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如斯:楊憲益畫傳以畫傳的形式收錄了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在生活中,以及事業上重要時刻所留下的珍貴照片。
逝者如斯:楊憲益畫傳中還包括了部分書信等重要手跡。逝者如斯:楊憲益畫傳通過直觀的圖片形式讓讀者了解到楊憲益先生作為一名翻譯大家的嚴謹、坎坷,同時又充滿魅力的人生軌跡。
紀念楊憲益先生誕辰百年叢書——逝者如斯: 楊憲益畫傳
他既剛直不阿、思想獨立,又幽默詼諧、享樂生活,是一位純粹的紳士……
一本畫傳,一種緬懷,一份感動,一份難忘。走進楊憲益,了解他的非凡人生。
畫上的楊憲益,多了一分仙風道骨;多了一分時代的滄桑;多了一分文字難以描繪的空靈;多了一分大師的氣質。
紀念楊憲益先生誕辰百年叢書
這套叢書由我國著名翻譯家、楊憲益先生的妹妹楊苡女士,以及著名畫家、作家、楊憲益先生的外甥女趙蘅女士主編,共分《魂兮歸來》《憲益舅舅百歲祭》《逝者如斯——楊憲益畫傳》《去日苦多》《五味人生——楊憲益傳》《金絲小巷忘年交》六冊,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記錄并展現了楊憲益先生滄桑坎坷的一生:叢書除完整地收錄了楊憲益先生生前的譯余作品外,還從妹妹楊苡、外甥女趙蘅,以及好友范瑋麗的視角出發,展現了楊憲益先生在公眾視野之外真實的生活狀態。與此同時,書中還公開了大量展示楊憲益先生生平事跡的照片,以及圖片資料,許多珍貴的手跡都是首度公開出版,具有極強的收藏價值和史料價值。
魂兮歸來》
憲益舅舅百歲祭》
逝者如斯——楊憲益畫傳》
去日苦多》
五味人生——楊憲益傳》
金絲小巷忘年交》
楊苡,楊憲益的妹妹,翻譯家。主要譯著有《呼嘯山莊》等。
趙蘅,作家、畫家,楊憲益的外甥女。作品有《豆油燈》等。
天津01
愿得身化雪,為世掩陰霾
1915年-1934年
牛津21
我今聞之丁當聲
1934年·春-1940年·夏
重慶45
位卑未敢忘憂國
1940年·秋-1941年·夏
貴陽——成都53
西南轟炸層云黑
1941年·秋-1942年
重慶——北碚61
從此津門無故人
1943年1月-1946年·夏
南京·北京77
紅旗影里聽腰鼓
1946年·夏-1952年·夏
北京·八寶坑97
鳥鳴花開總艱難
1958年-1960年
牢獄之災111
問君歸期未有期
1968年4月-1972年5月
北京·新篇章125
歷盡風霜鄂未殘
1972年5月-1993年
北京·百萬莊·友誼賓館頤園163
從來銀漢隔雙星
1993年-2000年3月28日
北京·小金絲胡同6號173
獨身宛轉隨嬌女
2001年3月4日-2009年10月10日
北京·小金絲胡同·西壩河227
癌妖何足畏,臣腦早如冰
2001年4月-2009年11月23日
送別233
故人星散絕云霄
2009年10月10日-2009年11月23日
編后記251
附:楊憲益自書《年譜》手跡257
編后記 趙 蘅
要將一位非凡的百歲老人的傳奇一生用影像重現談何容易。二十世紀滄桑,風云人物涌現,大事件,大動蕩,群星燦爛。唯有素有白虎星照命之稱的楊憲益承接了祖輩的瀟灑基因,不在意留存舊物,即使有時是出于無奈。這給編撰他的畫傳帶來不小的困難。
畫傳的圖片來源有上海圖書館,楊憲益的兩個女兒楊熒、楊熾的提供,本人陪伴老人晚年隨時隨地拍攝的,還有我母親、弟弟、朋友們多年積攢的。
盡管我知道我們所掌握的對于一百年只是鳳毛麟角,特別是早期的珍貴痕跡,留學期間的游歷,戰爭中的印記,可以猜想1946年在嘉陵江上起火的那艘木船,一定毀掉了大量的楊憲益和戴乃迭青春幸福的見證!
還如楊憲益在自傳里寫的:"我發現,要開列一份當時我閱讀過許多作品的書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指的當時是在他的青少年時期,近日姨媽和我聊起他們兄妹仨小時買書的趣事,身為長兄的楊憲益才十幾歲,判斷自己和妹妹們哪本書值得買的眼光已很成熟。遺憾的是,在他讀過的浩瀚書目里我們只找到一本《三劍客》書影,而且還是另外的版本。
安璐用老人自傳原文串起的思路開啟了編撰這本厚重的畫傳的序幕。她給我看之前,搜集了不少相關資料讓我驚喜,它們展現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畫卷已形成本書的雛形。在感嘆現代互聯網如此便利之后,借此我感謝那些幕后不知名的有心學人。
我贊同用地點變更來捋順老人一世,共分天津、牛津、重慶,貴陽和成都因多次往返,歸于一個章節,然后是重慶北碚,北碚是國立編譯館的所在地,也是楊戴二人譯界生涯正式開始地。往下是南京,在北京居住最久,榮譽和災難并存,也按地點分了幾個標題:百萬莊、八寶坑、半步橋百萬莊、友誼賓館頤園、小金絲胡同、西壩河煤炭總醫院,八寶山也是為老人送別之地。每一部分我們均選了楊憲益的打油詩句為開章,更具時代特征又和事件契合。每一段引言的摘選起到引導和歸納作用。
鑒于楊憲益自傳只寫到1990年為止,故后二十年的文字敘述,變成我本人的書摘,即由及時人稱轉為第三人稱。這樣既要和上文銜接,又要符合畫傳本人的實情及風格,我頗費了心思。 編后記 趙 蘅
要將一位非凡的百歲老人的傳奇一生用影像重現談何容易。二十世紀滄桑,風云人物涌現,大事件,大動蕩,群星燦爛。唯有素有白虎星照命之稱的楊憲益承接了祖輩的瀟灑基因,不在意留存舊物,即使有時是出于無奈。這給編撰他的畫傳帶來不小的困難。
畫傳的圖片來源有上海圖書館,楊憲益的兩個女兒楊熒、楊熾的提供,本人陪伴老人晚年隨時隨地拍攝的,還有我母親、弟弟、朋友們多年積攢的。
盡管我知道我們所掌握的對于一百年只是鳳毛麟角,特別是早期的珍貴痕跡,留學期間的游歷,戰爭中的印記,可以猜想1946年在嘉陵江上起火的那艘木船,一定毀掉了大量的楊憲益和戴乃迭青春幸福的見證!
還如楊憲益在自傳里寫的:"我發現,要開列一份當時我閱讀過許多作品的書目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他指的當時是在他的青少年時期,近日姨媽和我聊起他們兄妹仨 小時買書的趣事,身為長兄的楊憲益才十幾歲,判斷自己和妹妹們哪本書值得買的眼光已很成熟。遺憾的是,在他讀過的浩瀚書目里我們只找到一本《三劍客》書 影,而且還是另外的版本。
安璐用老人自傳原文串起的思路開啟了編撰這本厚重的畫傳的序幕。她給我看之前,搜集了不少相關資料讓我驚喜,它們展現了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歷史畫卷已形成本書的雛形。在感嘆現代互聯網如此便利之后,借此我感謝那些幕后不知名的有心學人。
我贊同用地點變更來捋順老人一世,共分天津、牛津、重慶,貴陽和成都因多次往返,歸于一個章節,然后是重慶北碚,北碚是國立編譯館的 所在地,也是楊戴二人譯界生涯正式開始地。往下是南京,在北京居住最久,榮譽和災難并存,也按地點分了幾個標題:百萬莊、八寶坑、半步 橋百萬莊、友誼賓館頤園、小金絲胡同、西壩河煤炭總醫院,八寶山也是為老人送別之地。每一部分我們均選了楊憲益的打油詩句為開 章,更具時代特征又和事件契合。每一段引言的摘選起到引導和歸納作用。
鑒于楊憲益自傳只寫到1990年為止,故后二十年的文字敘述,變成我本人的書摘,即由及時人稱轉為第三人稱。這樣既要和上文銜接,又要符合畫傳本人的實情及風格,我頗費了心思。
情況尾聲里我們特設了北京的香花槐和牛津的櫻桃樹畫面遙相呼應,賦予其象征意義。選用了幾張老人孫子輩的幸福照片,彰顯生命延續的力量。
難忘初冬那段日子,我們三個老少女輩流水作業的操作,讓我的小屋猶如一個小小的編輯部。小友華麗負責錄入我挑選書寫的自傳文字和圖片說明,我和安璐邊研究邊 調版。那些天北京召開APEC會議,天空蔚藍陽光充足,然而我們日以繼夜的工作無暇去享受。有幾晚,安璐回住地都要趕不上車了,我笑她乘的是法國影片《最 后一班地鐵》。有24小時我們實在忙不過來,需要華麗晚上來一起加班,她只能把小兒帶來了。二年級小學生曹爾,坐在沙發上乖乖地捧著書看,不打攪媽媽的工作, 直到困得不行。
完稿后我捧書稿去小金絲胡同請表妹審看,按她的意見改了幾處。我又專程南下赴寧去找我媽校對,天津時期的老照片,時間地點人物,只有親歷者才能說得清。何況老太太記性超好,她挑出的遺漏瑕疵,我記錄了好幾頁紙。
遠隔重洋的范瑋麗及時發來希爾達提供的她的胞妹年輕美麗照片,人民日報出版社陳志明傾囊相助,將他編書用的楊憲益其他書籍的資料全支援了我。
傅靖生多年來為老人拍攝了大量超清晰的肖像,以他攝影師敏銳眼力,捕捉下許多難能可貴的神情瞬間。他在上個世紀的一段最敏感時期能夠不避嫌常去看望老人,檢驗了他不會因為生活格局變更而失去良知。
楊憲益百年誕辰紀念叢書即將出版之際,我對推薦人百花博學編輯高艷華表示深深的感謝!
編輯的過程,等于重溫了那許許多多充滿親情和友愛的感人場面,對楊憲益的敬仰和愛戴之情洋溢在大家的臉上,這份情誼是無價的。
我要說:八方援助加上我們自己的執著固然是成書的必要條件,楊憲益的良知偉大和人格魅力,才是我們努力編撰這本老人百歲畫傳的較大動力!
寫于2014年12月1日北京嚴寒中
新華網:從牛津到北京,從先秦文學到現當代文學,從編譯館到外文出版社,這對伉儷合譯的中英文名著不下百余種,在中外文學史上極為罕見,堪稱翻譯工作者典范。
南方人物周刊:楊憲益可以說是的士大夫、洋博士兼革命。
人民日報:楊憲益幾乎翻譯了整個中國。
值得尊重的大師。
真好 太好了 值得珍藏
東西好,服務好,性價比高!
書已收到。外包裝非常好。書也好,在當當上買書還是很放心的。
非常喜歡。很滿意。送貨快。
我早就想買這本書了我早就想買這本書了。這次搞活動真的很好。一起購買可以省掉一筆費用。很好的活動。。這次搞活動真我早就想買這本書了。這次搞活動真的很好。一起購買可以省掉一筆費用。很好的活動的很好。一起購買可以省掉一筆費用。很好的活動。
非常喜歡,很有質感,值得品味!
書很好,值得一看