嘮叨的反感超出大人們的想象。“你們最不喜歡父母對你們做什么?”的調查結果中,孩子們最不喜歡的是父母的“嘮叨”。其實,這也不是中國“特色”,韓國、美國甚至全世界的孩子們都很怕父母嘮叨,甚至有孩子因為實在受不了“嘮叨”而離家出走。
在關心和教育孩子時,要注重教育的“質”而不是“量”。家長(教師)如果不講究方式方法、不注意“度”的把握、不進行換位思考,一味冗長地批評、重復地嘮叨叮囑,則可能引起子女(學生)心理上的極大不耐煩和逆反。“超限效應”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都應注意避免。
淬火效應——熱問題,冷處理
凡人想建造一所房屋,絕不能操之過急,應該停下手來,從心中伸展出一把尺子,推敲測度,才能達到目的。
——(英國)喬叟
蘇姍在做一家人的晚餐,5歲的兒子杰克吵鬧著要吃奶油蛋糕,蘇姍說:“我們很快就可以吃晚飯了。要不你先喝半杯牛奶,吃兩塊小餅干吧。”說著倒了一點牛奶,拿了兩塊小餅干給杰克。“我不要喝牛奶,我要你去幫我買奶油蛋糕!”杰克大嚷,并揮手把桌上的牛奶杯推落到地上。蘇姍轉過身,雙眼直視杰克足足有一分多鐘,然后用手指著衛生間,嚴厲地說:“你把牛奶翻灑到地上了,到隔離室去!”杰克哭著走進衛生間。蘇姍拿出一個計時器,調到15分鐘,放在衛生間外面,然后轉身到廚房里繼續做晚飯。15分鐘后,計時器響了,杰克從衛生間走出來。他不再哭了,回到客廳,從桌上拿起兩塊餅干,乖乖地坐著看電視了。
孩子故意把牛奶杯推倒在地上,無論哪個家長都會很惱火。與其給孩子一巴掌,或者高聲叱責,不如控制住自己的沖動,像蘇姍一樣用“計時隔離”進行冷處理。
課前,兩個男同學突然發生爭執,繼而動手扭打起來。上課的鈴響了,雖然他們通過教室內瞬間安靜下來意識到老師來了,但兩人誰也不愿意先松手。
老師靜靜地看了他們幾秒鐘,用平靜的口氣說:“都松手,回到各自的座位坐下,下課再說!”老師像什么事也沒發生過一樣開始講課,這節課的課堂秩序出奇得好。下課了,“你們兩個先把下午的課上完,放學后到我辦公室來”,老師轉身走了。
兩人忐忑不安地捱過下午剩余的兩節課,來到八年級的教師辦公室。老師示意他們坐下。“各自想一想,看自己有哪些不對的地方。”然后平靜地批起作業來。
半小時過去了,老師覺得冷卻的時間已經夠了,這才開口:“怎么?為了雞毛蒜皮點小事,竟然動手,是不是……”沒等老師把話說完,經過一下午的冷卻,情緒已經平靜下來的兩人爭先恐后向對方道歉,向老師承認錯誤,并保障今后再也不打架了。
以上案例中,老師采用“冷處理”的方法來解決“熱問題”。
在鍛造金屬零件時,常常會把零件加熱到一定溫度后,再按需要浸入到各類冷卻劑中進行冷卻處理,這樣零件的性能會更好。這個道理在運用到生活中后,被心理學家稱為“淬火效應”。
冶煉工業中,對金屬工件進行淬火處理是為了提高零件的質量;在教育中,對某些違紀違規的學生采用“冷處理”是為了讓學生在自我反思中改正錯誤。對于班級的一些麻煩事或者已經激化的矛盾,采用這種“冷處理”方式,暫時放一段時間不處理,等思考更周全后再處理,其效果往往會更好。
“冷處理”的作用主要有:
冷一下再處理,有利于了解事情的是非曲直。當學生情緒失控時,往往會強詞奪理,片面、極端地看待或論述問題,言語中都是別人的錯。而一旦冷靜下來了,學生就會比較理智地接受教師的調查、詢問,這時的反映往往比較接近真實的實際情況,使事件本身得到合理解決。
冷一下再處理,有利于當事人接受批評教育。當學生理智失控時,教師對他進行批評教育往往會使他產生對立的情緒。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給學生冷靜下來與反思自省的時間,有利于學生認識錯誤,有助于問題的解決。
冷一下再處理,有利于教師制定處理方案。許多不虞事件都是突然發生的,急于處理會“欲速則不達”,出現考慮不周或方法不當等情況,甚至會產生事件處理有瑕疵,使教師也處于被動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冷處理”是一種非常規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不可生搬硬套。在實際運用中,教育要因人、因事而異,要注意把握好尺度,注意與其他教育方法一起靈活運用。
……
紙張很好!
很好,喜歡!可深入了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